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金刚经讲录 >

第14章

金刚经讲录-第14章

小说: 金刚经讲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观照般若’生起来了,这个时候,就跟‘实相般若’的理体相应了,这就跟诸佛相通了。其实,诸佛本来是跟我们相通的,我们之所以跟诸佛不通,是我们自生障碍,一旦‘一念生净信者’也就跟诸佛相通了。‘如来悉知悉见’,‘如来’就是指著诸佛,如来的智慧完全知道你这一念清净心生出来了,如来的佛眼亲自看见你这个众生一念清净智慧生出来了。‘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金刚经’不偏‘有’,讲到第四分以‘无住行施’可以‘得无量的福德’,这地方讲一念清净的信心生起来,也不落到偏空的一边,可以‘得如是无量福德’,‘如是无量福德’是什么呢?就跟前面那个众生,他亲近过‘无量千万佛’面前种的善根所得到的‘无量福德’一样,这一念清净之心就跟他相等。你得到的就是一念净信的信心,它怎么样有价值呢?下面就是佛自己征问,自己解释。

戊二、展转征释(分三)
己一、承征承释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是诸众生’这一句,就指著一念生净信的众生。‘无复’就是再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他把我执的四个相空掉了,若是他有我执四个相,他的信心就不清净。‘无法相’,他对于法执也空掉了,证得法空。‘亦无非法相’,他连‘空空’也不执著,我也空了,法也空了,这叫‘空空’,也叫‘俱空’。要是三空中有一空不空,他的信心不叫净信,因为有我执便不清净,有法执不清净,起空执还是不清净,所以你看,他一念之心,时间虽然很短,可是与‘实相般若’相应,‘实相般若’上没有我执、法执、空执这三个执,所以他才叫做净信之心,才能得到‘如是无量福德’。下面再征问再解释。

己二、转征转释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为什么呢?‘是诸众生’是指一念生净信的众生,‘金刚经’上的我执是微细的我执,不是平常对小乘人开导时所说的那个凡夫执著五蕴假合臭皮囊的我。你发了大乘心要度众生,我为能度者,这就是我相,人为我所度者,这就是个人相,人度所度种种差别的相叫众生相,再执著不舍叫寿者相,合起来就叫我相。说明白一点,这个我相是大乘菩萨发菩提心的我相,这叫微细的我相,但是‘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假使在心里起了个相,譬如起个我要弘扬大乘佛法,我要弘扬‘般若经’,这就是个相,我要度众生这就是人相,种种差别,种种相,就是众生相,执著不舍就是寿者相。你心一起执,四个相就生起来,这叫我执四相。‘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你把上面我执四相空掉了,‘若取法相’,二乘人他把我执破了,我等四相没有了,这叫证得我空之理,但是他法执没有破,他还取著法相,认为一切法都是实有的,他能断除烦恼,了生死,佛说的法都是无上的妙法,又怎能说没有呢?这一执著就落于有见,即著了‘我人众生寿者相’,这个四相比我执四相更加精细,但是再精细还是个相,这叫做法执四相。

己三、再征再释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何以故?’为什么呢?‘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这三种四相,一层比一层微细,但是你不能生心,不能动念,‘生心即错,动念即乖’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若是你把法执四相空掉了,得个‘俱空’即我也空,法也空,因此你又生心动念又起了个执,以为已达到了最高深的目的,证得了二空,这一念执著,叫做‘俱空’的执著。‘取’就是执著,‘取’了二空的‘非法相’,因此又生起我等四个相,那是最微细的,虽然是最微细的,也还是个相,有一点点相,就不叫清净的信心。所以佛在前面说‘真实信心’,后来说‘净信之心’就是要把‘我相’‘法相’‘非法相’三种的四相都把它清净。

因为要把三种即我相、法相、非法相,我人众生寿者四相远离,信心才能清净。‘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这段经文怎么没有指出‘我’呢?因为在这‘般若法会’的大乘菩萨,老早就把‘我’给空掉了。二乘弟子也已把我执空掉了,这精细的我执,一说他就了解,也能空掉,最难空的就是‘法相’与‘非法相’,就是空执,这是一种解释。第二种解释是法相里面,就含有我等四相在内,所以不应取我等四相,也不应取法等四相,因为一取就生四个相出来。换句话就是不应取著「我’,不应取著「法’,也不应取著「空’。

