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阿瞒出道 >

第20章

阿瞒出道-第20章

小说: 阿瞒出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怎么办呢?孙坚有了点走投无路的感觉。
第77节:四十九 孙坚才是用空城计第一人(1)


但天无绝人之路,这句老话又在孙坚身上得到了体现:一个人以救星的面目出现了,这个人就是袁术,从此,直到孙坚37岁去世,袁术都一直影响着他!

继任南阳太守袁术及时地向孙坚伸出了橄榄枝,经过慎重考虑,进退两难的孙坚终于投靠了袁术,袁术也很爽快,立马提名孙坚担任豫州刺史,只是现在豫州的大部分还不是袁术的控制区,说穿了孙坚担任的是袁术的〃征豫将军〃。

接连两件错事,使孙坚从勇武的长沙太守身份沦落到南阳太守袁术的家臣!对金玉其外败絮其内的袁术来说,却是做了他一生中为数不多的一件英明决策:前期的袁术军事上很横,那还不是靠着孙坚父子?

得到了后勤保障的孙坚北上了,第一站是豫州的颍川,受到了太守李旻的积极响应,李太守加盟了孙坚的部队,孙坚现在才真正的把他的长沙精锐指向了董卓,西凉铁骑这回才算遇上了对头。

豫州梁东城下,孙坚能否替曹操报全军覆没之仇?这次,恰碰上的就是全歼曹操陈留军的西凉军徐荣,孙坚不是曹操,长沙精兵不是陈留的乌合之众,徐荣,把脖子挺直了,看俺孙坚如何取你头颅!

四十九 孙坚才是用空城计的第一人

能获得成功的人几乎全部具有锲而不舍的性格;就算买彩票都不例外;你如果想扔出两块钱去就立马变成个百万富翁;子金山劝你还不如坐在院子里勤看着天空;说不定有块黄金做的陨石落在你面前呢;按几率难说哪个大。

曹操就属于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人。只要看准的事就坚决走到底,不就是损失了五千新兵吗?权当是给兄弟们作陪练牺牲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身边的亲信没丢命,只要营盘还在,兵就会流进来的。回老家招兵之前,他去了一趟酸枣,那些养兵观战的诸关东军大员在干什么呢?正忙于相互请客。

刚从血与火中挣扎得性命的曹操见此情景痛心疾首,当即慷慨陈词:

各位领导,听我一句话行吗?我们如果万众一心,分兵占据洛阳四周有利地势,以深壕高墙围困洛阳,摆出随时进攻的架势,就是不与他们作战(现在曹操终于领教了西凉铁骑的厉害,再不提与之野战了),然后将此形势通报全国,以顺诛逆,天下可凭此一战而立定。现在大家打着兴义兵讨伐逆贼的旗号,却相互猜疑,不思进取,只知道泡妞请客,桑拿按摩,这让天下人会怎样看你们?我曹操真为你们感到羞耻啊!

俗话说赖狗扶不上墙去,曹操苦心献计也好,语言相激也好,破口大骂也好,也就是痛快痛快自己的嘴皮子,没人会理睬一个刚打过大败仗的将军的,就是铁哥们儿张邈也不例外,明确拒绝了曹操的提议。说话的分量与实力是成正比的,你曹操现在还有啥资格说东道西?

无奈之下,曹操只好收拾残部回了老家樵县,向反动派打响的第一枪就这样哑火了,再从头开始吧。曹操的计划是在自己的老家拉起一支子弟兵来,以此作为骨干,然后进军扬州,招兵买马,先保存、壮大自己,再进攻、消灭敌人,这路子算是走对了。

有一件事要专门提一下,就是这次的故乡之行,使曹操首次结识了将来要与他在政治、军事上PK一生的冤家对手,这个人就是在后世中知名度丝毫不亚于曹操的刘备刘玄德,此时卖草席的刘掌柜也在沛国一带做发动群众积极入伍的工作,未来的魏王与将来的蜀国先主在樵县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会晤。

第78节:四十九 孙坚才是用空城计第一人(2)


当然,现在的两个人都不可能认识到这一点,但初次的会面使两人都有一种英雄相惜的感觉是无疑的,不然二人之间以后也不会发生诸多的恩怨瓜葛了。

前文子金山说过,曹操砍任何人的脑袋从没有犹豫过,唯有对刘备是个例外,有大师说这是曹操一生中所犯的最大的错误,子金山对此结论持怀疑态度,观点容以后再细讲,就连刘备我们也先放一放,还是先关心前方的战事要紧。

国贼未除,前方将士正拼杀于刀光血雨之中,双方统帅部有的连出奇招,有的开始把暗箭瞄准自己的战友,有的继续抓紧享受靓女美酒,子金山实在无闲心关注后方的这两位相互吹捧的英雄。

洛阳南部前线,勇冠天下的孙坚与不见经传的徐荣开始了令天下人都目瞪口呆的血战。

鲁阳城门外,孙坚奉袁术命令正举办盛大的欢送仪式,欢送谁呢?在袁术手下任长史的公仇,这公仇官儿虽不大,但此行承担的任务却是孙坚最关心的,干吗去?是受孙坚所托找调军粮去。马上就要打大仗了,袁术承诺的粮草却迟迟未能运到,前敌主将孙坚心里有点发毛,所以对公仇之行格外重视,召集鲁阳的所有官员属吏,专门在城外搭了营帐,举行宴会给公仇送行,给足了公仇面子。

