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导弹时代的空中战争 >

第2章

导弹时代的空中战争-第2章

小说: 导弹时代的空中战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65年末,为了降低雷达控制的大口径高炮的效能,美军将EB…66C“棕色摇篮”式飞机部署到越南。这种飞机以对方雷达的频率施放功率强大的电子干扰信号,使信号在操纵员的屏幕上显示出来。这种雪花状的杂波能将从攻击机上反射回来的雷达回波盖住。EB…66C飞机可担负两项任务,一是全程护送轰炸机飞抵目标;二是在目标区外的安全距离上对雷达实施干扰。

    地空导弹1965年4月5日,美空军U…2和海军RF…8侦察机在北越拍摄的照片证实了一件长期以来就预料到的事,北越修建了地空导弹阵地。苏联制造的SA…2导弹(北约名称为“导线”)的部署,标志着北越综合防空体系第二阶段的完成,陆基防空火力范围扩大了,射击的斜距可达24英里。

    虽然这些导弹阵地对美国飞机显然构成了严重威胁,但是因为害怕误伤帮助修建阵地并训练北越人使用导弹的苏联技术人员,只好不把它们作为突击目标。

    SA…2导弹形状像一根电线杆,在雷达制导下飞向目标,由近炸引信引爆。一个发射连通常有六具发射架,环形配置在中心制导雷达四周。SA…2的制导雷达(北约的代号为“扇歌”)可有效地引导导弹飞到3;000到60;000英尺。

    1965年7月24日,美国开始领教了地空导弹的威力。一枚从河内西北40英里处发射的SA…2导弹击中了美空军的一个F…4C小队,由于队形过于密集,一架F…4C被击落,另外三架受重伤。

    SA…2的出现迫使美军感到有必要改变突击战术。自从7月份一架F…4C被击落后,美机在攻击导弹射程以内的目标时,其飞行高度便降低到只距地面数百英尺,即在SA…2导弹3;000英尺的有效杀伤高度以下。确保飞行员到达目标前将飞机拉起,拉起的时机要以能发现目标并准确投弹为准。

    这种权宜之计远远不够理想,因为飞机又进入了致命的高炮的火力范围。虽然如此,但飞机高速超低空进入,再结合闪避动作,高炮炮手做出反应的时间就非常短,难以对飞机实施跟踪。与此同时,美国还搞了一个紧急项目,即为战术飞机装配消极和积极式的电子设备、以对付北越的SA…2导弹、雷达控制的高炮和探测雷达所构成的威胁。

    1965年11月,美空军将经过专门改装的F…100F部署到泰国呵叻空军基地。这种被人们称为“野鼬鼠”的双座飞机装有灵敏的雷达寻的和预警接收机。“野鼬鼠”飞机利用这种接收机可对SA…2导弹的S波段“扇歌”雷达进行探测定位,还可在导弹射前,向飞行员发出导弹雷达已转换到L波段的预警。

    这种接收机还可对高炮的C波段雷达和截击机的X波段雷进行探测定位。美空军、海军和陆战队有越来越多的歼击机和强击机安装了这种接收机。有了这种接收机,攻击机就能再次在4500英尺以上穿越有导弹保护的地区,这样既使其置身于致命的高炮的射程以外,又低于SA…2导弹的最佳杀伤高度。攻击机飞行员依靠飞机自身携带这种接收机和在防空区外活动的EB…66C监视飞机发出的警报可在4;500英尺到15;000英尺高度很容易目视发现发射出来SA…2导弹,并采用急盘旋俯冲下降的方法来规避导弹,一旦“扇歌”雷达针对飞机的俯冲机动,修正了SA…2导弹的发射数据,攻击机应急速拉起,这样高速飞行的导弹就来不及急速转跟踪飞机,从而飞出了有效的射击范围。

    米格飞机事实证明,北越的米格…15和米格…17可与美最好的歼击机相匹敌。歼击机的转弯速度和半径的大小是衡量性能优劣的传统标志。米格…17的水平转弯速度和半径比1965年美国的任何飞机都要优越。美国认识到,他们研制多用途飞机截击型歼击机的倾向,造成了飞机空战能力的降低。

    远程导弹固然可以减少发生空中格斗的可能性,但若交战规则要求飞机进行目视识别或在导弹未击中目标时,那么攻击飞机就不得不进行近距空战了。除此以外,1965年发生的几次零星的空战使我们痛苦地看到,空中近距格斗并未过时,飞机上只装远程导弹、不装航炮的设计思想(F…4即如此)造成了飞机能否进行近距空战这一严峻的问题。谁要是认为已经用了十年之久的米格…17是一种陈旧飞机,无法同美国的现代作战飞机抗衡,那他就大错特错了。人们听到许多飞行员呼喊,“噢,还是来架F…8吧!”虽然歼击机的设计思想的基础正在发生动摇,但美国在北越仍然不得不依靠现有的飞机作战。

