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鸦片战争实录 >

第16章

鸦片战争实录-第16章

小说: 鸦片战争实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欧洲产业革命的余波,当时正涌向亚洲,列强正在推行其世界经略。由于鸦片走私而造成白银外流,白银外流又带来重税赋和生活苦。这一切都是“外来的力量”造成的——后世的历史学家是这么解释的。
    但是,那个时代的人们并不了解这个图式,他们一定在深思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一个人在没有明确地意识到“外来的力量”的时候,是容易理解的。因为没有掺杂过多分外的东西,所以容易理解。
    可是,一旦理解了“外来的力量”,这个人就好象戴上了一副三棱镜,变得复杂起来了。附加上各种各样的东西,这个人就使我们感到不好理解了。
    在此以前,所谓外来的力量,中国只认为是从长城外边闯进来的野蛮的武力。谁做梦也没有想到过会有另一种文明,而且这种文明会压迫中国。知道和不知道这一点,那是有天壤之别的。
    鸦片战争的英雄林则徐,在战争的过程中知道了这一点。所以可以这么说,鸦片战争以前的林则徐容易理解,鸦片战争以后的林则徐就不好理解了。
    当然,变得不好理解以后的林则徐,由于没有登上历史的舞台,所以他的不好理解的一面没有暴露出来。
    鸦片战争以前的林则徐是希望改革现状的阵营里的人。
    前面提到的“感到走下坡路的悲哀”,也可以更简单一点说是“衰世感”。这样下去就会渐渐地向下滑,如不立即刹车,马上就会掉进无底深渊。这样忧虑的人们,是希望对这个不妙的现状一定要加以改革的。
    另一方面,也有的人极其害怕改变现状。
    这些人目前都生活得很不错,他们希望目前的状态永
远持续下去。不消说,在统治阶级的满族人中,有许多这样的维持现状派。他们虽是少数派,但统治着全中国,任何微小的变革,他们都会认为对自己不利。走钢索的人连一点点微风都会感到害怕,他们正处在会不会从空中的钢索上掉下来的危急关头,当然不会有什么衰世感之类的多余的担心。
    对待世道在走下坡路这一现象,有负责任和不负责任的差别。    
    林则徐是一个责任感很强的高级官僚,他充分具有充当改革派首领的资质。
    在他当江苏省巡抚(省长)时,东印度公司的阿美士德号商船曾违反禁令,开进上海港。这是林则徐同外国打交道的开始。当时,阿美士德号很快就离开了上海,没有引起麻烦。
    接着是作为钦差大臣,被派往广州去查禁鸦片。他作为一个责任感很强的领导人,这时当然努力研究了外国的情况。他收集了许多文献。在当地跟英国人接触的过程中,切身感觉到并逐渐理解了“外来的力量”。
    林则徐对外国的理解当然是有限的。他作为一个生活在封建礼教制度下的人,既有他根本无法理解的部分,也有他理解错误的地方。但仅就“当时”这个限度来说,应该说他的理解程度还是相当深的。
    对外国的,情况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反而采取强硬政策,这决不是矛盾的。胜败姑且不论,最重要的是要向外国人
表明中国有着强烈的抵抗精神。
    跟外国打仗,必然会极大地改变现状。所以维持现状派拼命地策划停战,是完全可以想象的。    
    北京的宫廷、尤其是职位最高的大臣——满族军机大臣穆彰阿,是狂热的维持现状派,他对林则徐的对英强硬政策感到胆颤心惊。
    在鸦片战争正在进行的期间,林则徐被解除了职务,理由是:“因同英国交涉不当,招致了严重的事态……”
    林则徐被贬职,不,是流放。
    流放地是新疆的伊犁。
    道光二十二年(一八四二)二月决定流放伊犁,三月到洛阳,四月到西安,在这里得病。病愈之后,七月从西安出发,十一月才到达了目的地。这一年林则徐五十八岁。
    整整三年之后,才获赦,被任命为陕甘总督。
    在新疆滞留期间,林则徐的注意力仍在对外问题上。
    到达伊犁的第二年,他写了《俄罗斯国纪要》一书。
    据《国朝先正事略》说,担心西洋侵略的后辈,向林则徐乞教对策,他回答说:“西洋(指英国)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对中国来说,最终之患,毋宁说是俄罗斯。我已年老,但你们会亲眼看到的。”
    这是否是先见之明,姑且不说,但这些话证明了林则徐仍然没有失去在对外问题上的热情和关心。
    夹在两次战争当中的十年,林则徐前五年是在贬谪与流放的生活中度过的,后五年是在复职当地方长官中度过的。