其实这面子是给袁术的,大家谁都明白,这是在变相向袁术宣誓效忠呢。不过那董卓的部队也太不给面子了,酒未过一巡,欢送词还没宣读,那徐荣的先头部队竟然到了。

西凉骑兵!众官像是羊羔见了狼群,一下乱了,都想抢先跑进城去,积极守城么,没啥值得责怪的。

孙坚就是孙坚,半世英名岂能丢在这鲁阳城门口?大喝一声:〃哪个乱动立斩!继续饮酒,仪仗队的表演别停顿!〃

徐荣的先头部队看到敌人在自己的马前宴会,旁若无人的饮酒作乐,一时懵了,勒住了马,等大部队到齐再说吧,看你这露天酒宴散不散场!

骑兵部队行动就是迅速,一会儿工夫竟然万余骑集到了城下。孙坚呢?谈笑自若,犹如没看见西凉兵的到来;号称中国第一精锐的西凉铁骑更傻眼了:这孙坚真是见面胜似闻名啊,这是没把我们西凉兵放在眼里呀,冲上去,剁了他!

别,肯定是人家有备无患,人家明支了一张网,咱别主动去钻了。于是后队变成前队,徐徐而退,部队不慌不乱,井然有序,不愧是闻名全国的西凉铁骑,未损一骑,安全撤退了。

在面无人色的众官退进城内之后,孙坚才向惊魂未定的下属说:

〃刚才假如争抢着进城,官员怎会抢得过士兵?我们又如何快得过西凉骑兵?〃

由此看,第一个把空城计用于实战的应该是孙坚才对,不是后来的诸葛亮,更不是曹操。

那曾全歼过曹操部队的徐荣如果知道了今天的一幕,肯定会先搧自己一个耳光,再宰了今天带队的先锋官,不过良机既然已错过,后悔后面历来跟随着〃莫及〃二字,鲁阳的机会没抓住,看你孙坚还能躲得过梁东城?

第79节:五十 两个牛人的第一次对话


五十 两个牛人的第一次对话

东汉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二月;孙坚率十万大军直击洛阳。

这时的南阳太守袁术对孙坚是大胆使用的,自己的全部家当几乎全部交给了孙坚,南阳、鲁阳二郡的全部军马的指挥权交到了孙坚手上,使孙坚的长沙军一下膨胀到了十万之众;以两郡之所有财力物力供应孙坚部队的军需,又请示东汉中央政府落实了孙坚豫州刺史、破虏将军的官位,使孙坚名至实归。


大家注意到了吗?向被讨伐的敌人请示封官(当时的所谓朝廷其实就是董卓),这也算是东汉末年的一道独特的官场风景。以后的曹操也是照此方抓的药,直到汉献帝免了自己的皇帝头衔,才不得不暂停了这套虚礼。

董卓呢?还真就颁发了委任状。给自己的敌人封官是什么样的心情?大概有人认为肯定是极不乐意……不然,子金山认为老董当时的感觉绝对极〃爽〃:小样儿,还造我的反?连官不都得由本太师批示。

还有一方面原因,你董卓封不封的人家这官都是要做的,空头人情,不送白不送。

对了,这里补充一句:这时的董卓又挖空心思给自己提了一级,当了太师了,一般这个尊位是专给皇帝老丈人留的,董卓给自己戴这顶帽子无非是强调比皇帝高一辈罢了。

还是说孙坚,虽然成了别人的家奴,但实际上是当了大官,指挥着十万大军,部队番号也随他的职务改称为豫州军。真估不透现在的孙坚内心情感,是乐?是羞?是苦?是酸?仰或兼而有之?

孙坚大军到了梁东,西凉军的徐荣也到了梁东,一方是兵精粮足的十万大军;一方是狂傲无比的两万西凉铁骑;按孙子兵法上的提示:〃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现在应该是孙坚攻必胜了,谁知偏遇上了个不按孙子兵法出牌的徐荣,这胜负就难说了。

那徐荣大概没用心钻研过《孙子兵法》,一到梁东,竟然不管三七二十一,置城外的数万敌军而不顾,散开一万骑兵包围了梁东!摆出了一副马上用骑兵攻城的架势。

孙坚大怒:〃匹夫安敢欺我!〃

这事是明摆着的,徐荣就压根儿没把勇冠天下的孙坚和他率领的十万大军放在眼里,你以为孙坚是浪得虚名?那十万豫州军都是来观摩学习的?徐荣是狂妄轻敌吗?非也。

徐荣是把孙坚琢磨透了才来的这一手不讲理的战法。

就孙坚目前的心理来说:这是归顺袁术后的第一仗,人家可是把看家的老本都托付给了你,此战许胜不许败,于国、于私、于理、于情都败不得。再说孙坚身经百战,其中大多都是以少胜多,像今天打这么阔气的仗真还从没有过。

问题是孙坚是个闻名全国的英雄啊,英雄哪里会用这种无赖的战法?犯得上这么火急火燎地拼命?那他要是按部就班地给我玩阵地战怎么办?