    北越的防空体系北越的高炮、地空导弹和米格歼击机部队与预警雷达和地监哨,利用通信联络组成了1个严密的体系。任何来犯的飞机都要遭到这个体系的攻击。高炮虽然是这一防御体系中最有效的武器,但高度越高,其效果愈差。然而,高度增加了,地空导弹的威力也随之增大,因为导弹可加速到它的最大速度。

    米格歼击机在任何高度都是一种威胁,它们常常通过引诱美国歼击机进入地空导弹或高炮伏击圈以及赶走EB…66C干扰机和“野鼬鼠”飞机等手段,提高防空体系中其他兵器的攻击效率。截至1965年底,被北越新型防空体系的各种防空兵器击落的美国飞机达80架。

    “滚雷Ⅱ/Ⅲ”1965年—1966年

    1965年5月12到17日,为使美国和北越外交官进行谈判,美国暂时中止了空袭。但未及一周,谈判宣告破裂,于是美国于5月18日恢复了轰炸。重新开始的轰炸活动被命名为“滚雷Ⅱ”,随着新名称而来的是北纬20度线以北的新目标。

    与米格机的空中格斗1965年6月,海军击落了第一架米格飞机。“中途岛号”航空母舰上的美海军第21歼击机中队的F…4B,在一次迎头攻击中,用两枚AIM…7“麻雀”空空导弹击落了两架米格…17。这次战斗很不一般,因为雷达制导的AIM…7“麻雀”导弹是一种中程武器,是当时唯一的一种能向目标前半球、侧后方及后方发射的导弹。

    然而美国制定的在北越上空空战的交战规则要求,飞行员不能仅从雷达荧光屏上捕捉到目标机后就开火,而是要先进行目视识别。一俟飞行员靠近看清目标机,他一般也就进入飞“麻雀”导弹的射程之内了。这时如果目标机是迎头飞来,那么,暂时尚不能对之发起攻击,攻击机可先实施机动,飞到目标的后半球,向其炽热的发动机发射热寻的“响尾蛇”导弹。

    美国海军、陆战队和空军的F…4“鬼怪”无法攻击近距目标,因为它们的导弹在2;000英尺之内效果极差,另一个原因是它们没有航炮。

    参加6月17日空战的四名F…4机组成员(他们是路易斯·C·佩季中校和他的后座约翰·C·史密斯上尉;杰克·D·巴特森上尉和他的后座,一位雷达截击军官)声称,他们进入米格…17武器射程之前,虽准备发射AIM…7导弹,但关键问题是,在进入AIM…7导弹的最小射程之前佩季中校必须能够对雷达荧光屏上的不明机进行准确的目视识别,认定它是米格…17。

    随着美国对北越的持续空袭,与米格机遭遇的次数也随之增加。在1965年整个夏季,北越空军共损失了五架米格机。但是由于苏联不断提供新飞机,到年底,北越的米格机的数量已达70架。即使如此,但在最近蒙受损失(数量约占这支羽翼未丰的空军的总机数的十分之一)以后,他们执行由地面指挥的拦截任务时,在到达攻击位置之前,即行脱离返航。这种避开战斗的作法是为了重新训练飞行员,也可能是对其战术进行重新估价。在整个战争中此种情况出现过多次。

    对付地空导弹的武器“野鼬鼠”、“百舌鸟”和“铁手”1965年7月,SA…2导弹击落第一架F…4C之后,过去禁止攻击的几个地空导弹阵地也列入了美国空袭的目标表。7月25日,F…105轰炸并重创了河内西北40英里处的两个导弹阵地。然而在这次空袭中,有三架F…105被高炮击落,后来又有两架受伤的飞机在返航途中坠毁。尽管如此,美国仍继续执行了“滚雷”任务,攻击北越的目标,其中包括导弹和雷达阵地。

    1965年圣诞节,所有轰炸活动均宣告停止,让外交官们在谈判桌旁进行另一轮会谈。中止轰炸一直持续到1月30日,但外交上的谈判仍旧毫无结果。美国随即发起了“滚雷Ⅲ”行动。

    北越充分利用了这段暂停轰炸的时间,修复被炸坏了的地面设施,并扩大了高炮和地空导弹的火力范围,使仅仅在一个月以前仍很不完善的防空体系有了很大发展,除22个导弹阵地外,还配置了400多门高炮。

    此外,北越设置了许多新的假导弹阵地,这便给确定真阵地的确切位置增加了困难。正如格兰·夏普海军上将所指出的:“我们很快就清楚了,地空导弹阵地是经常变换位置的,我们只能在分析了可疑的阵地的照片之后方能对其实施突击。当然,等到照片分析完了以后,导弹阵地早已挪到别处去了。……这样,我们又得重新寻找。”

    美国规定,禁止突击河内周围30英里以内的目标,北越利用这一点,开始在那一地区大量部署地空导弹。从河内沿通往中国的铁路还修建了一些阵地,来自苏联和中国的物资就是用这条铁路运来的。

