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游戏动漫电子书 > 奇情柳永 >

第198章

奇情柳永-第198章

小说: 奇情柳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做事要讲究个轻重缓急嘛!”族长道。“尔等莫非忘了,军爷之父乃大盐商。又是美人谷镇之人,想必经营头脑了得,吾很想与之结识,看看他对吴家修建新城有何高招,希望能让他指点迷津,兴许会有意外之喜!”

    “对呀!”聪明弟故作恍然大悟的样子,“据说美人谷镇乃小王爷为皇上兴办商业的发祥之地,经济意识必然先进许多,嗯,值得拜访。”

    奶奶看了看贴身丫环,贴身丫环精明得很,她对着聪明弟道:“奶奶说的,要拜访吴家人,难道就这么算了?”

    “怎么算了?”聪明弟之胞弟则答之曰,“专门来花馆捧场,如若真是吴家人,为之捧场便是为吴家人捧场,发挥吴家的文化和艺术优势,岂不是更妙!”

    节目的确精彩,但人们心中更重要的任务也抵消了节目一部分艺术感染力,吴家人吃完饭之后,正要起身离开之时,五大美女之首的美女放下琵琶,来到族长他们的餐桌前,深深地鞠了一躬道:“听口音,苏州人氏,如果未曾听错,乃苏州吴家,失敬失敬!”

    此人的确美艳无比,皮肤细腻,白里透红,一股英气逼人,一双传情目确实给人无尽的遐想,太美了,聪明弟和胞弟都看傻了。

    好在族长催促道:“告别走了,明日再来花馆拜访,在此别过!”

    “客官饭菜可还满意?”一位胖乎乎的老板模样之人来到桌前,笑容可掬,点头哈腰的,“若不嫌弃,再来,再来啊!”

    出了餐馆之门,旅店的招待领路的同时,一边表示感谢款待,一边以餐馆胖老板与小王爷、阿哥们和柳三变师徒的亲密交往作为回报,说得绘声绘色,活灵活现。

    回到旅店,军爷则在楼道上等着了,族长十分诧异地问:“军爷专门在此候着?”

    “没有,凑巧,凑巧而已!”军爷搪塞之后道,“吾爹认为苏州吴家乃名门望族,有缘结识,三生有幸,邀大家一叙!”

    族长安排下人们各自回去休息,并体谅她们白天的忙碌和辛苦,然后随军爷来到军爷父亲居住的房间。

    彼此热情寒暄之后,军爷之父亦非常健谈,还未等军爷摆上果品零食之时,他在木椅子里挪动着胖乎乎的身子,激动地道:“汝岂可得知,承蒙小王爷厚爱,帮老夫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儿子,这不,失散后的首次重逢,真是太好了,太让人高兴了!”

    族长见军爷之父热泪盈眶模样,主动上前握住他的一双胖手,安慰道:“父子情深,儿子从军,不像平民百姓,想走便走,想回便回,儿子有大出息,好事呀,应该高兴才是嘛!”

    军爷之父做出肯定的回应之后道:“吾儿乃为领头阿哥向皇上写发展经济奏疏之人柳三变的挚友范履霜将军之部下,现调任京师。”

    聪明弟将胖盐商之子通情达理的友好性格赞了一遍,彼此的感情拉近了,大家说说笑笑,乐哈得很,随意得很。

    族长诧异于柳三变居然可以为皇上谋求大事而不惜溢美之辞,认为此人虽然有许多不是之处,但正面作用还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殊不知,军爷激动地将柳三变在延州府帮助范帅戍守边塞之事,用新词平息边患,鼓舞士气,使边陲固若金汤之功和盘托出,真是令人刮目相看。

    族长心中放不下的还是修建新城之事,胖盐商也乐意为之出谋划策,认为吴家的筹划方式无比对路,多种合作方式并用,成效一定十分显著。

    族长听此肯定,也是喜不自胜,他也夸赞起了大儿子和长孙的功劳,并对吴家人大加赞扬,如此齐心协力,没有任何困难不能克服!

    胖盐商也对苏州吴家颇有信心,同时,他也隐约地向族长提出要求:“儿子当兵,总有解甲归田之日,他想在苏州为之谋一份盐商产业。”

    族长看了看夫人,又看了看聪明弟和小孙子的反应,点头道:“如果觉得可行,就来与吾吴家之新城项目合作吧!”(未完待续)

第三十七节 族长惊疑见亲人() 
次日巳时时分,吴家人才陆陆续续从旅店出来,吆喝着下楼去吃早饭。

    早饭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他们来到旅店侧面的餐馆时,军爷之父正在此恭候,相互施礼后,胖盐商道别道:“尔等不能与吾同往苏州,在此以不敬之早餐作为栈别,切勿怪罪。吾很想多住几日,无奈苏州投资要紧,只好惜别!”

    族长代表苏州吴家感谢盐商的信任和器重,告之曰:“汴京之事未了,不好意思,还望一路顺风,投资成功!”

