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游戏动漫电子书 > 大汉龙骑 >

第1508章

大汉龙骑-第1508章

小说: 大汉龙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怕自己陷入道敌将的示敌以弱的诡计中,这类战斗他在与刘澜的交战中可是吃过好几次大亏的,正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孙策需要再观察一番来确保自己的猜测是真是假。

    两件相互交战,孙策九江军的实力显然不是桂阳军可以轻易击溃的,但是到了荆州军出现的时候,就改变了,他们的配合十分娴熟,仅从这一点来判断,孙策就可以确定这绝对是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

    而这样的部队肯定不会是桂阳军,再加上他们的衣甲,不用想一定就是冀州军无疑了,可越是这样,他就越担忧,因为荆州军如果过来,肯定不会只来几千人,所以他现在必须要考虑接下来该如何做出选择了。

    这一仗孙策其实已经放弃了,尤其是有人逾越之后就更没有再去指挥部队的想法了,可是身为九江军真正的统帅,他能这样做吗,能对这些跟随自己出神入死的兄弟们不管不顾吗?

    一切都在朝着最糟糕的结局在发展,这个时候的孙策有什么能力去改变?如果真要说改变的话,或许要退到几个月前的豫章之战时,如果那时候他能够不把心思都放在豫章或者干脆一点把心思都放在豫章,那么就一定不会是现在这个结果,所以对他而言现在已经不是没有后悔药可吃了那么简单,而是想保命都变得没那么容易了。

    孙策能怪谁,怪叔父孙静还是怪朱治,互相信任是有前提的,相互猜忌也是有原因的,与其去想为什么会之前互相信任,倒不如想想是什么导致他们相互猜忌的,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内部问题的出现其实是很自然的,或者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因为只要涉及到利益,就肯定会有多与少的问题发生,而在孙策内部或者说刘澜内部,都有这样的事情出现,利益分配永远不可能做到公平,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你只能尽可能的做到理论上的公平,但就像刘澜现在的内阁,首辅只有一人,你用了张昭,那其他人心里甚至是嘴上自然就会有意见,在军队里,关羽是第一人,别的将领自然也会有想法。

    而孙策,重用他看重的年轻将领,尤其是对周瑜倚重,那么跟随他父亲丁奉等人肯定会有意见,但是这些内部矛盾却可以通过外部的矛盾去化解,而战争是能够瞬间使内部上下一心。

    而取胜更是可以立即化解一些潜在的矛盾,可如果是战败,似孙策现在这样,那么小矛盾就会引发大矛盾,之前憋在心里的问题会一股脑的全部出现,众人拾材火焰高,这样的事情有很多,似袁绍似刘澜,都能够快速吸引一大部分人围绕在他们的身边,而一旦出现类似的问题,那也是这些人会让你瞬间体会到什么叫做落井下石。

    这些人刘澜习惯称呼他们为投机犯,政治上的投机,或许让他们捞取了不小的利益,获得了极大的好处,而且他们更是在各大诸侯的治下混得风生水起,而对他们判断,却非常困难,人心隔肚皮,不到真正危机的关头,你能知道谁忠心谁又是阴险小人?

    大直若奸,大奸若忠,大真若假,大假若真,大智若愚,这类人刘澜见得还少吗?历史上这类人还少吗?他最喜欢的一首诗,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人不到盖棺定论,你是很难对他做任何客观的评价的,典型的曹操在多少人的眼里,啊就是大直若奸的表现,当天下所有人甚至连他最亲近的人都觉得他会称帝,取汉而代之,他却并没有做出这些事情。

    而刘备呢,对很多人来说他是仁义的代表,但同时他又是奸雄虚伪的狗贼,那么到底是谁心目中的刘皇叔才是最接近历史上的刘备原本模样呢?一千个人有一千个人的想法,但就刘澜自己来说的话,刘备应该是属于那种大假若真,最后装着装着就变成真了,养成了习惯。

    所以有些事情看表面是很难分辨忠奸的,为什么当时天下人都对周公议论纷纷,那还不是因为成王年纪幼小,十三岁为天子,周公摄政,当天下人都在传说这周公要取而代之的时候,周公没有这样做。

    反观王莽,那可是时代的楷模,道德的典范,天下第一仁人君子,反正什么溢美之词用在他的身上都不过分,因为他就是完美的代表,符合圣人一切的标准,可就是这样的一个完美无缺的人,最后篡位了。

    能想到吗,谁能想到,王莽的人设几乎在他篡位的那一刻崩坏,并且遗臭千年,成为了每个时代每个时期都会被提及的典型人物,直到刘澜在后世的网络之上,才算是给予了王莽一定的平反,可是在儒家的伦理熏陶之下,王莽已经被打在耻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

