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修仙帝国 >

第75章

修仙帝国-第75章

小说: 修仙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骄恚卸R柰酰焙8翘焱酰谏街钜迨恳O嗪粲ΑL煜氯湃粒∮兑豢欤猿┒瘛!
血影大王郁独盖世人杰,单骑入青丘山寻访青狐、赤鹤两族,并以大义激之。我等同感大景失道,民怨沸腾,洁士难独慝,贤杰莫藏身。困顿丘山非长计也,是以不惮恶名加身,欲取此荒芜神刀以为进取之计。自始皇一统以来,中夏之士皆利农耕而厌征伐。故天下能战之兵,常不在中国。后汉使胡羌守边陲,遂使五胡乱中原,盛唐使诸胡为节度,以致酿成安史之乱。今若能以荒芜刀号令南荒,东南半璧必为掌中之物。”
“何人赞画此策,不怕断子绝孙吗?”
楚煌本无必将荒芜魔刀据为己有之心,及至听到火弩说及借胡兵之计,不由倒吸口冷气,立时按捺不住。“火长老,亏你口吐仁义,腹藏甲兵。虽知中夏之学,不识中夏之道。妄造杀孽以苦百姓,岂是仁者所为?”

第148章 说兴亡
更新时间201217 12:10:39  字数:2480

 “天下事如此,我等不过披波助澜而已。”火弩淡淡说道,虽被楚煌厉声叱喝,却是颜色不变。
“昔日孔子说仁,孟子语义,墨翟摩顶放踵奔走于天下,诚为天下之仁者也,而道皆不行。天下利之者,公孙衍、张仪之纵横家言,商鞅、韩非之法术,范雎、吕不韦之集权,而始皇遂能扫空六合,成秦帝业。暴秦之亡也,陈平、张良佐汉皇,陈平六出奇计,多不可告人语。汉高之入咸阳也,秦兵已降,张良劝击之。楚汉战荥阳,已成和约,项羽罢兵东归,张良劝击之。遂鼎汉祚。春秋时,宋襄公图霸诸侯而好为仁义之言,迂阔不知兵,泓水之战,良臣伺楚之半渡请击之,而襄公不肯。良臣观楚之卒伍未整请击之,襄公又不肯。一战溃败,襄公中箭于腿,重伤不治而死。以此观之,仁者安能成大业?”
楚煌见他引人比事,辞气慷慨,乃袖手危行数步,从容不迫地道:“仁者,人也。儒、墨之道,非苟利之道,人道也。火长老好言掌故,岂不闻四灵纵横宇内一亿六千万年,凤凰也,貔貅也,神龟也,麒麟也,而今安在哉?春花秋实,草木四季,自然也,天道也;礼仪廉耻,人道也。人道统于天道。生老病死,天道也,争胜好杀,四灵之道也。是以四灵安于生老病死,一亿六千万年而自得于世,争胜好杀而二百万年亡其族。向使四灵安于天道,以我人族比之,犹如蝼蚁比于犀象,又岂能取而代之?正因其不修天道,自相残害,而自取灭亡。所谓,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见火弩脸色微变,意有未服,楚煌隽眉一挑,“人皆曰,春秋无义战。不知春秋之战也,堂堂之阵,正正之师。宋襄公与楚成王战,当时之楚,未识诸夏之道,蛮夷自居之楚也。宋襄公国小兵微,不弃仁义,岂能以功利之言非之。至战国之战,杀人盈野,杀人盈城。战国之秦,犹春秋之楚也,未识人道,商鞅变秦,更以军功得爵。春秋尚有弭兵之会,诸国数十年不染兵斗,战国惟有屠城灭国,秦赵长坪之战,坑杀降卒四十万,谁不心惊。秦国之平天下也,天下苦之,秦人亦苦之。列国之士乃纷纷宣扬大一统之政,大一统者,熄兵祸也。如使人间之世,惟有杀伐之道,高爵厚禄复有何益。如使人间之历史,惟有攻杀之历史,几人能不心寒骨惊。秦人知大一统,而不知熄兵祸,亡于戍卒,不亦宜哉?汉帝乃吸取秦亡教训,与民休息,不亦人道乎?”
“子衿,他们讲的是什么呀,听的我一头雾水。”回雪见楚、火两人唇枪舌剑,面上表情却比神通赌斗还要郑重,心中大是诧异。
“火弩说仁义无用,楚煌却说四灵亡族和强秦灭亡,在于不识仁义。”子衿明眸的的,全在楚煌身上,见他难得的有了几分火气,粉脸不由露出笑意,“想不到楚煌不但神通过人,对往古之道也颇有一番留意,我听他持论甚笃,恐怕不是徒发议论。年纪轻轻,犹是难得。”