    席间,简要地进行有关投资事宜的接洽等具体问题的意见交换之后,便各自忙事去了。

    在去花馆途中,聪明弟之胞弟则提出一个令众人吃惊的问题:“勾栏的百荷仙子与花馆的吴姬,勾栏的小不点与花馆的小师妹,双双是何种关系?”

    大家一路走,一路猜测,好不热烈。

    花馆到了,聪明弟之胞弟则总结道:“一定要问个明白,一定!”

    吴姬也是一个极其有心之人,他让小师妹在外面看着,如果苏州吴家人前来,则赶紧通禀,准备迎接。

    小师妹两个羊角小辫一颠一颠地进入吴姬视线之时,吴姬放下手中的活计,边走边整理衣服,捋顺头发,快步下楼。

    而吴姬的姐妹们算是很贴心,她们尾随出来,列队欢迎,吴姬颇为感谢,向姐妹们颔首致谢。并报之以真挚的微笑。

    小师妹更是冲在前面,她老远便跑上前去,拉着族长爷爷和奶奶的手。那张嘴还在一个劲地欢迎所有的人。

    聪明弟之胞弟见小师妹与自己年纪相若,便问道:“吴家姑娘是汝何人?”

    “师傅兼姐姐啰!”小师妹热情地道,“亦可称之为母亲,我是她一手拉扯大的。”

    欢迎的姐妹们见客人到来,便围了上去,七嘴八舌地寒暄着,好不热闹。

    族长一行被迎接到排练大厅之中。而馆主在此张罗着所需的零食和果品,并引着进来之人入座。待客之热情自不待说。

    吴姬没等族长爷爷和奶奶等老家人开口,便含着泪,泣不成声。还好,馆主将吴姬的来历说了出来。吴姬的确系苏州吴姓人家之后,因为灾荒流落至此地,受吴姬奄奄一息的父母之托,收养并培养了她,至今已是功成名就,十分了得。

    没想到,哭得很伤心的人中,不只是吴姬一人,还有小师妹。馆主己是风韵犹存的半老徐娘。她将小师妹搂在怀里,安慰道:“我们三人既是被命运抛弃,但也是命运特别关照之人。终于可以成就自己的一番作为,也算幸运,不必如此。”

    经过一番询问,与族长爷爷猜测的几乎吻合,吴姬的确系苏州吴家的嫡传孙女,乃族长爷爷之小弟之后。因为二十多年前的一场大水,吴家一贫如洗。只好外出逃荒,谋求生路,其父母便将还在襁褓中的吴姬背在背上,来到京师。

    本来生存不易,成天饿得哇哇乱叫,眼见皮包骨头了,而又凑巧屋漏又逢连夜雨,破船又遇顶头风,吴姬的母亲病倒了,眼看快支撑不下去了,只好央人收留,恰逢馆主路过,见孩子可爱,骨骼也清奇,因同病相怜之故,将其收下。

    吴家爷爷对馆主很是感激,尤其是奶奶,老泪纵横,除了感谢还是感谢。在场其他人也都激动不已,说不出话。

    聪明弟和胞弟走到吴姬身边,三个人抱着一团,亲情在他们之间流淌。

    馆主果然是热心人,他将放在一旁的信物呈现出来,一锭银子、一封信和一件包裹孩子的小棉被,并对族长爷爷道:“吾之多年心愿将有了着落,尔等看过仔细,希望没有搞错。”

    族长爷爷打开信件一看,眼泪止不住滚落下来,勿需看内容,那熟悉的字体、熟悉的笔迹和龙飞凤舞的署名便说明一切。

    奶奶翻检着小棉被,错不了,她将小棉被放在脸庞上亲了又亲。族长侧身摇了摇夫人,问之曰:“曾记得,送三弟他们一家出门之时,你将老大用过的小棉被送给了他们,这便是汝亲手缝制的,不会错吧?”

    奶奶连连点头,她指着那密密麻麻而又均匀的针脚,还指着小棉被上绣的荷叶丛中的小女孩,她抹了抹泪,对着夫君道:“可还记否,当前生下老大之后,便想要个女儿,这绣花便是心愿所系,我一针一线绣出来的。”

    姬和小师妹还在抽泣,而馆主则曰:“好了好了,今天系好日子,不必如此悲声,高兴点,别让眼泪阻断了亲情流露。”

    吴姬为小师妹拭泪之时,自己也收拾了心情,跪在地上,动情地叫了一声大伯大伯母。

    吴姬之大伯母就是心细,她问吴姬道:“之后可曾见过父母?”

    “吾亦想问大伯你们,我之父母可曾回来过?”吴姬也是抱着一线希望地问道。

    冷场,可怕的冷场,这种场面能说明一切。

    吴姬则曰:“吾曾梦见过父母,父亲与大伯长相酷肖,只是略高一点,母亲左耳垂下有一颗红色的痣,不知是也不是?”

    “亲情就是亲情,始终都是相通的!”吴姬的大伯母深情地答之曰,“没错,汝之父母都是汝记忆中的样子。”

    馆主真是见过世面历经过风雨之人,既然认下了亲事,当然不要再纠缠亲人的下落了嘛,这样太不是滋味了,那将是一座眼泪的制造工厂,更是悲情的发源地,她转移话题道:“吴姬曾经帮助过一个名叫吴妍的吴女,亦为苏州人氏,彼此有师徒之实,却不拘泥于师徒之名,族长爷爷可曾知道此人?”

