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金刚经讲录 >

第23章

金刚经讲录-第23章

小说: 金刚经讲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乘法的解空,就很容易领悟,这是我宿世的善根所致。在我自己用功修行来说,不算很难,为什么呢?因我是亲自听佛金口说法,佛的身口意三业殊胜,会加被我须菩提。我因能闻佛说法,当时就得到利益。所以我须菩提‘信解受持’也还‘不足为难’。可是到最后‘后五百岁’的时候,也就是法运到了末法时代最后的五百年,‘其有众生得闻是经’这时候有善根的众生,还是能得闻金刚经。‘信解受持’他不但对此经深信不疑,而且信心清净;对此深奥的经典也能有甚深的解悟,他又能受持这个金刚经的义理。‘是人即为第一希有’这样的人,在末法时代,在凡夫中,他不但能被称为‘第一希有’,就是在一般的佛弟子中,也算是‘第一希有’。何以故?因为他,生到末法时代的‘后五百岁’,离佛出世已经很远了,但是他居然还能闻到金刚经,而且又能‘信解受持’,这不是非常的‘第一希有’吗?因此他也能得到‘第一希有功德。’

庚二、展转征释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是什么原因这个人能得到‘第一希有的功德’呢?‘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因为这个人,他信心清净了,对金刚经有了甚深解悟,因此他四相都空了,他已经没有我等四相的执著。是因为他依著般若空慧,舍离我等四相的执著,所以才说他也能得到这个‘第一希有的功德’。‘所以者何?’这是为什么呢?我怎会说‘后五百岁’这个人,他没有我等四相呢?因为‘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因为我等四相在真谛法上说,当体都是空的。何以故呢?‘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能‘离一切诸相’,是那一切诸相呢?包括了前文所说的,我执四相、法执四相、空执四相。这三种四相,也就包括了,一切虚妄之相,通通远离了,‘即是诸佛’这个人虽然还没有成佛,但是他所悟的理,跟佛无二无别。

戊三、如来印许证释(分二)
己一、正与印证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如是如是’这是佛给须菩提印证的话。须菩提说得对,佛才给他印证‘如是如是’;印证佛说的法与须菩提说的法一样,佛说什么法,须菩提就解悟到什么地方,上一个‘如是’,是佛说自己也‘如是’。下一个‘如是’就是赞叹须菩提你也‘如是’。

这一段经文,是从第六分上过来的,须菩提听到第五分结词上‘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世尊说这话时,他还恍恍惚惚的勉强相信这句话,因为这是出自佛的金口所说,可是他还没有开悟,没有‘深解义趣’;又担心别人听了这个道理,不容易相信。所以他下面就开口说:‘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这个‘颇有’二个字,就是他的疑心,表示他没有真正的信入,才会用‘颇有’二个字问。所以那时候如来就告诉他,你说得不对。如来呵斥他说:‘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不随便赞叹人家的,你说得对,他才赞叹你‘如是如是’;你说得不对,就叫你‘莫作是说’。如来纠正须菩提的错误说:你不要疑惑,现在有人闻是章句,能生信心,就是到了法运的‘最后五百岁’,还是有‘持戒修福’的人,‘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就从这个地方起,须菩提受了一顿开示后,就小心谨慎的听法,听到了现在,是‘深解义趣’了,一点疑惑也没有了。现在他敢肯定地说:不但他自己‘深解义趣’‘不足为难’,就是现在法会里面,也还有人能得到这个‘第一希有功德’,就是到了末法时代,也还有人对金刚经会得到‘深解义趣’,能得到‘第一希有功德。’现在他不说‘颇有众生’了,这就表示他这个时候,已没有一点的疑惑了。现在须菩提自己‘深解义趣’,解悟到跟佛说的法一样无差别。

须菩提在第十四分的结词上,肯定的说:‘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因为‘若见诸相非相’不也就是‘离一切诸相’吗?‘即见如来’,不也就是‘即名诸佛’吗?因此须菩提这一句‘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对的,佛就赞叹他,为他印证说:‘如是如是’。佛前面说:‘即见如来’,他这里说:‘即名诸佛’,文字虽不同,但意思是相同的;这就是佛也‘如是’,须菩提也‘如是’。这句‘如是如是’在禅宗下叫做‘以心印心’。前面的‘即见如来’,那是佛心;这地方‘即名诸佛’是须菩提的心。以佛心印证须菩提的心,所以下句佛就说:‘如是如是’。