“及得你吗?”听她对楚煌评价如此之高,回雪不满的撇撇嘴。
“我不及他。”子衿淡淡浅笑,也不以为怪。
“不会吧,你可是我们兰泽国第一才女呀。完了,完了。”回雪拍拍胸口,一脸焦虑,“神通再高,子衿也可等闲视之,若是才情动人,岂不是掐住了子衿的软肋。那我哥……”
“什么完了?”子衿讶异的看她一眼。
“没有,”回雪小心地道,“你是说他……才华过人,是吧。”
“你所说的才女,吟风弄月之才尔,楚煌之学,经世治国之才,没得比。”
回雪听完差点晕过去。
火弩略一沉默,笑了笑,道:“想不到楚相公于往古之道也早有留意。只是四灵往事,太过渺茫。天灾内斗,众说纷芸。楚相公似是甚为推尊孔子,又岂不闻子不语,怪、力、乱、神。请言今日之事。昔日……咳咳,天下久苦暴秦,陈胜、吴广乃密谋,死于秦法是死,举义反秦也是死,同样是死,男儿但有三寸气在,必不肯贱如猪狗也。今大景弃豪杰而苦百姓,世家操权似魏晋,清谈祸国又如之,岂无豪士左太冲,叹恨世胄蹑高位,而英俊沉下僚。冗官冗费似弱宋,媚敌输贿又如之,岂无豪杰辛弃疾,忍将万字平戎策,换取东家种树书。权贵横厉如元清,文网严密又如之。天下豪贤皆欲效龚定庵,更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场上诸人稍通文墨的,都不由哑然失笑。这火弩直是道大景敝政乃集衰世之大成了。所举三四朝代,敝政七八,每一条都够万世骂名了。
“他们这会儿倒是奇怪,不言取刀之事,倒说起兴亡来了。”赤飞霜娥眉微拧,她自幼修行神通,对诗书古学压根儿没有兴趣。在她的印象中,吟诗作对都是书呆子们干的事。哪里有神通制敌来的痛快。
秦筝闻言莞尔,低声道:“这火弩心思缜密,颇是个人物。为人又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听他说陈平、张良之事,都是单取其不择手段处。却不知,这也正是陈平、张良遭人诟病处。世间有一正道,有一邪道,人皆知沿正道而行,是道正也。世间有一正道,有一邪道,有人偏向邪道而行,非道邪也,是心邪。陈平、张良事功虽立,是功在当时。而陈、张两人因事功之立不仅为当时之人,亦为百代之人。百代之后犹有名火弩者欲起而效之。非陈、张之人,而欲效陈、张之行,祸岂不大哉?人道者,群道也。言公德者必先言私德,私德不在公德之外。”
“这半日真是大开眼界,想不到不光楚相公好口才,秦姐姐也是博学多才。”赤飞霜一脸苦笑。
“我也只是修炼自己的私德而已。”秦筝知她未必能懂,是以并不多言。
“古来生于末世,而有志于改天换地者,难道皆是你这等人?火长老熟习掌故,我也请言一事。昔日,周之太王居于豳(音宾),而狄人来攻。太王乃聚民相告,狄人所欲者,我土地也。我闻古之君子,不以其所养人者害人。于是迁于岐山之下。百姓觉得太王是仁德之人,故相随如归市。”
见火弩不为所动,楚煌顿了顿,高声道:“今火长老口口声声欲救百姓,却未活百姓而先杀百姓。昔有良师鲁大师,天下能工鲁公般之后也,家学渊源,刚肠疾恶,制作刀剑、匕首,天下精绝。鲁大师亦生于末世,而不苟为高义之言,鼓动天下。其为诗曰,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是深知百姓之苦。而古来高张义旗之人,几何不为其私利。”
“就目前言之,韩志公为报私仇,古有一人可比,伍子胥是也。伍子胥辅佐夫差不终,吴王赐属镂剑命其自裁。韩志公佩剑亦名属镂,恐怕私意正欲效伍子胥之行而为之。风野为权力富贵,一逞其志,其行虽卑,而不以仁义张目,或者为祸有限。独有火长老,博贯经史,利口善辩,又喜以仁义粉饰其行,一旦身败,不仅遗祸自身,更污秽仁义。”


