667中文网 > 游戏动漫电子书 > 九州造化 >

第217章

九州造化-第217章

小说: 九州造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时,只见肖逸稍定了定神,便开口道:“纵览天下之道,基本可分为两类。一为道生,一为道用。道生者,参悟天地规则,凝练出人类的道德和准则。儒名阴阳墨法佛妖等家之道,究其所长,皆属此道。道用者,则将诸道为我所用,以达到某种目的。鬼家纵横,即属后者。”

    诸家之主心头一惊,惊骇地望着肖逸,心道:“此子不简单!”

    诸家弟子根本无法跟上肖逸思路。他们只知自家之道,感到肖逸论述自家之道似乎有理,也就无力提出异议。

    肖逸一经开始,便口若悬河,不给众人过多思考时间,续道:“道先生,而后为用。故而,诸子百家,大多属于前者。不论其余诸家,单论儒名阴阳墨法佛妖等家。”

    随之,对各家予以论述,为其定位。

    “名家,虽以名实之辩而闻名,但其真正成就在于名学。当今之世,人们随心所欲,或胡乱起名,或古语乱用,导致善恶不分好坏难辨名不副实,乱象频现,给后人造成了极强的负面引导。名不正,则天下乱。故而,要改变当今之世,名家应一马当先,先为世人正名。”

    名家弟子无不点头认同,没有丝毫异议。

    “阴阳家,可以阴阳之道论证行事之对错,也可推衍未来之事,为人类指明航向。与其余诸家并无明显冲突。”

    阴阳家亦点了点头,表示认同。

    “治世第一阶段以法为主,法家之道应当作为主要统御之术。天下之事,一断于法。法布于众,兴功惧暴。在此阶段,其余诸家都当以法制为前提,在其之下施教。”

    单一掌声响起,无须去道是那韩离所为。

    “除此之外,儒墨佛妖等家,在德教之上颇有不同之处,世人虽认为其道相悖,我却不以为然。”

    此时,众生个个都聚精会神,侧耳倾听。因为他们知道,联合百家的难点就在于此。这几家之道若能并行不悖,联合百家便不是一句空话。

    众生虽颇有期待,但是心中又十分明白,联合岂是易事,难度之大一言难尽,根本不可能实现。

    肖逸道:“其实,世人以为百家之道相悖,皆是从其各人角度考虑,并未站在一个客观公正之角度来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结论自然莫衷一是。而且,世人谈起诸家之道时,总希望一家之道可以适用于天下人。天下之大,无奇不有。人生而有别,善恶美丑,聪慧愚笨,形形色色,各不相同。一家之道面对不同之人群,其结果可想而知。正如先前所言,诸家之道根本就不在一个平台上。”

    肖逸在评论诸家之道时,相关道理已然解释的十分详尽。众生再次听来,并不陌生,理解甚快。

    听了肖逸这般解释后,众生不由一愣,忽然对肖逸产生一种莫名的信任之感。。

    本书来自b3434942n。

第469章 德教() 
肖逸继续道:“所以,肖逸提议,各家应找准自己的道。不要企图全天下之人都学自家之道,要因人而异、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共同促成天下大德。”

    孔圣人有弟子七十二人,依人秉性,因材施教,众弟子无不成就非凡。是以,儒家人深知因材施教之理。玉临风遂问道:“诸家当如何找准自己的道,因材施教?愿闻其详。”

    肖逸答道:“当今之世,百姓德行不一,良莠不齐。细分起来,儒、墨、佛、妖,四家德教面对人群颇有不同。如妖家之德,当用于难求温饱之人。此类人,尚挣扎于生死边缘,其思想只为求生,根本无法达到爱人之地步。为了生,可忍辱、可负重,故而,当施以妖家之道,让其懂得如何在不触律法之下,得以生存。其实,对于此类人而言,不触犯律法,不侵害他人,即是有德。”

    众生听罢,默默点头,尤其是众多百姓深有感触。

    诚然,对于一个连温饱都无法得到保障之人,对其施以大道,根本不切实际,作用微乎其微。

    肖逸又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儒家倡导仁德,仁者爱人。对于衣食无忧之人,当施以儒家仁德之道。此类人,大多处于普通百姓之上,身份地位皆高于常人。此时,儒家当施以仁德之教,引导此类人应以人为本,为政以德,帮助穷苦之人,共创美好之世。”

    玉临风率先点头,并无异议。

    儒家虽提倡天下人尚仁,但是其面对的主要人群主要是凌驾于百姓之上的为政者。儒家之教中,“民为贵,社稷轻之,君为轻”、“节用而爱民”、“民为邦本”等思想,皆在教导为政者爱民。尽管儒家办私塾,有教无类,但“学而优则仕”,其目的还是希望为政以德。

    肖逸之论,极得儒家仁德之真谛。

    肖逸再道:“墨家之道,在于兼爱众人,与儒家之道相比,又自高了一层。”