我们研究金刚经,一定要文熟义熟,不然看到后头忘失前头,这样一来,义理就很难贯串了。要怎样才能文熟义熟呢?这就要不断的去受持读诵。受持其义,才能义理熟;读诵其文,才能经文熟。学佛法没有讨便宜的事,不用功,你怎么能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呢?这是劝诸位,要多去研究,这样才能把道理研究清楚,同时你还须要去多多的受持读诵,才能学到那里,悟到那里。如释迦世尊所开示:‘以是名字,汝当奉持。’就是告诉我们,受持读诵者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受持其义,读诵其文都熟悉了以后,这样你看到后头,你才会连想到前头,才会知道这经文是打从那儿来的。释迦如来说法,不是说到后头就忘了前头,他说法说到这个地方,一定有一个来源的。由此我们知道,佛经上的经文都是有脉络的;这脉络就像我们身上的血管一样,血管在那里,血液就流通循环到那里。你讲经讲到后头,忘了前头,这就好像那血管的脉络被阻塞不通一样。再说我们读诵受持金刚经,主要是求般若智慧。可是有些人诵经,却只求诵经的福报;当然,诵经有诵经的福报。如果你能更进一步的去通达经文的义理脉络,懂得道理后,你再去读诵经文,这样你就可以任运自在的去随文作观,那就是‘观照般若’;你能用这种方法去读诵修持金刚经,这样所得的利益,才是真正的功德。释迦如来赞叹须菩提‘如是如是’,意思就是说:我讲的道理与你讲的道理,是一样的。下面是释迦如来再把他推广开来说:‘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假使有后来的众生,听闻了金刚经的道理,他对金刚经上所说的‘我空’、‘法空’、‘空空’的道理,不起惊骇、不恐怖、不畏惧,对经上的道理,完全相信,完全接受,那么这个人真正是‘甚为希有’了。

己二、征起转释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

先说什么是‘六度波罗密’?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是为‘六度波罗密’。

‘第一波罗密’就是修行六度,由‘般若度’来引导前五度的修行,这样的波罗密,叫做‘第一波罗密’。在六度波罗密中,前五度如盲,‘般若度’如导;前五度的修行,就像瞎子走路一样,要有个明眼的导师来引导他,他才能走到正路上。在修行的道路上,假如你只修前五度,不修‘般若度’,那你所修的福德,都会落在人天福报中,那你就到不了究竟的‘波罗密’彼岸上。何以故?因为你所修行的一切,没有‘般若度’为前导,所修的福报,都变成有漏的福报。所以在修行的道路上,必须要有‘般若度’给你做引导,这样才能修成,无漏的成佛果实,才能到达解脱的彼岸。所以在六度万行中,‘般若度’被称为‘第一波罗密’。

外道的法门,也有类似佛门六度中的前五度,但是外道,他没有‘般若度’。外道也讲布施,也行法施;讲他的外道经论,行外道法;他也很精进,只用一只脚站在地上不摇动,站了老半天,借此来精进苦行。外道也有外道戒,如持牛戒,持忌讳戒,受持一些不是趣向于正觉与解脱的戒。外道他也行忍辱,整天泡在冷水里,或是卧在荆棘刺上,忍受身体被折磨的痛苦。外道也修禅定,也打坐,甚至到达了非想非非想的外道定。可是外道的五度里头,因为没有‘般若度’为引导,所以才把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五度修错了,修到偏差的路上去了。佛门中的五度,因为有‘般若度’做为引导,就不会落到像外道那样的愚痴、盲目的修行;就不会像外道盲修、瞎炼一场。外道修到最后,还是落在‘束缚’里面,这是因为在因地中,就把方向搞错了。所以‘般若度’对修行人是很重要的;失去了‘般若度’,在修行的道路上,就好像失去了明亮眼睛一样,究竟走不上解脱的行程。外道他也求智慧,但是所求的都是邪知邪见,不是正知正见的‘般若智慧’。为什么外道的修行,不能趣向正路呢?原因就是他缺乏了像我们佛门中的‘般若智慧’做为引导。

