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正说司马家 >

第43章

正说司马家-第43章

小说: 正说司马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斤而行,方才勉强应付得来。我也管过军营的后勤事务,知道这些粮卒负粮四十余斤,若每日疾行还是可以赶完七十六里路程的。所以,魏延似乎是能够勉强率兵一万在十日左右闯出子午谷、直达长安城的。”
“我还以为魏延不能按时到达长安城呢,既然能到,那不就成了?”司马师双手一拍,“只要他能杀出子午谷,后面的一切问题便会迎刃而解了。”
“话是这么说,所谓的勉强通过,里面含有太多的运气成分,如果有哪怕一个环节运气不到位的,成功与否还不能下定论。”司马昭微皱眉头说道,“青龙初年,我曾经亲身去探过子午谷,那里面是峡谷对峙,中间河流湍急,全靠架在山崖腰际的窄窄栈道通行。倘若春雨连绵、山洪崩泻,谷中栈道若被冲毁,则行军赶路极为不易!而当年诸葛亮首出祁山,时机恰恰选在了仲春多雨之季!”
“后来,故大司马曹真不也是想从子午谷南下去奇袭汉中郡吗?途中碰上了霖雨冲道,结果却是‘发兵已逾一月而行谷才及一半’!所以,魏延欲在十日之内闯出子午谷、直达长安城,还须占得天时之幸方可!不仅是天时之幸,他们闯进子午谷之际还须得不被我大魏的巡逻斥候察觉!这可又要承天之佑,不差分毫了!”
司马师听了,也觉得二弟说的没错,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真的没有可取之处吗?他脸上微微一红,口中兀自说道:“我魏军的巡逻斥候当时只设在子午谷北口之外,当他们察觉蜀兵已然出谷之时,只怕早已晚了!”
29 对陈年旧案的事后分析——司马昭初显军事才华司马懿看到儿子对当年的局势分析得如此头头是道,心里非常满意,他笑眯眯地看着司马昭:“子上,你再继续分析下去。”
“其二,魏延只是看到了安西将军夏侯懋一个人的能力问题,但他却没有通盘考虑战局,首先且不说夏侯懋是否一定就会舍弃长安而逃遁,单说若分析到夏侯懋周围的人与势力,那逃跑的可能性就更小了。就算夏侯懋胆怯乏谋,但安西将府署中当时的长史是郭淮将军!郭淮将军乃老成宿将,他一定会力挺守城迎战的!而且,长安西边郿县有大司马曹真的十万雄师势为犄角,东边又有洛阳京师中军五万,由张郃将军率领着疾驰来援——在这两面夹击之下,魏延的一万人马无疑是飞蛾扑火、以卵击石!”
既然是做模拟战局分析研究,大家就把各路军情的导入性都加以比对,对于将军来说,各种战前模拟策划是很有必要的,司马师双眉一竖,亢声而道:“魏延可以夺取横门邸阁的粮仓负险而守,同时静待诸葛亮从斜谷道出兵来援!还有,二弟你刚才自己也说了,他若狙击长安,就有可能将曹真所率的关中主力从郿县吸引开——那么,这不正好为诸葛亮从汉中南郑北出斜谷道打开了一丝空隙吗?”
司马昭听大哥提到魏延夺取粮仓的可能性,就又对此进行了解析:“这一点很关键,我在思考全局时把它作为第三个重要环节:在十余万大军的围剿之下,魏延能否及时抢占到横门邸阁的粮仓?大哥,只怕魏延一出子午谷,便是烽烟乍起,四方传警,横门邸阁的仓卒们早就做好了守护准备。就算到了最后关头他们守不住这些粮仓,还不晓得该放一把火统统烧了它们免得落入敌手?这样一来,不等张郃率领中军五万从洛阳赶到,魏延和他的一万蜀卒早已饿得人困马乏,不堪一战了!”
