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金刚经讲录 >

第22章

金刚经讲录-第22章

小说: 金刚经讲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明白了前面所解释的道理,这样‘佛说般若波罗密’这个假名言说,也就不会妨碍,如来施设名言说法度化众生的方便了。当知如来说法,说即无说,无说而说,是名中谛说法。这样就把第一个疑问——既然是‘假名而已,又何必要说法’的疑问解开了。下面再解开第二个疑问。

戊二、断无说云何摄界疑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前面须菩提回答世尊说:‘如来无所说’虽答:‘无所说’,并不是说佛一向不说法。所谓说法之目的,在于断除众生心中一切烦恼之病。病好后,就不需要法药了,但是恐怕众生又执药成病,所以须菩提才回答世尊说:‘如来无所说’以此解开执药成病的过失。这样一来,又产生了第二个疑问,就是假使如来一向‘无所说’法,又怎样来摄受教化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呢?为了解开这个疑问,佛又问当机者:‘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微尘数目多不多呢?’须菩提回答说:‘甚多。世尊!’依佛法说,凡是‘有法’的存在,都离不开缘聚缘散的因缘法则。微尘是在因缘的条件上,由更微小的微细单位,再缘合成微尘的假相,如果要再更微细的分割和分析,他还是离不开因缘相的集聚。这个世界本来是由无量微尘积聚成相,而成为一个世界。微尘是小,世界是大,但总是离不开因缘和合,暂时现起的幻有假相。‘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大家要注意这段经文要紧接著念下去,读下去,‘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微尘辗转分析,最后还是因缘假相,本无自体。知微尘无体,就知微尘只不过是假名而已,虽是假名,但并不妨碍由因缘假相,暂时现起的幻有。‘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的道理,也是与前面解释的道理一样。因如来深知器界之因缘生灭,去来之相。缘生如幻,故不住著器界之相,如镜无心,缘来现相,缘去不留影。如来摄化三千大千世界的道理也是如是。如来了知一切法皆因缘所生。缘生缘灭,所以能当体随缘,不生留碍,所以在三千大千世界摄化众生,能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没有住著世界之相,随缘聚会,随缘散。虽因缘如幻,但佛也不舍广度众生,所谓佛随缘度化有缘人,也正是这个意思。明白了这个道理,第二个疑问又迎刃而解了。

戊三、断名界云何现相疑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这段经文都是推广前面的经文,前面经文第五分上有:‘可以身相见如来不?’在这个地方只改换一个名相来问,即‘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前面说过,‘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如来摄化三千大千世界,按世俗谛讲,如来确实是有个摄化三千大千世界之相。按真谛的无住,离相,缘起性空来说‘如来说世界非世界’。真谛上的当体是空无所住的,世界也只是个假名假相而已。佛怕众生起疑,既然说世界是个假名的世界,是个当体即空的世界,那么如来依著世界的依报所现的三十二相的正报,当然也是无所依著了?为防此疑,故佛又问须菩提:‘你意下以为怎样?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吗?’佛的意思是说,界既非界,相亦非相,二者俱是从缘而起,那又怎么会互相的障碍呢?庆幸须菩提已解佛意,直答说:‘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须菩提的意思是说,要离相,才可以得见如来法身。这是因为须菩提已深悟离相见佛的要旨。由前面的非微尘,非世界的道理,启悟了须菩提自己说出,如来的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的解悟道理。按世俗谛说,如来有三十二相度化众生。但是如来的三十二相,也是因缘生法。所谓缘生相生,缘灭相灭,终归假相出没而已。在真谛的离相,无住,无相法身的般若空慧上来说,但有其名相之影而已。所谓‘真智无为不住诸相’,非微尘,非世界都说明诸相是假,不可取以为实。佛的三十二相,也是为了引度众生而出现的因缘假相。佛的真智法身,不是取相所能见到的。如经云:‘若有欲知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这样才能见到佛智身的真相。这正是须菩提所解悟的道理。