    玉临风闻言,眉头微蹙,虽有些不悦,但并未出言打断。儒家人克己复礼,涵养之高,实非其他诸家所能比拟。

    只听肖逸续道:“儒家之道中,有君子和小人之分,对待君子和小人的态度也自不同。墨家却一视同仁,教导世人无论高高之上的为政者,还是身处底层的贫民百姓,都应互敬互爱。”

    说到此处,肖逸转向墨家方向,道:“墨家之仁,肖逸心甚向往,敬佩之至。但是肖逸又不得不承认,墨家之仁超脱现实,尤其对于当今混乱之世来说,根本就是一种梦想,不可能实现。”

    墨家之主生声色不动。墨千手则问道:“何出此言?”因肖逸说的客气,也并未动怒。

    肖逸回道:“世人互爱,当处于同等地位,方可实现。例如,对方锦衣玉食,光鲜亮丽,而我却衣衫褴褛,食不果腹,如此差别,我如何能去爱人?心中不怨不恨,已算有德了。”

    墨家弟子不语,但眼神中出现一丝无奈。墨家之道,即是百姓之道,其宏愿之大,理想之高,非其他诸家所能媲美。其道固然受百姓追崇,但是正因为其志远大,却导致许多道论都脱离现实,至今难以实现。墨家弟子心中清楚,也为此苦恼不已。

    肖逸续道:“因此,肖逸认为,墨家当前之教的中心应在侠义之上,而非兼爱。待儒家之教有成,为上者有德,而后教民以德,兼爱众生,届时水到渠成,方可一视同仁,实现真正的仁德之世。”

    墨九重忽地长叹了一声,道:“小友所论极得要旨,墨某受教了。”

    肖逸道:“钜子谬赞了。”

    这时,全场气氛已悄然而变,原先的质疑之气几乎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无限崇敬之意。

    肖逸最后面向佛家,道:“佛家之德在于修己心,适用于是全天下之人。若是天下之人皆能修习佛家之道,人人向善,五蕴皆空,众生平等,天下还何须统御者?”

    了空大师诵道:“阿弥陀佛,施主所言极是。”

    但肖逸话风一转,却道:“按说无论何时,皆可倡导世人参悟佛道,净化心灵。但是,肖逸认为,面对当前纷繁之世,并不宜弘扬佛道。”

    了空大师愕然,问道:“这是为何?”

    肖逸道:“当今之世,人心浮躁,物欲横流,能沉心修佛道者多是黎民百姓。在佛道影响之下,百姓习惯于逆来顺受,面对为政者之压迫时,纵有万千怨言,仍不言不语,任其胡乱施为。如此一来,百姓愈发奴性,不但不能令世间和善,反而助长了不良之气,不利于天下之公平正义。”

    了空大师顿时失色,道:“这这”却是说不出话来。

    会场之内豫州佛家百姓占据多数,闻言无不哗然。

    肖逸一番话,不仅抹除了佛家德教之功,反而还存有怨怼之意。佛家弟子及信民怎能不惊?可是细思其言,又确有几分道理。心中信仰被否定,顿时众人中心栗六,不知所措。

    肖逸嗓音一高,压倒众声,又道:“正如鬼家所言,趋利避害乃人之天性。当真的实现太平之世后,尽管有大施仁德之教,仍无法摆脱名利之毒。稍有不慎,便可能令太平之世覆灭。故而,肖逸将佛家之教化为人类最后之教。当世间人人平等,人人爱人之时,再以佛学熏陶,令人心生宁静,不生虚妄,视名利为空。如此一来,才能保证太平之世不灭,持久永恒。”

    佛家弟子这才明白之意,心结大释,齐诵“阿弥陀佛”。

    肖逸稍顿片刻,道:“此刻,大家当听得明白,四家之德不仅面临人群不同,而且施教时间也不同。当法家重典治乱时,天下必将经历动荡。百姓疾苦,敢怒不敢言,定然心生怨怼。一旦积怨过深,很可能引发暴乱。此时,就当施以妖家之道,令百姓暂忍一时之屈辱,免得因触犯刑法而丧命。此阶段,乃是拨乱反正,逼民学德之时,百姓纵有不满,也得忍耐。”

    百姓虽听得面无人色,但听了许久,心中坚信肖逸所论乃是为了实现太平盛德之世,故而强自隐忍。

    这时,忽听肖逸说道:“此阶段也正是肖逸刚才所说的法主德辅之阶段!”。

第470章 融合() 
论完第一阶段,肖逸见百姓并未出现失控状态,不禁暗暗松了口气,略感轻松,但心中却不由得叹道:“百姓毕竟是百姓,从来都是忍气吞声,只要给以一点希望,便心怀憧憬,任由为上者摆布。也难怪九州之内,佛家信民最多了。”