徐荣怕的就是这个,要先激怒他,人只要怒火满腔,智慧就靠边站了。

在他眼皮子底下围他的城就是激怒他的最好的办法,不亚于抢他的老婆,只要你出击与我野战,我就能充分发挥西凉骑兵的长处,机动自如,进退由我,别急……他不是自持英雄,兵多骄横吗?再给他设个小圈套,你以为西凉人不懂得战略战术?走着瞧吧,马上就见分晓。

在指挥作战方面,孙坚从来是冷静的。

面对徐荣把本已有限的兵力分出去近一半围城,孙坚岂能看不明白?他哪里有攻城的实力?修城墙就是专门用来克制骑兵的,用骑兵打攻坚战,那还不是以己之短,攻敌之长?作为一军主帅,徐荣就是再怎么名不见经传,也不会这么愚蠢。这是虚张声势,目的很简单,就是诱我出兵救城,他好借机袭我营寨,我何不将计就计?

两军对垒就是双方的司令员在斗心眼,等到了交手的一刻,也就基本到了战役的尾声了。现在两个主帅看来都把对方估计的过高了,也都估计的过低了,矛盾吗?不矛盾,作战如下棋,本来就是竭尽心智来制造矛盾和解决矛盾,其运子过程就是在制造和化解矛盾中消耗对方,壮大自己,把对方的招法预期的过高或过低都是致命的。

第80节:五十一 各怀鬼胎的单挑厮杀(1)


现在就比运气了,有时候运气决定一切。

徐荣的西凉铁骑列队来往驰骋于孙坚大军与围城部队之间。

孙坚身先士卒慢慢地向看来是阻援部队的敌人接近。

两翼的重甲步兵竟好像比中间的步骑混合部队行进的还要快点,怎么了?莫非是孙坚初次指挥各方军马,有些调动不灵?

不是的,这是孙坚有意为之,目的很明确:趁敌人注意力在孙坚带领的中军推进时,两翼尽快与城中接应的部队合拢,到那时,十万大军所张开的虎口就等于合上了嘴,而徐荣的主力也就成了虎口里的食,孙坚要一举围歼徐荣骑兵主力。

那徐荣的注意力还当真就在孙坚身上,好像对两翼的战场态势视而不见,擂起战鼓,骑驽兵警戒两侧,徐荣本人跃阵而出,手持长杆大刀,竟然指名索战孙坚。

可能有的古代战史专家要出来指责了,古时候作战也不是士兵观战,将军拼命呀,那都是小说中虚构的,真实打仗哪有用这么愚笨形式的?专家们错了,经子金山考证,古时候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还就是这样打仗的。

是古人愚蠢?非也,是古人哪比得今人的道德观念?具体理由与证据子金山以后会提供给大家,现在孙坚与那徐荣就要贴身拼命了,暂时没那个工夫争论这些纯学术问题。

孙坚就是从血水里长大的,何曾怕过这个?能阵前一刀宰了你,那就省事多了,当即提刀出战,双方的士兵都暂时做起了拉拉队,只听得呐喊如狮吼,战鼓似滚雷,一场马上的白刃战拉开了大战的序幕。

五十一 各怀鬼胎的单挑厮杀

喜欢中国古典战争小说的人大概挺熟悉一个词:〃回合〃。这个词最早就出于单独的马战,后来被下棋的人借用了去,很形象的解释每人各出一招的规矩,再后来用途就多了去了,大到国与国谈判,小到夫妻之间、蛐蛐斗架,近几年好像出现最频繁的是乌拉圭回合谈判。

步战能不能用回合来计量呢?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贴身肉搏之时,你出了十拳,我兴许一招致命,这个账不大好算;至于现在自由搏击赛场上有个漂亮MM举的那个小牌子,上面写着第几回合字样,那是为了烘托赛场气氛专门借用过来的,哪有扭打三分钟还算一回合的?

一对一的马战不同,双方都要借助战马的速度来增加自己的打击力度,所以就远远地撤开了,同时加速,两马交错时,马背上的人便抓紧时间给对方一下,手快的说不准能捞上两下……当然要以牺牲力度为代价……两骑对冲过去了,这一回合就算是结束了,如果双方都还不服气,那就各自圈回马来,原样再来一次,第二回合就开始了。

现在孙坚与徐荣已经较量好几个回合了,那时候的人还没学会韦小宝的下三烂歪招,放个暗箭、打个群架什么的虽然也免不了,但大面上还是讲点约定成俗的潜规则,所以大部分还是安分做观众的。不过旁观也未必轻松,你看看现在足球场上观众的忘我劲,就能想像到看人拼刀子的投入程度了。

孙坚与徐荣二马交错之际,人借马力,马仗人势,兵器相同,分量相当,两杆大刀喀嚓一响,交汇于双马之间,首个回合就平淡的结束了。

一个西凉骁骑,一个中原勇将,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