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耽美辣文电子书 > 女相驾到 >

第7章

女相驾到-第7章

小说: 女相驾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夕阳斜下,粗衣劣马,却偏偏踏在了他的心里。

    “兄长在想什么呢?”前面,已经跑远的苏玉竹勒停马,回身喊道。

    上官子湛这才反应过来,笑道:“就来。”

    便抛开了心中的杂念,策马前行,与苏玉竹并肩而行。

    苏玉竹并不知道上官子湛的心中在想着什么,只是向着京城的方向飞奔而去。

    这次,再回帝京,一切,都不一样了。

    一定会不一样的。

第十三章 不入() 
昭明九年的六年二日,苏玉竹和上官子湛终于来到了京城。

    迎着日光,苏玉竹抬起头来,半眯着眼睛,看着这雍朝帝京的巍巍城墙,心中说不清是什么样的滋味。

    前世自青楼逃出,路遇舅舅被带回京城的时候,她还是胆战心惊,心中忐忑而迷茫,躲在马车里,没有看过这京城的样子。

    从被怀疑是假冒官家之女,再到被证实是正主之后,她的人生也不过是在那小小的院子里,一步步,只为了给自己谋出一条生路。

    她潜心地看书、学女红,尽可能善良地对待每一个人,终于等到出阁那天。

    一顶轿子,百二十台的嫁妆,就从苏府搬到了乔府,她以为她的人生,终于和别人一样了。

    再后来,她被人害得目盲后,更是没有机会再看见京城的样子了。

    今生,立在这通向京城的官道之上,苏玉竹怔怔地看着阳光之下的皇城气象,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看看那城墙之上招展的雍字旗,看看城墙之下个个肃穆而立的城门军,苏玉竹当真理解了那句“近乡情更怯”为何意。

    不过,转念之间,苏玉竹的心情就平静了。

    她回来了,这次回来与前世的狼狈,完全不同了。

    那时候,苏玉竹真心觉得,二叔二婶待自己很好了,若不是之后发生的那些事情,恐怕苏玉竹只会在对苏衷和乔氏的感激之中,枉死在乔家后宅之中了吧。

    如此说来,自己前世倒注定是个瞎子了。

    “喂,丫头,想什么呢?”上官子湛本来比苏玉竹走得略微靠前了一点儿,却不想眼瞅着就在京城的门口了,苏玉竹却停下了马。他勒马回头,问道。

    苏玉竹这才回过神来,笑道:“多谢兄长送我到此,我们就暂时在这里别过了。”

    上官子湛些微愣了一下,反问:“你不进城吗?”

    苏玉竹摇摇头:“要过几天我才好进城。”

    上官子湛不语。

    这段日子相处下来,上官子湛觉得苏玉竹这个小姑娘还挺有趣的,行事说话,都带着师父口中的“大家风范”,并不造作。

    他自幼父母双亡,被师父养大,虽然语言刻薄,但到底还是江湖上的人物,

    最喜欢洒脱、最怕那九曲心肠,所以和苏玉竹很是投缘。

    可是二人相处虽好,上官子湛也给她说了一些江湖上的趣闻轶事,二人对各自家事说得却并不多,甚至一直到今天,上官子湛除了知道苏玉竹叫“苏玉竹”之外,对她的身世,一概不知。

    如今就要到京城,苏玉竹却突然又说要等两天之后才要进城,所以上官子湛停顿了片刻,才又问:“那你这两天,要住在哪儿?”

    苏玉竹嫣然一笑。

    这段日子慢慢地走着,身边又有上官子湛对于跌打刀刃之伤较为了解,所以苏玉竹虽然依旧是单薄的样子,但是脸色却好了很多,腰间的伤也再没有碍事。

    所以,这一笑的样子,温柔里带着洒脱,真好看。

    上官子湛迎着这笑脸,耳朵有些发烫,便垂下眼睛,不去看她。

    苏玉竹并不知道上官子湛在想什么,她只是笑指京城东南处的山上:“京城外的双凤山,东南的这个叫凤栖,那断峰之旁的山岭叫凤鸣岭,其上有个般若寺,百丈之外的凤尾峡处,则是般若庵。”又指了指西面的山上,“西面则凤落,在凤回头的峰顶有一个道观,叫太真院。”

    苏玉竹说着,放下了手对上官子湛道:“这两处地方,都是香火顶旺盛的所在,也都是有皇家题字的庙宇道观。尤其是太真院有一个清风真人,听说也是身手了得的,大哥哥以后在京城常住,也可以去拜访一二。”

    上官子湛本来要知道苏玉竹要如何落脚,却没想听她给自己介绍了京外的两座山岭,最后还扯到了自己身上,更摸不着头脑了:“这些都是后话,现在只说你,到底要如何落脚?”

    苏玉竹这才道:“我先去般若庵住些日子,到时候了,我自然会进城。”

    上官子湛想了想:“那好,我也去,总要看着你平平安安进了城门,我才好放心,不然岂不成了半途而废?”