    这样看来,似乎是明确地分为两个阶段,其实这整个十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从广义上说,他都在从事对外关系的工作。
    他流放的地点是新疆,现在称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可以想象其大部分居民是维吾尔族。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是使用阿拉伯文字的土耳其族人种。这里是中国的领域,但应当按照对外关系来考虑这里的从政治到生活的一切问题。
    林则徐复职担任陕甘总督后的第一件工作(这件工作一完,立即调任,所以也可以说是唯一的一件工作),是“办理番案”。
    番同蕃,案是案件的意思。就是说,给予他的任务是解决有关蕃人的案件。这个地区的所谓蕃人,是拥有骑兵的蒙古族,也包括少数土耳其族的游牧民。他们杀死当地的官吏,大肆掠夺。
    林则徐在这里铸造了大炮,平定了蕃人的叛乱。他使用近代武器,把这些以弓箭作为主要武器的家伙镇压了下去。在广东挨了英国人的打,在这里他运用英国人的打法,反过来去对付这些沙漠里的“豺狼”。
    这是一次小小的内战,但对象是蒙古族和土耳其族,就这一点来说,恐怕还应该看作是“准”对外问题。
    对于善后处理,林则徐是非常宽大的,除了主要的叛徒外,一般都释放了。
    林则徐的后任陕甘总督是满洲族人琦善。在鸦片战争时,林则徐是作为鹰派抗战的,而他在四面楚歌中被革职,来接任的钦差人臣正是这个琦善。琦善把林则徐苦心建立的广东海防设施,一个一个地撤除,自己填平了护城河,割让了香港。他采取的这些措施,表明他是个彻头彻尾的“鸽派”——投降派。    .
    可是,琦善当上陕甘总督后,当黑城撒拉的回教徒造反时,他恣意地杀害事件的有关人员。杀的人太多了,连北京的朝廷也认为他干的太过火,革了他的职,把他流放到吉林。
    林则徐对英国是鹰派,对边境的少数民族是鸽派。跟他恰恰相反,琦善对英国是鸽派,对沙漠中的小小的盗匪集团却是鹰派。
    第二年(一八四七),林则徐任云贵总督,即管辖云南省和贵州省的长官,驻地在云南省的昆明。
    云南是他怀念的地方,二十八年前,年轻的林则徐曾来这里当考官。但已经没有余暇让他去感慨了,现在那里的汉族与回族正在互相仇杀。
    事端的发生,和以往一样,十分愚蠢。回教徒马大在民歌中填进了讥讽汉族的歌词,汉族大怒,破坏了回教的清真寺。起端就是这样莫名其妙。
    林则徐在流放新疆的三年期间,是在回教徒当中生活过来的,所以对他们的心情是十分理解的。
    “没有汉族还是回教徒的区别,只有良民还是非良民的区别。
    林则徐是这么宣布的,也是这么实行的。
    这是对外关系的另一种形态。
    林则徐解决纠纷取得了成功。
    他自从被拉下鸦片战争的舞台以来,本来就认为不会
再第二次出头露面。他在新疆时期所刻的一方图章上,刻
有“宠辱皆忘”四个字。——受过皇帝的恩宠和遇到的耻辱全部都忘记了。言外之意是过去的事情都是一场梦,对将来也不抱有希望。
    尽管如此,他再次被起用了,时局要求他这样的人物出马。他的责任感强,也无法拒绝托付给他的任务。
    但是,年岁已经六十多了,数年前不觉得怎样的病,现在就感到吃不消了。特别是他十四岁订婚、二十岁时迎娶过来的夫人先他去世,给他的精神上带来很大的打击。这件事发生在他任云贵总督的期间。夫人姓郑,名淑卿,看来是一位很能干的妇女。    
    夫人去世的第二年(一八四九),他一再提出的因病引退的要求获得批准。
    这一年他离开昆明,在南昌的百花洲疗养,第二年三月回到故乡福州。这次回乡离他父亲去世时回乡服丧已经相隔二十年。
    可是,回乡后不久,道光皇帝死去的消息也传到了福建边地。
    新皇帝决定起用鸦片战争的英雄林则徐,大概是想任命他为军机大臣,放在身边商量国事。
    林则徐以有病为理由,辞退上京。
    据福建巡抚的奏折,他的情况是这样:“林则徐患疝气,
稍微疲劳,立即发作。发作时,两腿异常疼胀,不能跪拜,
有时甚至不能起床。……面容憔悴,但言语精神尚健爽。”
    奏折中虽说一旦治愈,立即上京,但林则徐本人已经
不打算再承担重大任务了。
    “到了年轻人的时代了,不该我出场了。”他一定是这么想的。
    他有三个儿子。另外,女儿普晴的丈夫沈葆桢也是个罕见的人材。去年在湘江上交谈过的左宗棠,看来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林则徐一想起这些年轻人,就感到“我不必再出马了!”