丙二、成就解慧(分五)
丁一、校量经功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这段经文是较量受持金刚经的功德,前面较量过七宝布施的功德,这里是较量身命布施的功德。身命布施比七宝的布施更难。为什么呢?因为七宝是身外之财,这个身命是身内之财。身外之财,我只要发个舍心,就可以把他舍掉了。但是这个身内之财,就不容易布施,因为生命只有一条而已,只能布施一次。众生对生命都是执著不放的,叫他去利益众生,施舍身命那是很难的。假使有个善男子、善女人,他发了心,要拿这个唯一无二的身命作布施,利益众生,还不止一个身命,而是以恒河沙数的身命布施。这表示很多的生生世世中,他都发心要以身命布施,利益众生。这个人的福德简直是不能计算,太多太多了!‘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这里‘甚多’的意思,就是受持金刚经的功德,超过了前面那个以恒河沙身命布施的功德。

在这个地方,须菩提悟到甚深的道理,也是开悟之处。能悟到般若甚深之理的人,才肯把生命布施出来,而持金刚经的功德,远超过恒河沙身命布施的功德,可知金刚经功德是不可思议!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丁二、信解感叹(分三)
戊一、当机闻解悲感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当机者须菩提,听释迦佛说到这里,对这含有很深奥佛理的金刚经,心中已经深深的解悟到金刚经所含摄的般若智慧,太深奥、太高深了;庆幸自己又能够深深的解悟到佛经的义理和归趣,因此深为感动而流泪悲泣。金刚经的正宗分,分四大科:第一生信分,第二是开解分,第三是起修分,第四是成证分,这都有经文证明。前面所讲的,从第二分到第八分是第一科。讲到第六分时就生起了清净信心,生起净信之心的功德,等于供养过百千万亿诸佛所种诸善根的功德,这是为了要开导我们,叫我们也能生起清净信心。现在讲到第二科,‘深解义趣’,须菩提已深深的解悟到金刚经的道理与归趣,这在经上有明文证明的。这科虽然是一直延伸到第十六分,但是说到第十三分,本意已说完,经文上就用了结归之词,下面第十五、十六分是推广前面的道理,所以这一科讲到第十三分,就来个总结。当机者闻到这里,已经‘深解义趣’了。在教下来说,称为‘大开圆解’,所谓‘教下’,就是指研究教理的人,如果在禅宗,这就叫做‘大彻大悟’。再解释经文,‘尔时’,就是指释迦世尊说法说到,‘以是名字汝当奉持’,取了经名之后,再说‘佛说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密。’再去除疑惑,说微尘非微尘,说世界非世界,乃至三十二相,亦是非相。再较量此经的功德,恒河沙数身命布施,不及受持金刚经的一小段经文,以及为他人说一小段的经文,功德就无量无边。‘尔时’就是讲到这里的时候,须菩提就深深的解悟到金刚经所说的义理与归趣。归趣到什么地方去呢?须菩提已经了解到,此经是要人归趣到‘实相般若’上去的。你讲金刚经,依文解义,这还是‘文字般若’,因此你得去‘观照’,不去‘观照’,你怎么会开悟呢?‘闻说是经’,所闻的是‘文字般若’,‘深解义趣’就是能够深深的解悟此经的义理与归趣。‘深解’二个字,就是他起了‘观照般若’,才能有这么深入的解悟。解悟到什么呢?解悟到此经义理的归趣,就是‘实相般若’。须菩提因深解到‘实相般若’的义理了,于是大受感动,‘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因为他深深地感激佛陀教化的法恩,感叹这部经典,含有很深奥的实相义理,而且自己又在今天,能够大开解悟。才从心里感激出来,眼中充满热泪,以抒发内在纯洁的悲仰。因为这是发自真情的流露,所以只有无声之泣。要是大嚎大哭,就不能说出话来了。他这时就开口赞叹一声,‘希有!世尊’。在第二分也赞叹过,‘希有!世尊’,名字虽是相同,但意义上却不同。在第二分是赞叹世尊,能把般若的妙用,表现在日用寻常的穿衣吃饭,出入往返里面。真是希有微妙!这第十四分所赞叹的‘希有!世尊’这句,却是须菩提赞叹他自己的。赞叹他自已,已得了很深很深入的解悟,佛说金刚经的义理与归趣,这是他以前没有解悟过的,今天解悟了。所以他很感叹的说‘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小乘经叫浅的经典,权教所说的经典叫做深的经典,而不叫做‘甚深经典’。这个地方说:‘佛说如是甚深经典’就是由权教大乘的义理,而解悟到实教大乘的归趣,所以才说‘甚深’。怎么知道呢?因为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了。上面有个‘深’字,所以这底下再加个‘甚深’,这是表示他‘甚深’的解悟,是悟到实教大乘。他怎样赞叹自己‘希有!’呢?‘我从昔来所得慧眼’,自从我证得阿罗汉果以来;阿罗汉是得到了‘我空’的道理,得到了‘我空’的智慧眼,得了智慧眼,应该是了解一切法了,可是还没有得闻,像这部经典所说的法,那么深奥。我今天既然得闻这个深奥‘希有’之法,闻到了我还能够深深的解悟到他的义理与归趣,所以这是甚为‘希有’的,这个‘希有’是须菩提感叹他自已的。