    海防四周10英里内也修建了SA…2阵地。美国飞行员是禁止穿越这一空域的,轰炸导弹阵地和由它保卫的目标,就要付出重大的代价。“野鼬鼠”飞机部署到越南之后,通常由一架“野鼬鼠”同携带常规武器的三架F…105歼击轰炸机共同活动。这四架飞机组成一个人们称之为“铁手”的小队,这一小队飞在主突击队的前面。

    “野鼬鼠”飞机的任务是搜寻SA…2导弹阵地上的雷达发出的电波,担任护航的F…105则在主突击机群到达主要目标上空实施突击之前,先用炸弹和火箭力图将导弹阵地摧毁。如果“铁手”小队得手,主突击群即能从中空飞向目标。这样既可避开导弹的威胁,又可飞在高炮的有效火力高度之上。

    继首批四架“野鼬鼠”之后,又有三架于1966年2月到达越南。到1966年春季,美国政府将F…100F“野鼬鼠”飞机进行了改装,使之能携带专用武器,即海军研制的AGM45“百舌鸟”空地反辐射导弹。这种导弹发射后,能自动飞向SA…2的“扇歌”雷达的辐射源。这样雷达操纵员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关机,要么甘冒阵地被炸的危险。雷达关机意味着SA…2导弹无法发射:雷达停止辐射(雷达辐射是“百舌鸟”导弹的制导源)导弹就成了“瞎子”,从而也就失去了摧毁雷达的机会。

    虽然将雷达站全部摧毁最为理想,但为了达到短时期内的战术目的,用迫使其关机的方法来压制雷达也同样有效。

    对北越实施大规模突击时,使用“铁手”小队压制地空导弹成了美国标准的作战样式。除此以外;为了压制高炮,空军也使用了“野鼬鼠”飞机和带炸弹、2。75英寸无制导空地火箭的F…105D飞机。海军用来压制防空武器的飞机是装备“百舌鸟”导弹和炸弹的A…4和A…6攻击机。

    1966年下半年,美空军和海军都开始采用一种专门对付高炮阵地上操作人员的炸弹,它叫集束炸弹组,即在一个大霰弹筒内装有许多小炸弹。霰弹筒投下后即裂开,散放出数百个小炸弹,爆炸时就像一阵猛烈的迫击炮袭击,足以覆盖整个高炮阵地,迅速将防空掩体外的一切人员杀伤。

    压制高炮的飞机首先进入目标区,然后,就在攻击机开始进入轰炸航路时对高炮阵地投掷集束炸弹或其他炸弹。只要时间协调得准,在高炮手被压制(指炮手被迫离开炮位进入掩体)的时间里,攻击机完全能够完成轰炸程序并脱离目标。

    在压制高炮的小队牵制高炮使其无法射击时,携带“百舌鸟”的“铁手”小队则在一旁等候用导弹对付开机工作的SA…2导弹的雷达。正如压制地空导弹时所采用的战术一样(即使高炮阵地没有摧毁),只要攻击机有足够的时间飞抵主要目标而高炮未能开火,压制任务就算完成了。

    北越采用了米格…21飞机北越空军于1965年末采用了米格…21飞机,防空体系中截击机的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改进。米格…21“鱼窝”式在设计上同以前的米格…15、米格…17和米格…19一样,也是一种执行要地防空任务的截击机。米格…21的有效载荷和续航能力不如西方飞机,但其空战性能十分优良。其高空转弯能力优于F…4“鬼怪”式歼击机和F…105“雷公”式歼击轰炸机。北越一开始使用的是米格…21“鱼窝C”式,装有一门30毫米内装航炮和两枚AA…2“环礁”式红外制导空空导弹。由于航空电子设备很简单,这种米格机只能在昼间简单气象条件下活动。这种飞机上只装有测距雷达,无法用来搜寻目标。但是米格…21是一种在昼间简单气象条件下活动的截击机,因此这些缺点并不影响其效能。

    1966年的“滚雷Ⅳ”

    1966年2、3月份,季风季节限制了地面和空中的活动。4月份天气逐渐转晴,“滚雷”战役第四阶段也随之开始。美军首次被批准对北越全境实施空中突击,唯靠近中国边境的地区和河内、海防周围除外。这样过去不准突击的储油设施,现在也可突击了。

    四月中旬,天气已大大好转,“小鹰号”和“提康德罗加号”航空母舰上的飞机突击了位置更加靠北的目标。铁路调车场、水泵站、煤炭处理厂、靠近中国边境的锦普发电厂、海防附近的汪秘热电厂等一个接一个地遭到突击。由于一批新目标被批准突击,因此便建立了一个新的目标分配系统。

    美国空军和海军将北越分成六个目标区,亦称之为路线包干区。过去空军和海军在突击地区相互轮换,这样让飞行员们轮流暴露在或多或少有危险的地区内。现在空军负责靠近泰国和南越基地的西部和河内目标区,海军负责靠近航空母舰的海防和沿海各目标区。

    按照这一新规定,整个突击地区一分为二,一个军种负责一个目标区。这样便可使飞行人员更加熟悉各目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