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游戏动漫电子书 > 唐铭 >

第102章

唐铭-第102章

小说: 唐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铭华指着“国子监”三个大字道:“澜儿,这是你父皇亲笔?”

    澜儿点了点头道:“是的,我父皇很重视这里呢。”

    “嗯,是个好皇帝!”刘铭华顺口道。

    澜儿一翻白眼。一开始,澜儿隐瞒身份,就是怕刘铭华知道她是公主后患得患失。

    可是,可是,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啊!澜儿发现,刘铭华对什么皇权根本就没有什么概念。皇帝也好公主也好,在刘铭华的眼里,都是人,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至于别的王侯将相,那就更不用说了!怪不得刘铭华敢于和大唐第一相裴寂叫板!刘铭华都可以平等看皇上,更何况是一个丞相?

    就在此刻,有士兵上来道:“来者止步!你们是何人?此处乃国子监,闲杂人等不得入内!”

    国子监这么重要的地方,警卫森严这个是应该的。要不然什么人都可以进去,那可就笑话了!就算后世的清华和北大对外开放,但是很多地方外人也不准入内的。

    长孙嘉庆笑道:“李大郎?连我都不认识?”

    那军官一瞪道:“长孙嘉庆,什么李大郎?这些,是何人?”

    长孙嘉庆收起了笑脸,认真道:“好了李将军,这些都是我朋友,我带他们来参观一下。可以吧?”

    “你的朋友?让他们规矩一点啊,如若出事,拿你试问!好吧,们进去吧!”李大郎手一挥放行。

    刘铭华笑道:“汗。叫李大郎就不行,李将军就放行?虚荣心果然害人啊!”

    长孙嘉庆笑道:“什么啊,那小子就是装腔作势!我们从小就是朋友。对了,他父亲李孝恭,知道吧?”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当然知道!”刘铭华感叹,在大唐,一不小心就能听到名人啊。

    “凌烟阁?什么地方?”长孙嘉庆奇怪道、

    刘铭华一翻白眼:“那是一个神秘而伟大的地方!如果你要去那个地方,必须要经过西天极乐世界”

    长孙嘉庆明白过来之后,给了刘铭华一拳:“去你的,咒我死啊!还西天极乐世界?”

    刘铭华突然一拍脑门不:“对了。有没有听说过玄奘?”提起了西天极乐世界,刘铭华花一下子想到了历史上去西天取经的唐玄奘。

    “玄奘?那可是名僧,我岂能不知?”长孙嘉庆说道。

    刘铭华晕道:“什么?玄奘还没有去取经?还在长安城?对了,是不是在慈恩寺?”

    长孙嘉庆一头雾水道:“玄奘确实还在长安。不过,现在他刚刚到了无漏寺。你说的慈恩寺?我可从未听过!”

    “哦。我知道了!过几天,你陪我去下无漏寺!”刘铭华好像隐隐约约记得,现在真没有慈恩寺!慈恩寺是为了纪念长孙皇后去世建造的。现在长孙皇后还好好的,怎么可能有慈恩寺?

    接下来,几个人继续往前走。

    国子监虽是为朝廷培养人才,是官学,毕竟是学术机构。学者之间走访、交流学术是必然之事。要是规定太严苛,不准见面,反倒抑制了学术的发展,因此,只要有学生带领,外人也可以入内。

    “这是井亭。东面这门叫敬持门,通孔庙。每当祭祀之时,这里的博士、生员进进出出,人来人往,好不热闹。”长孙嘉庆一边走一遍真是个好导游。逐一介绍。

    从中间大门进入,刘铭华一惊,就看到学舍一幢接一幢,宽大明亮,一眼望不到头,就是现代高等学府也没有这等规模。刘铭华虽然有了心理准备,但还是没想到国子监竟然如此宏大,不惊讶不行。

    马周也是非常惊讶,他也是第一次进来这里。

    长孙嘉庆笑着介绍:“武德元年,高祖下旨办学,修建国子监。那时的国子监不大,只有四百来人,都是朝廷官员子弟,没有四门俊生。到了武德七年,战事平息,天下一统,高祖扩建了国子监,设立子四门学,百姓庶民可以凭才艺进国子监求学。

    “贞观年间,太宗皇帝下旨大征天下儒士,充实国子监。增修学舍无数,扩大了太学、四门学博士和生员,才有今日之盛。”

    刘铭华不断点头,怪不得唐朝能够盛极一时,名垂千古。看来还是皇帝好啊!

