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耽美辣文电子书 > 田园大掌柜 >

第22章

田园大掌柜-第22章

小说: 田园大掌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氏看着陈安锦一家受欺负,心里也同情的很,但又不能做些什么,她做的也只是这些小事了。

    “恩,四婶儿,多谢你了,待会儿,我们就把东西给搬过去。”

    听王氏这么说,陈安夏也不跟她客气,立马就应了下来。

    接着就扶着方氏进了屋。

    “三丫,刚才为啥你不说句话,还拦着五丫。”

    一进屋,方氏就问道陈安夏。

    因为她总觉得陈安夏这么说是有别的原因的。

第四十八章 心头一紧() 
“娘,这是秘密,这会儿,我不能跟你说。”

    说实在的,陈安夏本来是想开口的。

    但是想到李老婆子这么做,肯定会更加伤了爹爹的心,所以她就选择了闭口不言。

    “瞧,你这丫头,秘密可是越来越多了,好了,既然你不想说,我也就不问了,我回屋里去劝劝你爹去,估计刚才他听了你奶的话,又该伤心了。”

    他们一家人的日子都过成如今这般模样了,还有什么去计较的。

    所谓过一天活一天,也就是这样吧。

    方氏早就想通了这个理儿,所以也就没再问。

    反而想着去安慰陈仲行,想起陈季礼和他家男人谈完话之后,私下里给她说的话,方氏这心里就难受得紧。

    “恩,娘你赶紧去吧,我也去跟五丫道个歉,要不然指不定要闹小脾气闹多久呢。”

    见方氏眼角划过的落寞,陈安夏心头一紧。

    更加坚定了她要分家的念头。

    看来要赶紧找陈大郎让他尽快去做了。

    说着,朝方氏笑笑,快步去找陈安锦去了。

    找陈大郎的事,陈安夏既然已经决定,把陈安锦劝好之后,陈安夏决定今天晚上就去找陈大郎说此事。

    而这边陈安夏是这么决定着,那边陈大郎在屋里已经配合着去端茶倒水的刘氏说起了此事。

    “爷,前些日子,我去邻镇书院听了一个大儒的课,听后受教颇多,他手中有一份关于明年春考的讲义,正好小叔在这儿,想让小叔帮着参看一下要不要买。”

    见爷和陈二爷谈完话,陈景征趁着陈少卿在这儿,正好问道。

    三丫这件事已经吩咐他一个多月了,是时候办了,要不然那丫头等急了就不好了。

    这样想着,陈景征先给刘氏使了个眼色,才开口问道。

    “哦,你既然有这个想法,那就让你小叔参看参看吧。”

    听是自家长孙开了口,陈老爷子放下手中的旱烟,没有任何犹豫就点了头。

    而坐在一边尽量避着屋里浓厚旱烟味儿缩在炕角的陈少卿看着大伯看向了他,微微颔首,把视线转向陈景昊,道:“有先生的讲义吗?拿来我看看。”

    每年逢春考秋考之前,镇上书院都会来一些大儒讲课,陈少卿以前在镇上读书的时候,也买过春考的讲义,也是多亏了那份讲义,他才一举考上秀才。

    “有,我这就去取来,”同作为读书人,陈景昊对他这个秀才小叔还是很恭敬了,所以一听陈少卿的话,立马就应道。

    “哦,书写这份讲义的,可是来自京中的纪先生?”

    手捧着陈景昊递过来的讲义,陈少卿翻看两页,看着上面熟悉的字迹,以及不羁的文风,陈少卿立马就惊喜地问道。

    “小叔怎么知道?”

    “当年我也买了他的讲义,也多亏买了他的讲义,去州府春考的时候,这份讲义可是帮了不少忙。”

    其实自打考上秀才之后,陈少卿仰慕纪海,读过他不少书籍,所以才一眼就看了出来这讲义是出自他手。

    “纪先生是京中大儒,是西北府人,当年进京赶考路上丢了盘缠,差点没饿死,幸亏路过云河镇遇到一个好人,那人不仅救活了他,还给了他上京的盘缠,纪先生也是个厉害的,当年高中榜眼,在京中任职这么多年颇得皇家恩宠一直晋升到内阁大学士,但吃水不忘打井人,所以为了报恩,纪先生只要有空都会回到云河镇讲课。”

    一提到纪海,陈少卿如数家珍就把他的事迹说了一遍。

    说完,还不忘望窗兴叹,满脸萧瑟。

    要是陈安夏在场,肯定会翻个白眼,暗道:好一个酸秀才。

    不过陈安夏会这么想,一直很看重陈景昊学业的陈老爷子却是满心激动。

    一心期盼着乖孙能考上秀才的他,听完,立马看向陈少卿激动道:“幺哥儿,你说的这是真的?那人真是大学士?”

