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知道点世界名人 >

第29章

知道点世界名人-第29章

小说: 知道点世界名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肖邦一生作品繁多,且全部为钢琴曲,而其中的十分之九又是钢琴独奏曲。但是最令人感到麻烦的是,他的作品大多只有体裁而没有标题,很多作品,即使标上调式和体裁及体裁编号,仍然难以搞懂到底是哪一首。肖邦自己的信条是:“让人们去猜吧!”因此,后人查找肖邦的作品时,往往以作品编号作为查找的主要根据,因为作品编号是不会出现重复和混乱现象的。肖邦作曲时,基本离不开钢琴键盘。据当时的人所说,肖邦擅长在钢琴上即兴创作,而且有着一气呵成般的流畅,但当他落笔追思即兴创作时,却异常费力,稿纸上往往留下很多涂改痕迹。许多已成之作,每经他本人演奏一次,就会出现一种有所改动的版本。可见肖邦对于作曲是十分情绪化的。

肖邦是浪漫主义时代最有独创性的艺术家之一,他的风格完全是他自己的,绝不会把他的风格与其他人相混淆。在第一流的艺术家中,肖邦是惟一把他的创作生活集中于钢琴上的大师。从一开始,他的想象就献给了键盘,他在这狭窄的结构中创造出了一个世界。他的天才甚至把钢琴的局限性也转变成美的源泉。不能演奏任何时间长度的持续音当然是钢琴的主要局限,肖邦却巧妙地克服了这些局限。对于现代钢琴风格的形成,他的功绩是不下于任何其他音乐家的。肖邦用踏板把低音部相隔很宽的和弦持续下去,形成萦绕着迷人旋律的音群。他告诉学生:“必须让每个音符都歌唱起来。”在他的音乐中,精致的装饰——颤音、装饰音、轻盈的过渡句——魔术般地把那些单音延长了。所有这些总是安排得很顺手的,音乐几乎像是自己演奏出来的。 



交响诗人柏辽兹



作为19世纪上半叶法国音乐最伟大的代表者,柏辽兹集作曲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于一身。

1803年12月,柏辽兹生于法国南部的一个小城科特·圣安德列。他父亲是一个医生,也希望自己的儿子能继承家业。柏辽兹从小对音乐就情有独钟,而且表现出了不错的天赋。由于父母的反对,他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爱好,1821年来到巴黎学医。当时的巴黎是欧洲文化中心,在巴黎学习的一段时间里,柏辽兹没有放弃学习音乐的一切机会。他参加歌剧院的演出,在巴黎音乐学院图书馆阅读歌谱。而当时上演的格鲁克的歌剧《伊菲革涅亚在陶洛人里》和贝多芬的交响曲,使他激动不已,从而坚定了从事音乐工作的决心。后来,在父亲的威胁下,他以与家庭脱离关系为代价选择了音乐道路,进入了巴黎音乐学院学习。

柏辽兹的创作活动,早在他到巴黎之前便已开始了,但他在这时写出的一些室内音乐作品,并未为被出版商所采用。年轻时的柏辽兹是个富于小资产阶级革命精神的浪漫主义作曲家,曾写过《希腊革命》大合唱。法国七月革命时走上巴黎街头高歌《马赛曲》,后又把该曲改编为大型管弦乐队与二重合唱的乐曲。

1830年,《幻想交响曲》的创作使他名声大振。后来又写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独唱、合唱与乐队)、《哈罗德在意大利》(中提琴与乐队)、《罗马狂欢节》(乐队序曲)、《安魂曲》(乐队与合唱)、《本维努托·切里尼》(歌剧)、《浮士德的沉沦》(传奇剧)等很多作品。但他的一生却在贫困饥寒中度过,老年时又不幸丧妻丧子,1869年3月8日,柏辽兹在巴黎孤单地死去,他的遗体由古诺、托玛等著名音乐家护送,在《葬礼与凯旋》大交响曲中的《葬礼进行曲》的音乐声中入葬,结不了一生。

柏辽兹的主要创作都是在法国历史上最动荡的三十年代写出的。他创作时力求创新,除采用“固定乐思”的手段外,还以新颖、明澈的配器效果和戏剧化的处理来丰富交响乐的表现力,是著名的浪漫主义大师。柏辽兹的名字同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师雨果,浪漫派画家德拉克洛瓦相提并论,堪称法国浪漫主义三杰。

在音乐的浪漫主义时期,柏辽兹,此外还有李斯特和舒曼,都是新型标题交响乐的创造者,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则是这类作品中的第一部。柏辽兹的标题性交响曲,用音乐的形象以表达诗与文学的构思,由于结合姊妹艺术的一些因素,因此音乐的画面明晰、情节具体,他的作品越来越戏剧化。他的交响曲常用代表音乐的主要形象的主导动机加以贯串和统一。其布局之宏伟、描绘之具体、以及感情之充溢,都具有巨大表现力。除音乐创作外,柏辽兹的音乐评论活动也很出色,他从1835年开始,几近三十年的评论活动,留下了大量文笔锐利、文体新颖的论文、杂文和音乐故事,有的论点诙谐而精辟,而有的则以诗意的比喻和生动的描述而引人入胜。柏辽兹所写的《管弦乐法》一书,一直被奉为音乐的经典文献之一。

