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耽美辣文电子书 > 宫锁帝梦 >

第32章

宫锁帝梦-第32章

小说: 宫锁帝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旨意必须经过军机处,与当时必须经过顾命大臣颁行天下,道理是一样的,倘或恭亲王跋扈不臣,仿照当时肃顺的手法,施行封锁,那就除了屈服以外,再无别的路可走。

    决不能有这么一天!她这样对自己说。但是,照现在的情形下去,大权将全归于恭亲王,内有满汉大臣的,外有督抚节镇的声援,而且洋人都很买他的帐,时势迫人,说不定有一天,他会自然而然地起了做皇帝的念头。

    她不愿意这样想,而又不能不这样想。这使得她很痛苦,心里有着无限的感慨,共患难的时候倒还可以,共安乐就要争权利了。

    恭亲王应该是这样的人,因为她自己知道,她就是这样的人。权柄不可平分,也不能平分,总有一个人多些,一个人少些。现在是恭亲王多些,不过还不要紧。

    幸亏自己发觉得早,从此刻开始就下工夫,一步一步,总有一天可以把这个劣势扭转过来。

    夜深人静,思绪不由得就奔驰了,她又体味到了这宫廷中的寂寞凄凉。十几年前一家人落魄回京,长江夜泊,烟水茫茫,看不出这一家的前途是个什么样子?

    孤灯深夜,一遍遍问自己何尝看得出,成为今日贵为以天下养的太后?意识到此,兴致索然了。是太后又如何?天下可有不是寡妇的太后?

    想来想去,只有一种情形之下才有,天下不是承自父皇,而是靠自己打出来的。那时母亲被尊为太后。父亲……,还是不对!

    儿子打下了天下,如果父亲健在,自然先让父亲做皇帝,就象唐太宗那样。天下没有不是寡妇的太后,但为什么大家总是羡慕太后的尊贵,没有一个人想到寡妇的苦楚,尤其是一位三十岁的太后?

    民间年轻丧夫,抚孤守节的寡妇,到了六七十岁,还有地方官为她旌表,奉旨建造贞节牌坊,总算那一夜一夜熬过来的苦楚,还有人知道。

    但是年轻的慈禧太后,那怕再守六七十年,孙子都做了皇帝,自己成了太皇太后,也不会有人说一句:这几十年的守节,不容易啊!

    为什么她就成了太后?她对这个天下第一的尊衔,突然十分厌恶。于是她羡慕妹妹,更羡慕恭亲王福晋,嫁了那样一个英气逼人,富贵双全的夫婿,这才真是前世修来的福。

    这样想着,心里**辣的疼,乱糟糟地十分难受。她把头一扭过来,就看到了那黄匣子里的奏章,现在只有这个是足可以使她忘掉一切的。

    何桂清抓到了!

    何桂清,云南昆明人,道光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太仆寺少卿、太常寺卿、户部右侍郎、浙江巡抚、两江总督。他是朝野上下人所共知的一品大员、封疆大吏。

    这位朝廷重臣,在太平军袭击清军的江南大营时,正在常州主管饷事,却坐视清军溃败,拥兵自卫,不施援手。随后太平军进攻常州,何桂清见大事不妙,企图逃脱。

    他先将父亲和两妾秘密送至通州,然后在城内张榜,禁止常州市民迁徙,并封锁各城门。城内百姓见何桂清要跑,绅民耆宿数百人手执香烛赴辕门,跪请何桂清留下共同抗敌。

    何桂清见出城受阻,遂令所率部队开洋枪扫射,民众死者十九人,伤数十人。何桂清逃到苏州,时江苏巡抚拒绝其进城,并上疏,奏劾。

    咸丰帝闻何桂清事后大怒,谕令革职严审。然而,何桂清却逃到上海,躲藏起来。不久,英法联军进犯北京,咸丰帝自顾不暇,何桂清一案遂被搁置。

89 立法() 
《民国武林秘闻录》《活在流水线上的青春》

    慈禧垂帘听政以后,借整顿吏治之机,此案又被提及。慈禧痛下决心,一定严惩,要杀一儆百。负责总办秋审的刑部郎中余光绰就是常州人,对何桂清十分愤恨,而他恰好负责此案。

    他认为仅依据“封疆大吏失守城池斩监候,秋后处决律“是不够的,又加上何桂清击杀执香跪拜父老十九人,伤天害理,罪当加重,拟斩立决。

    然而,盘根错节的政治关系,却使本已定罪明确的案件变得十分复杂,来自于方方面面的说客竭力为其开脱。这些人各怀心腹事,有的是私交甚厚,有的是兔死狐悲,有的是不明是非,有的是见风使舵。

