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帝国玩具(帝国重器) >

第538章

帝国玩具(帝国重器)-第538章

小说: 帝国玩具(帝国重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分证券。按照现在已经有所回升的石油价格……”

    戴安女士咽了口唾沫、声音有些嘶哑,苦涩的报出了一个数字:“赔付总金额,一共是四百一十八亿三千六百二十二万,后面的零头就不说了,我们可以只按照四百一十八亿三千万来进行计算。”

    “那么按照我们联合承保的份额,各自需要分担八十三亿六千六百万。”

    “安盛不可能负担这么大一笔钱!”尼尔森当即断然说道:“这会把我们整个资金池都抽空,安盛又不是中国人开的,我们不可能只考虑这一份保单,也不可能只为胡文海负责!我们要为所有保户的利益负责,为法国人负责!”

    “是的,诚保也不可能拿出这么多钱来。英国人才是我们重视的客户,而不是中国人。”

    各家保险公司没有这笔钱吗?并非如此,五大保险公司都是世界级的保险企业,而其各家金融集团中不仅有保险业务,甚至还有银行业务,信托和证券业务都是这些集团的经营范围。

    真要说咬咬牙拿出八十三亿来,绝对不是拿不出来。

    可账并不是这么算的,银行里的钱都是储户的,信托和证券的钱是委托人的。真要赔付,五大保险公司只能从他们的保险投资基金和公司的自有资本里抽调资金,这可就要亲命了。

    然而也不能只看到贼挨打,没看到贼吃肉。

    新科投资在第一次向五大保险公司投保,保金是五亿美元,投保金额一百亿美元。这笔钱顺利的落到了新科投资的口袋里,也就是说这保期只有一个月的五亿美元保费,可是一分不差的全都落到了他们的口袋里。

    而第二次投保呢?胡文海更是大笔一挥,干脆利落的投下了二十四亿五千万的保费。

    前后将近三十亿美元,保期不足半年。如果美国人没有冻结新科投资的自产,那这三十亿美元可就是五大保险公司的了。

    九十年代初的三十亿美元,只买半年的保期,这在五大保险公司看来和送钱又有什么区别?

    这可是三十亿美元,五大保险公司联合起来,一年的利润也许只有这么些。保险公司本来就是风险行业,肯定是经过计算之后才作出的决定。这种专门的定制保险,实际上和石油期货市场上的多空对赌也没有什么区别。

    只不过石油期货对赌的是石油价格的涨落,而保险公司对赌的是金融投资的安全性而已。

    从过往的历史经验来看,西方金融市场上的投资,安全性当然是毋庸置疑的!

    拿到这笔钱不等保期结束,各家保险公司就已经做好了如何分配的方案。

    既然一票专业的石油期货国际炒家都没想到,cia和华尔街都被打了个措手不及,那么这些保险业的精算师又怎么想的到,中国政府竟然会亲自下场,并且有“征用全国外汇”这种犯规的操作?

    结果将尚且还在美国忍受范围内的石油期货风浪,因为中国官方下场,直接变成了超级台风。

    这才逼着美国人不得不使出了盘外招,毫不讲理的将运输违禁品这样的大帽子扣到了新科船运的头上。

    这一系列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看瞎了一票的国际观察家的氪金狗眼。吃瓜群众倒是兴高采烈、大呼过瘾,卧槽这一季的中东剧情真tm精彩!可在欧洲金融业从业者们看来,那就是哀鸿一片了。

    “玛德,还有这种操作?”、“这样也行?”、“就是有这种操作!”、“我的眼睛!我的眼睛!”,类似这样的对话,不知道在金融精英们的内心中重复上演了多少次。

    可以想象,当他们在电视上看到这些新闻的时候,表情一定非常精彩。只可惜现在没有拍照手机,否则一定能极大丰富互联网的表情包数量……

    从风险上来看,这本来就都是极小概率才会发生的事情。

    若非是胡文海执意要求,苏黎世金融服务集团说不定就自己承接了这份保单。而在划分保险份额的时候,五家保险公司也争抢的各不相让,从没想过万一需要赔付自己能不能扛得下来。

    结果就是最后五家各自承担20%,弄了个平分的协议出来。如果他们考虑过自己的承受能力,起码应该根据自身的资金情况,来承担保金分配比例。

    可惜在他们看来,这笔生意的风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自然是要在保金分配上寸步不让了。

    所以说别看如今五大保险公司愁眉苦脸,那是没见到他们分配利润的时候弹冠相庆的样子。

    “既然如此,看来,只有一个办法了。”全球保险的华格纳表情沉重,长叹一声:“如果中国方面要求全球保险偿付保额,那么我们只能申请破产。根据荷兰的法律,我们的资金清算之后,会优先对荷兰公民和企业进行偿还。中国人嘛,能拿到多少就看运气了。”