1827至1828年间,英国的肯勃尔剧团来到巴黎演出,在奥德翁剧院演出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奥赛罗》等剧。扮演奥菲丽雅、朱丽叶、科黛丽雅、黛丝德蒙娜等角色的,是27岁的爱尔兰女演员史密森。当时24岁的柏辽兹看了这些戏的演出感触很深,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莎士比亚对他“有如一阵雷击”,而美丽的史密森对他也同样是一阵雷击。但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史密森没有接受他的爱,她爽快地告诉他:“没有比这更不可能的了。”

1830年一月至四月,柏辽兹在爱情的痛苦和思念中写了一部自传性的作品:《幻想交响曲》,副标题是“一个艺术家生涯中的插曲”。一个艺术家,实际上就是他自己。那时,英国作家德昆西的《一个吸鸦片者的自白》的法译本正在法国出版。柏辽兹受了这部作品的影响,把交响曲中的主人公,幻想成一个因失恋而企图自杀的青年,他吞服了鸦片,但因剂量不足,没有致死,只是使他在昏迷状态中,看到了光怪陆离的景象。他自信谋杀了自己的爱人,因而被处死刑。最后,他梦见在地府里遇到了自己的爱人,并参加了女巫的安息日夜会,一幕幻景,在群魔乱舞中结束。

1832年冬,史密森的剧团又到了巴黎演出。柏辽兹向她热烈地求爱,终于获得了成功。同年12月,经过修订的《幻想交响曲》第一次在巴黎演出,再次取得轰动。1833年10月,柏辽兹和史密森在巴黎英国大使馆里举行了婚礼。 



钢琴大王李斯特



“悲伤和伟大就是艺术家的命运。”这是音乐家弗朗兹·李斯特的名言。他以作曲家、指挥家、教师和音乐活动组织者的身份,占据了十九世纪艺术生活的中心位置。然而这位取得了巨大成功的艺术家没有脱离浪漫主义的伤感,有一次他说道:“死去,在年轻时死去——多么幸福!”

李斯特是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1811年出生于匈牙利,父亲是匈牙利一位富翁的管家。李斯特年仅十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发现了他的音乐天才。为了李斯特的进一步深造,父亲变卖家产,凑了一些钱,全家迁居维也纳。一家三口在维也纳的生活十分清苦,他们挤在一间小屋内,靠打工勉强维持生计。为了学琴,李斯特的父亲为他聘请了著名的钢琴家车尔尼作为教师。小李斯特每周上三次课,每次来回都要步行两个多钟头,但十岁的李斯特不辞辛苦,从来没有间断过钢琴课。车尔尼也十分欣赏这位刻苦的学生。两年后,李斯特的钢琴技艺突飞猛进,他已经可以在维也纳举办音乐会了。有一次,他的演奏会观众中出现了一位全聋的老人,这位老人虽然无法听见李斯特的演奏,但他的心灵似乎感受到了这位少年天才的伟力,于是老人在演奏会结束之后,热情地搂住这位“神童”,亲吻了他的额头。这位老人正是音乐大师贝多芬,而这一珍闻则上了当时欧洲的各大报纸,使十二岁的李斯特一时名扬全欧。

在一些匈牙利贵族的资助下,李斯特来到了巴黎,继续他的音乐生涯。李斯特的性格开朗、热情,交游广阔。他在巴黎时,经常与法国伟大的作家雨果来往,他们都具有人道主义思想,追求平等、博爱、自由,在艺术上主张革新。相似的世界观和艺术观,使二人十分投机,雨果总是李斯特作品的第一个欣赏者,而李斯特也经常第一个欣赏到雨果的文学作品。李斯特的作品中,有几首就是根据雨果的诗为意境而作的曲;而雨果的一些诗,也是从李斯特的旋律中得到灵感而写出来的。难怪后人将这两位艺术家称为一对“精神上的孪生兄弟”。

1831年,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出现在巴黎,引起了轰动,他使李斯特认识到演奏大师所能达到的高度。李斯特观看了帕格尼尼这位小提琴魔术师的演奏绝技以后,就下决心做钢琴方面的帕格尼尼。他学习用钢琴去做那些辉煌的、不可能做到的、奇迹般的事情。他也写一些过去从来没有人在钢琴上弹过的乐曲。他相信:没有任何音乐是钢琴这种他所热爱和选择的乐器所不能表达的。他改编了过去曾经被人们写过的几乎一切种类的音乐,从大歌剧到贝多芬的交响曲。李斯特认为:若为钢琴改写歌剧和交响曲,他就能把那些可爱的旋律,带给那些本来永远也不会有机会听到它们的人。

