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帝国玩具(帝国重器) >

第200章

帝国玩具(帝国重器)-第200章

小说: 帝国玩具(帝国重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石川岛播磨重工起码掌握了全球份额的%以上,想必对船舶建造标准有很深的造诣。目前世界上比较主流的船舶标准是劳氏船级社标准,如何通过劳氏船级社的入级评价是我国造船厂面临的一大难题……”

    宋云辉拿到话筒就开始滔滔不绝的提问,以船级社入级为切入点,问题涵盖了管理、技术和贸易的方方面面。中国虽然已经有劳氏船级社的入级案例,但目前尚且没有系统的质量管理体系。也就是说虽然能造出符合入级要求的船舶,但暂时没有推广和批量复制的能力,更多还是工厂管理人员高压主抓下的“精品”。

    如何从苏式船舶建造体系向西方船舶建造体系转变,这是中国造船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关键一步。

    宋云辉这番问题,可以说真是问到了关键点上。

    而这也是日本人最不愿意见到中方拥有的能力,没有这个体系,中国就只能建造固定的几种船舶型号,摸不到门路想发展新的技术都找不到方向。可如果有了这样一个体系,中方就可以自行摸索更高技术含量船舶的建造能力,无非就是在这个体系下不断的投入资源而已。

    石川岛播磨重工的公关经理连忙笑着站了出来,接过了宋云辉的这个问题。

    “关于船级社入级的问题,我想中方大可不必担心。国际上除了劳氏船级社之外,其他国家也都有自己的船级社。比如说美国船级社和日本船级社,这都是能与劳氏船级社相比的有公信力的大型船级社,并不一定要只盯着劳氏船级社一家。如果中方有船舶入级的需要,我们可以更加丰富的服务。比如说帮助中方设计图纸,专业人员监督施工,代办船级社入级申请手续等。在这方面,我们日本人有着更丰富的经验,成本上交给我们会比中方自己来做要更节省,这是对大家都很有好处的事情……”

    简单的说,中国目前的船舶建造体系虽然是继承自苏联,但也未必不能建造符合西方船级社标准的船舶。船型设计的图纸拿过来,按照图纸设计的技术要求去做就是了,总归能拿出合格的产品来。但在产品的背后,每个设计的深层原因、设计思路,质量体系背后的一道道计算公式,没有这些东西,就好像考试从别人那里抄答案,同一道题换个表述方式又是抓瞎。

    可是话又说回来,石川岛播磨重工给出的答案,也确实是搔到了中船这些领导的“痒痒肉”。技术上这些东西如果委托给日本人,在初期确实是极大的减小了成本支出。现有系统不需要改变,改革的阻力和新技术导致的优胜劣汰危险自然就小了。

    拿着日方的技术照本宣科的做出来。还不是一样的赚钱?何乐而不为呢。

    真要说像宋云辉说的那样。整个体系从苏式转向西方标准。恐怕又要多出许多基础投资需求,年事已高的高工们是否还能接受新的知识体系,目前中船总公司的权力体系是否会受到冲击,这些东西都不能不考虑。

    在场的大多数人,都是现行体系的“既得利益者”,当然不希望发生这种改变。

    石川岛播磨重工的公关经理话音刚落,不等宋云辉提出新的问题,他的话筒就被人给抢走了。巴立德连连挥手。让人把话筒递到了他的手上,以勇于救场的英姿闪亮登场,热情的赞扬起日方的服务体贴入微,这才是为客户着想的态度。

    “感谢石川岛播磨重工方面的安排,在贵方的方案中,我深切的感受到了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的精神。这种以客户为上帝的做法,值得我们中国企业学习啊。我们有些同志难免有些好高骛远,还没学会走就已经想着跑,若非是日本友人经验丰富,恐怕又要犯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

    巴立德的位置不上不下。不是中船总部的领导,在下属企业中海西造船厂也算有点地位。正适合做这样的发言。

    有些话上面的领导不方便说,就只能是下面人揣摩上面的心思,然后代替他们说出来。巴立德瞥了一眼宋云辉,这个格格不入的小小海东造船厂的厂长,未免有些不识好歹。如果上面的领导有引进体系的意思,这些问题又怎么轮的到他来说?