    但刘澜在想一件事情时,却喜欢分开了,揉碎了去想,所以在对王莽忠与奸这个问题上,他还是有着自己一些看法的,因为看待王莽这件事首先要看当时骂他的人是哪一群体,只有这样,才能客观的去分析王莽这个人。

    所以看王莽必须要先分立场,如果不分立场,那么就永远也看不到王莽为人的本质。

    

第二千一百三十七章 平定扬州(168)() 
很多人都以为孙策已经放弃了,很简单的道理,你要击败你的对手,那你首先要看到它的弱点,同时利用自己的优势,可是现在的九江军或者说孙策不仅看不到对方的弱点,更看不到自己一方的优势在哪里。

    而这不仅仅是孙策的问题,可以说是整个九江军上下都看出来的问题,孙静们为什么在拿到了军事权之后又交了出来,道理很简单,推卸责任,类似的事情可能孙策遇到的不多,而刘澜算得上是见多识广了。

    以前作为武将的时候,这种事情还少,但成为一方诸侯之后与各种文官接触你自然就会遇到各种奇葩的事情,而与这类人交手,可就不能似作为武将时候那么莽撞了,说白了一道公文你一个疏忽可能就被算计了,必须要小心。

    有些时候甚至会出现互相试探的情况,这说出来好像有些丢人,但事实上却是一点都不丢人,因为这就是官场,互相推诿责任的事情更是屡见不鲜,最后你会发现你问责的这件事情,最后居然会没有一个主官当事人,这件事好像和大家都没有关系。

    刘澜生气,怒火中烧,可却偏偏没一点办法,怎么办,只能一级一级的问责,他当然不会去怪县长县丞甚至是地方的小吏,直接去找刺史,刺史再去处理郡守,一级一级往下严惩,到最后罪责自然是一级比一级高,但也绝对不会出现极刑,甚至连免官都没有,充其量就是罚俸。

    这就是欺上瞒下的典型,因为刘澜太忙了,可能这事之后因为战事一起就略过了,甚至有时候因为太忙直接就忘记了,这事也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刘澜不得不承认,这种情况很普遍,也是从这个时候他才真的有些理解古代的帝王了,要求真的太高了,他们自身不犯错都可能会出现危机,何况还不可能不犯错,所以一个封建王朝的寿命就是几百年没有不走下坡路的,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不可能每一任的君王都能有开国君王相等的能力。

    刘澜至今都不会忘记一件事,那就是当他在夫子庙建起文庙并在广场设立武庙出现的事情,当时他的提议看上去是非常新颖的,因为这毕竟是刘澜首创,最少在这个时代这个想法是刘澜率先提出来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而文庙与武庙建城之后,到了此时其实还是有很多人都不理解文庙和武庙的意义,虽然这个时代孔府已经开始出现了祭孔典礼,但因为祭孔活动也是断断几十年,影响力远无法与后世相提并论,再加上汉末动乱,所以孔府现在真正的影响力是远远无法与后世相比的,最直白一点,这个时代的孔家在诸侯的眼中只是尊敬但不会太重视。

    而刘澜在建设文庙与武庙之后,其实大家都不太明白这两座建筑的意义是什么,当然如果只是看表面的称谓,文庙就是祭祀孔子的地方,但武庙又要祭祀谁呢?所有人都在翘首以盼,等待着文庙与武庙真正的面世。

    终于文庙率先拉开了帷幕,圣王孔子位正殿正中,旁边乃亚圣孟子,左右分别为十哲: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游、子夏,而在大殿四周皆为雕像,众人一直数着,从颜回以直到卢植,这时众人却互相发现,卢植旁边不在是雕像,而换做了灵位,灵位下则是香炉,插着三炷已被点燃的香,而在香案之上则是悬挂了一张画像,画像一侧可以清晰看到郑玄二字。

    看到这张画像,第一次跟随刘澜进入文庙的人无不动容,因为画像实在是太逼真了,栩栩如生如同郑玄再世一般,而其中细节处,对郑玄的音容笑貌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而这一切都是郑小同的杰作,虽然刘澜知道为了这件事他前一阵子专程去了一趟吴兴,说是拜会一位相识已久的曹姓画家,当时刘澜也没阻拦,直到他返回后看到这幅画像之后,才真正意识到这位吴兴的画家所做的画作完全已经与这个时代的那些画拉开了极大的距离,可以说汉代是已经出现了国画的雏形不假,但大多时候都是在绢、帛之上进行图绘,洛阳纸那样的草纸显然是无法满足国画的基本要求的,可是因为郑小同带着秣陵纸,这位曹姓画家有了可以畅快淋漓发挥自己国画艺术的战场,这才有了这么一张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像。

