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美洲华侨史话 >

第8章

美洲华侨史话-第8章

小说: 美洲华侨史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洪顺堂”,这是加拿大第一个华侨团体。自此以后,加拿大其他华侨组织亦不断出现。拉丁美洲出现侨团组织最晚,最早的华侨组织是在1867年古巴华人钟熙等人在哈瓦那建立的“结义堂”。到1893年,拉丁美洲几乎所有华人聚居的主要城镇都建立了会馆和堂号。

整个美洲的华侨组织,无论是美国和加拿大,还是拉丁美洲,因为这些华侨都是从中国特别是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地区去的,所以这些侨团的组织原则、作用乃至名称都几乎一样。这样,就为我们研究美洲名目繁多的美洲侨团组织提供了有利条件。

美洲侨团组织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种是姓氏组织的宗亲会社。受中国人宗族观念影响很深的美洲华侨,虽不同宗,只要姓氏相同,就被认同,就亲密起来。这些同乡同宗族的华人周末相聚、相互投靠、贫病相扶,互相传递消息。久而久之,便构成同姓团体,例如黄姓的“江夏堂”、李姓的“陇西堂”、余姓的“风采堂”,等等。在此基础上,姓氏相同、人数较多的华侨建立了相当规模的单姓制公所,例如黄姓的“云山公所”、李姓的“李敦宗公所”、余姓的“武溪公所”等等。同时,那些姓氏相同、人数较少的华侨则联合起来建立联姓制“堂号”或“公所”,例如陈、胡、袁的“至德堂”,后改为“至考笃亲公所”;蔡、胡、周的“至考堂”,后改为“至德三德公所”。这些以姓氏为基础组织的宗亲社会,实际上是美洲华侨中较原始的基层华侨组织。

另一种是同乡会性质的地区华侨组织。早期加拿大华侨多为广东“四邑”人,往往一村一乡的人相约一同工作,在工作和生活中相互帮助,从而组成地区性基层组织——房口(由三五个人自愿组成)。加拿大华侨后来又以县为单位组成为善堂,而以几个县联合组成为“公司”或“会馆”。例如广东南海、番禺和顺德组成的“三邑会馆”,广东台山、新会、开平和恩平组成的“四邑会馆”等等。从1849—1876年,美洲华侨组织的发源地旧金山先后共建立了七大会馆。这些会馆曾吸收了所有美国的华侨,并成为加拿大和拉丁美洲的带有普遍性、地区性的华侨组织。组织会馆的目的,是帮助华侨寻找工作、抵御敌对势力的侵犯、为属下侨民排忧解难、提供慈善和福利设施、解决华侨之间发生的各种各样的纠纷。在众多会馆的基础上,美洲各国又成立全国统一性的华侨组织,一般称之为“中华会馆”。代表全国华侨处理对外事务及全国性的重大侨务事宜。不过,美洲各国建立中华会馆的时间并不一致,有早有迟,相差甚远。美国早在1853年当四邑、阳和、三邑、人和四大会馆成立后,即在旧金山联合组成中华会馆,作为代表全美华侨的正式组织。墨西哥则到1918年才在墨西卡利市成立了中华会馆。拉丁美洲国家除采用“中华会馆”的名称外,在秘鲁则称为“中华通惠总局”、委内瑞拉则称为“民惠总局”,等等。其名称相异,而实质是一样的。

在美洲,还有以不同的政见组织起来的华侨政党组织。从时间上来说,致公堂(三合会或中国共济会)是所有堂号中最老和最富于政治色彩的堂号,实际上是个政治组织。致公堂原是清末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称作“天地会”(或三合会)的反清复明的群众组织,曾与北上的太平军遥相呼应,打击清军。太平军失败后,天地会遭到镇压,于是其中一部分人便移入美国和加拿大。1907年美国致公堂属下的华侨达72819人,总部设在旧金山,各地设有分支机构。1946年,在上海召开了海内外洪门组织代表大会,决议建党,从此美洲致公堂改称为致公党。该党在拉丁美洲许多国家设立总支,在一国的若干地区设立分支机构。除致公党外,辛亥革命以后,国民党也开始在古巴、秘鲁等美洲国家建立总支或支部,其下属还有若干分支机构。

除此之外,美洲还有以职业类别建立起来的华侨组织,例如美国的华侨商会和种种同业会;有华裔组织的华人组织,例如同源会;有以性别组织的华人组织,例如妇女会等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华侨会社等发展的总趋势是,按照姓氏、乡籍组织起来的华侨会社日益趋向衰落,有的如“龙冈公所”已停止活动了。而那些全国性的统一的华侨组织则日趋发展。此外,其他一些华侨组织亦随着不同的需要,正在不断地产生、发展,例如协会或联谊会等。