戊二、赞叹信解功德(分二)
己一、现前信解功德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这是先赞叹,现前同一法会里的大众。‘若复有人’除了我须菩提外,假使另外有人,‘得闻是经’,也能闻到这部金刚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前面第六分的经文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这段经文是强调说,对金刚经能生信心,乃至一念的净信,这个功德就超过了承事供养百千万亿诸佛的功德。为什么那个一念净信之心,有那么多的功德呢?因为由这一念的净信,‘能生实相’。‘实相’就是‘实相般若’。这个‘实相般若’是怎样生起来的呢?是由你的清净信心生出来的。所以第一大科要你生信,就是生这个清净信心。第二大科才开解,而悟入了‘实相’之理。怎么会解悟出这个‘实相’之理呢?就是由你信心清净,才生出来的。

‘实相’本来无生无灭,本来具有的,因为被无明烦恼所盖覆住了。今天你的信心清净了,由这一念清净信心,对般若妙法就有了相应作用,所以把‘实相’显发出来了。我们学金刚经,释迦如来说‘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意思就是要我们依著「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起‘观照般若’就是要求我们的信心清净。这个信心一清净,‘实相般若’就会显出来。所谓信圆果满,就是这个意思。须菩提尊者,他感叹自己‘希有’,能够在今天,‘大开圆解’,解悟到此经甚深的义理与归趣。同时又赞叹别人,闻到这个经典的功德‘希有’。能够‘得闻是经’这是他前生前世种了善根,今生今世,才会碰到,得闻般若法门的殊胜因缘。他闻了经就是闻慧,他能信心清净就是思慧。‘即生实相’这就入于修慧。他修行什么呢?就是修行‘实相般若’的这个法身。‘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前面讲的七宝布施,乃至身命布施,都是得福多,这叫福德,是培养福报。这里的‘功德’与前面的福德有何不同呢?功德就是用功修行,完全是般若智慧的成就,他闻了经,信心清净,就依文解义,随义入了观想,这种用功修行的功德,才叫功德,这功德不是普通的功德,是‘第一希有’的功德,因为这种用功,能生‘实相’。‘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顾名思义,称为‘实相’者,它就是‘真实之相’。‘真实之相’就一定不是虚妄之相。我们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是‘实相般若’是离一切相的真如妙性,是个真空理体之相,他不是虚妄之相,才说‘即是非相’不是虚妄之相。能知非相则不住于相、不取著于相、不执著于相。以此因缘而得入‘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如来为了要拣别不是那个虚妄之相,才给他取个名,叫‘真实之相’。

己二、当来信解功德(分二)
庚一、正以赞叹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

现在是讲到第二小科上,这是赞叹未来的众生所得的功德。须菩提拿自己做譬喻说:‘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为什么呢?第一、我善根深厚,能与佛同时出世,第二、我能依著我的善根修行,大家证了阿罗汉果,我也证了阿罗汉果;而且我是解空第一的阿罗汉,在小乘法上,我是解空第一,因为有这个基础,对于大乘法的解空,就很容易领悟,这是我宿世的善根所致。在我自己用功修行来说,不算很难,为什么呢?因我是亲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