    陈老爷子在陈家村活了一辈子,虽说大字不识一个,但说出大学士,他还是知道的。

    要说他为什么会知道?因为陈老爷子不仅是个烟鬼,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戏迷,一听说十里八乡哪里有戏台,他肯定场场必去,不管是有多远。

    戏文里,陈老爷子就听过大学士这个官职,知道他是朝中一品大员。

    “大伯,纪先生乃京中大儒,怎能作假?”

    一听陈老爷子怀疑纪先生,陈少卿就有些不高兴了,但这不高兴不敢表现出来,只能厉声强调着。

    “大郎,这讲义多少钱?咱买,一定得买。”

    再次确定这事儿是真的了,老爷子就更急了,立马不再问什么,就把此事拍板了。

    “爷,这讲义三十两一份,你确定要给我买吗?”陈景昊见此事有谱,立马追问道。

    他要把此事在陈二爷爷没离开之前确定下来。

    “三十两银子?他咋不去偷去抢啊?”

    一听三十两屋里的人都倒吸了一口气,表现最明显的当属刚从西厢房回来的李老婆子,立马就火了,朝着陈景昊怒道,不过并没有骂陈景昊,而是骂纪海怎么不去偷去抢。

    她这一骂,陈少卿面色就不好了。

    紧跟着,陈二年的脸色也不是很好。

    因为他感觉这是李老婆子在打他家少卿的脸,毕竟他大哥是听了他家少卿的话才下决定的。

    “三十两算是少的了,你也不去京里和州府里去打听打听,就纪先生这一份讲义至少也得百两,要不是纪先生感念云河镇对他有恩,别说是讲义,就连西北风,你都没得喝。”

    陈二爷说起李氏来倒不是个客气的,一点面子也没给李氏留。

    而李氏一听陈二年说话这么刻薄,正想骂两句,就听到陈老爷子的怒声:“滚回去,妇道人家你懂什么,还不闭上嘴。”

    陈老爷子是真的发火了,那天晚上家里那么一出,陈铭那么没给他脸,他都没有发火,而现在他是真的火了。

    朝着李老婆子怒瞪着,吓得李氏一下子就缩了脖子。

    “大郎,这讲义,爷肯定给你买,不过咱家一时半会儿拿不出这么多银子,待会儿咱家再商议商议,二年,这都快中午了,我们家也就不留你们吃饭了,老大送你二叔二婶儿回去。”

第四十九章 心里有数() 
见李氏终于老实了,陈老爷子心口的气消散一点儿,转头对着陈景昊保证道,又把头转向陈二年,说道。

    “恩,是时候不早了,我们得赶紧回去做饭了,”陈二年听陈大年这么一说,瞅了一眼窗外的日头,接着看向彭氏,然后就往炕边挪去,下炕穿了鞋。

    鞋子穿好之后,陈二年要走,但刚一抬脚,又转回头看向陈大年,道:“大哥家里要是手头紧的话,就来我家说一下,我们家能帮就帮。”

    “赶紧回去吧,这事用不着你操心,”对于陈二年的好意,陈大年却没在意,甩了甩手,拒绝道。

    而陈二年听陈老爷子这么说,就像是早前就知道答案一样,没有说什么就转头走了。

    陈二年领着一家子一走,屋里的气氛再次沉静下来。

    陈大年抽起了旱烟,李老婆子倚在被子上不吭声,刘氏拿着干抹布收拾着炕,陈大郎坐在炕沿也没有吭声。

    等了好一会儿,陈伯敬回来了。陈大年这才缓缓开了口:“老婆子,咱家还有多少银子?”

    “统共二十三两整的银子了。”

    和自家男人过了半辈子了,李氏自然清楚自家男人的性子,所以见她家男人脸色不好,李氏这次不敢造次了,犹豫了一下,满脸不悦的回道。

    “咋地,听说我要给大郎买讲义,你是不高兴咋地,不就是三十两么,咱家大郎读书这么好,别说是三十两,一百两也得买,你个眼皮子浅的,就知道整天护着那些银子,你说,咱家大郎明年春考一下子就考上了秀才,你就不是秀才的奶奶,到时候村里谁不敬你一尺一丈的。”