司马师此时与二弟就像是战前演习中的两支红蓝军队的主帅,各出奇招欲胜过对方,司马昭却不给他插话的机会,继续微微笑道:“既然在前面这三个环节里魏延都是漏洞丛生,那么他所说的第四步‘诸葛亮于二十日内由斜谷道北出来援’这一招还站得住脚吗?有曹真大司马的十万雄师坐镇郿县,封堵斜谷道北关,诸葛亮怎好去硬闯斜谷道?后来他不也是一直绕到祁山才从陇西发起了惊雷一击吗?在他绕道祁山的数十日内,魏延前有阻力、退无粮草,除了束手就擒之外,岂有他途?”
看到两个儿子都如此精通兵法,对诸葛亮与魏延当时的各种细节考虑分析得头头是道,司马懿的心里非常高兴。“好!好!好!”他“啪啪啪”地鼓起了掌,眉梢边都淌出笑意来,“昭儿剖断如流、算无遗策,为父佩服。确实,诸葛亮当时不敢采用魏延之计,亦是正如你今日所料一般!为父给你补充一个情况:当时诸葛亮总共拥兵才不过十一二万,且又分出了两万人马欲来新城郡呼应叛臣孟达作乱,却被为父一举打退!他那时怎敢再拿一万精兵给魏延去乱赌一把?师儿哪,你二弟这些分析确是精辟之极,你不可不服!”
司马师虽然知道自己考虑得不够周全,但兵者,诡道也。打仗需要以正合,以奇胜。不冒点险也是不对的,他接着说:“父亲,二弟讲得固然有理,但孩儿仍是以为:用兵伐敌,就是要善于‘险中求胜’。一味只知道瞻前顾后、左计右算,哪里办得成什么大事业!孩儿今日把话撂在这里,将来有一天咱们发兵征剿伪汉,届时说不定还非得依靠‘破格行险,出奇制胜’这八个字不可!”
司马昭看大哥有点着急,当然不能硬让他下不了台,而且大哥说的也不无道理,的确打仗有时候需要冒险:“大哥所言甚是。”司马昭莞尔而笑,“计中有计、变外防变、因势利导、敢于行险,这本就是我们克敌制胜的必由之路。你的这些话,小弟一直都是深深赞同的。”
兄弟俩的军事辩论会就此结束,这在现如今叫作“沙盘推演”,是所有将军们经常为之的事情,司马师见到弟弟如此圆融通达,自己倒也不好意思与他硬拧下去了,只得干干一笑:“二弟你可堵得大哥我无话可说了。”
30 父亲探求的结论——同时代巅峰人物的品评司马懿心想,今天本来的主题是想让两个儿子评价一下自己与诸葛亮的高低优劣,没想到说着说着就转到其他地方去了,于是他点了点头,直盯着司马昭:“昭儿,你还没有正面评价为父与诸葛亮二人之间的长短优劣呐!”
司马昭之所以转移话题,本来就是不想直接回答父亲的提问,没想到父亲非常执着,于是也只能回答几句,想到这里,他恭然答道:“父亲,您可真要听孩儿的实话?孩儿其实这么认为:父亲您的缜密细致未必高于诸葛亮,但您掌控大局和把握机遇的能力却实在诸葛亮之上。孩儿最佩服您的是,只要失败的损失程度不致影响大局,您在决策时宁可选择自己可能失败,也不会轻易放过任何一个机会!他诸葛亮负荷太多、虑患太深,就难以做到像您这般‘举重若轻,纵横自如’!”
听二儿子如此说法,司马懿心里很开心,他一直认为诸葛亮作为当世奇才,自己在很多方面是比不了的,如果谁说自己全面超越诸葛亮,那只能是在拍马屁了。司马懿听了,不以为忤,反而哈哈一笑,展颜笑道:“说得好!说得好!不过,你俩都说漏了一点,我司马懿还有一长,是他诸葛亮永远也无法比拟的——我司马懿有子元、子上你们这两个麟儿可以承袭大业、继往开来,但他诸葛亮却没有后继之材!有此一长,为父夫复何求哉?”