    既然上面始终没提这个话头,那他这样做可不就是多此一举、哪壶不开提哪壶。

    关键时刻,还要我老巴来给领导排忧解难哪!巴立德美滋滋的想着,等到自家的海西造船厂拿到日本设备,发展壮大之后就把海东造船厂给拿过来做个分厂,省的我堂堂海西造船厂要和籍籍无名的海东造船厂相提并论。

    宋云辉脸色涨红,自己的问题还没有提完,话筒竟然就被人抢走。这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几乎就是**裸的打脸了。

    再加上巴立德拐弯抹角的说他是“左倾冒险主义”,这个大帽子扣下来,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了。

    “巴厂长这话我不能认同,船级社管理体系的建立是软件大于硬件,主要是管理方式与产品规格的改变。光买设备不引进管理、经营的技术思想,这不变成清末张之洞那套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了?事实早就证明,先进的思想才是不断进步的根本,船级社管理体系是达到船级社质量的必要条件,怎么能置之不理?”

    “好了、好了,自己同志说话不要那么夹带棒的。张之洞那是什么人,怎么能用来形容巴厂长。”总部的一位领导终于站了出来,看似是在劝慰宋云辉和巴立德,可实际上立场偏向却是一目了然:“宋厂长你这个问题还是太过激进,要注意国情。船级社体系好是好,可我们哪有那么多人才投入进去?你问问在座的诸位高工,国内有实施船级社体系的基础吗?”

    在座的高级工程师纷纷摇头,这些人都是五六十岁的老人了,哪有继续学习新技术的能力,本能的就反对任何技术的变革。可话又说回来,以国企能上不能下、论资排辈的情况,有技术革新动力的年轻技术人员又无法上位,也真是一个死结。

    宋云辉被几乎所有考察团的成员用“你是第一天当领导么”的眼光看着,无声的压力让他面红耳赤,却再也张不开嘴了。

    想要在国企这个体系下做点事情,什么时候开始变的这么难了啊!

    就在这时,会议室的大门突然被人推开了。及川光博陪着柴老,两边脸上都带着满意的笑容,施施然的走了进来。

    柴老年纪虽然已经很大了,但一马当先看起来竟然有几分龙行虎步的感觉。及川光博跟在他的身旁,虽然身上穿着高档定制西服、人又年轻了许多,但却完全沦为了跟班的背景,气势上被彻底的压了下去。

    好在毕竟是中国人到日本做客,柴老谦让了一番。让及川光博坐了主位。不至于让他太过难堪。两位董事长齐齐出现在会议室。显然私下的沟通已经结束,会议室里顿时一片安静。

    柴老咳嗽了一声正打算说话,旁边一个始终不怎么显山露水的总部领导突然凑了过来,附在他耳边又是嘀咕了两句。

    柴老波澜不惊的向着宋云辉的方向看了一眼,淡淡的点了点头。

    “大家都说说吧,这次的考察有什么感想?”

    柴老话音刚落,手上本就抓着话筒的巴立德仿佛打了鸡血,便频频向着坐在前面的“靠山”使着眼色。两个总部领导先发了言。随即前面的领导里就有人点了他的名。

    巴立德连忙站起身来,手上捧着话筒,先是套路的吹捧了一下前面的领导,然后便开始兴致勃勃的说道:“这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啊!日本造船业的技术比我们先进太多了,咱们中船要追赶这样的技术水平,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但是通过这两天的学习,我认为在国际分工上,中日两国可以实现互补。日本技术高,中国成本低。完全可以联合在一起嘛……”

    柴老听着笑容满面,时不时的还点点头。显然对巴立德的这个说法很是满意。

    有巴立德带头,后面的发言果然都向着合作的方向去了。中方出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日方出技术、出服务,貌似还真是个双赢的事情。

    只是最后话筒终于又轮到了宋云辉的手里,在所有人的目光注视下,他咬了咬牙,站起身来一往无前的说道。

    “中日双方合作,当然是互惠互利的大好事。但我认为,如果日方有合作的诚意,就不应该敝扫自珍。我们不仅是要引进生产设备,更应该引进日方的管理和设计等技术体系,这才是对双方合作最有利的方式……”

    “好了,你这种不成熟的想法就不要拿到会上来说了!”巴立德站起身来,强硬的说道:“宋云辉,就你们海东造船厂来说,你有那个本事推行日方的管理和生产水平吗?你看到人家日方的生产环境没有?咱们中国的工人能达到那样的水平?”

    “怎么不能,我相信只要领导起带头作用,工人们就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情!”

    “这都什么年代了,还搞精神原那套?”巴立德嗤之以鼻:“宋云辉你搞清楚,你海东造船厂有多少大学生,工人平均学历是什么?就这个素质,你能搞的起来?”

    宋云辉还想再说,前面中船总部的一位领导站起来,又做起了和事老:“都是自己同志,不要吵嘛!这个问题,我看咱们还是请柴老说两句,柴老?您看呢?”

