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墨子评传 >

第15章

墨子评传-第15章

小说: 墨子评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溃缓笄匠梢病薄!≈秸庖簧投咛宸殖闪巳隼投锥危褐⑹怠⑿溃视诟墒裁矗苁と问裁矗透墒裁础R恢指丛拥纳投环纸獬扇舾杉虻サ睦投蹋比凰堑牟僮骷际蹙透渍莆眨魅说纳际跻簿透资炝罚庥欣谏实奶岣摺S制┤缱鲂部煞殖杉傅拦ば颍岸巍⒆怠⒆毒闶掠诼模捎靡病!薄《巍⒆怠⒆妒遣煌闹菩ぞ撸怯τ糜谥菩痰牟煌锥巍D佣酝簧痰牟煌锥问褂貌煌纳ぞ叩娜鲜叮嵌陨投僮鞴痰牧私猓庵秩鲜逗土私馐悄佣陨ノ荒诓糠止と鲜兜木榛 

社会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而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一个人要想掌握各种生产技术和其他工作技能,以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要,是不可能的。所以,按照各自的能力进行社会分工是一种自然、合理的劳动分工。墨子指出:“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鞼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 “士君子竭股肱之力,直其思虑之智,内治官府,外收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以实仓廪府库,此其分事也。” 其他,如农夫就应“强乎耕稼树艺,多聚叔粟”,农妇就应“强乎纺绩织絍,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王公大人就应“听狱治政,张朝均分”, 内使国富民实,以“食饥息劳,将养其万民”,外交接四邻诸侯,“入守则固”,“出诛则疆”。 王匠、农夫、农妇、士大夫、王公等各社会阶层应各尽其能,各守其事,则求天下之大利就能实现,正如墨子所说的,“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 社会现实由于分工的不同,形成了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的状况,社会物质财富是社会各阶层共同劳动的结果,但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分配却由于社会地位的差异而不公平。墨子对这种由于社会分工所造成的贫富贵贱不等的状况极为愤慨。他认为,农工之“贱人之所为”是国家之本,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劳动分工不存在所谓的贵贱之分。他一再强调在“远鄙郊外之臣”,“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农与工肆之人”等庶民贱人之中存在着不少能治国安邦的贤人,他们有能力取得做官治邑的资格。在墨子看来,各种分事都是成义之必需,所以本无贵贱之分,也不应该产生贫富之差。“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观点固然含有对社会等级秩序的蔑视和反抗,同时也含有社会分工平等的思想。墨子从求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角度,强调了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的尚贤举能的看法,从而否定用血缘的骨肉之亲所造成的贵贱的等级秩序,并由此否定由农夫之子世为农,匠人之子世为匠,贵族之子世为官的传统而形成的社会分工贵贱不等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观念。

墨子强调以能成义,以能举贤,以能求利,以能任事,重视人的强力从事对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作用。从某种意义上,他将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的农工之人看成是社会的主人,看成是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力量,否定了支配社会的天命的存在。

墨子反对天命论是其强力劳动思想的必要补充。墨子反对天命论是直接针对儒者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观点。墨子认为,有命之说危害甚大,其一是怀疑人的力量,否定人的力量,这样就必然危害人们求天下之利的活动,使人们无所作为。“执有命者之言曰:命富则富,命贫则贫,命众则众,命寡则寡,命治则治,命乱则乱,命寿则寿,命夭则夭,虽强劲何益哉?以上说王公大人,下以阻百姓之从事,故执有命者不仁。” 其二,有命之说又庇护暴君坏人的不义行为,不利于求天下之利的活动,所以墨子反诘:“在于桀纣,则天下乱;在于汤武,则天下治,岂可谓有命哉!” 墨子的非命观反映了小生产劳动者以力谋生的思想,他们在现实的生活中懂得以力非命是他们得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所以,“夫岂可以为命哉?故以为其力也!” (二)交相利的生产价值观墨子的功利观是以满足人之所欲,使人人能达到温饱为基本目的的。生产劳动创造了物质生活资料和物质财富,使人的温饱有了可能的物质基础,但物质财富的社会再分配却直接关系到每个人能否均天下之利。所以,墨子不仅反复强调了强力从事的重要性,而且十分关注劳动产品的分配问题。生产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归根到底是如何能被人们分配使用。墨子提出的交相利的生产价值观是墨子劳动创造物质财富思想的补充,均天下之利是墨子求天下之利思想的构成内容之一。