第五章 美洲华侨地位的变化

从大批华工踏上美洲土地时起,华侨就遭受白人种族主义者的歧视,排华事件不断发生。随着挖矿和筑路工程的结束,其排华运动的规模愈来愈大,性质也愈来愈严重。从少数白人种族主义者挑起排华事端发展到政府制定排华法案,从个别排华事件发展到全国性的排华运动,从驱逐发展到大规模杀害。然而,由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美洲各国政府逐步取消了排华法案,排华运动逐渐停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洲华侨社会出现了新的变化,华侨在各侨居国的经济、教育、文化事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一节 从排华到废除排华法案

拉丁美洲地区的契约华工,其地位类似奴隶,劳动和生活之苦自不待说,其性命亦操纵在主人的手里。古巴契约华工每日劳动达12小时以上,有的甚至长达18—20小时,可谓是:“日未出而起,夜过半而眠。”1921年,国民党《外交部公报》第四卷第七号、第八号曾清楚地记载了古巴华工的真实生活:“猪仔衣食又菲薄不堪,衣则短褐敝褛、食则粗粟大蕉,终日操作于骄阳之下,汗流遍体,而迫于监工之淫威不敢稍懒,盖偶失其欢,鞭挞随之,甚或置于死地。”①契约华工到古巴时大都年轻力壮,“但经过八年奴役幸存下来的只占25%”②。可见拉丁美洲种植园主对契约华工的苛刻剥削与残酷压迫的程度。当时清廷腐败、国力衰微,政府自身不保,根本无力问津这些“海外孤儿”的生死。

如上所述,华工出国的外部原因是为了满足侨居国开矿、筑路、挖运河等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侨居国的企业主、种植园主和店主作为对付本国工人不断要求增加工资的一种手段。正因为这样,必然会存在着排华的潜在危险:即一旦矿源衰竭、铁路和运河已经开通,华工便会面临大量失业的可能性,并同侨居国的白人工人发生尖锐的矛盾。这样排华现象就会随之产生,而且会日益严重。

一般而言,侨居国对华工和华侨的态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从19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以前为第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侨居国对华工普遍抱着欢迎的态度,尽管当时个别地区出现反对华工的言论和现象,但只是个别问题。早期华工,特别在开挖金矿和筑铁路期间,受到了各侨居国的普遍欢迎。正如罗伯特·温在他的《对西北太平洋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的华人的反应》一书中所说:“(铁路)工程显得如此急需,各个集团和各个地区都争相在本地区修筑一条铁路。只要曾经修过铁路的,哪怕魔鬼他们也欢迎。白人劳动力的供不应求实在太明显了,以致连最狂热的反华分子也对雇佣华人干这种活毫无怨尤了。”以勤劳、刻苦著称的华工有时还受到侨居国政府给予的特殊荣誉。例如,在1850年,旧金山的华工曾被邀请参加泰勒总统的隆重葬礼。1852年,旧金山的华工还被邀请参加庆祝华盛顿生日大会。正如一位费城人(居住于旧金山)所描写的那样:“今天的庆祝会各国侨民都参加了。法国人、西班牙人、希伯来人的队伍走过之后,大约两百名中国人打着‘旧金山的中国青年’的旗号出现在观众眼前。在队伍最前面的是中国官员(按指商人)和乐队,后面就是本市最为勤劳刻苦、奉公守法的居民的代表。”③这位费城人反映了早期华工受到美洲政府官员和群众欢迎的心态,也充分揭示了早期华工“勤劳刻苦、奉公守法”的优良品质。但在盛赞华工的同时,美国个别地区亦不时发生排华现象。早在184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金矿区的都鲁尼县,就有一群白人把英国公司的60名华工从营地赶走,掀起排华事端。自此以后,旧金山的华埠便经常遭到袭击和围攻。华盛顿州塔科马和西雅图的排华暴行亦先后发生,对当地华侨进行围攻和枪杀。据统计,1855年被杀害的华侨有32人。到1862年华侨被杀者达88人,这些人据说都是被白人杀害的,其中11人是被依法宣誓任职征收淘金执照税的官吏所杀。然而,只有两名杀人凶手被法院判定有罪,并处以绞刑。一般说来,这些白人罪犯都受到了美国司法机关的包庇,有许多人杀了华侨或是议而不决,不了了之;或是重罪轻判,很不公平。所以,杀害华侨的事件在美国屡见不鲜。据1856年沙斯塔县《共和报》报道,在过去五年之中,就有数以百计的华侨被杀害。屠杀华侨事件,几乎天天可见!