    刘澜虽然没有问郑小同画家的全名,但是他已经记下了这个人,毕竟他现在还在吴兴,等刘澜彻底拿下吴郡之后,肯定是要让他来一趟秣陵的,因为有一件事情,几张画像是非他不可的。

    刘澜这一愣神的功夫,只见身边的几名郑玄弟子,尤其是国渊和单子春早已是泪流满面,甚至已经在施拜师礼了,刘澜见此,虽然没有在蒲团前跪下来,但还是鞠躬又电上了三炷香,这已经是刘澜最大的尊重了,毕竟这个年代,可没清楚那奴才的跪拜大礼,就算跪,也是跪舔跪地跪父母,而似国渊单子春们,压根是不会对自己跪拜的,可是郑玄是他们的老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所以他们行大礼没有问题,而刘澜行大礼,那就会遭人非议了,毕竟刘澜这么一跪的话,那么身边其他人是该跪还是不该跪呢?

    在这样的小插曲后,其实很多人都很好奇,为什么之前能够享配文庙都是雕像,而到了郑玄这里却完全不同,俨然如灵堂一样,大有祭祀的用意,但刘澜并没有直接解释他真实的用意,而是一笑带过,又带着众人前往了武庙。

    武庙建设在将军府前的广场前,与文庙建立在学校区域文学浓郁不同,这里是人流量最大的内城,也是最大的商业街区,繁华根本不是当年雒阳金市可比,而武庙则在将军府正门前方,其四周则为广场,供平时集会娱乐之场所。

    第二千一百三十七章平定扬州(168)

第二千一百三十八章 平定扬州(169)() 
孙策遇到的勾心斗角说白了还真不算什么,因为是孙家内部事务,可刘澜遇到的这些,那就多少有点与封建王朝天子和大臣之间的关系,互相试探、互相利用,这么一说看起来好学又没有什么区别。

    因为不管是古代的地位也好,还是刘澜也罢,刘澜用人是干什么,是用来治理自己控制的郡县,而这些人才也就是所谓的大臣首先当然是要从刘澜或者是天子的手中获取高官厚禄,那么他就首先要替刘澜和天子分忧,简而言之一句话,把需要他们做的事情做了。

    这样刘澜能轻松,起码不用一天又操不完的心,而大臣身居高位,说白了名利二字罢了,要么是青史留下姓名,要么就是捞取利益让自己和家族活得更舒服,这就是宗族观,家族观,自己好是肯定的,可如果还能让子孙后代一直好,则是最重要的。

    所以这就是天子和臣子之间的关系,一句话各取所需,可问题是各取所需哪那么容易,大臣如果真获得了自己的需求舒服了,那自然就会让天子不舒服,而君王一舒服了,那大臣可就得忐忑难安。

    简而言之一句话,天子要让自己过的舒服一点,那就只能用大臣来替他去管理国家,而用大臣,却又不能让大臣太舒服,太舒服你就要捞利益,不舒服又怕他不办事,所以要用他们还要防着他们。

    那么君王和大臣之间就出现了这么一个相爱相杀的局面,尤其是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更是如此,手腕强的君王压制宰相,宰相哪里敢得罪天子。反过来宰相则压制君王,谋朝篡位更是屡见不鲜,就算没有成功,那也绝对是权倾一时,相权大于君权。

    而刘澜现在的情况说白了和天子已经没什么区别,他看上去是一方诸侯,可是他的权利可不就是治下的土皇帝,一切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那么刘澜想轻松就不能让他的大臣轻松,他的大臣想轻松,就不能让刘澜太舒服,所以互相试探,相互去摸对方的心思成为了最基本的日常,而为此刘澜学习了后市的内阁制度,不过用着用着变成了类似明朝的内阁制度。

    后世的内阁是向下负责,而明朝的内阁是替天子君王负责,实则完全就是天子的秘书处罢了,刘澜当然清楚这一点,但是现在权利只能集中在他的手中,刘澜又怎么可能傻到在这个时候放权。

    而刘澜越要集权,那么自然就会有人想着分权,权利的斗争向来就是如此,刘澜已经见怪不怪,最典型的一个例子,丹阳太守这个职位在正常的情况下选择最合适的无疑是彭城太守戴乾以及商曹从事孙邵两人。

    此时戴乾虽仍为彭城太守,但彭城早已落入曹操之手,而孙邵乃刘繇重臣,能力绝对在刘澜治下人才中数得上出类拔萃,要不然刘澜也不会把商曹如此重要的部门交给孙邵,但在这个时候,丹阳太守如此重要的职缺一定要用他不仅能够放心关键还要有能力的人来做,所以在思虑再三之后选择了孙邵,这样一来商曹就出现了空缺。

    戴乾肯定不可能去商曹,而刘澜用他去也是寿春甚至是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