由于物质产品的交换而产生的价值和价格问题直接关系到在实际社会生活中能否均利的问题,由于各个行业往往只能生产某一生活资料,为了生存就必须通过一定的交换途径,或以物易物,或以货币通货为中介,物质产品就成为商品进入市场。在这样一个物质交换的过程中,就必然会产生贱买贵卖之类不均利的状况。也就是说劳动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由于物质交换过程的不平等,使劳动者没有能公平合理地享受到自己应得的物质之利。由此,墨子注意到对商品交换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墨子已对商品的使用价值、内在价值、交换价值和商品价格等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

墨子说:“为屦以买,不为屦。” 在墨子看来,鞋不单是只有用来穿,而且可作为一种商品用来交换其他物品,工匠制鞋是为了买其他他所需要的物品。也就是说,墨子已看到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种属性的差别。不独有偶,大约与墨子同时代的古希腊的学者亚里斯多德也用鞋作例子说明了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重属性的认识,“……每种货物都有两种用途:一种是物本身所固有的,另一种则不然,例如鞋,既用来穿,又用来交换。”商品交换是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交换过程中商品的交换价值,即商品的价格与商品的内在价值是否相合,这直接关系到交换双方是否均利。对此,墨子作了若干分析。其一,墨子认为,商品的价格应以其内在价值为依据,“贾宜,贵贱也。” “买无贵,说在仮其贾。” “贾宜则雠,说在尽。”商品在交换过程中,贵贱与否的判断是以商品价格和商品价值是否相一致为判别标准,如果价格和价值相一致,则可说是价格适宜,商品就可出售或用于交换。其二,墨子认为,在商品交换过程中既有合理的情况,也有不合理的情况。“贾。尽也者,尽去其所以不雠也。其所以不雠去,则雠,正贾也。宜不宜,在欲不欲,若败邦、鬻室、嫁子。“ 如果一件商品的价格完全体现了商品的价值,则墨子认为价格是适宜的。

商品交换的价格符合交换商品的价值,这样的买卖交易是公道的。同时,墨子看到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确实存在影响商业价值体现的各种因素,因而交换的价格也往往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墨子认为这种价格和价值背离的商品交换不符合均利的原则,因此,必须剔除这些影响因素,使得商品的价值能被价格真正体现出来。墨子进一步指出了真正影响商品价值和价格不相一致的因素是买卖双方是否需要,即“人之所欲”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商品价值体现的程度。墨子认为,能真正满足人之所欲的,则商品的价值据此而决定的商品价格就是适宜的。例如,亡国之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卖妻嫁女。墨子举亡国之人卖妻嫁女以换取自身生存费用的例子,只是为了论证,人的生存对基本生活资料的需求,是商品价值体现的基础。墨子对商品价值和价格的认识说明了两点:第一,墨子的这种认识是以满足人之所欲为出发点的,墨子认为,正是人的生存对生活资料的需求,才使商品的交换价值以价格的形式体现出来,使人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各自彼此得到自己所需的生活资料,达到互利、均利的目的。第二:,墨子的这种认识,要求商品的价值在交换过程中得到真实的体现,不致因各种原因,使价格不能反映商品的价值。即墨子强调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要平等互利,以达到天下之利的目的。

春秋战国之际,商品交换开始进入货币经济阶段,货币作为通货是一般商品交换的基本媒介。货币的广泛使用,一方面说明了春秋战国之际以来商品经济发展的繁荣,另一方面也说明,商品交换在价值和价格关系及其合理性方面的认识也更趋复杂。墨子关于货币与商品价格之间关系的认识有一段阐述和分析:“刀籴相为贾,刀轻则籴不贵,刀重则籴不易。王刀无变,籴有变,岁变籴,则岁变刀。” ……这里的“刀”是一种古代货币,“籴”指买入的商品。在现实的商品流通过程中,货币与商品价值之间的关系处于一种经常变动的状况。“刀轻”,即货币贬值的时候,商品的价值并不因之上升,虽然从价格上看是买贵了:“刀重”,即货币升值的时候,商品的价值并不因之而下降,虽然从价格上是买便宜了。如果,“王刀无变”,即国家货币币值不变,而商品的价格受市场等各种原因的影响总会上下发生波动,则商品价格的变化迟早会引起货币币值的变化。每年商品价格发生变化,则货币币值也随之发生变化。也就是说,货币币值应和商品的价值、价格相适应。同时,墨子对货币具有特定的购买价值也有所认识,“今士之用身,不若商人之用一布之慎也,商人用一布市,不敢继苟而雠焉,必择良者。” 这里的布为铜铸币名。可以看到,墨子主要是从商品价值的角度来谈货币币值的。因为墨子认为,货币本身对人并不是生存的直接需要物,商品价值的贵贱是以人的生存需要为依据,物以稀、需为贵。在墨子时代通货膨胀的存在程度很小,一般往往是商品生产的发展超过铸币的生产,那么由商品价值、价格变化引起货币币值的变换就是必然的结果。这种认识对墨子来说,仍是基于从物质生产资料对人生存价值重要性的角度出发的。人之所欲对商品的需求决定了商品的价值、价格及其与货币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墨子会有这样一个结论,“宜不宜,在欲与不欲”。 当然,将商品价值和价格的关系适当与否,决定于买卖双方的主观欲望,是一种主观效用论的反映,忽略了商品内在价值的客观存在。但是,这个结论反映了墨子关心物质财富的再分配,要求天下均利,保护劳动生产者物质利益的思想。