31 司马懿的成就——出于曹操而胜于曹操朝廷上,所有重要的大臣都拥护司马懿承袭当年曹操的威仪,任魏国的丞相,大权独揽,司徒董昭首先递交奏表,力荐司马懿:“臣等谨奏:自夏商周三代以来,胙臣以土,待臣以礼,封秩辅佐,皆所以褒功赏德,为国藩卫也。太祖武皇帝当年建基之余,伪汉诸葛亮挟主自专,拥兵来犯,震荡关中,战火连绵,举国不安,民不聊生,惨不忍言。故大司马曹真、故车骑将军张郃等奉诏御之,殚精竭虑,肝脑涂地,仅能自保,甚或兵败殁将,而国威已丧。”
“幸有司马大将军临危受命,初平孟达之乱而即赴长安,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用武若神,应变万方,上不忧君,下不扰民,内宁外和,众志成城,不战而屈敌之兵,御寇于国门之外,以致诸葛逆贼力尽自溃、呕血而亡,数十年之巨寇摧于一旦,司马大将军之功可谓震古烁今矣!天下士庶之心悦诚服,可谓溢于言表矣!臣等联名共推,恭请陛下广开仁惠之恩,速行重赏以酬硕勋、以安民心、以奖功臣,特封司马大将军即刻晋丞相之位,享九锡之礼,受万户之邑!如此,则朝野上下再无不平之念,共见陛下之廓然大公。”
董昭之所以能够位列三公,尊享荣华富贵,不是因为他有多么的厉害,而是因为他的眼光看人很准,他总是能第一个发现谁最有势力,然后就竭力拥护他。今天他慢慢地念完了自己亲笔拟好的这道奏书草稿,脸上毫无表情。写这样的拥戴表,他自然是颇有经验了。想当年,推戴太祖武皇帝晋为魏公、加礼九锡,就是他执笔亲写的初稿。
然而曹家的势力日渐衰落,而新的力量在崛起,司马一家从各个方面来说都是朝廷中首屈一指的家族,识时务者为俊杰,做人要能紧跟形势,不要站错了队伍。二十多年过去了,他这一次重又提起笔来为司马懿写推戴表,心底实在有一种莫名的震荡!这二十多年来,他冷眼旁观司马氏在魏朝庙堂之上无形无声而又势不可遏地兀然崛起,早已对他们的实力了然于心。既然河内司马氏蚕食沛郡曹家的基业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他董昭也只能顺应时势站到潮头积极有所作为,为自己所代表的济阴董氏一族在未来的权移易代之际获取巨利而拼搏一把!所以,推戴司马氏成了他奄奄终年之时的最后一次豪赌。自然,他也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把赌注压在河内司马氏一族的身上是绝对不会有错的。
与董昭一样紧跟形势的朝中大臣还是有不少的,他们其实不在乎究竟是谁坐着天下,关键看目前谁说了算,权力在谁的手里,就全身心地帮谁。董昭干巴巴地咳了几声,混浊的半眯老眼里射出幽幽的光芒,看向了在他榻前那条长席上端坐着的司空崔林、散骑常侍王肃、廷尉高柔、河南尹司马芝、黄门令何曾等人:“诸位大人,你们觉得老夫这道推戴表写得如何?”“老司徒的文笔自然是典雅沉实,读来令人心服口服。”崔林转过身来,直望着王肃、高柔、司马芝他们说道,“怎么样?本座附议签名之后,大家也都跟着一齐签了罢!”
