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知道点世界名人 >

第2章

知道点世界名人-第2章

小说: 知道点世界名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0万人丧失生命,还有更多的人受伤致残。羯陵伽战争对阿育王影响极大。在羯陵伽战争结束不久,阿育王同佛教高僧优波毯多进行了多次的长谈。最后,在他的感召下,皈依了佛教,成了一名虔诚的教徒。

阿育王在惊愕和忏悔之余,决定不再用暴力来完成对印度的征服,并且放弃一切侵略性的军事行动。他采用佛教作为他的宗教哲学,努力实践“达摩”规范,包括诚实、仁慈和非暴力。他曾经发布过一个敕令,在敕令中他说他对羯陵伽人民在战争中所遭受的苦难“感到深切的忧虑和悔恨”。后来他又一次向全国人民宣布:“战鼓的响声”沉寂了,代替它的将是“法的声音”。今后代替暴力统治和侵略的将是不竭余力的宣扬佛法,从此以后,他将不再向邻国派遣军队,而是成为宣扬佛法的高僧。

阿育王不久又宣布佛教为印度的国教,下令在王宫和印度各地树立石柱,开凿石壁,将他的诏令刊刻在上面。他还召集了全国一大批佛教高僧,编纂整理佛教经典,在各地修建了许多佛教寺院和佛塔。

阿育王首先以身作则。他放弃了狩猎,开始食素。更有意义的是他采用了各种人道的政治方针,他建立医院和政治保护区,缓和许多粗暴的法律,建筑公路,兴修水利。他还任命特别的政府官员——达摩官吏——来教导人们要虔诚,要相互促进友好关系。在阿育王的国土上,所有的宗教都允许实行,但是他特别注重发展佛教,因而佛教的声望便自然而然地提高了。佛教的传道团体被派往全国各地和许多国家,在锡兰尤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阿育王在国师带领下朝拜过佛教圣地。著名的圣地有四处:佛陀降生地迦毗罗卫,成道地伽耶,初转法轮地婆罗奈斯,涅槃地拘尸那伽。约公元前249年,阿育王朝拜佛陀诞生地,在兰毗尼园留下了石柱铭刻。阿育王大规模地供养沙门,据说每天只在鸡园寺供养的出家人就上万,当然也包括佛教以外的沙门。阿育王为宣传佛教,广建佛塔。据说经他发现的佛骨分成8。4万份,为之建起同样数目的佛塔。虽然这是一种夸张,但表明当时建塔之风已经盛行。建塔标志着对佛教圣物的崇拜,进入了高潮,对神化佛陀起了推动作用。

阿育王在位的40多年里,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印度和其它一些国家的历史著作里,他被称为“伟大的阿育王”。印度的孔雀王朝也成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统一帝国。就连我国的宁波,还曾经有过阿育王寺,说明阿育王在中国也是有影响的。

阿育王下令把他的生平和政策都雕刻在他的广阔国土上的岩石和石柱上。这些纪念碑有许多至今尚存,它们的地理分布为我们提供了有关阿育王势力范围的可靠信息,上面的碑文是我们了解他的生涯的主要来源。 



罗马第一公民奥古斯都



“我接受了一座用砖建造的罗马城,却留下一座大理石的城。”这是罗马帝国的创建者奥古斯都充满自豪感时说的一句话。他要让罗马人从战争中解放出来,“永远过和平的生活”。在他统治的43年里,是古罗马经济上最富庶的时代,又是古罗马文学上的“黄金时代”。公元14年8月,当他死去时,罗马元老院决定将他列入“神”的行列,并且将8月称为“奥古斯都”。奥古斯都是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公元前1世纪,他平息了企图分裂罗马共和国的内战,改组罗马政府,给罗马世界带来了两个世纪的和平与繁荣。

奥古斯都生于公元前63年,原名盖乌斯·屋大维。他在35岁那年,接受了奥古斯都这一称号。屋大维是尤利乌斯·恺撒的侄孙。屋大维年轻时期,尤利乌斯·恺撒统治罗马。他没有儿子继承王位,收屋大维为义子,作为其法定继承人。公元前44年恺撒遇刺时,屋大维还只是一个年仅18岁的学生。

恺撒死后,帝国内部各种政治势力开始了激烈的争夺权力的斗争。起初,一些深谙罗马政治的人不把屋大维放在眼里,认为他继承王位的惟一理由,就是被恺撒认作义子。然而,屋大维巧妙地利用这一点,从而赢得恺撒旧部的支持。经过此后几年的一系列战争,屋大维扫平了其他几种反对势力,罗马帝国由安东尼和屋大维平分:安东尼统治东部各省,屋大维成为西部的最高领袖。此后,屋大维致力于巩固政权,而安东尼却一直沉溺于与克娄巴特拉的爱情当中。公元前32年,屋大维与安东尼之间的战争爆发。安东尼在一次关键性的战役亚克兴角海战中失利,屋大维由此成为罗马世界的主宰。安东尼与克娄巴特拉双双自杀。