李斯特是最伟大的钢琴家和节目主持人之一,他用手指表演,他的个性魅力产生了许多传奇。演出时,他不是像以前的习惯那样背对着或面对着观众,而是采用了现在普遍采用的更有效果的坐姿。这种姿势显出了他的轮廓清晰的侧面像,使人联想起但丁式的人物。他俯身在键盘上,发出雷鸣般的轰鸣,也有爱语絮絮,令贵妇人神魂颠倒。地位稍低一些的女士们争抢他的鼻烟盒,把他的手帕撕成碎片。李斯特对这些作为传奇的一部分的滑稽行为加以鼓励。但是,在这些现象表面的后面,他是一个真正的音乐家。李斯特为他的朋友和信徒演奏贝多芬后期写的奏鸣曲,他们永远也忘不了那种感受。在巴黎,著名音乐家如同五月里的知更鸟一样多,可是李斯特还是成为他们中间的宠儿。夫人们敬慕他并在路上为他撒满鲜花;一个公主慷慨地把她的大量财产送给他;一个伯爵夫人竟然同他一起私奔了。

在这位钢琴家的传奇中,不可分割的是爱情的传奇。李斯特没有结过婚,在五十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他的生活道路充满的是叹息、眼泪和自杀的威胁。折磨他的人中有乔治·桑,他们曾一起在瑞士度过一个夏天;还有洛拉·蒙泰和玛丽·迪普莱西,后者是小仲马《茶花女》的原型。对李斯特艺术发展起过更重要作用的是他和玛丽·达古尔伯爵夫人的关系,后者用丹尼尔·斯特恩的笔名写小说。他们一起出走到瑞士,过了一段田园诗般的生活,这段时间持续了几年。他们有三个孩子,其中的科西玛后来成为了瓦格纳的妻子。李斯特和伯爵夫人在怨恨中分手。伯爵夫人后来把李斯特作为她小说中的讽刺对象。

李斯特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出管弦乐的效果。他还首创了背谱演奏法,本人则具有超群的即兴演奏才能,他也因此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称。作曲方面,他主张标题音乐,创造了交响诗体裁,发展了自由转调的手法,为无调性音乐的诞生揭开了序幕,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风气相对立的浪漫主义原则。他作有《塔索》、《匈牙利》、《前奏曲》、《玛捷帕》、《普罗米修斯》等十三部前奏曲,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十二首高级练习曲等,大大开拓了钢琴音乐的表现力。

钢琴曲《匈牙利狂想曲》是和李斯特的名字分不开的,正如圆舞曲和施特劳斯、交响曲与贝多芬的名字分不开一样。它的钢琴曲已列入世界古典钢琴曲的文献宝库。李斯特所创作的十九首钢琴曲《匈牙利4狂想曲》,在他的钢琴作品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这些作品不但充分发挥了钢琴的音乐表现力,而且,为狂想曲这个音乐体裁创作树立了杰出的音乐典范。这些作品都是以匈牙利和匈牙利吉普赛人的民歌和民间舞曲为基础,进行艺术加工和发展而成的,因而都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这些乐曲结构精炼、乐思丰富活跃,音乐语言与音乐表现方法同匈牙利乡村舞蹈音乐和城市说唱音乐有密切联系,乐曲的形式虽然不时地变化,可是音乐形象始终鲜明而质朴,体现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完美统一。 



音乐剧名家瓦格纳



瓦格纳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音乐家。他不但是作曲家、指挥家,而且还是剧作家、哲学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所以,瓦格纳不但在欧洲音乐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而且在欧洲文学史和哲学史上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1813年5月,理查德·瓦格纳出生在莱比锡的一个爱好艺术的警官家里。出生后不到半年父亲就去世了。第二年夏天母亲就改嫁给一位多才多艺的戏剧演员路德维希·盖雅尔,全家迁往德累斯顿。瓦格纳的继父在德累斯顿的一家剧院中工作。幼年时期,瓦格纳可以自由出人剧院,并经常陶醉在戏剧舞台之中。天长日久,在这位未来戏剧家的幼小心灵中渐渐地点燃了戏剧创作的火种。继父对瓦格纳很关心,培养了他对绘画和戏剧艺术的爱好,这使瓦格纳从小就具备了良好的艺术修养,也是他后来创作歌剧时能自写剧本和歌词的原因之一。瓦格纳的艺术才能显露得很早,在上小学时,他就对古希腊神话、莎士比亚的戏剧和德国民间传说以及诗歌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音乐方面他也同样天赋过人,八岁时就能熟记韦伯的歌剧《自由射手》的片断,并能在钢琴上弹奏它的序曲和其它音乐片断。瓦格纳上中学后开始创作悲剧剧本。15岁时,当他听了贝多芬的交响乐后,受到了很大的震动和鼓舞,并决心从事音乐事业。1830年,瓦格纳完成了他的第一部管弦乐作品《降B大调管弦乐序曲》,可是演出却遭到了失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