戊三、结示进信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以是义故’‘义’是义理,‘金刚经’讲到这里就是要把三种四相都空掉,根据这样的义理,‘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如来在平常、寻常生活、日用中就是在说‘般若经’与‘金刚经’,在这之前,如来我常常跟你们诸大比丘说,叫你们听了我说的话,不要著相,不知你们是否有记在心里吗?现在把以前说过的‘空法执’的道理重提出来。‘知我说法,如筏喻者’:如来说法没有一个真实的什么法给你,如来说法就像要过河、过海要用的‘筏’一样。‘筏’就是船,用许多大竹竿把它连贯起来,放在水里当做船,是过河用的工具。如来说法就如‘筏喻者’,没有船筏,不能过烦恼河,渡生死海。为了要过烦恼河,渡生死海,就需要靠如来说的法门,就如过河需靠筏船一样。‘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比喻什么呢?在没有断烦恼,没有了生死,需要如来的法,等断了烦恼,了脱生死,已经到达彼岸了,你还起法执干什么呢?那个法已经用不著了,就如筏船,渡了河,不得不舍筏而登岸。现在‘金刚经’叫你一念生净信之心,不能起我执,还不能起法执,下面再解释‘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两句文很不容易消,‘心印疏’与‘新眼疏’都把这个‘非法’解为不是佛法上去了。这两种注解我都不采取,为什么呢?因为这与经文的本意不合。前面经文是讲三种四相,我执四相、法执四相、空执四相,空执在‘金刚经’的经文上就叫做‘非法相’,现在这两句经文中的‘非法’还指著前面的那个‘非法’,不会解释到世间法上去。为什么不用那两种解释呢?我认为第一、在‘般若法会’上,如来已经说了四十年的法,大乘的弟子是不会执著世间法了,也就是所谓‘非法’就不是佛法,是不会去执著。就是二乘弟子都已证了阿罗汉,证到了辟支佛果,他们又怎会去执著非佛法的世间法呢!如来用不著提到这个道理,这对初发心的凡夫可以讲,对‘金刚经’法会的弟子,如来不会讲这个道理。何以故?因为在时间上,对象都不应机了,就如在研究所的学生,你还给他讲小学的课程干什么呢?第二、与经文不合,因为经文上讲‘若取法相,若取非法相’,明明有个‘非法’,怎么在总结这段经文时,这个‘非法’会解到世间法上去了呢?据于这二点,所以我不采取这两种注解。那么我怎样解释呢?希望同学们记住,以便好好研究。如来说的法是有功用的,有何功用呢?可以断烦恼,了生死,如船如筏的比喻,‘过河需用船,登岸不需舟’。所以如来的法确切有船筏的功用,它能令你渡烦恼河、生死海,这有功用的法还应该舍,何况是‘空’的‘非法’,就是‘二空’之理,还执著干什么呢?到那个时候,你已能任运自然,就能证得‘二空’之理了;这不是说‘二空’之理浅,其实‘二空’之理比法执又深了一步,但是它没有直接的断烦恼,了生死的功用。要断烦恼,了生脱死需要如来的法,不需要我空、法空的俱空。有直接功用的法还要舍去,何况没有直接功用的‘非法’也就是‘二空’,你还执著干什么呢,这样解释就与经文原意相吻合了。无得无说分第七
戊四、重释伏疑(分三)
己一、防疑示问