    “我看”

    柴老长出一口气:“这个小宋是不适合继续参加考察了,这样吧,明天你就回国去。抓紧交代一下海东造船厂的工作,你的职务另有任用。”

    宋云辉如同一盆冰水从头浇到底,整个人坐在那,几乎是不敢置信的看着柴老。这样回去,而且丢掉了厂长的位置,恐怕真是从此告别仕途了啊。

    柴老嘴角偷偷翘了一下,随即脸上恢复了严肃的神色,看向其他人接着问道:“考察团里有没有个共识,中日合作是否有利于中国造船业的发展?”

    “当然有利,实在是太有利了!”巴立德看到宋云辉的样子,甚至顾不得发言顺序就跳了出来:“中日合作,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啊!”

    “好!”

    柴老干脆的点头,笑道:“既然如此,我就请各位为中日合作做个表率。中船总公司决定与日本造船业联合组建中日船舶工业友好协会,各位就做一做这个协会的第一任委员吧!”

    “哦,协会的建立还有赖各位努力。由于需要处理的问题很多,各位委员就先在日本出差一年好了。”

    “哈?”

    ps:我这也不是本命年犯太岁啊……

    不知道是不是贫血免疫力下降,这两天又感冒了,下楼买药脚又崴了……

    现在身上就没有爽利的地方……

    单身狗一到生病的时候就特别凄凉……

    感觉我需要转运……

第二百九十九章 贷款使用权() 
中船总公司推进改革的第一,就以这样的方式打响了。一批公司总部和下属造船厂的主要领导,被几乎可以说是软禁在了日本,成立了一个名义上的“船舶工业友好协会”。而实际上,则是把他们的护照全部扣留,在石川岛播磨重工的关联企业进行“学习”的理由,放逐了一年时间。

    当然,都是自己同志,也不是说就这么放弃不管了。这一年里,如果有人能转变思想、放下包袱,真的认真的去学习日本技术,领会总公司这样安排的本意,未来他们不是没有重新走上领导岗位的机会。或者应该说,如果真的抓住这一年的学习机会,未来十年有的是机会让他们重新登上舞台取得更大的成就。

    可不管怎么说,中船总公司的高层借着这股东风,同步在国内掀起了大刀破斧的改革。一批年轻有知识的底层高学历职工提前走上领导岗位,一些知识结构老化的工程师被陆续安排来日本交流学习,总部的中层领导被替换了三分之一的岗位,一部分被充实到公会和老干部等部门,另一部分则干脆被扔到了即将分割出去的三产部门。

    按照中船总公司高层的意思,原本也不想弄的这么绝情。中船内部的“闲职”有很多,历来多是用于安排这些需要清理掉的领导干部。但胡文海偶然听到柴老的打算之后,反应相当强烈的把这些人从宣传口和教育口给撵了出去。

    中船内部有着相当丰富的宣传和教育资源,有自己的电视台、报纸和杂志,有从中专、大专到大学的种种教育资源。这些岗位对中船内部来说属于边缘地带,过往常常是用来安置“养老”和“提前养老”的中高层。

    但胡文海坚持不能把这些人再安排到这些岗位,甚至颇感兴趣的询问中船的宣传机构,是否有面向社会发型的资源和权限。在得知并非完全不可能之后。他的兴趣明显大了起来。

    不过这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浪,真正的大事在于中船总公司竟然真的以让人瞠目结舌的勇气,第一个要在国内成系统的要推进“劳务派遣”制度了。

    这一朝,真是在国内的改革大潮中掀起了滔天巨浪。

    当然,这也让胡文海有些目瞪口呆。他虽然开始在绣城推进劳务派遣制度就是为了给国内国企改革指条道路,但从来也没想过竟然会这么快就看到和历史不同的进程。

    中船总公司敢于在八十年代的政治气候下推进劳务派遣。实在是让他震惊于柴老的胆略和慧眼。

    哪怕他本人的政治生命本来就没有多少时间了,可这样的决心也不是那么好下的,毕竟到了他这个阶段和层次,对自身羽毛反而会更加爱惜。

    可另一方面,历史也真的在这里因为胡文海的原因出现了完全不同的风景。

    不同于…14入华,不同于蓝色小药丸的问世,不同于新科取得的这些成果。这可是国企改革,主动推进政治变革,这是胡文海从来想也没想过的事情。

    这是胡文海第一次主动推进了中国的政治进程。虽然他已经有了足够多的第一次,未来还会有更多的第一次,但这仍然让他感到兴奋。因为虽然只是一个劳务派遣改革,但这意味着他并不需要消极的等待,中国的上层也并非是不可影响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