    族长爷爷竭力回忆着,仿佛自言自语道:“是了,此乃吴姬的二伯一家,他们回过苏州,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好像是嫁在美人谷,还有皇亲背景。”

    吴姬点头肯定之后道:“没错,我们姐妹的师徒关系还是小王爷牵的线哩,想必现在也是美人谷娇家舞台上的厉害角色!”

    吴姬的大伯母问到另一个家庭,即吴氏家族的旁支一脉,一家四口,一儿一女,因喜欢新词而游走天下,问吴姬可曾见过。

    不待吴姬回答,馆主则代答曰:“怎么没有见过,吾还曾挽留过他们,他们喜爱军旅人生,不肯留在此地。”

    “有了,柳师傅曾经说过的!”小师妹则高兴地道,“这家人到了延州府,还帮助过柳师傅演唱过战斗新词,说不定还在延州府一带表演。”

    聪明弟和胞弟对小师妹更感兴趣,他们关心的是小师妹与小不点谁更厉害,因此便借机发出疑问。小师妹自我谦虚道:“吾不及小不点的名声大,他可是当今皇上的小弟。”

    聪明弟之胞弟则甚觉奇怪:“小不点是男的!”

    “非也非也!”小师妹答之曰,“跟我一样,并非女扮男装!”(未完待续)

第三十八节 饱满亲情也醉人() 
与吴姬的一晤,的确使吴氏族长一行人收获颇丰,心情亦格外愉悦。

    临告辞之时,聪明弟之胞弟终于逮着了询问吴姬的机会,他有些胆怯地走到吴姬身边,以笑脸面对笑脸,迟迟不肯开口。吴姬当然看得出这可爱的小弟有话要说,便鼓励他将话说出来,一家人不必有任何顾虑。

    奶奶则走到小弟面前,拉着与自己比身高后道:“一向洒脱的小弟,今日奈何如此犹豫不绝,是不是来的路上的问题?”

    小弟点头承认,奶奶的贴身丫环便转述道:“小弟想冒昧地问一下,吴姬姑娘与百荷仙子有无某种关系?”

    “当然有了!”吴姬爽朗地道,“京师两大妓院交往甚笃,而且均师承柳三变先生,称之为师姐妹可也!”

    聪明弟则似笑非笑地提醒道:“姐姐怎会想不到汝二人长相酷似?”

    吴姬恍然大悟,连声啊啊,笑得有些放肆,若不是小师妹将她手打飞的茶杯接住,还不知会惹出什么祸来,她一把将小师妹揽入怀中,以缓解尴尬局面,然后勉强微笑道:“我亦希望我们是姐妹,亲姐妹哩!”

    依依惜别之时,吴姬送了一程又一程,每经过一个灯红酒绿之处,她都要询问族长爷爷一行是否去尝尝口味,夜宵夜宵,其热情和惜别可想而知。

    挥手告别之时,吴姬则热情邀请族长爷爷一行人明日过来玩耍。看戏,以解多年的亲情**,聊表晚辈对长辈的思念之意。

    吴姬在小师妹地陪伴下。兴匆匆地回到居所,激动非常,她对小师妹没完没了的说话,而小师妹都觉得倦意袭来让她难以招架,而吴姬还在不断地机关炮连发。

    小师妹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应付恩师,她对吴姬眼下策划并导演的孝悌剧进行了热情赞扬,认为眼下的剧情发展与苏州吴氏本家的情况太像了。因此,小师妹居然问吴姬道:“眼下发生的事。以前是否也经历过?”

    吴姬的回答很有意思:“如果说世人真有先知先觉者,那便是从亲情出发,对亲情的渴求和思念,其结果一定可以在合适的时机呈现在眼前。”

    小师妹幼小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动。她也想试着走一走恩师的渴求和思念之路,也想得到心灵对亲情的满足。

    实在太困了,小师妹支撑不住了,哈欠一个接着一个,越想控制越适得其反,越想控制来得越快,简直闭不上嘴了。

    而吴姬则不然,她精神焕发,神采奕奕。一点睡意都没有,见小师妹如此疲态,便催促她早点上床睡觉。不同往昔的是。吴姬兴奋得忘记叮嘱小师妹明早抓紧练功,而是让她明日一早就陪她去接族长爷爷。

    吴姬好不容易平静下来,她一下充实了,有根了,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有耗不完的精力。有更加旺盛的创造活力。

    鸡叫三遍了,犬吠之声也能听见之时。她强迫自己上床睡觉。头一沾枕头,便沉沉睡去,其睡姿则成了馆主口中的笑料。

    馆主可辛苦了,对吴姬的关怀也是一如既往的,当晚,她不知在吴姬的窗边徘徊了多少次,不知向吴姬始终亮着灯的屋子望了多少回,如果每望一眼就如同雕塑家手中的刻刀或者凿子的话,馆主对吴姬的关注目光,足可以雕刻成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