    “是的,看来安盛也只能如此。”尼尔森垂头丧气,说道:“实际上我们公司的资金已经被法国财政部所监控,这是对法国社会冲击最小的方案。”

    戴安和荣格相视一眼,却是满眼苦涩。苏黎世金融服务集团和瑞士再保险公司都是以国际业务为主,不像全球保险和诚保、安盛三家背后有强大的国家势力支持,这么做之后不过是金蝉脱壳,换个马甲而已。但瑞士却是以金融立国,但本身国家力量却不够强大。一旦用这种无赖招数,瑞士赖以为生的金融产业信用将受到致命打击。

    真要走破产这条路,瑞士的两家保险公司恐怕是会真死到不能再死。不像有英法荷三国支持,其他三家删号重练还可以有大号带练。

    就这一点来说,胡文海在联合承保团队里选择了两家瑞士保险公司,并且签约主体也是欧洲保险业的龙头老大苏黎世金融服务集团,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

    这个联合承保团队,实际上是有两种诉求的联盟,为胡文海寻找代理人有着天然的优势。

    “各位,我觉得事情还没有到这么糟糕的局面。”戴安到了此时,不得不站了出来,揭开了谜底:“我已经与新科集团的总裁胡文海进行了沟通,实际上情况并没有到绝望的地步。”

    见已经吸引了四个人的注意力,戴安干脆和盘托出了答案:“胡文海先生也理解我们目前的情况,并不希望走到两败俱伤的地步。他在原则上,同意了我提出的一个方案。保单的赔付不需要立刻执行,而是在未来五到十年里分期进行支付。如果资金暂时周转不开,也可以考虑债转股的操作。”

    “咦,这个方案……”

    英法荷三家保险公司的总裁眼前不由一亮,也是有些意动。能够分期付款的话,当然是比破产清盘要好得多。

    何况还可以支持债转股,新科集团如果成为五大保险公司的股东,难道还能眼看着把自家产业给逼死了不成?这样一来转圜的余地立刻就大了起来。

    “不过胡文海先生也提出了他的要求。这个方案新科集团利益是受到一定损害的,所以他希望保留随时对五家保险公司立刻收取赔款的权力。当然,如果我们能够满足新科集团一些小小的要求,胡文海先生保证不会随意动用这个权力。”

    “嗯,实际上,胡文海先生现在就有一个麻烦需要我们的帮助。”

    “什么麻烦?”尼尔森忐忑的问道。

    “大家应该知道,美国的波音公司正在收购世界第三的民航客机制造商麦道公司。”

    “胡文海先生希望我们能够说服欧洲各国,针对波音公司收购麦道之后可能的垄断市场地位,宣布对麦道公司进行制裁。”

第七百一十五章 制裁() 
欧洲各国对于美国发生的事情还是非常关注的,实际上从格鲁曼收购麦道到波音介入收购,整个欧洲的相关行业和舆论都在积极的进行讨论。

    原因也很简单,现阶段能够与美国航空制造业进行竞争的,放眼世界也只有一个空客而已。

    波音独占鳌头,空客紧随其后。在商业飞机制造领域,飞机的生产订单往往要排序到几年以后,航空公司和船运公司的运作模式有所类似,飞机这种资产本身也是一种投资。拿货越快价格越高,拿货越慢价格越低,这就要考虑几年时间里航空业的行情。如果行情紧俏,航空公司才会舍得花大价钱在飞机制造商那里插队购买。

    这样一来,麦道作为世界第三的生产能力,谁能并购麦道谁就能大大缩短自己的正常排序拿货周期,进而对航空公司吸引力大大增强。这还没计算拿下麦道之后,航空制造企业在产业链中的绝对优势,垄断导致的成本下降,机型销量上升摊薄研发成本……

    一旦波音收购麦道,其获得的优势绝不仅仅是麦道本身,而是波音彻底走上航空制造业神坛的最后一步。从此以后,空客虽然还是第二,但却要面临几乎丧失问鼎天下的可能。

    这对于欧洲航空制造业、航空公司,以及支持发展航空产业的各国政府来说,都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事情。

    空客在欧洲的影响力绝对不小,七十年代空中客车公司成立,其股权是欧洲宇航防务集团100%持有的。而欧洲宇航防务集团涉及的业务,更包括军用飞机、直升机,制导武器和电子作战系统,航天发射、轨道卫星等一系列的航空航天系统产品。