第149章 书生还是豪杰
更新时间201217 20:03:38  字数:2637

 “及身而败者,尚有邪心好乱之流,为其讳恶粉饰。流毒于仁义者,将使薄识浅学之辈,群起而毁仁义。伐木本而塞泉源,是使中夏之道,不亡于异类之手,而亡于不肖子孙也。先有急功好利者发其端,更有愚蒙无知者继其后,大言欺天欲救天下,非惟乱天下,更是杀天下。是以陈胜、吴广之起也,逃亡是死,造反也是死,于是铤而走险,求于一逞。元末徐寿辉、张士诚诸辈,皆有乱天下之才,而无安天下之志,孤注一掷,以求富贵,是以稍得其志,便称王称帝。汉高、洪武之起也,不得已而后起,不惟乱天下,亦能安百姓,是以能削平群雄,定于一尊,两志相较,岂非鸿鹄之比燕雀。且以汉高比于项氏,洪武比于陈友谅,孰为宏远,孰为正大,岂不显而易见。”
“楚煌,恪守仁义之操,而不通情达变者,书生之流也。我以你为豪杰,岂不闻‘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哪)个书生万户侯?”火弩沉沉一笑,缓缓道:“古来君王无道,必是豪杰并起,习攻杀而聚百姓,亦各任其能而已。陈胜、吴广、陈友谅、张士诚之辈,固然缺乏鸿图远志,或急于富贵,或安于守成,然先起之功固不可没也。改天换日岂少得此辈,此辈也代有其人,这是天下大势,固不可以仁义是非之。”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天下必然之势耶?我中夏之百姓何罪而纷纷多难也。”楚煌感慨道:“昔汉季之失统也,曹操、刘备并起,曹操操权谋,行霸道,委政于司马仲达,而司马氏终篡之;刘备聚豪杰,行仁义,身无寸土,而终得天下三分。托孤于诸葛孔明,而诸葛鞠躬尽瘁,病死军中,子孙皆死身殉国。西晋八王五胡之乱也,祸连六朝,实发轫于曹操。曹操所自得者,惟才是举也。才德岂能判然两分,为上者独操才论,其麾下必有不德之子,洁身自好者必裹足不前矣。为上者以小节无碍,孤直耿介之士必远之矣。是以崔珪、荀彧、孔融、杨修皆不得善死。举枉(曲)措(放)诸(之于)直,天下能不病乎?司马氏之篡曹魏,恶德昭彰至于路人皆知,而托言名教,是以竹林七子皆攻名教,非攻名教,实攻司马氏之恶德也。元帝东渡请王导言先世取天下之事,至于掩面长吁。以下六朝皆以篡夺为故事,诛戮前朝苗裔惟恐不尽。无曹操之才,而行曹操之事,岂能不变本加厉?刘玄德地不过一州,传不过两世,而三顾求贤,播于人口,诸葛之法,永为世范。你所观者,当时之成败,我所观者,千秋之功罪。我等修仙之士,笃信天道,早以一时成败为乌有,若徒以一逞为快,岂不为黄帝之罪人。”
“楚相公快论,火弩受教了。”火弩朝楚煌正色一揖,轻吁道:“只我现在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但愿我不为黄帝之罪人吧。”
他通晓史事,又心志坚忍,有鸷鹫之才。想以短短数语屈服其志,无异于天方夜潭。