第七分讲释迦佛成了佛,他证得菩提果,是有所得吗?无所得;释迦佛天天在说法渡众,有说法吗?无所说,这叫做‘无得无说’。这样就令人生疑说:如你所说,一切皆不应取,不合‘有得有说’,为何如来得道说法呢?为防这个疑问,所以释迦佛自己先示问。今看经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这里举出了两个问题,学大乘佛法的人,对一切相都能破掉,但佛相、法相不容易破。何以故?因为在开始时,我们不信佛的缘故,所以如来一成了佛,就开导我们要信佛,我们没有听过法,佛就开导我们要相信法。开始就叫我们皈依三宝,即皈依佛、法、僧。为什么要皈依僧呢?僧是住持佛法的人,又是弘扬佛法的人,所以一定要皈依。佛在世时,他一个人就代表三宝了,因为佛本身是佛宝,他说的法是法宝,他本身又是个出家人是僧中的一份,是僧宝。佛在世时并不严格的提倡尊重僧宝,可是要尊重佛,尊重法。佛说了三四十年的法,为什么现在要把这最后的两个执著也要给打破呢?这就是禅宗门下所谓:‘若有一些些,便有一些些’、‘一些些’就是一点点,因你心里若有一点点的执著,那就是个障碍,所以说你有个佛相、有个法相,心中便不会清净,必须一无所有才叫清净心呀!前面佛要我们把佛相空掉,当面问须菩提:‘可以身相见如来不?’可是须菩提悟到了‘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因为如来所说的身相‘即非身相’。这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你所说的丈六金身,三十二相不是法身实相,反过来解释也可以,这是叫我们破对佛相的执著,不但应化身佛的相不可以执,报身佛的相也不可以执,这是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样一来,报身佛空了,又起了个疑问:那供‘佛’不是没有功德吗?不是没有‘佛’可成吗?所以前面第五分佛就解释你能‘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就不会落到断灭,才能见到法身如来,才能成佛。这以后又破法相,不但我执不可起,因一起我执,我等四相现前,连法执也不可执著,这就是破法执。更进一步连‘非法相’的二空也不可执著,一执著还是有四个相现前,应从心里清除得一干二净,才叫净信之心。此净信之心,一点相也不许存在,于是便又生了疑问,是什么呢?就是不起‘我执’这道理我们都了解,但不起‘法执’这就难得了解,何以故?因如来证得菩提果成了佛,世尊您告诉我们如来所说的‘言说章句’就是法宝啊!现在您又叫我们不要起‘法执’,那不是自相矛盾吗?如来因此就解释这道理,即要澈底的把佛和法都空掉,这就连著空佛也空法合起来了。既然不可以执著一尊佛,也不可以执著一个法门,那么如来实在是成了佛,是证得了菩提果,这就问:‘须菩提!于意云何?’现在开始讲这分的经文:须菩提!在你的心意,以为怎样呢?‘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没有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这是第一个问题,‘如来有所说法耶?’我如来天天给你们说法,你说如来有没有说法呢?提出这两个问题,两个‘耶’字。这一问须菩提是真正悟到甚深的‘般若’道理了。

己二、当机裁答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须菩提对佛所提出的问题,回答得很活泼,而不是死板板的答覆,他白佛言:如我领悟到佛所说的甚深义理,‘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他不正面回答得到或者没有得到,他都不说,他说没有一个定法,名字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是他所领悟到的甚深道理。这句子是个很活泼的句子,如来既然成了佛,证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什么我说没有一定的法,名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这可要注意‘名’字上,因为没有一个法一定要叫个名字,为什么呢?就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到中国话是‘无上正等正觉’是个对待的假名词。‘无上’对著菩萨、三贤、十地、连等觉,还没有成佛,仍还有个上,就是三贤菩萨之上还有十地,十地菩萨之上还有等觉,等觉菩萨之上,还有佛,这佛成了佛才叫做‘无上’,这是对菩萨有上之觉,才叫做‘无上’。什么叫做‘正等’呢?对著声闻、缘觉二乘人的遍觉就叫‘正等’。他所证的觉不是邪觉,而是‘正觉’,二乘人只是自利而不肯利众生,偏到一边去,所以如来超过了二乘之觉,故叫‘正等’。怎样叫做‘正觉’呢?对著凡夫、外道的不觉、邪觉就叫做‘正觉’;对二乘只自利而不利他的偏觉,叫‘正等正觉’,对菩萨有上之觉就叫做‘无上、正等、正觉’。这都是对待的假名词,没有一定的什么法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或叫个‘无上、正等、正觉’,以上是须菩提领悟出来而答覆的。‘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如来自成佛后,说法说到‘金刚经’的法会上已说了四十年了,前面说‘无有定法’,其实如来是天天在说法,不是没有说法,只是没有一个一定的法门在跟你说而已。为什么呢?如来说法是应机逗教,看你是个什么根机,就跟你说什么法,你是个人天乘,就跟你说人天乘的法,你是二乘,就跟你说二乘法,你是个大乘就跟你说大乘的法,这叫做观机逗教,应病施药,就像名医治病没有一定的药方,如来就是个大医王,他观众生的根机而说法,那有一定的法可说!

己三、征起释成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这个‘何以故’是须菩提长老自己征问自己解释的,为什么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