进入19世纪70年代,美洲各国随着不同地区的不断开发,美国和加拿大横贯全国铁路的开通,以及各国移民的不断入境,劳动力逐渐出现表面过剩的现象。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美洲各国特别是美国,在国会、以及各种报刊上出现了连篇累牍的反华言论,什么中国移民促使白人工人工资下降,什么华工有吸毒、偷盗等恶习,不易被教化,什么华工不讲究卫生习惯,容易造成流行病产生及传播等等,诸如此类的反华工言论,严重地损害了华工在侨居国的形象。正是在反对华工的各种舆论的影响下,各地排华运动达到一个高潮,美国先后出现了无故屠杀手无寸铁的华侨的惨案。1871年10月,在洛杉矶有墨西哥人、黑人杂居的一条街上,一名白人突然死亡,其死因不明。但一伙持枪的白人暴徒却不分青红皂白,叫嚷着“为死者报仇”的口号,冲进华埠行凶,杀害侨胞22名,损失财产不计其数,制造了历史上骇人听闻的排华暴行。

到19世纪80年代,排华反华的声浪继续高涨,致使各国政府不得不出面干预。美洲诸国的许多政府并单方面下令禁止华工入境,从而进入了全面排华的时期。

1885年9月1日,在怀俄明州的石泉煤矿,因为华工不愿参加白人矿工发动的罢工运动,双方发生小规模冲突。第二天,约有100余名白人暴徒手持步枪,分两股袭击华埠——石泉村。他们见财物就抢,见华人就杀,并放火烧掉整个华埠。事后,领地政府派员到现场检查,查明被枪杀的华人达16名,从被烧毁的房屋下挖出的华人尸体五六十具,挖不出的则不知其数。在惨案发生时,有六七百人逃出,幸免于难。这是美国反华、排华史上最大的惨案。

加拿大的华侨亦遭到了同样的厄运。1886年,加拿大温哥华市的华工达3000余人,大都住在环绕着福尔斯湾的简陋的木屋里。这年,温哥华市发生大火。反华分子诬称是华人纵火,遂于1887年1月8日将华工押上汽艇,强行送到维多利亚。2月24日,暴徒们包围并推倒布里夸豪士工地华人居住的木屋,并烧毁华工的衣物和全部家具。当夜,暴徒又袭击了福尔斯湾的华人住所,给华人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

民间的反华、排华运动逐渐发展到政府间的决策。1880年11月17日,美国政府代表团与清政府在北京签订新的移民条约,条约规定:“大清国、大美国共同商定,如有时大美国查华工前往美国,或在各处居住,实于美国之益有所妨碍,或与美国内及美国一处地方之平安有所妨碍,大清国准大美国可以或为整理,或定人数、年数之限,并非禁止前往。”④这一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所谓“自由移民”政策的终结和政府全面排华时期的开始。

1882年5月,美国国会以北京条约为借口,正式通过第一个排华法案,宣称美国政府认为中国移民危及某些地区的良好秩序,可在10年内停止熟练和非熟练的华工进入美国,非经正当途径入美国之中国人,于政府通过之日起,将被驱逐出境,已在美国的中国人无权申请加入美国国籍。法案单方面违背了北京条约“并非禁止前往”的规定。不仅如此,而且又进一步涉及到已经入境华工的权利和地位问题。

美国排华法案公布后,迅即对新入境美国的华人身份进行审查。许多人被关进移民处理站。旧金山海湾天使岛上的移民处理站曾关押成百上千名新到美国的华人。这里条件恶劣,审讯期很长,许多华人被迫自杀。有一位学者被逼无奈,自杀前曾在移民处理站棚屋的墙上题刻了如下辛酸的悲歌:

为什么我在牢房里这样憔悴?

因为祖国衰弱,家道寒微。

双亲翘望,等候佳音;

妻儿拥被,孤苦哀叹。

纵然获准进入此邦,

何年何月发财荣归?

自古游子多飘零,

究有几人庆凯旋?⑤

随之,拉丁美洲各国亦先后效仿美国政府的作法,以颁布法案或总统下达命令等等形式,禁止华工入境。1897年危地马拉总统下令,禁止中国继续向危地马拉移民,并于1907年又下令,凡居留危地马拉的华侨准其随时领取护照出境,出境后不得重新入境;此后新入境的华人一经发现立即驱逐出境,如有协助其入境者,按法令治罪。1902年5月,古巴政府下令“在禁例期内,中国工人从别国口岸或地方来古者为违法”,禁止中国移民入境。1903年,巴拿马政府亦下令禁止中国移民入境。秘鲁政府更是不顾中秘条约的有关华人可以自由入境的规定,于1909年下令限制华人入境,接着又下令禁止华人入境。到1923年,加拿大联邦议会通过排华法,经总督批准,于7月1日正式生效。加拿大“华人移民条例”共43条,其主要内容为:中国或具有中国血统的人,以后不许以移民身份进入加拿大;现居加拿大的华人,其家属不得来加拿大居留;现居加拿大的华人,离境以两年为限,逾期不准重返加拿大;重返加拿大的华人,以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