    读书在古代是一种特权,平头百姓读书的事虽不少,比起贵族、富人来说比例少了许多,周礼宣扬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更是一种桎梏。唐朝能设置四门学,招收庶民百姓子弟入学,是华夏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为唐朝培养了很多人才,为大唐的兴盛做出了贡献。

    “李兄,又在这里发呆?都发呆了几天了?是不是学问大有长进啊?”前面一个凉亭里面,不才子正在说笑。气氛很热烈。

    “李兄,苦思冥想不行吧!发呆无用啊。”又一个学子笑道。

    “李兄,莫要发傻了!来来来,我等来吟诗作赋!”一个学子拉起了那个李兄。

    长孙嘉庆停下脚步,一脸好笑看热闹。

    刘铭华一看地上的一些数字,就晕道:“长孙嘉庆,这谁啊?这个家伙可是人才!”

    长孙嘉庆虽不明白刘铭华的用意何在,还是回答:“李铬呗,国子监除了名的疯子,整日里不好好读书,就搞些莫明其妙的事情。”

    他嘴里的莫明其妙的事情,在刘铭华听来肯定是自然科学方面的事情,很是感兴趣的问道:“都有些什么事情?”

    “铭华,没给您说,这李铬做的事没有一件不让人笑话。”长孙嘉庆先贬损一通,这才说李铬的事情:“人为什么会说话?为什么挑重担的人反而走的快?整天想的都是这些莫明其妙的事情。放着大好的前程不要,真是疯子。”不住摇头,为李铬惋惜。

    刘铭华一碰长孙嘉庆:“不要乱说,有些事看似无理,只要用心去想,很有道理。”

第一百四十章 教育强国啊() 
刘铭华看了看那个高高瘦瘦的才子,笑道:“那你又是何人?我何时说过你们不学无术?我只是和我的兄弟说话,称赞这位李铬兄弟而已!”

    “你”高瘦才子被刘铭华噎了一下,想生气也没有办法,刘铭华刚才确实没有指名道姓啊。

    这时,李铬好奇地看了一眼刘铭华,向前施礼道:“啊,兄台过奖了!请问兄台高姓大名?看兄弟胸有成竹之气势,兄台是否可以指点一下再下?”

    “李兄言过了,在下刘铭华,指点不敢说,互相切磋一下可以。”刘铭华笑道。

    “刘刘铭华?啊,原来是刘兄?刘兄,我听王太医说过你啊,说那个什么氧气太过生气。刘兄,能否详细解说一下何为氧气?”

    刘铭华笑道:“简单的说,氧气是风里的一种成份。风就好比一碗饭,碗里有米、有菜、有油、有盐,我们吃起来才香。而氧气就好比油盐菜饭中的任何一种,没有氧气,火也燃不旺。”

    这比喻生动形象,简单易懂,尽管眼前这些人是没有物理知识的唐人,还是听明白了,脸上写着“原来如此”的表情。

    李铬最是兴奋,忙侧身相邀:“铭华请坐,我们慢慢聊。我正有好些问题想向铭华这样的达人请教呢。”

    瞧着他那副欢喜之情,刘铭华也不好拒所绝:“言重了,言重了,请教不敢。若我知晓的话,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铭华兄,为何挑重担之人,行走速度非常快?”李铬问。

    刘铭华笑道:“挑着重担走路,等于人体的重量突然增加了许多,向前移步时的倾跌趋势就很厉害。缩小跨出的步子,可以适当减小这种倾倒趋势;迅速迈出后脚。可以防止真的跌倒。因此挑重担的人,走路的步子总是又小又急,这就成了小跑步了还有,挑重担时步子短促。可以使速度均匀,这样担子也可以匀速地跟着人向前移动。如果步子又大又慢,担子就产生摆而不好挑了。这个可以理解吧?”

    李铬恍然大悟道:“哦,原来如此!铭华,请问鬼火为何发亮?”

    刘铭华道:“你为何问起这个问题。”

    李铬脸上闪着得色,笑道:“铭华有所不知,其实那不是鬼火,是一种白色的东西在燃烧。我胆子大些,在城外乱葬岗上猫了几个晚上,等到鬼火出来时。抓在手里看过了,是一种白色的东西。”

    鬼火就是在现代都挺骇人的,李铬居然敢去乱葬岗猫着,还用手去抓鬼火,这就不是一个胆子大道得明白。这简直就是胆大包天了。那些学子们,澜儿,长孙嘉庆,马周都是惊讶得尖叫出声。嗯

    这种事任谁都会自豪,李铬眉梢儿飞扬,声调都提高了许多,笑道:“其实这鬼火没什么好怕的。抓在手里。捂一阵子就熄了。沾在手上,再这么晃来晃去,又会燃起来,我在想那些方士说的鬼手鬼火很可能是这种东西。”

    方士用来骗人的鬼手鬼火就是在手上涂点白磷,再一阵晃动,利用摩擦生热的原理。使得白磷的温度升高,达到四十度的燃点就燃起来了。

    李铬这个唐人竟然有如此丰富的联想,刘铭华很是讶异:“李兄说得对,鬼火就是这种东西。这东西有一个名称,叫白磷。要想找到白磷。就去坟园,那里多。白磷的燃烧不会象柴禾的燃烧那般烫手,是以方士们才敢拿来骗人。”