屋大维终于赢得了15年前消失的地位和权力。屋大维也曾遇刺,因为他试图结束罗马共和国,建立专制政体。但是,由于经过多年的内战以及主张共和的势力在罗马失败,到公元前30年,多数罗马人表示,只要共和体制依然存在的话,他们愿意接受一个仁慈的独裁者。

虽然在平息内乱中,屋大维表现得极为冷酷,但在政权建立以后,他却出人意料地表现出一次和解姿态。公元前27年,为了安抚元老们,他宣布辞去一切职务,恢复共和。但在事实上,他保留了自己作为西班牙、高卢和叙利亚行省总督的职务。由于罗马军队大部分驻扎在这三个行省里,因此罗马世界的实际权力依然在他手中。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他“奥古斯都”的荣誉称号。屋大维从未使用过“皇帝”这一称谓,因此在名义上,罗马是共和国,他只是“第一公民”。然而在实际上,元老院满足他的一切要求,他是一个真正的独裁者。公元14年,他去世时,罗马已完成了由共和制向专制政体的过渡。他死后,他的义子理所当然地继承了王位。

奥古斯都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在历史上树立了一个有能力的、仁慈的独裁者的榜样。他是一位真正的政治家,他的和解政策成功地抚平了内战所造成的创伤。

奥古斯都统治罗马约40年,他的政策影响了罗马很长一段时间。在他统治期间,罗马军队占领了西班牙、瑞士、加拉西亚(位于小亚细亚),以及巴尔干半岛的大部地区。在他的统治结束时,罗马北部边界到达莱茵河、多瑙河沿岸。这条边界线延续了几个世纪之久。

奥古斯都在治理国家方面表现出色。他修改了帝国的税收及财政制度,改组军队,创建海军。他还创建了禁卫军,而后者在以后的选择、罢黜皇帝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奥古斯都在执政期间,在罗马境内修筑道路,兴建公共设施,修缮庙宇。他还鼓励遵守和忠于古老的罗马宗教,并制定法律,鼓励结婚、生育。四通八达的道路把罗马大帝国的各个部分联结为一个整体,罗马是罗马帝国的中心。“条条道路通罗马”的谚语就形象地描述出罗马帝国当时交通发达、商业繁荣的景象。

自公元前30年以后,罗马进入了和平与辉煌的时代,其结果是出现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奥古斯都统治时期又被称为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在此期间,曾经涌现出许多伟大的诗人,如维吉尔、李维和奥维德。其中的奥维德在作品中由于违背了奥古斯都关于恢复古老道德风俗的意图,遭到流放。 



欧洲之父查理大帝



法国巴黎有一座最高贵的艺术殿堂——卢浮宫,在它收藏的无数瑰宝中,有座9世纪制作的青铜塑像。成千上万的法国人、德国人、意大利人以及其他国家参观者络绎不绝地来到铜像前,肃然起敬地瞻仰这位骑在高头大马上的古代英雄的风采。但见他,胯下神骏左前腿微曲,右后腿略抬,仿佛正缓步而行;马上之人正身端坐,魁梧的身躯粗壮挺拔,左手捧象征权威的金球,右手举象征力量的宝剑,峨冠长袍,鼻直口阔,浓密的上髭,炯炯有神直视前方的双眼,无不露出帝王家庄重森严、威武勇猛的气质。这位英雄就是古代法兰克国家最伟大的统治者查理大帝。

查理(曼)是法兰克的国王,萨克森的征服者,神圣罗马帝国的缔造者,欧洲史上最早的君主之一。

741年查理出生在亚琛市的附近,该市后来成了他的都城。他的父亲是矮子王丕平,他的祖父是伟大的法兰克领袖查尔斯·马特尔。马特尔在732年夺取了图尔战斗的胜利,粉碎了穆斯林征服法兰西的行动计划。751年丕平宣称自己为法兰克国王,从而结束了昏庸无能的梅罗文加王朝的统治,建立了加洛林王朝。768年丕平驾崩,法兰克王国被查理和他的长兄卡洛曼两人瓜分。771年卡洛曼猝然去世,这对查理和法兰克的统一来说却是幸运降临,使29岁的查理成为法兰克王国惟一的君主,该王国当时已是西班牙最强大的国家。

查理登极之时,法兰克王国主要包括今日的法国、比利时和瑞士以及今日荷兰和德国的许多地区。查理不失时机地开展领土扩张。他在位46年中,先后发动了55次征服战争,迫使许多各不相同的部落和部族服从他的统治。法兰克王国的版图在他手里扩大了整整一倍,囊括了现今的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奥地利、意大利和部分西班牙的领土。