    多少年了,陈大年仍旧忘不了当年发生的事,尤其是在他弟弟面前想起这件事。

    二十多年前,他们还没有分家,他爹也没死,那时候少卿还小,他家季礼也还小。

    陈二年那时候也不知道是受了什么刺激,非要在爹面前哭着求着让少卿去读书。

    爹不愿意,他就偷了家里钱去送了陈少卿去了邻村上学。然后爹知道了此事,大病一场,两年后就去了。

    爹走了之后,陈二年依旧不懈送少卿读书,但读书那么贵,他始终不愿意,再说,他们老陈家一辈子的庄稼汉哪里出过读书人。

    所以为了此事,两人就吵了起来。

    直到吵的要分家,一听他说分家,陈大年也是个烈性子,就同意了。

    那时候银子都是放在一起的,什么都是在一起的。

    还记得分家的时候,陈二年只要了家中二十两银子和两亩地,而他则分了十二亩地。

    自然,陈二年拿着那些银子供少卿继续上着学,家里过得捉襟见肘。

    但不出五年,十二岁的少卿,就如同现在十三岁的景征,考上了童生。

    还记得那时,陈二年还来他家报喜,当时他看着陈二年的笑,脸色是如何?陈大年是记不起来了。

    不过打那以后,每当他出门,村里人都会叫他童生大伯。

    陈大年自是臊的红了脸,打那他很少出门,也送了年纪已过十岁的季礼去上了学堂。

    又过了五年,陈少卿成了村里唯一的秀才,而季礼却成了一个挑担的货郎。

    自此,陈大年更是抬不起头。

    也是从哪里开始,他要发誓一定要在老陈家培养出来一个秀才。

    也幸好,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家出了一个念书好的大郎。

    还记得邻村的先生说,大郎是他教过的最好的学生,当时还记得听了先生说着话之后,他还屁颠屁颠的去镇上打了二两上好的女儿红给先生送去。

    而现在看着陈二年家越过越好,再者他家大郎也到了考秀才的年龄。

    所以他现在心里焦躁得很。

    这种焦躁又让他很后悔在之前没让他家大郎考童生。

    还记得三年前,他家大郎十二岁,到了考童生的年纪,大郎说要考当年的春考,但他家老婆子嫌考童生还要多花三两银子的报考费,不如等到年满十五,直接考秀才,还省了一笔报考费。

    那时他一听在理,和大郎说了,大郎也同意,所以一直拖到现在。

    可现在不能再拖了,所以这份讲义必须买,虽说他家大郎读书好,可为了保险,三十两得花。

    “我又没说不花,花就花呗,可是咱家就还剩这些银子,王氏那个赔钱货又把手里的银子扣的那么紧,那剩下的七两又该咋办啊?”

    李老婆子看似糊涂,但在有些事上还是拎的清的。

    彭氏压在她的头上那么多年,老头子为了争那一口气,闷不吭声了那么多年,她知道,也都看在眼里。

    所以陈老爷子这番话更是点醒了她。

    现在她心里也没什么可别扭的了,只想着该怎么去筹集那七两银子。

    “老大家的,你是个有主意的,你说这事你咋看的?”

    猛地抽了一口旱烟,陈老爷子皱起了眉头,他心中想不出法子,就把视线瞄向了站在地下的刘氏。

    “爹,我一个妇道人家平时绣绣花还行,要是去弄银子,倒是弄不来。”

    事情按照之前想的慢慢发展着,刘氏心里有数,心里也早就安排了主意,可这主意可不能着急说出来,要不然就太急功近利,容易露馅了。

    “平时见你倒是个伶牙俐齿的,没想到现在就是个怂货,弄不来,弄不来就掰开脑壳子好好想想,这可是给大郎买讲义的钱,你这个当娘的,就得好好上上心。”

    一听刘氏不争气的样子,李老婆子就来气,不等自家男人开口,她就先骂上两句。

    “娘,你误会了,这大郎的事,我比谁都急,我心里也想着法子,可是这法子说出来……”

    见李氏生气了,刘氏见时机已到,就连忙摆手,委屈道。

    “有屁不早放,我看你就是欠骂,说,把你想的说出来。”李氏急了,不等刘氏把话说完就打断道。

    而刘氏见李氏这样,心里暗骂一声:老不死的,然后就有些‘为难’的开了口:“我最近听村里人说,粮食涨价涨得厉害,现在都二十文了,我想咱家不如卖上五百斤粮食吧。”

    【作者有话说:本文定义,每年各州府都有春考秋考两次考试,适合年纪的可以考童生、秀才、举人。童生十二岁能考,以后不用等到十五岁就能考秀才,不过秀才难考,考上几率很小。秀才(吃国家皇粮,难考程度可见一斑)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直接能考秀才,不用是童生身份。考上秀才能考举人,举人没有年纪限制。进京赶考是考进士,三年一次,春天的时候。这些是作者自己定的。】

第五十章 磕磕绊绊() 
“卖粮食?你个死婆娘疯了吧,我说不能从你嘴里说不出人话,你还不服,卖粮食,还不如把你个赔钱货给卖了。”

    刘氏磕磕绊绊的把话说完,李氏一听瞪圆了双眼,一下子从炕上站起来,指着李氏大骂道,要不是老爷子拦着,估计这会儿,就该动手了。

    而陈老爷子看着李氏这样,要不是当着儿孙的面,他早就动上手了,揉了揉太阳穴,陈老爷子没理会李氏,看向刘氏问道:“老大家的,你能这么说,想是有了应对的办法,你说,卖了粮食这个家该怎么养?”

    家里粮食不多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