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金刚经讲录 >

第39章

金刚经讲录-第39章

小说: 金刚经讲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要有福报,就要努力去培‘福德’的‘因’,你才能有‘福’的‘果’可享用。不然你不择手段,用不正当的方法,所得来的钱财,在你良心上,还是不能安心享用的;而且又种下了,堕落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的因,生生世世做牛做马来还债,这多划不来呀!又有些人,为了一时的‘愚痴颠倒’,去偷、去抢、去赌,不久被捉到了,关进了监牢里受苦,由于一个‘恶念’,就这样毁了自己的一生,自己一点也没有享到福,这又何苦呢!有些人,只‘贪求享福’,不晓得‘福’从那里来?你不去培植真正的‘因’,就想要拥有‘享福’的‘果’,这都是众生的‘愚痴颠倒’。你不播下种子,硬想收成果实,那来的果实给你收呢?人家的田地,怎么会生出西瓜呢?这是他下了西瓜种子呀!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了培植的辛苦,才会有收获呀!你愚痴颠倒,去抢、去偷人家的东西;去诈骗人家的钱财,不但害了人家,结果也把自己关到了监牢,这不是害人害己吗?这就是‘做恶因’所得到的‘恶报’。为什么他会这么愚痴颠倒呢?因为他不懂得佛教之‘三世因果’报应的道理,才会这么‘愚痴颠倒’的‘贪求’,最后造成了他事后不可弥补的悔恨。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因果报应是丝毫不爽’的道理。你能深信‘因果’,对‘善’‘恶’就会有明确的正念,这样才能正确去分辨‘是非曲直’,才不会‘善’‘恶’分不清,而迷失了方向,误入歧途。所以你想得到真正的‘自在’与‘解脱’,就必须时时保持‘深信因果’的‘正念’。