    一时间,围绕是否诛杀何桂清掀起一股狂澜。慈禧执意认为举国用兵,如果包庇临阵脱逃的将帅,又何以鼓舞三军士气?争论没有阻挡住慈禧杀何桂清的决心。

    自太平天国爆发以来,清廷封疆大吏及府县各官,连连失地弃城。有的府县官员赴任之所,因地当要冲或邻近太平军,竟规避不前,数年不到任。

    有的官员则是太平军一到,即弃城逃走,为逃避失城罪责,事后托请上司倒填年月,捏称因公赴乡出境。

    此类积弊一直未予严肃处理,以致吏治日坏,丧师失地之员日见其多。

    看完奏折,慈禧断然处决何桂清,军兴以来第一次使一品大员以失地弃城罪伏诛,刹了上述歪风,整饬了吏治,纲纪为之肃然。

    但是,这还不够,慈禧要借此立威,重塑朝纲!慈禧垂帘不久,适逢三年一次对官员进行考核的“京察“和“大计“。

    这是效仿明朝的官员制度而实施的一项对现任官考核的制度。

    每三年考核一次,对京官的考核叫“京察“,对地方官的考核叫“大计“。按照清朝的制度,京察时三品以下官员由吏部和都察院负责考核。

    三品以上官员及总督、巡抚等方面大员,则先自陈政事得失,最后由皇帝敕裁。经过考察后,官员按照“称职“、“勤职“、“供职“三种等级,实行奖惩。

    “大计“是考核道、府及州县官员。一般是由各级官员依隶属关系逐级考察,做出评断,最后申之各省督抚,核其事状,注考造册,送吏部复核。

    “大计“后的官员,按“卓异“与“供职“两个等级奖惩。清朝对官员的考绩,不论是“京察“还是“大计“都以“四格“、“六法“作为考核标准。

    所谓“四格“是指“才“指才干,分长、平、短三等,“守“指操守,分廉、平、贪三类,“政“指政务,分勤、平、怠三类,“年“指年龄,分青、中、老三类。

    所谓“六法“是指“不谨“、“罢软无为“、“浮躁“、“才力不足“、“年老“、“有疾“等六个方面的缺失。经过考核,被列入“不谨““罢软“者,革职处分;属“浮躁““不才“者降级;“年老““有疾“者勒令退休。

    这种制度的实施,其目的在于奖优罚劣,使各级官员时时恪尽职守、效忠朝廷。京察与大计涉及官员的奖惩,贿赂徇庇就是司空见惯的官场事情。

    长官往往博宽大之名,每届京察,只黜退数人,余概优容,而被劾者,又不免冤抑。

    慈禧认为,此次官员考核是她推行吏治整顿不可多得的机会,通过考核可以裁汰庸懒、老弱、不称职的官员,也可以使官场有所警示,寻求振作。

    为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慈禧亲自掌握这次考核的奖惩大权。

    慈禧认为,要取得此次考核不同以往的效果,就不能虚应了事。因此,慈禧亲自掌握奖惩大权,议政王奕考察依据,两宫太后分别引见各级官员,依据政绩,给予考核。

    考核的原则:以官声、政绩取人。成绩突出者,给予破格提拔;平庸衰朽者,不论“年已逾岁“或将近休龄,都勒令退休。为的是将年富力强有进取心的官员安排在岗位上。

    潘祖荫,字伯寅,郑庵。咸丰二年探花。他以才华出众、耿介敢言蜚声朝野。左宗棠由于樊燮一事被劾时,潘祖荫就曾积极上疏为左宗棠辩白,竭力左宗棠的才能。

    其中“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就是出自他之口。

    慈禧垂帘听政开始,曾经诏求谏言,潘祖荫上疏请皇上勤圣学,求人才,整军务,裕仓储;敬请免民赋以纾民力。慈禧批阅后颇为欣赏,认为这是一个不可多得之人才,京察中将其升任光禄寺卿。

    将年老体衰已不能胜任工作的内阁学士巴彦春、平庸无能的光禄寺卿雷以諴和品行污下的光禄寺少卿范录典,一律同时勒令退休。

    在官员任用上不分满汉,奖惩分明。

    但对于刚刚垂帘听政的慈禧来说,她与历代皇帝一样,对于汉族官员尤其是统军大员有着极大的戒备心理。

    然而慈禧这时清楚,直接威胁大清统治稳定的是,长江流域的太平军和黄河流域的捻军,这些心腹大患一天不除,她的统治就一天不得安宁。

    然而,环视左右,那些满族大员不是颟顸无能,就是妄自尊大。从咸丰爷到自己垂帘听政的十余年间,一直尽心尽力效忠朝廷、屡受挫折却坚持围剿太平军的最大功臣,却是以曾国藩为首的汉族官员。

    在清朝的政治体制中,一直坚持满重汉轻的原则。满族官员不仅在决策中拥有绝对的权力,而且占据职位,以维持满人的显赫地位。

    然而,随着满人整体政治素质的下降,越来越多的政治、军事活动不得不依赖汉人官僚和士绅。肃顺就喊出了“天下满人混蛋多“,应该是这一时期社会的真实写照。

    慈禧同样担心曾国藩的发展会成为威胁大清统治的地方势力,然而她更清楚,对于她来说为患最重的是太平军的存在。而对于官员任命中的满汉分治,慈禧有着更为现实的考虑。

90 立威() 
《民国武林秘闻录》《活在流水线上的青春》

    慈禧虽然还不能抛弃崇满抑汉的民族政策,然而垂帘听政的她也不得不面对,汉人整体政治素质远远高于满人,且汉人正日益发挥着强大政治作用的现实。

    随后又依据曾国藩等人的建议,任命一批汉人官员为地方要员,左宗棠为浙江巡抚,郑元善为河南巡抚,张曜为河南布政使,李续宜为安徽巡抚;