    白磷之所以在坟园多,是因为人体含有磷,尸体腐烂以后,磷会重新凝结在一起,漂浮在空气中,特别是到了夏天温度高,就会自燃,这就是鬼火往往出现在坟园的道理。

    刘铭华不仅证实了李铬的猜测,还说出一番让他耳目一新的道理,那感觉就象醍醐灌顶,李铬异常兴奋道:“刘兄,你这话我闻所未闻,听所未听,挺新鲜,也在理,我能遇到你,真是三生有幸。”

    刘铭华笑道:“李兄过奖了,这只是我的一点看法,不入李兄法眼。”

    “如此高明的道理,一辈子也不见得能听到一回呢,刘兄真是谦谦君子。”李铬对刘铭华是赞不绝口。

    刘铭华微笑着摇头,问出一个很关心的问题:“李兄,你如此关注这些问题,也不怕给人笑话?”

    在刘铭华的印象中,唐朝依然是以诗书为主进行教育,其教育目的就是为朝廷培养官员,李铬专心于“杂学”,在国子监恐怕无立足之地。

    长孙嘉庆呵呵一笑,代李铬回答:“铭华有所不知,国子监不比其地方,有问题可以问,有想法可以说,即使错了,也不会给人笑话。不过象李兄这等人,国子监虽有上千号人,也只有这么一个了。我们虽然暗地里称他疯子,见了面取笑一通,也没有瞧不起他的意思,这毕竟是他的爱好。”

    那几个学子齐声附和:“是呀,长孙兄说得对极。在国子监,并不是一心务诗书,还可以学学杂学,只要有兴趣格物也可以学。”

    唐朝最高学府竟然鼓励学子从事“课外学习”,刘铭华无论如也是想不到,轻轻击掌赞道:“真是难得呀!你们就不怕误了前程?”

    “怎么了,刘兄?你也为我担心了?”李铬轻笑一声,不以为意:“只要不担误了功课,就是学再多的杂学也没关系。”

    唐朝国子监在教学内容和课目的设置上并没有规定死,更不会进行填鸭式的教育,而是有很大的灵活性,给生员以很大的选择性,生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修。

    儒经分为大中小三类,大经为礼记、春秋左传,中经为诗经、周礼、仪礼,小经为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生员可以按照标准,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学习,要是选择“二经”的话,必须是一大经和一中经或者小经;选“三经”的话,就是大中小必选一经;选“五经”的话大经必须全修,其余各选至少一经学习。

    孝经和论语是必修课,不论经学,还是书学、算学,只要是国子监生员都必须学习,没二话。

    给予生员足够的自主权,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有很严格的规定,学习经学有年限规定,论语、孝经为一年。

    同时,还有很严格的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唐朝的考试分旬考、岁考、毕业考。旬考就是十天一考,主要测试十天内教授的知识,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小测验,三分为通晓,两分为及格,一分不及格,要受处罚。岁考就是考核一年内所学的知识,学经学的话考经义十条,通八条为上等,通六条为中等,通五条为下等。下等为不及格,须重习留级,重习岁考仍不及格,勒令补习,仍不及格者,不好意思只能退学了。

    毕业考由博士出题,国子监祭酒亲自监考,合格者可以应省试或礼部试,就有中举的机会,一旦中举就是朝廷的“栋梁之材”。如果无意于官途,只想做一学者,合格者仍可以再学习,四门学生可入太学,太学可入国子学。

    唐朝国子监的管理方式和现代大学极为类似,让人惊叹。当然,刘铭华不知道这些,徒自为李铬担心。

    唐太宗时期极为重视儒学教育,儒家之学盛极一时。经过高宗和武则天后,儒学渐衰,出现了“生徒不复以经学为意”的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儒家的影响力,为杂学、格物的兴盛奠定了基础,是以务杂学者渐多。

    刘铭华真想不到唐朝竟有如此务实的教育,比起明清时期专务“八股文”好到天上去了。开明的学风,培养出了很多能务实的人才,也许这是唐朝能够强盛的重要原困。

    打从心里喜欢李铬,刘铭华在感叹之余调侃道:“你就不怕贪多嚼不烂,贻人笑柄?”

    李铬不以为意,笑道:“刘兄有所不知,就算是博士授课有不妥之处也可以提出,不必以博士之说为准,博士不仅不怪罪,还很鼓励。如我者,不会给人笑话,知者只会教诲我。”

    唐朝的博士主要负责教授生员知识,相当于现代大学的教授,只是他们的影响力比起教授大得多,他们可以见皇帝,必要时皇帝会召见他们商议国政。可以说博生是国子监的权威,德高望重,他们犯了错生员可以纠正,如此学风比起现代大校只有过之而无不及,刘铭华再次击节赞叹:“真是想不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