    苏玉竹抬头看了上官子湛一眼,正好和上官子湛对上了眼睛。

    上官子湛的脸更红了,要别开脸去,却见苏玉竹掩口笑了。

    上官子湛心中有了恼意,道:“这丫头,有什么好笑的?”

    苏玉竹并不收敛笑意,只道:“不是在兄长,而是觉得兄长这样的人品性情,在京城定然会站稳脚跟。”

    上官子湛脸更红了,别过脸去:“说你说你,你总扯到我做什么?”说着,他又看着苏玉竹:“我不知道你这丫头到底有什么古怪,又要做什么事情,只是我在京城一天,就定会护你一天,至死无改。”

    脱口而出的誓言,让苏玉竹和上官子湛都一些愣,苏玉竹不明白上官子湛的心思,只是觉得莫名,但上官子湛已经尴尬地挠挠头。

    今天自己还真是多说多错,有意想要刻薄苏玉竹两句,却怎么都说不出口,只好垂头数着马的鬃毛,数一根骂自己一句蠢。

    却听见苏玉竹笑道:“是,多谢兄长。”

    她知道上官子湛不放心自己,继续道:“上官兄放心,到了此地就安全了。兄长还是早些去见曲将军吧。尤其是巧儿姐姐,还要托付,以及”她稍微一顿,“若他日再相见,我不说认识上官兄和刘巧儿姐姐,兄长和巧儿姐姐也只当没见过我。”

    上次,让他带巧儿回京的时候,苏玉竹也是如此说的。

    但是现在,上官子湛已经习惯了苏玉竹的古怪,而踌躇之间,苏玉竹已经轻拍上官子湛胯下的马。

    马蹄轻跃,长嘶一声。

    “兄长快去吧。”苏玉竹笑道。

    上官子湛勒住马,看着她的笑颜,不知怎的,心中那番踌躇就消失了。

    这个女孩子,定然有她自己的主意。

    想着,他展颜笑道:“好,妹妹保重,后会有期。”

    说罢,再不停留,而是催马,走向了皇城。

    苏玉竹就站在后面,一直看着上官子湛进了城门,才向着般若庵的方向去了。

第十四章 开始() 
般若寺作为京城附近最是有名的寺庙,当真是红墙金顶,殿宇辉煌,香火络绎。

    苏玉竹到山门之前下了马,摸了摸马的鬃毛,笑道:“寺里不让骑马,你就在这儿等我吧。”

    小矮马蹬了蹬地,喘了两口粗气,似是舍不得的样子。

    苏玉竹又拍了拍它,这才转身与香客们走进了山门。

    只是多数的香客都是在前面的般若寺内,而苏玉竹,则绕过了般若寺,又走了不短的一段山路,终于到了情景许多的般若庵处。

    苏玉竹站在慢步走进山门,抚摸着一路看见的古木石刻,看着各处的匾额对联,就像是对一个久别重逢的老友一样,希望将她的一切都深深地记在了心中。

    原来她前世赖以托身的地方,是这个样子。

    苏玉竹心有感触,却遇见有几个尼姑送了一些穿着华丽的女子出门,想必是谁家的女眷,年纪有大有小,其中一个穿着火红衣服,眉目之间顾盼神飞的女子,倒是格外引人注目一些。

    苏玉竹避身让在了一旁,那一家人只当苏玉竹是附近的村女,并没有理会她,倒是,那几个尼姑也停下脚步,双手合十。

    苏玉竹回礼之后,看着那些尼姑,但因为她们都没说话,所以也不清楚究竟有没有自己前世认识的人。

    苏玉竹心中感慨万千,脚下却没有停步,而是径自走到了观音殿里,跪在了正中的蒲团之上,闭着眼睛。

    前世到今生的事情,一自她脑海中不停地闪现,最终归于前世死去的那一刻。

    “阿弥陀佛,施主。”一个沉稳的女声响起,虽然比记忆中的声音要年轻些,依旧让苏玉竹倍感亲切。

    这就是前世那救了自己、收留自己的静心师太。

    睁开眼睛,只见一个穿着灰色尼衣的尼姑,五十多岁的年纪,就站在她的身边,双手合十,带着善意的笑容:“施主在这里跪了三个时辰了,如今天色已经晚了,小庵要落锁了。”

    苏玉竹对着住持一礼,声音略有些沙哑:“小女父母刚刚辞世,所以小女想在这里,为父母祈福,还请师父通融一二。”

    静心师父听见她这么说,又见她小小年纪,面容憔悴,心中也有了同情之意,念了一声:“阿弥陀佛,令尊令堂如今已等西方极乐,还望施主节哀。”

    苏玉竹道:“多谢师父。”

    静心师父想了想,问道:“只是天色已晚,还是请施主到禅室歇息吧。”

    苏玉竹忙道:“不敢叨扰贵庵,只是希望师父允我在这里为父母祈福便好。”