如果说,劳动创造出来的物质产品作为商品通过各种方式和各种渠道进行变换是社会财富再分配的一条途径,那末,国家的财政收入及消费是社会财富再分配的另一种渠道。

春秋战国之际,贩运商业相当发达,一些生活必需品:如盐、铁之类的生产规模日渐发展扩大。这些行业所获的暴利相当惊人,这种状况造成了工商业主的巨富,从而使他们追求奢侈生活的享受。这些巨富挥霍浪费,而从事物质生产的农民、工匠却生活艰困。国家财政收入微薄,不足以济贫救困,所以墨子特别强调对巨富工商业主征收税利,以充实国库。各级官吏应“竭股肱之力,亶其思虑之智”“夜寐夙兴,内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以实官府。是官府实而财不散。“ 墨子还是想通过国家征税收利的手段来调节贫富不均的现象,抑制豪富,救济贫困,实现均利,以达天下之利。另一方面,对农民等一般的物质生产者,墨子反对厚敛,虽赞成征税于农,但《墨子》全书也只轻描淡写一句,”今农夫入其税于大人“。 这种态度也可以说明,墨子并不很强调征税于农民等一般的物质生产者,因为他们每年收入甚微,征税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如果官吏厚敛的话,则他们就很难生存了。所以,从天下均利出发,墨子反复强调的是对关市、山林、泽梁之利,即主要是针对巨富工商业主。对庶民百姓,墨子则只强调应该”以其常征,收其租税,则民费而不病。“ 万万不可”厚作敛于百姓。“另外,墨子主张”官府实而财不散“的财政措施是和儒家”财散则民聚,财聚则民散“的主张相对立。墨子认为,社会上贫富不均,社会物质财富分配不公,靠庶民百姓很难调节,实现天下均利。因此,如果有贤君、贤吏,能将富者多余的财富通过税收的方法集中于官府,这样就有可能达到用富济贫,天下均利的目的。墨子尚同于一,尚同于上的政治思想体现在社会财富再分配的经济、财政措施上,就是运用政府的权力,通过征税,以”损有余而补不足“。

求天下之利,就是要交相利,交相利就是要使生产劳动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能得到合理的分配。墨子不仅从理论上说明交相利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而且从现实生活的经济关系出发,论述了从商品价值和价格关系的角度实现交相利的具体手段和途径,提出了用征税收利的经济方式,实现天下均利。要达到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墨子强调消费上的节用,也是一个重要环节。 



 
第四章 孕育科学发展新方向的科学思想


墨子将物质资料的生产放在社会一切活动的首位,那么,对物质资料生产有直接影响的科学技术当然会倍加受到墨子的重视。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涉及到物质资料的生产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对自然物体、自然现象的研究。二是生产工具的使用和改进。这两个方面促使了墨子的科技活动的发展和科学思想的形成。

墨子是一个富有科学精神和逻辑修养的学者。墨子科学思想反映了当时科学发展所具有的特点和所达到的水平,表明了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具体进程。在中国古代科学史和古代思想史中,墨子的科学思想占有特殊的地位。在作为中国古代思想之源的先秦诸子思想中,墨子的科学思想是别开生面,独树一帜的。墨子的科学活动和科学思维方式,他在科学理论认识所达到的深度,理论形态构成的水平上,都是其他诸子所不及。墨子的科学思想孕育着中国古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