    福建的高级官员访问这位老前辈寸,总是恭维他说:“国家还需要林公的才能。”
    对待这样的恭维话,林则徐总是这么回答说:“如果真的还需要我的话,那就说明国家已处于可叹的状态。怎么会有这样的事呢?不会有!  因为那可是严重的问题啊!”
    岂料竟发生了这样严重的问题。
    传来了“上帝会”会员在广西省发起叛乱的消息,其首领叫洪秀全。
    这就是一般所谓的太平天国之乱。关于太平天国,后面将会不时地谈到,这里想重点谈一谈林则徐的晚年:
    当时的交通和通讯都很不便,情报的传递既不迅速,也不准确。尤其是地方发生叛乱,正是表明地方官的治绩不佳,所以要有意识地抑制这一类的情报。广西巡抚郑祖琛和广西提督(军司令官)闵正风就一直一味地掩盖洪秀全等人在广西造反。
    事情的败露是由于广西的富豪们派人去北京直接陈诉,有许多担心会失去财产的人希望当局用强硬的态度来对待叛逆者。但是,地方当局如果向中央乞派援军,那就暴露了自己管辖地区出了乱子的事实,所以尽量佯装不知,想蒙混下去。忍耐不住的土绅们只好到北京去哀告。
    “广西出了乱子。”
    北京只知道这些。由于只是富豪们单方面的陈诉,详细情况还有点摸不透,因此先决定更换当地的军事首脑。
    广西提督由湖南提督向荣来接任,此人在全国地方军的司令官中被誉为最英勇的猛将。同时命令邻省的云南提督张必禄驰援广西。
    地方的士绅竟然不畏困难来直接陈诉,广西叛乱的规模大概相当大。就是说,乱子可能已经闹得相当大。在这样的时候,皇帝就要选择可以委以全权的人物,授与他“钦差大臣”的关防。所谓关防,就是印章,盖有这种印章的文件,几乎具有与诏敕同等的效力。
    新皇帝咸丰这时又想起了林则徐:“听说林则徐在福州城内。福州去广西近,而且镇压大叛乱最需要象鸦片战争时那样果敢的态度,没有人比他更适合当这次的钦差大臣的了。”
    身患宿疾的六十六岁的林则徐,就这样在相隔十年之后又再次被任命为钦差大臣。
    从福州去广西赴任,比从北京去广西要缩短一个来月的行程。咸丰皇帝大概觉得在好的地点选中了一个好人物,对自己的主意很满意。而且林则徐又在广西的邻省当过云贵总督,在甘肃和云南都很圆满地解决了类似的“纠纷”,确实没有比他更适当的人了。
    广西之乱很快就发展成为太平天国的大乱,而林则徐最初接到的情报却说是“本地人与客家在广西对抗”。
    “是这样的话,我还是有经验的。我会妥善处理的。”林则徐大概是这么想的。
    在中国的南部,不断地有人从北方迁居进去,新来的人称作“客家”,遇事都要受到歧视。原来的居民是本地人,他们不希望客家插进自己的势力范围,于是客家自然就不得不形成他们自己的社会。愈是受歧视,愈要加强团结。傻呆着什么也不干,连饭也吃不上,所以他们都非常勤劳。因为很能干活,结果往往要夺走本地人的职业,所以关系越来越坏。
    被压迫阶层的客家出了不少革命的人材。太平天国的洪秀全是客家,后来的孙文也是客家。说一点闲话,居住在美国的中国人,客家人也相当多,他们在本国受压迫,所以到海外去谋求生路。
    本地人也好,客家也好,都是汉族,差别只是谁先迁居到现在的居住地。
    林则徐解决过的事件,在甘肃涉及到蒙古族和土耳其族,在云南关系到回教徒。跟这些事件相比,这次是同一个种族之间的斗争,看起来问题更简单。
    “最后一次为国家效力吧!”林则徐这么想,决定接受这次大任。
    他的疝气已好了,又患了严重的痔瘘。但又不能推三阻四,任命钦差大臣的使者从北京到来的第二天,他就离开福州,踏上了西去的征途。
    这是道光三十年十月的事。
    清代的年号,在皇帝死去的那一年仍使用原来的年号,第二年才改用新的年号。这一点跟日本不一样。道光皇帝已在这年死了,但年号仍然是道光三十年。
    林则徐越过福建省境,进入广东省。
    路上他患了严重的痢疾,也可能是赤痢。痢疾严重地消耗了他久病初愈的体力,当时他已六十六岁。
    十月十九日(阳历十一月二十二日)他在潮州去世。潮州的市民哀悼这位著名的鸦片战争的英雄,据说“罢市巷哭”。——人们关闭了店铺,穿上丧服,每天有数千人去烧香叩拜。
    林则徐恐怕一直到临死之前仍充满着信心,认为自己一去就可以解决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