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帝国玩具(帝国重器) >

第198章

帝国玩具(帝国重器)-第198章

小说: 帝国玩具(帝国重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妹妹的工作包在我身上了!”巴立德拍着胸脯,信誓旦旦。

    一辆空调大客车停在酒店门口,考察团的人鱼贯而上,迎着早上东京的海风踏上了去往石川播磨重工技研院的道路。

    如今的日本重工业企业之间,尤其是三菱、三井、住友这些重工业财团可谓是暗流涌动。

    三菱当然想自己就吃下中国未来可能的一万亿日元采购,但问题是三菱银行自身,根本无法这么大的贷款额度。

    三菱要推动对中国的政策贷款,离不开通产省、外务省和大藏省的全力配合。而哪怕是项目通过日本政府的支持,最终也肯定是组成银行团共同负担这样一笔大额贷款。

    与其最后变成三菱全力推动项目,而其他财团的银行坐享其成,还不如一开始就集结其他财团的力量共同参与。

    这不是,三菱最先找上的就是三井财团。三井和新科也不是第一次接触了,方剑阁经过索尼的关系,投资外汇市场用的就是三井旗下樱银行的金融杠杆服务。新科向三菱采购的一期工程三亿美元,就是从樱银行的账户上划走的,这事儿三菱想隐瞒也无法向三井隐瞒。

    与其在推进项目的时候被三井下黑手,不如开始就把他们拉进项目里来。三菱想的很明白,这一万亿自家绝对无法独吞。与其犯了众怒,不如主导这里面的利润分配,大家一起把项目拿下来。

    有一万亿日元这么大的市场吊着,三井开放个石川岛播磨重工的考察简直是不值一提的小事。

    在常人无法察觉的高度上。一个又一个日本举足轻重的金融、重工业企业正加入到这场惊心动魄的博弈之中。

    石川岛播磨重工,顾名思义是由历史上的石川岛造船厂和播磨重工合并而成。石川岛重工在183年就诞生于日本东京石川岛,兵库县的播磨造船厂则是190年成立,可以说实在是历史悠久的不能再悠久了。如今大名鼎鼎的吴海军工厂。就是石川岛播磨造船厂的一部分。

    不过当然,到了198年的现在,东京地面上早就已经养不起人力资源密集型的造船业这样的重工业了。

    中国考察团能够参观考察的,无非就是三井旗下的石川岛播磨重工的总部和一些研究单位。

    当依山傍海,风景一片秀丽的石川岛播磨重工船舶海洋策略研究所大门出现的时候。大客车里的中国厂长们不由纷纷惊叹出声音来。

    和中国这个时代千篇一律的豆腐块建筑物相比,石川岛播磨重工这栋研究所实在是太漂亮了。

    日式现代设计,充满了几何结构的极简风格,抽象的舰岛元素。单是这样的一栋小楼,就让人生出一种“高科技”的感觉。

    不能不说,环境对人真的是有着莫大影响力的。如同皇宫可以彰显皇帝威严,青山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建筑风格对一家企业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同样不可忽视。

    原本还有些散漫的中方考察团,在进入这间研究所之后,莫名的就严肃紧张了起来。

    “我们有一个新的研究所正在建设之中。这里的绝大多数部门将在明后两年搬迁,未来这里主要用于船舶新材料的开发。”

    穿着灰色工作服的日方接待人员正在做着介绍,队伍里的翻译有好几个,翻译组的组长亲自做着转述。

    “刘同志你好,能不能请你帮个忙?”

    考察团在日方的安排下,已经在几个实验室里转了一圈。收获了一大堆的赞叹和日方骄傲的笑脸,而整个中方考察团也逐渐分成了几个层次。

    前面的是日方的接待人员和考察团里的领导与翻译,几个中船总公司的领导走马观一般,不断的点头然后配合的发出一些意义不明的语气助词。

    间或有人问出一两个问题,也只能迎来日方透着虚假的吹捧和宾主尽欢的笑声。

    在逐渐脱节的考察团队伍上。第二梯队的则是一些四十多岁、五十出头的老工程师们,他们默默的走着,有的时候也提出一两个问题。不过日方接待人员很少会回答他们的问题,就是回答。大概也是以“斯米马赛”的居多。

    两三句解释下来,这边的一群高工也不敢在技术上多问了,大概是觉得对面那种看小学生似的眼光,太让人无地自容。

    渐渐的这些人提问的声音少了起来,多数时候只是**的趴在实验室的窗户或者玻璃走廊上,艳慕的看着实验室里面的日本人如何工作。

    而考察团队伍的最末尾。则是考察团里人数最多的一个层次。这里的声音虽然不大,但却同样非常热烈。他们多是一些总公司的权力部门领导或者下面企业的负责人,虽然对周围的景色同样啧啧称奇,但他们似乎并没有太多的感受。他们更热衷于交流的,是路上看到的日本风光,以及他们手里搜集到的东京的购物信息。