    稍作喘息,又道:“第一阶段,重典治乱,时间当不会太长。之后,进入第二阶段,德法并重。这时,当以儒家仁德之教为主,教导为上者以民为本,为政以德。以上德率下德,逐渐弱化法之效力,使百家崇德尚德,安居乐业。”

    那韩离一听要弱化法之效力,登时心情不愉,大有哀怨之意。百家弟子及众百姓则眉头稍展开来。

    肖逸接着道:“教人以德乃是一个十分漫长之过程,肖逸之猜想,人类之世将长期处于第二阶段。在此阶段,儒家教以上德,以仁德导世墨家则以侠义精神遏制为上者腐朽堕落,宣扬正义,促进公平。二者相辅相成,使得世间日趋清明。待为上者廉,甘为公仆,不求私利世人同等富足,不分高低贵贱之时,方可进入下一个阶段。”

    这时,现场一片祥和,众生静闻其道。

    肖逸再道:“第三阶段,即德主刑辅。到了此阶段,为上者和百姓之间,当无甚差别。这时,儒家仁德之教趋于极致,接下来就该以墨家兼爱之道为主。世人兼爱,不分彼此。当实现盛德太平之世时,再当施以佛家之教,以达巩固之效。这应该属于第四阶段。但是,以阴阳之道推论,真正的盛德太平之世不可能存在,我们只能无限接近,却永远无法达到。所以,第四阶段不会存在。第三阶段后期,应该是墨家之道和佛家之道并存的时期。越往后,佛家之道占据地位越高。”

    “当然,在三个阶段之中,名家当按照不同阶段的变化不断为万事万物正名,以名定乱。阴阳家亦当不断推衍现下及未来之事,确保方向之正确。”肖逸又补充道。

    这时,众生完全沉浸在其构建的太平盛德之世中不能自拔,脸上无不显出向往之色。

    到了此时,谁也不敢怀疑肖逸之言。百家联合,看似不可能之事,在肖逸口中,却终究变为现实。

    天下之事,皆在人为,只要肯想肯做,终究会实现。

    过了片刻,玉临风忽道:“贤侄所说的三个阶段,委实令人叹服。但是凡事说来简单,做起来却并非那般容易,往往事与愿违。如同我诸子百家一般,家家都想实现太平之世,可到头来,却成了今日这般模样。一家之事尚难实现,莫说还要联合百家。期间一旦有所把握不够,你说的太平之世就只能成了空谈。”

    从其言语中明显可以听出,玉临风已在思索如何实现联合,只是心中存有疑问,并非故意为难。

    经玉临风一提,众人也纷纷憬悟,静听肖逸解惑。

    肖逸微微一笑,心中早有计较,道:“先前,肖逸已说过,百家之道,一为道生,一为道用。刚才,所说诸家之道,皆为道生,而真正要实现诸道联合,少了道用之策,一切皆是空谈。”

    百姓惊叹道:“原来还要掺入其他道法?”不禁奇怪此人怎生想到如许多的问题,当真有惊为天人之感。

    百家之人心有所动,纷纷向鬼家方向看去。

    果然,只听肖逸道:“纵横之术,善审时度势,机智巧谋,以捭阖之手段,达欲求之目的。说将起来,纵横之术以利为先,大违自然之道,实为人所不取。”

    不待鬼家人反驳,便继续道:“但是,欲要把握天下大势,令天下顺势而为,又断然少不了这纵横之术。纵横之术纵有趋利之嫌,但是若为了天下之大利,为了苍生之未来,动用此术无可厚非。”

    百家之人望向鬼家的目光悄然而变,第一次发现纵横之术的可敬之处。

    肖逸又道:“其实,要想实现太平之世,处处都要用到这纵横之术。趋利避害毕竟是人之天性,古往今来,人类内患不断,多是由此引起。利诱之大,若单单依靠德来引导,委实力有不及。尤其是道德低下之现在,更是无法办到。此时,便须用到纵横之术,揣其心理,或飞箝,或利诱,逼其从德。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捏,与之俱黑。要营造盛德之世,首先当令所有人都为有德之事,蔚然成风,久而久之,方可令人从善如流。此所谓以利器行善事也。”

    众人一愣,面面相觑,想不到纵横之术还能如此之用。这就好比,威逼利诱令一个性恶之人为善,纵使有段不光明正大,但用心和结果却是好的。

    一些人理解过来,纷纷点头。可是也有一些眉头紧皱,难以苟同。其中,最难接受者自然是那崇尚君子之风、守死善道的儒家弟子。

    不过,儒家弟子虽不认同此点,但君子有成人之美,却也不会因此事故意生事。

    肖逸顿了顿,终于神清气朗,语声略显欢快道:“以诸德为教,以纵横为御,再辅以其余诸子百家之能,抛下成见,精诚联合,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