为什么这个地方,金刚经上的,这个菩萨‘不起贪著’之心呢?因为这个菩萨知道,‘因果报应’的道理。有些人,你跟他讲这个‘因果报应’的佛法,他不听,说你迷信,那么这个‘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那里会有一点迷信呢?你教化众生,叫他们一定要先从‘有相’这方面做起,要他们先建立一个‘因果报应’的正念,脚踏实地的‘断恶修善’,慢慢再引到佛门里来。他不进佛门,你要用方便善巧的方法,把他引到佛门里来,先引导他烧香拜佛,告诉他,你这样做,你能得到大福报,先由这个‘著相’的修行,再慢慢的引导他,对佛教的经典发生兴趣,让他有机会听闻佛法,他得到了佛法的‘般若智慧’后,他就不会再处处著相了。这时你就可以更进一步教他要依这个‘金刚般若智慧’做为引导,天天‘作福德’,天天‘不动贪图之心’,这样子,就合到金刚经‘般若妙慧’的高深道理,而种下了‘无漏福德’,而为‘成佛’之‘因’了。所以我们要学修菩萨道,现在既然已经听到、闻到金刚经了,就不要像世间‘愚痴颠倒’的凡夫那样,只‘贪求名利’而不讲因果。因此,我们从现在起,就要‘断恶修善’,种‘无漏解脱’之‘因’。过去我们都是‘著相’修‘福德’,这是错误的,因为这样所得的福德很少。我们要学第四分,菩萨的‘无住行施’;这种‘无住行施’,才能证到‘无漏佛果’。你要修行‘无住行施’就不应该动这个‘贪求福德’的‘心’,天天修‘无漏福德’,天天不去‘著相’,财施、法施、无畏施,都如是行,甚至修‘一切善法’都如是‘不著相’。我天天讲经说法,我不贪图什么功德,也不贪图个什么福报,这样子就与‘金刚般若妙慧’相应了。你懂了这个道理后,就会明白,这个菩萨,他是怎么样证得‘无生法忍’了。他天天‘作福德’,他天天没有‘生心动念’起贪著,这样子他就与‘无生法忍’相应了,这样子他才证得‘无生法忍’的。你生心动念起贪著,就得有生,有生就有灭,你的心,生灭不停,又怎能证得‘无生法忍’呢?因果不相应嘛!与‘无生法忍’不相应,就是‘背觉合尘’;你与‘觉性’相背,就与‘尘劳’相合。色声香味触法都是‘六尘’境界,你贪著「六尘’就是与‘尘劳相合’;你一生心动念,就起了‘法尘’。但是你天天作福德,天天不动念,不起这个贪著之心,这样子叫做‘背尘合觉’,不住于‘六尘’,这样子修,你就与‘尘劳相背’,就与‘觉性相合’了。这个‘觉性’是‘无生无灭’的,自然你就证得‘无生法忍’了。这是讲到证果,先证这个‘无生法忍’之果,就在这个第二十八分上,大家要好好的去学。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丁二、详示(分二)
戊一、正报无住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前面二十八分是略明‘无住’的道理,二十九分就详细的开示‘无住’这个道理。现在讲戊一、正报无住,‘正报’是‘佛果’;这一科是说证得了佛果,他‘不住佛果’之‘相’的道理。‘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若有人言’这个人就是指凡夫之人,也是佛的弟子,但是他还没有空掉‘人我’之相,就在那里说:‘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都是‘有来、有去’之‘相’。释迦佛到了舍卫城来了,又从舍卫城离去;回到祇树给孤独园,吃完饭后,又盘脚打坐。佛是随顺著世间相,到了中夜分他也是卧下来睡觉(佛是卧右胁调息的)。但是释迦佛的行、住、坐、卧,都保持著庄严的威仪。这个人,他是亲眼看见我如来‘有来、有去;有坐、有卧。’就以为佛是有这个相的,要是他这么认为,‘是人不解我所说义。’说这话的人,对我所说的义理,通通没有解悟,他对我所讲的大乘法,这个‘无所住著于相’的‘般若妙慧’,他完全没有解悟。‘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众生看见如来‘有来、有去’,实际上如来,在他的本位上,并没有动,如来他‘来而不来,去而不去’,这个道理就像‘云驶月运’,‘舟行岸移’的道理一样。天上一片薄薄的云彩,把月亮遮住了,但是在薄薄的云彩中,还是可以看见月亮;这片云彩飞快的行驶,走得很快,好像比月亮走得更快。在云彩飞驶的对比下,月亮好像也跟著走快了起来。月亮本来是由东边出来,走向西边;今天由于云驶的关系,月亮看上去好像是走向东边去了。这就是一种的错觉,看走了眼,其实是月亮下面那一层薄薄的云向西飞的原故。你起了个错觉,就认为是月亮往东走,其实月亮根本没有往东走,这是‘云驶月运’的关系。‘舟行岸移’又怎样呢?我们上了船,船开行了,我们在船上看岸两边,好像两岸的景色,都在往后退,其实两岸并没有动;这是你所坐的船在走动,你感觉两岸的景色都在往后退,实际上,是舟移,不是岸动,这完全是你起的错觉。而我们看见如来‘有来、有去’,就像‘云驶月运’‘舟行岸移’所起的错觉,是一样的。如来他‘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因为如来的法身,根本没有来去之相,这个法身是遍一切处,是个‘理体’;(法身不是应化身,也不是报身;应身、报身都有个身体,这个法身,没有个身体。)法身的这个理体遍一切处,没有彼此两个处所。‘有来、有去’是因为有二个地方,有两个所在,才由此出来,向彼而去。如来的法身遍一切处,没有分开二个地方,如来他打从那里来呢?打从法身来;打从那里去呢?归到法身中去,法身永远是一体的,所以你说法身‘有来、去’之‘相’,是说不上,是说不通的,因为法身是遍一切处,不能说来,不能说去,他没有彼此二个所在。所以‘有来、有去’是要依著有二个处所的对待下,才能成立的。众生因为生起了分别心,才有二个所在的对待差别,若是证到法身的人,他没有分别心,什么地方都是他的清净法身,大地全露法王身,遍一切法都成了‘一真法界’的境界。