    这里面巴立德是最受欢迎的,因为他手里的美元够多,小一千美金他自己应该是不完的。这样,几个厂长或者主任、部长的就找到了他,这时候光用人民币是换不来美元的,多少还要搭上点人情或者系统内的“好处”。

    这样美金从巴立德的手里哗啦啦的流出去,他自己的脸上却笑的根本停不下来。

    不过考察团队伍的末尾还有最后一个层次,这个层次,竟然只有一个人。

    宋云辉的日语不太好,不过好在日语和中文之间有不少汉字是想通的,结合图片和上下文大概能够猜出一些来。

    他手上拿着一个笔记本,从下了客车开始手上就没有停过,短短的时间里就已经记下了快小半本的内容。只可惜他并不是总公司的大领导。也不是业内声名卓著的高级工程师,只不过是南方一个不到一千人的地方造船厂的小厂长。

    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他的单位效益竟然还不错,海东造船厂的1000吨以下小型船舶。竟然在市场上有着不错的口碑。

    海西、海东,两个造船厂的名字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在市场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海西造船厂能造大船,但造出来的船业只有受计划内控制的国家单位才会用,根本不会有人到海西造船厂来特意产品。

    而海东造船厂人少、技术弱。可接连推出了几个项目。比如说百吨级的近海渔船、河道驳船、拖船、沙船、货船,很多能够自己做主的集体单位,或者是乡镇企业、渔民队社,老远着就能摸到海东造船厂的门上来。

    只是海东造船厂虽说是国企,可计划内物资分配的也是可怜巴巴,很多业务要到市场上收购计划外物资来维持生产,利润上竟然反而没有把计划物资拿到黑市上当计划外物资的海西造船厂好看。

    对于这个略有耳闻的“一字之差兄弟单位”,巴立德自然是不怎么看的上的。甚至也正是因为双方只差了一个字,巴立德对此还有些愤愤不平。小小的海东造船厂凭什么和我海西造船厂只差一个字?凭什么?

    第三梯队里的大红人巴立德心里不痛快,这小小海东造船厂的厂长也就被无声的杯葛了。

    不过宋厂长似乎倒也是乐得清静。他一个人走在最后,对这个研究所里的每一个细节似乎都观察的非常仔细。偶尔逮住一两个似乎不忙的日方工作人员路过,他还会用笔和他们交谈一下,或者请教一些说明文字的实际意义。

    日本人的汉字教育从小就学习,甚至还有毛笔字的书法课培养,笔谈如果尽量不用片假名和平假名,可读性顿时上升不少。

    不过到了最后,宋云辉皱眉看着笔记本上越来越多的问题,只好硬着头皮找上了前面围着巴立德转的翻译小刘。

    “刘同志你好,能不能请你帮个忙?”

    “宋厂长。有事儿?我这忙着呢,你不能等一会儿么?”

    翻译小刘心里还念着巴立德的好,转弯抹角的想和前面一个日方负责接待的年轻职员搭上话,对宋云辉的话头有些不耐烦。

    “那我知道了……”宋云辉没有太多表情。点头道:“过一会我再麻烦刘翻译。”

    小刘转过头,又去给巴立德和日本人充当闲聊的翻译了。

    眼看着这次的考察行动即将结束,宋云辉握了握已经变厚了不少的笔记本,却始终没有得到与日方交流的机会。

    宋云辉最终也只是深深的叹了口气,不得不将这一本笔记收了起来。这还只是考察的第一天,总归会有让日方解答自己疑问的机会吧。

    这样想着。他终究还是心有不甘的登上了来时的客车,重新又回到了在东京落脚的潮见酒店。

    看着组织上给自己一行人安排的这样高档舒适的居住环境,宋云辉想着,总不至于真的只是让他们借口来游玩而已。第一天不行,不是还有第二天在石川岛播磨重工总部的交流会议。

    但愿明天能够有让他提问的机会吧。

    “哎,你们听说了没有?这日本产品同样的品牌,质量最好的东西日本人就只在国内,我今天可是打听了好几个地方,后天自由活动一定得好好的逛一逛!”

    “巴哥,咱们兄弟可是老交情了,你能不带着我吗?我老婆家的妹子上大学,就想要个什么‘走路的人’,这什么东西我哪弄得懂,到时候还得靠你老哥懂的多啊!”