楚煌心知其难,只能略尽人事,使其稍除戾气。想了想,道:“古来以拾芥之微起于天下,而终得其志者,汉高祖,明太祖而已,人言汉高无赖子,明洪武险诈,不知两人皆豪杰也。秦皇大一统之功无可非议,及其穷奢极欲,则神人共愤。是以始皇未死即有博浪之锥。及豪杰之起,萧何、曹参皆畏其不成,怕受其害,而汉高独当之。张良与人说天下事,人皆不明其意,独汉高闻之大悦。韩信郁郁不得志,及见汉高,拜为大将军。楚汉之争,萧何常镇汉中,君臣不疑。其得人如此。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使一无赖子安能为此?”
“有元之世也,别人以为四等,杀一汉人,偿一牛马。中夏成呜呜之国,九土为涂炭之地。洪武之起也,驱除鞑虏,使日月重光。汉唐以下,谁能为此?至于黄巢、李自成之起,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难道只是一句成王败寇说的尽吗?古来举义起事者不计其数,终成帝业者二三子而已。虽由天时、地利所限,究其大者,更在于人和也。”
“哈哈哈哈……”火弩拍手笑道:“精彩,精彩。楚相公观我可能成事?”
“有汉高、洪武之志者,或可成事。”楚煌急走了几步,慢慢平定心绪,“今时不同于往日。四灵之事,固然虚诞,先秦之事,也非尽然可知。自始皇至于前清,大一统之世也。权重于上,而民弱于下。是以外患如潮,一次比一次凶厉。五胡之来也,我民间尚有气力,是以五胡不得不改姓易服,归化于我。辽、金、元之来也,宋室惟厚赂卑守,鉴于唐室藩镇之祸,为政乃不求制人,勇于制己。是以皇权倾覆,弱民顿成鱼肉。辽、金则但行分治,元则肆行压迫,又安能不败。至于让清、东瀛、泰西诸国之来,则不惟戕我人民,更有甚者,乃欲催残我文化。我中夏之文化,人道也,自伏羲画八卦,黄帝制衣裳,仓颉造文字,至于今四百万年矣,此举世无双之瑰宝,我华夏傲立寰宇之根本。前清之入关,乃厉行削发易服之政,毁我衣裳,变我风俗。修纂四库又继之,乃欲删改我古书,毁我脊骨。文字/狱又继之,乃欲钳天下之口,终于其世风声鹤唳。此三政,遂使中夏之民奴性多而人性少,是以末造以来,几死者数矣。亡而不亡者,其为天佑乎?”
楚煌说着望了望天,神情便有些怔忡。他知这番话说下去便有些不合时宜,况且古史博大,人言人殊,立论虽不得不笃,信之越坚便越容易失之过当。
“不想楚相公也好为此荒唐谬悠、无端涯之词?”火弩笑了笑,倒是一直听的很有耐心。他于学问一途也颇下过一番功夫,楚煌所言虽不尽是出奇之论,姑妄听之,也可备异闻。
“你这小子,满口人道人道的,你但说你的人道,我等修仙又是为何?”
伏天一在一旁听的不耐,虽说抓了一个风野,但此人明显才识低下,无甚用处。又听火弩说他是被白禺族扫地出门的,登时大觉无趣。招呼刺虎将风野扔了出去。
“哈哈哈哈……”火弩笑道:“伏地魔君,你只管取你的魔刀、宝鼎,我们还说我们的人道。两不相涉,岂不甚好。”
“哼。”伏天一面色阴沉,心头暗怒。
火弩淡淡一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