    静心师父见苏玉竹生得样貌秀雅却带着大气,虽然穿着粗布衣服,但是举止言谈却很是稳重,本就有佛心的她,心中更生了几分怜惜,便笑道:“既然如此,施主就请自便。”说着,又对跟着她的小尼道,“去准备一份斋饭。”

    苏玉竹又是一谢,再次端端正正地跪在了蒲团上。

    静心师父叹息一声,便悄声退了出去。

    苏玉竹看着高高在上的观音像。

    低眉垂目,带着慈悲。

    她再活一次,就是上天的慈悲了。

    想着,苏玉竹重重叩下头去,默默念道:“此生,定然不会相同了。”

    苏玉竹在般若庵住了几日。

    静心师父倒是很喜欢苏玉竹,只是觉得她心思太重,愁郁百结,所以便常常劝导于她。

    一如前世,劝她放弃仇恨时那般。

    苏玉竹虽然不会放弃报仇,但是和静心师父一处谈论佛法,却又觉得心情平静了很多。

    直到六月六日,博阳侯夫妻停灵满四十九天的日子,她便辞过了净心师父,向京城而去。

    这一次,再不回头。

    六月六日,便是苏恕夫妻出殡的日子了。

    苏衷由侍婢服侍着,穿好了孝衣,越过妻子乔氏,自镜子看了看自己。

    一张本来面若晓月的脸,如今因为饿了这四十多天,哭了这四十多天,两颊已经凹了下去,面色更是苍白得毫无血色。

    任谁看,都是一张伤心到了极点的脸。

    苏衷颇为满意,勾起嘴角,想要笑。

    只要过了今天,苏恕这个人,终于可以从他的人生中,扫除了。

    纵然昭明帝并不很看重自己,甚至不太喜欢同他说话,可是昭明帝重情义,他越怀念苏恕,就越会对他这个苏恕的亲弟另眼相看。

    尤其苏衷自问,虽然没有苏恕那上马安国下马定邦的本事,但也算是翘楚之辈了。

    三弟苏慈是个莽勇之将,可以御敌,却不能安民;

    四弟苏念性格比当年的父亲还懦弱不堪,只会跟在兄长后面打转,若不是顾念

    苏恕,只怕他那太学掌教的位置,都不稳了;

    五弟苏怀是个庶出,进士及第,颇有才干。然而当年父母与姨娘闹出来的那些风云事儿,曾狠狠地害过苏恕,虽然苏恕从不记仇,还对这个弟弟照拂有加,但到底是有个刺横在那儿。

    否则,昭明帝也不会将苏怀扔在翰林院,做个小小的编修了。

    想到这,苏衷在心底鄙薄了苏恕一番。

    假仁假义罢了,抬着老五,要全他自己的好名声,倒是对他这个亲生的兄弟不肯

    好好扶持,让昭明帝并不待见他。

    而且依着苏恕的本事,本可以自己谋个爵位——比如昭明帝刚登基那年,就想过要封苏恕为忠义公,更要拜其位上柱国将军,统领雍朝百万军队。

    可偏偏苏恕不肯,只愿带十万将士,去镇守四疆。

    别人打仗总是人越打越少,只有苏恕打了几年的仗,守了几年的疆,十万军士,愣是成了十六万人,成了雍朝有名的“镇边军”。

    昭明帝大喜,还要再封赏苏恕的时候,苏恕再次推辞了,只带了一万人马,要到据海关上,守海疆。

    至今年苏恕死之前,他已经为雍朝建立了一支六万人的水师,足以震慑海盗了。

    可苏恕越强大,苏衷就越不高兴,就会越嫉恨这个兄长。

    而且,这天下,没有几个人不嫉恨苏恕的,只不过苏恕这人,就连最苛刻的御史,都挑不出他半点的问题。

    那些陈年往事让苏恕心中很是烦闷,但是转念一想今天的日子,他心里的那点儿烦闷,都成了欣喜。

    苏恕死了,他大哥终于死了,断子绝孙的死法,横在他面前最大障碍不但死了,还成了他向上爬的筹码。

    “咳咳。”镜中,乔氏轻咳两声,以帕子擦了擦红肿的眼睛,道,“去看看小姐。再将厨房做的粥端来。”她侧过头,对着苏衷道,“老爷这几天如此辛苦,也要保重自己的身体才是。”

第十五章 出殡() 
苏衷立刻明白自己方才差点儿失态了,忙将嘴角从向上勾变成了向下弯,长叹一口气,眼眶也适时红了,哽咽道:“不但是我,夫人也要保重才是。”

    夫妻二人对视一眼,所有的一切,都在眼底了。

    这时,方才被乔氏遣去看苏玉桐的侍女回了来,道:“回老爷夫人,三小姐如今哭得厉害,嬷嬷们都劝不住呢,要不老爷夫人去看看吧。”

    苏衷听见,先是有些皱眉,旋即又高兴了起来。

    自家亲女儿这个样子,更没人怀疑了吧。

    想着,就见乔氏先站起身,面露忧色,脚下有些踉跄,道:“走,去看看。”

    苏衷忙在侍女之前扶住了妻子,双双向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