    “什么老婆家的妹子,小姨子就叫小姨子,你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啊?哈哈!”对面走来的人群中,巴立德一阵猥琐的开怀大笑,接着摇头道:“还有那什么走路的人,那是lm。国内叫随身听的!我打听过了,咱们后天去秋叶原,那里的电子产品是最好的!”

    巴立德身边聚拢了一群人,从餐厅里回到客房的时候正遇到愁眉不展的宋云辉。双方不由的愣了一下。巴立德一行人连招呼都没打,板着一张脸就走了过去。

    “理他干嘛,一个不到一千人的小厂子,能有什么前途……”

    低声耳语随风隐约向着宋云辉飘了过来,他张了张嘴。却什么话都没有说出来。

    有些人,不需要特意去了解,双方闻着味道就知道不是一路人,并且天然的互相厌恶。而且对巴立德来说,宋云辉的存在就好像感化院里竟然会有认真学习的好孩子似的,让人平白多了几分不自在。

    而与此同时,一直在盯着中国方面的韩国人也聚集到了一起,并且脸上的神色显得颇为振奋。

    “计划进展的怎么样?还顺利么?”

    李在勇看起来斗志昂扬,自从现代重工成为韩国造船业的。1,他已经许久没有这么斗志激昂的时候了。

    在商场上没有什么势力会甘心退出属于自己的舞台。也没有哪个成功的企业是会跟着竞争对手指挥棒行动的p。韩国造船业要崛起,要侵吞日本造船业的市场,要壮大自己并且继续产业升级,自然要面对日本造船业的反扑。

    虽然没有想到日本人竟然会拉着中国人下场,形成对韩国造船业两面夹攻的局面。但韩国人并非没有心理准备,挑战旧霸主的新兴势力怎么会害怕挑战?

    韩国虽然是小国寡民,但上升期的社会自有一股精神气,团结、排外,自大又自卑,敏感而善谋。这些都是这个时代韩国人的精神面貌。反应到这些韩国造船业市场先锋的身上,就是狂傲的想要称霸整个造船业,又不敢去硬刚日本人的正面。五大船企能够联合起来瓜分市场,却善阴谋而不向阳谋。没有对自己产业大刀破斧改革升级的决心。

    总的来说,就是韩国人当然希望能够拿下国际造船业的市场,但凭借的却是日元升值和国际市场的资本变化。没有正面对抗日本人的勇气,于是只有遏制中国人进场这一条路可走。遏制中国的战略也不是产业战略布局,提高技术水平和劳动效率之类的阳谋对抗,而是偏向于商场阴谋。

    虽然可以笑话人家小国寡民不够大气。可谁要是就此认为韩国人的阴谋不值一提,那可注定是要吃亏的。

    对于李在勇来说,对于整个韩国造船业来说,不敢挑战日本人,但对付一个根本没什么名声的中国造船业还是没问题的。

    中韩造船业的较量韩国必将胜利,对此李在勇深信不疑。

    李俊仁有些紧张、有些兴奋,这还是他第一次面对株式会社的高级干部,实在是让人有些不知所措。

    “我们一直在监视着中方下榻的潮间酒店,同时统计了最近一周以来中方签订的意向书,有极大的可能中方意向书签约吨位已经超过了他们的产能。在我们的计划实施一周之后,潮见酒店果然迎来了一支新的中方考察团。通过调查,这支考察团正在与石川岛播磨重工接触,考察团团员的身份多是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的权力人士和下属各造船厂的负责人。”

    “这么看来,中国人应该已经咬钩了啊!”李在勇挥了挥手,让李俊仁站到一边,他转过头看向其他四人,不由笑了起来。

    朴在京洋洋得意,点头满意的说道。

    “不错,这么多的签约意向书,岂是两个地区造船厂能够吃下来的。别说是之前根本没听过的的什么大港造船厂和新科重工了,就是三菱的长崎造船厂或者我们三星的巨济岛造船厂,一年八十万吨也已经是极限了。这段时间中国人从日本人手里拿到的订单,恐怕早就已经奔着一百万吨去了。这么大的鱼饵,中国人会不咬钩吗?”

    “各位,从我手上的资料来看,这个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就是之前中国的第六机械工业部,主要负责的是整个中国的船舶重工业领域。1981年部改企之后成立了这个总公司,仍然还是垄断着整个中国的船舶工业。具体来说,所谓的大港造船厂和新科重工,应该都是它的下级子公司。”

    大宇重工的金恩熙接着侃侃而谈:“我们目前仍然不清楚中国人和日本人达成了什么协议。但如果真的有什么协议,必然是绕不开这个总公司的。从公开渠道资料可以发现,中国目前极为需要外汇资金来支持他们的改革,很可能在任何能够赚取外汇的领域加大投入。因此我认为。这支新的考察团显然是中国船舶总公司发出的一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