所以法身来,打从那里来?是从法身来;去由那里去?就归到法身上去。法身是一体的,没有分开二个地方,那又怎会有‘来去’之‘相’呢?‘故名如来。’这才叫‘如来。’如来他‘如如不动’而来,‘如如不动’而去,‘故名如来’。证到法身的人,他已离了分别心,他的法身‘如如不动’,不取去来之相,所以才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第一分发起序:‘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又回来祇树给孤独园,吃了饭,洗洗脚,敷座而坐。如来他是‘如如不动’而出,‘如如不动’而来,因为如来‘如如不动’,不取于相,所以心已无所住了,因此如来,‘来无所从来,去无所从去’如来法身,如如不动,不随来去而住著来去之相,所以才叫做‘如来’。须菩提就在这个地方有所领悟。所以在请佛开示时,就不自禁的赞叹一句:‘希有!世尊。’这第二十九分的经文,就是解释发起序的道理。前面第十七分讲过:‘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这个‘如来者’,就是亲证一切法‘如如不动’的‘理体’;他就成了佛,‘真如理体’是‘如如不动’,周遍法界,如来于‘真如理体’上,是‘如如不动’的,那里会有来、去、坐、卧之相可得呢?这一科‘正报无住’,就是说释迦如来成佛了,他证得了法身,还是没有执著,他没有‘生心动念’,他已经是‘一切不住’了。下面再讲,如来‘依报无住’的道理。一合相分第三十
戊二、依报无住(分二)
己一、微尘无住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现在解释经文:‘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他把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都碎开成了微尘,你以为这些微尘的数量多不多呢?‘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世尊呀!若是按世间法上来说,这个数量是太多了。这段经文的‘善男子、善女人’是指修‘析空观’的‘善男子、善女人。’世界属于色法,他修‘析空观’,要析色归空,他用功修这个观想,把世界一直分到最小的微尘,微小得跟空气的份量差不多。小得就像阳光从我们的窗户隙缝里射进的一条光线,在光线之下,你看见虚空之中,有很多的小粒子,那就是微尘,他飘在空气中,因为他的份量很轻。把三千大千世界碎成像这样的微尘,那数量实在太多了,所以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世尊!您问我这些微尘多不多呢?我答说:‘甚多。’,这是按‘世俗谛’之相答覆的,因为世尊!您问我这个问题,是依著世间法问我,我也依著世间法答。其实这些众多的微尘,虽积聚在一起而成‘微尘众’,但是他根本就‘没有实体’。为什么?因为‘微尘众’是众缘和合所形成的一个幻相而已。二粒微尘合起来也算是‘微尘众’,乃至无数的微尘合起来,也算是‘微尘众’。由此可知,‘微尘众’的一多并没有数目的‘实体’存在,‘微尘众’的数目,没有‘一多’的实在之相。‘微尘众’他缘生相生,缘灭相灭,他根本没有实在的‘自体’。我现在回答说‘甚多’,是按‘世俗谛’的假相上答的,须菩提自己再解释:‘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要是‘微尘众’他‘实有其体’,如来也就不会问我多与不多的这个问题。‘微尘众’,他是随因缘的和合离散,而成一多的和合之相,本无实有的‘一多自体’;若是‘微尘众’实有‘自体’,如来一定不会问我,多与不多的事。下面须菩提自己再转入更微细的解释:‘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因为佛所说的‘微尘众’,是按‘世俗谛’说的,他有个‘微尘众’的和合‘假相’,按真谛讲‘即非微尘众。’‘微尘众’他是因缘和合,才成为‘微尘众’因缘和合,无有自体、自性,缘聚则相生,缘离则相灭;按中道第一义谛讲为‘是名微尘众。’只是一个假名‘微尘众’之相而已,实际上只是‘如幻如化’的‘因缘生灭’相而已,无有‘实体’可得,因此‘不应执实’,‘不应住著’。下面须菩提再推广的解释下去。

己二、世界无住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须菩提尊者是‘深解义趣’的人,如来所说的道理,他都能解悟到,所以不等佛说‘世界相空’,须菩提自己就解释了:‘如来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因为这个世界,也是‘诸法’之一种,诸法因缘和合,空无自性,所以世界也是假相而已,‘即非世界。’世界由各种因缘条件的聚合而成为世界的假相,既然是假相,就没有自体、自性,因此世界本身,当体即空;只是因缘条件集合的假相而已,由微尘积聚和合成为世界,由一个一个世界,连锁形成三千大千世界;因此‘三千大千世界’之‘名’,就依著这个‘三千大千世界’的‘假相’而立,‘是名世界。’他本身没有真实之体,是个假名世界。虽是假名的世界,但是并不碍于因缘和合之假相的形成。因为世界不是实有自体,所以才能把他碎为微尘。微尘也没有‘一多之相’的‘自体’,要是微尘‘实有自体’,又怎么能把他合起来,成为一个世界呢?世界是‘一’的‘相’,微尘是‘多’的‘相’,这个经文是按新眼疏分科,叫做‘依报无住’,是依照程序,顺著前面的经文讲到这里。如来的应化身‘有来有去’,在法身‘理体’上并没有‘来’没有‘去’。如来他有三个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