32 人脉永远是成功的基础——但结交层面必须对等司马氏在朝中二十多年的经营,从下到上,几乎结交了所有能够结交的同盟者,现在司马氏又是一枝独秀,支持他们对谁都有好处,所以力挺者众多。身为“庙堂三公”之一的崔林,如此鼎力支持司马懿这次晋相加礼之事,亦是大有缘由的。原来,司马懿当年初入魏国官场的第一位“伯乐”便是崔林的堂兄崔琰。崔琰当时身任选曹尚书,一见司马懿便公开盛赞他“聪亮明允,刚断英特,堪当大器”,使得司马懿年纪轻轻就声名鹊起、无人不晓。而司马懿对崔琰的知遇之恩亦是铭记在心,从不敢忘。只是后来崔琰由于私下里非议曹操有篡汉之心,让他的政敌丁仪抓住了把柄,告了一记“黑状”,被曹氏下令赐死于狱,崔琰所代表的冀州清河崔氏一族便从此中道衰落了。
司马懿对曾经帮助过他的人总是铭记在心,他的目的就是要积极拉拢所有可以争取的力量,所以总是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主动去帮助,这样建立起来的势力才足够扎实。数年过后,曹丕代汉称帝,司马懿大受重用,升为魏朝尚书。他却没忘了崔琰当年的栽培之恩,便以崔琰曾经公开表态拥立曹丕为嗣而功不可没的理由在曹丕那里进了“美言”,这才让清河崔氏重又翻身而起。作为崔琰堂弟的崔林也从此在司马懿的大力关照之下步步高升,直到今天坐上了司空之位。滴水之恩,自当涌泉相报,崔林如此极力推戴司马懿更上层楼,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一个人想要最终成功,肯定需要提前培养好自己的拥护者基础,如果这个基础足够雄厚,那么他的成功是迟早的事,就算他不愿意往上攀登,别人为了各自的利益也会把他推上去。至于今日在座的其他人士,与司马氏的关系就更不用说了:司马芝是司马懿的堂弟,王肃是司马懿的亲家翁,高柔是司马懿的同僚好友,何曾是司马懿的世交晚辈,他们自是更为热切地盼着能与司马家“一荣俱荣,共同进步”了。
这次司马懿上位,是明摆在大家面前的升官发财的机会,任何有政治头脑的人都该看清楚这一点,每次这样的机会来临都能造就朝中权力的再分配。崔林刚才的话一讲完,何曾就连连点头:“该签!该签!我等立刻就签!有董司徒、崔司空在前领衔签署上奏,司马大将军这事儿必能马到功成、指日可就!”说着,他又轻轻推了一下高柔:“高廷尉,今天以官秩高低为序,崔司空签了之后就该轮到您接上了……”
今天在座的都是司马氏的故交好友,大家对司马懿上位之事一拍即合,高柔搓了搓手,脸上笑意一现:“董司徒、崔司空和本座今天倒是可以在这里签名联署,只不过到下边各郡、各曹的串联事宜,却得辛苦王肃大人和何君你了……”何曾把头点个不停:“晚辈资浅年轻,自当为在座诸公效犬马之劳。尚书台、御史台、中书省等各大府曹那边,晚辈事先早都联系好了——只要你们把名字一签完,晚辈连夜赶去让他们联署。”
以司马氏目前在朝廷中的势力,除了大多数的大臣支持他之外,少部分不太支持的大臣最多是不发表意见,若说敢于明确反对的,肯定是极其个别打算自找死路的人。这时,司马芝却微微皱皱眉头:“各位大人,据我所知:大司农桓范、度支尚书卫臻、谏议大夫蒋济等几位宿望老臣的态度都还不甚明朗……咱们今天签了之后,也须得好好和他们沟通一下。”
司马懿的这次加礼,其实就是宣告曹魏政权的和平移交,因为有当年曹操的先例在此,大家对此心知肚明。“这个倒没什么。其实蒋济那边应该是没有多大问题的。他可能会反对别人晋相加礼,但是对司马大将军却应该能‘放行’。毕竟,对司马大将军的丰功伟绩,他素来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