    这么一个欧洲的庞然大物,欧洲宇航防务集团内最宝贵的资产,就是空中客车公司。以至于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集团总部干脆抢了空客的名头,自称起“空客集团”来,将欧洲宇航防务集团的旧名弃若蔽履。而其原本辖下的空客公司,就这么莫名其妙、一脸懵逼的继续顶着空客公司的名头,和集团总部重名了。

    有欧洲宇航防务集团做靠山,空客公司在欧洲是拥有着普遍影响力的。自打波音露出要收购麦道的企图,空客上下就已经警觉了起来,保持着对事态进展的密切关注。

    但是让空客和欧洲宇航防务集团差异的是,自己这边还没用力,忽然欧洲舆论就开始普遍对波音收购麦道关注了起来。

    说起来波音也是有点冤,在对外宣传上波音不可能否认自己对麦道的收购企图。虽然在公司内部会议上,其对麦道的收购计划只是为了破坏格鲁曼对麦道的收入,进而将中方的百亿美元订单揽入怀中。

    要说波音有没有收购麦道的心?那当然是有的!波音也知道收购麦道对它意味着什么,怎么可能会没有这个想法。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没有胡总开挂的波音,可没有一次拿出上百亿美元的能力,收购麦道力不从心。

    1991年的麦道此时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波音想迎娶麦道,是凑不出这笔彩礼钱的。只有在麦道竞标atf战机失败,未来集团业务无以为继的时候,波音才能乘虚而入。

    另一个因素也是不能忽略的,1996年atf战机项目已经确定波音中标。这时候波音收购麦道,是有五角大楼极力推动的。当时的国防部长威廉佩里认为一个垄断的波音对军力提升更加重要,于是支持了波音并购麦道。

    为此美国官方出面,对欧洲各国担心波音垄断的声音进行压制,并且进行了一系列的利益交换,以摆平欧洲的反对声音。在这些利益交换条件里,甚至还包括了允许欧洲宇航防务集团收购一部分麦道军用技术的要求。

    在这一系列的特殊背景之下,麦道这才终于被波音揽入怀中。

    而在1991年呢?麦道如今还是atf计划的竞标方之一,而波音的大恩主威廉佩里还没有登上国防部长的宝座,波音手里的小钱钱更是捉襟见肘。

    面对格鲁曼的横刀夺爱,波音此时也只能是定下了一个最低的期望。拿下麦道30%的股份,联合其内部对格鲁曼不满意的股东,让格鲁曼的收购失败。

    但是这些话,波音是不能对外面直接说的。

    怎么说?对那些指望波音收购麦道之后,等着股票价值上涨的股东说我们就没有这个计划?

    对麦道同意股份置换的股东说,我们其实是晃点你们的?

    对格鲁曼说波音怕了你们,不敢正面竞争,只要把你们的生意搅黄了就算胜利?

    对中国人说,我不是要收购麦道,只是为了要坑你们的钱?

    波音想死吗?

    既然作出了收购麦道的样子,波音就不可能自曝其短。哪怕是撑门面,也要表现的好像志在必得一样。

    面对欧洲方面突然甚嚣尘上的“波音威胁论”,波音方面有苦难言。总不能说“我们其实是假打的,就没真想收购麦道”,只能是打落牙齿和血吞。

    在波音的沉默应对和持续推进收购之后,很快欧洲舆论的风向也吹到了政界。

    欧洲宇航防务集团一直以来都在谋求政府方面的政策应对,然而波音毕竟刚刚开始着手收购麦道,双方并没有什么决定性的动向。在这种时候就有政府出面,未免有些小题大做。

    不过官字两个口,上也有理、下也有理,全看怎么说罢了。一个欧洲宇航防务集团的力量还不足以指使欧洲的官僚们,但当欧洲金融集团的势力也加入其中,情况又自是不同。

    报纸上、电视里,广播、杂志,甚至是这段时间里的很多欧洲大学的讲座,都频繁的开始谈论起波音如果收购麦道,将会对欧洲经济造成的影响。波音如果在航空制造市场获得垄断地位,欧洲航空制造业萎缩,究竟会有多少人面临失业?又有多少技术领域受到影响?

    这是普通人关心的方面。

    而财经界也频频发问,波音收购麦道对关贸协定的内容是否构成违约?如果开了这个先例,那么欧洲的其他产业是否会受到影响?波音收购麦道,是否意味着美国对垄断法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现代社会的舆论尽操与传媒集团之手,而传媒集团背后的幕后黑手,则属于金融界。

    传媒集团对资本的依赖,远大于制造业。因此当欧洲宇航防务集团出面说项的时候,他们不过是不紧不慢的发了几篇新闻,制造来了一点杂音而已。

    然而当被资本狠狠的抽了一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