由于查理许多次战争的胜利,成功地使西欧大部分地区都归属于他的统一领导之下。自从罗马帝国衰亡以来,欧洲还没有这么广阔的领土被一个国家控制过。

在整个统治期间,查理一直坚持与罗马教皇保持密切的政治联盟。但是在查理在世期间,人们显然可以看出,总是处于支配地位的伙伴是查理而不是教皇。公元800年圣诞节,教皇利奥三世把一顶皇冠戴在查理的头上,宣布他为罗马皇帝。教皇高声宣布:“上帝为查理皇帝加冕!这位伟大的、给世界带来和平的罗马人的皇帝,万寿无疆和永远胜利。”接着,罗马的贵族们开始高声赞颂那历史性的诗文:“奥古斯都·查理!承上帝之命戴上金冠!天佑我罗马人的皇帝,赐予他和平、胜利!”教堂内欢声雷动,欢呼查理成为古罗马帝国的继承人和基督教世界的保护者。

从此,“法兰克王国”变成了“查理帝国”;“查理国王”变成了“查理曼”,“曼”就是大帝的意思。从主要方面来讲,这意味着在三个多世纪前被毁灭的西罗马帝国正在复辟,查理曼现在成了奥古斯都·恺撒的合法继承人。

查理的业绩和才能不仅限于军事征服,他在行政、司法、军事制度,以及经济生产管理等方面都有杰出的建树。特别在文化教育方面,成就尤为突出,为中世纪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公元8世纪时,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传统随着许多城市的没落,早已被破坏了。罗马时代的公私藏书,从五六世纪以后就逐渐消失。因此,查理帝国的臣民几乎都是文盲,就是查理大帝本人以及宫廷里的许多显贵大臣,也大都目不识丁。查理感到没有文化知识,就不能很好地管理国家,于是就在宫廷里办起了学校,培养人才。这就是中世纪西欧学校的起源。他从欧洲各地广泛招聘知名学者,到宫廷传授学问、知识,其中最著名的人士是来自英格兰的阿尔昆。

在宫廷学校里,查理特意挑选了三种人家的子弟就学,即名门巨第、中等之家和寒门小户出身的子弟。每过一段时间,查理便把学生们召集起来,亲自检查他们的作业。检查完毕,他便亲切地对学习好的学生说:“我的孩子们,你们要继续学下去,我将赐给你们主教的管区和华丽的修道院。你们永远是光荣的。”对那些学习差的学生,则愤怒地斥责道:“我鄙视你们高贵的出身和漂亮的衣饰!我发誓,除非你们发奋读书,弥补过去的怠惰,否则你们永远也不会得到我的任何恩宠。”他说到做到,时常把学得最好的穷孩子提拔上来,授以较高职位,表现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精神。

查理还发布敕令,督促教会和修道院兴办学校,传授知识文化,搜求、抄写古典著作和早期基督教的著作,使之得以保存和流传。查理的这些成就,曾获得一些西方史学家的大声喝彩,被嘉誉为“加洛林文艺复兴”。这在当时欧洲处于粗野、愚昧和混乱的情况下,查理的作为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他的成绩和作法也是非常明显的,在他统治的46年中,法兰克的文化教育比过去几个世纪有了显著的发展。

公元813—814年冬天,西欧的天气极为寒冷,大雪覆盖着山林田野,滴水成冰。但是查理皇帝却坚持要外出打猎,结果他在狩猎时感染风寒,发起了高烧,肺部和胸膜发炎。医生束手无策,不敢下药。公元814年2月,他在首都阿亨宫中逝世,时年72岁。 



“处女女王”伊丽莎白



伊丽莎白是16世纪下半叶英国的一位著名女王。她统治英国长达45年之久,在巩固专制政权、发展工商业、建立英国海上霸权、增强国家实力等方面发挥了重大影响。在个人生活上,她为维护英国的独立而终身未嫁,被人们称为“处女女王”。

伊丽莎白于1533年出生在英国的格林威治。她父亲是领导英国宗教改革的亨利八世。她的母亲安娜·布琳是亨利的第二个妻子。在伊丽莎白出生的第二年,她就被父亲指定为王位的合法继承人。后来,母亲由于与人通奸被处死。几个月以后英国国会也宣布当时3岁的伊丽莎白是私生子,被剥夺了王位继承权。尽管遭到了英国国会的这种挫折,伊丽莎白还是在皇室中哺育成人,受到良好的教育。

亨利八世死后,太子爱德华继位。6年后爱德华死去,玛丽公主继位。5年后,玛丽女王又死了。由于爱德华和玛丽都没留下后代,伊丽莎白理所当然登上了国王的宝座。

伊丽莎白执政后首先大力加强君主专制政体,并且巩固了英国的民族独立。她召开的第一届国会就通过了《至尊法令》,宣布女王为英国所有宗教组织的最高领导,全体神职人员必须向她宣誓效忠,不得服从来自国外的权力。这样,英国国教的地位得到了确立,排除了国外天主教势力对英国事务的干涉。伊丽莎白还多次宣称国王是上帝在民间的代表,所有臣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