佛在这里又告诉须菩提:‘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为什么佛会说这句话呢?前面经文说:‘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为什么‘得闻是经’的人,会不惊、不怖、不畏呢?就是他对如来所说的‘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这个究竟的‘义趣’,已完全的通达、明白,而且信受不疑,所以他才会不惊、不怖、不畏。‘如来说第一波罗密’如来的意思是,要由‘般若度’来引导前五度的修证,使之成为无漏的成佛之因,这样的‘波罗密’就叫做‘第一波罗密’。什么叫做‘波罗密’呢?‘波罗密’就是究竟圆满成就的意思。修行要怎样才能究竟圆满成就呢?由‘般若度’来引导前五度的修行,修证这无漏成佛之因,这就是最圆满的修证,所以才称为‘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什么意思呢?因为诸法因缘所生,缘生相生,缘灭相灭,无有自性,当体即空,无有一法可得,‘第一波罗密’也是名假施设,法假施设,引导前五度,趣入‘实相般若’的修证;‘实相般若’是无生境界;无生境界,非取相证得,所以‘第一波罗密’也不应取相住著,故说‘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这样一来,就名副其实,诚如世尊所印证‘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离相妙行来降伏其心,安住真心,这就是‘第一波罗密’的究竟义趣。下面要讲的,就是再推广到余度上的忍度。

丁三、类明余度(分二)
戊一、类明忍度(分二)
己一、正以类明

须菩提!忍辱波罗密,如来说非忍辱波罗密,是名忍辱波罗密。

这科是修‘忍辱度’的引证,与修‘般若度’是一样的修法。‘忍’是能忍的心,‘辱’是所忍之境。人家骂我、打我、嫉妒障碍我,这都是污辱我的境,我能忍辱下来。按世俗谛说‘忍辱波罗密’,是有个忍辱的相。按真谛上说:‘即非忍辱波罗密’,忍辱之法,是因缘所生,缘生相生,缘灭相灭,无有自性,当体即空,故说‘即非忍辱波罗密’,不应执著这个‘忍辱度’。我们修六度都要‘三轮体空’,修‘忍辱度’时,要内没有能忍之心,外没有所忍之境,中间也不住著打我、骂我、辱我的这些相,这样就是‘三轮体空’,这样才合中道第一义谛上,所谓即空,即假,即中的‘忍辱度’,‘是名忍辱波罗密’,这就是‘忍辱度’的圆满成就。下面释迦世尊再引证,他修‘忍辱度’的事实来证明,先引证他最近的事。

己二、引事证释(分二)
庚一、详引近事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前面说过‘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要我们修行‘般若空慧’时,能远离一切相,而不去执著,因为一切相的执著,都是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上面建立起来的;远离一切相,就是要我们远离这个四相的建立。要是我们,心不远离四相,这个‘忍辱度’就修不来;在修行‘般若度’上,更不能得到‘实相般若’的真实妙用。这里释迦世尊,拿自己来作个证明:‘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歌利王是梵语,翻成中国话叫‘极恶的王’。释迦世尊过去世,在因地修行时,遇见了这位极恶的国王。有一天,正是天气晴朗,百花开放的日子,这位国王带了很多宫女,出城到山上游玩,游玩了一段时间,这个国王玩累了,竟坐在地上睡著了。宫女们看见国王睡著了,大家可以自由了,就不去惊醒他,各自散开,各人各找自己玩耍的地方。有一个宫女发现在一个山洞里,住著一个修行人,就手一招呼,大家都围过去看。一看之下,里面是一个年轻的修行者。这些宫女就好奇的问修行者许多问题。修行人发现这些宫女,善根很深,于是就很仔细的开示了修行的道理给她们听,说:这个世间是无常苦空的,世间充满著,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迷惑的人,天天都在烦恼的煎熬逼迫中打滚,不知出离;假使你能明白世间的苦恼,你就会发心修行,去追求解脱之道。有智慧的人,绝不会迷失在只为追求虚幻不实的荣华富贵,而去造就无边的罪业,牵引未来受到无量的苦报。不管你们在宫中是怎样的享福快乐,但是总有一天,这一切不实的快乐,也会随著无常的运转,而改变迁移的,最后都会消失在无情的岁月里。你们不要放逸,只追求五欲的快乐,应该知道,外在的苦乐,无非是虚幻,不能长久的。所以你们应该去找内心本来就属于自己真正解脱的心,这才是真实、永恒的自在。宫女们很诚恳的听,听得非常的入神。不知不觉,时间过得很快,国王也醒了。噫!他发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