    严树森为湖北巡抚,沈葆桢为江西巡抚,李鸿章为江苏巡抚,刘长佑为广西巡抚,毛鸿宾为湖南巡抚,江忠义为贵州巡抚,刘蓉、李恒、蒋益沣、韩超为布政使等等。

    上谕发出,一时朝野哗然,同时将这么多作战区的行政大权交于汉族官僚手中,两宫皇太后也太冒险了!

    一时间,朝廷屡屡收到上奏,多为满族亲贵,他们提醒慈禧要注意防止曾国藩权势太重,难以控制,并建议裁其军,削其权。

    慈禧将拯救几近崩盘的清朝统治的重任交予以曾国藩为首的汉人官员,这是她的无奈之举,也是她的冒险之举。

    因此官员考核中,她不得不重视这一问题。考核中,对因剿杀太平军而丧生的官员进行追加奖励的时候,她十分注重对汉官员的奖励。

    受到表彰奖励的不仅有满族官员江苏巡抚吉尔杭阿、江宁将军祥厚、西安将军札拉芬,还有汉族官员江南提督张国栋、浙江布政使李续宾、湖北巡抚胡林翼等。

    这些措施对于改变官员尸位素餐的现状,减轻官员老龄化,提高行政效率等产生了积极作用。

    有两件事足可以看出她的心有多狠!

    三代帝师翁心存之子的翁同书,从寿州逃出来一条命,但一到京的第二天,就被拿交刑部治罪。

    这一番部署刚定,接到江苏巡抚薛焕奏报,杭州沦陷。

    这个东南的名城,被围已久,城中缺粮,饿死了三万多人。巡抚王有龄原来奏请以湘军李元度为臬司,在湖南募了八千人来援救,但由江西到浙东,在龙游这个地方,被太平军挡住了。

    等到绍兴宁波一失,形势益发危急,苦苦撑持到十一月底。唯一的一支援军,曾建奇功的提督张玉良,打到杭州城下,力战阵亡,于是军心越发涣散。

    终于在十一月底,为李秀成用云梯上城,攻破了一个缺口,官军顿时溃散,提督饶廷选,巷战而死。

    由于两江总督何桂清的先例在,浙江的文武大员,不敢偷生,巡抚王有龄,自缢在大堂暖阁中,此外学政张锡庚、总兵文瑞、藩司麟趾、臬司宁曾纶、督粮道暹福、仁和知县吴保丰,亦都赴义。

    为免于凌辱,上吊跳井的,不计其数!

    这时筑在西湖边的满城,还未沦陷,驻防的旗兵,精壮的大都已经伤亡,将军瑞昌忧愤成疾。

    李秀成进了城,派人劝他投降,瑞昌不肯,集合八旗将校,誓死报答朝廷,家家都置备了火药,到这时瑞昌首先举火****,接着东也爆炸,西也火起。

    包括副都统关福、江苏督粮道赫特赫纳在内,旗人男女老少死了四千多人。

    这个消息一到京城,震动了朝野!

    除此以外,恭亲王奏请两宫太后降旨,豁免苏、浙、皖三省明年的钱粮。短短两个多月的工夫,朝廷的举措,处处显得赏罚分明、恩威并用。

    所以杭州的沦陷,六十万生灵涂炭,反替朝野上下,带来了一片自我激励的新气象。

    尽管浙江全省只剩下了湖州和衢州两座孤城,但曾国藩相信那个“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的新任浙江巡抚左宗棠,能够把李秀成撵出杭州。

    在这样的气氛之下,对于翁家来说,相当不利。翁同书的被拿交刑部,刚刚起复,精力衰迈的翁心存,忧急成病,翁同龢的孝悌是有名的,自然要为老兄全力奔走。

    但翁家父子都讲究敦品励学,以气节自命,遇到这种家难,正是考验涵养的时候,所以不但不能求助于那些关系,而且还要对慰问的亲友,表示出泰然处之的态度。

    像翁同书本人,对此不愿多辩,听天由命。这叫翁同龢就格外为难了!

    曾国藩参劾翁同书的奏折,一看便知棘手!参他安徽两次失守,身为巡抚,不能殉节,这个罪名便无闪转腾挪的余地了。

    翁同龢上下打听,最后找到了同乡朱学勤这里。

    翁同龢忧心如捣地说道:“地方官虽说守土有责,不过书生典兵,到底与武官不同的噢!”

    “这急不得!”朱学勤说了这一句,便不肯再往下说了。湘军将领,十九是书生,都照此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