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金刚经讲录 >

第12章

金刚经讲录-第12章

小说: 金刚经讲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讲解经文即如理实见分第五。先讲己一、释因生疑,昭明太子说:你依著实相之理见到法身如来,这叫如理实见。‘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叫一声当机者,也就是叫我们要注意啊!在你心意之下以为怎样呢?‘可以身相见如来不?’,这是解释第一个疑惑,上施诸佛,就是上供养诸佛也不能著相。佛是无漏之果,我们配无漏之因,怎么又会错了呢?你要知道,你要配无漏之因,想证无漏之果,但是你现在所著的佛相是应化身,尤其是须菩提对著的世尊,这尊佛就是应化身佛呀!‘身’是丈六金身,‘相’是三十二相,‘如来’是法身如来。现在我跟你面对面,我就是佛,但是我是个应化身佛。虽然是超过一切凡夫的相好,但是你可以依这个丈六金身,三十二相见到法身如来吗?‘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佛这一问,须菩提开悟了。其实须菩提老早就开悟,他是替我们问的,也正是经佛这一问,才使我们更上一层楼。哦!原来这丈六金身,三十二相应化身佛,他是有生灭无常之相,这怎会是法身如来呢!我们供养应化身佛,不能著相,若一著相,都变成有漏之因,那怎会是无漏之因呢!这个疑惑就给破了,所以经佛这一问,须菩提就说:‘不也!世尊’即不可以以丈六金身三十二相得见到法身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何以故?须菩提自己解释,我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来所说的这个丈六金身,三十二相,可不是那个法身,那个实相。上边身相是丈六金身。,三十二相,下边的身相是法身实相。如来说的丈六金身、三十二相,‘即非身相’不是法身实相。那这又怎能是如来呢?又怎能见到如来呢!这样一来,又恐怕他再转生一个疑惑,既然应化身佛不可著相,我著相去供养报身佛这总可以吧!这就是己二、防转成疑,再分二小科,庚一、防报相可住疑,庚二、防究竟无佛疑。

己二、防转成疑(分二)
庚一、防报相可住疑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这段经文又推进了一层,按文字上解释,你既然把佛的相打破了,要知道学佛的人,最难破的相,就是佛相、法相,认为学佛法不执著怎么学呢?这一执著要把它破掉是很难很难的,现在就是先破佛相,既然能够破掉了,不著相,就由这个不执著佛相把它推广开来,要知道世出世间,一切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要离一切相,这是按文字上推广开来说的。按他怀疑上,连报身佛的相也是虚妄的,报身佛的相,他是在无量劫修无漏因,所修成的功德,他是应十地菩萨之机,等觉菩萨之机而示现的,因为那些菩萨还有无明没有断尽,他还有相,所以报身佛就给他现个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好有无量庄严,其实‘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十地菩萨慢慢地高,高到等觉,再高到成佛,佛与佛彼此没有身相得相见,佛与佛没有见面,为什么呢?因为法身没有二个,所以报身佛的相,你也不能执著,一执著还是错误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故也。这样一来,又生了一个疑惑,究竟是有没有佛呢?下面‘庚二究竟无佛疑’,这一小科即解答这个疑惑。

庚二、防究竟无佛疑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你能见到‘诸相非相’,‘非相’就是‘空’,就是‘心经’上的‘诸法空相’。若见‘诸相’就是‘诸法’,‘非相’就是‘空相’。因此‘金刚经’的‘诸相非相’也即是‘心经’上的‘诸法空相’。但是‘金刚经’在‘般若经’六百卷中,佛在讲‘金刚经’时,已讲到五百七十七卷,换句话说,六百卷‘般若经’已快讲完了,接著就是讲‘法华经’,要把圆教从真空翻出妙有的道理出来了。因此假如你能够‘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你就能见到法身如来,就不会落到断灭空。‘诸相非相’就是真空,真空不空就是妙有,你见到法身如来就是妙有。所以‘金刚经’的经文,要是你能看得懂,研究得透澈,那么你心灵深处真正能得到法喜、法乐,闻到高深玄妙的佛法。说高深高到什么程度?高到应化身佛你不可以著相,连报身佛也不可著相,玄妙到‘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你把应化身空了,报身空了,这时法身如来就显现出来了,你看玄妙不玄妙?真空即是妙有,妙有不有即是真空,‘新眼疏’他举示三个譬喻,如来有三个身,听过五教仪开蒙都知道了,就是应身、报身、法身。‘新眼疏’把这三个佛身做了一个譬喻即法身等于水,报身等于水上起的光,应化身等于光中所现的影子,你一执著应化身,即把水中光明现出来的影子,把它当成真实的,那你一定会掉到水里淹死,你没有看见光,也没有看见水,只看到影子,就要把影子透过那个影子那不是真实的。应化身是应凡夫二乘之机示现的。那么那水上的光是真实的,光是报身,你没有看见水就执著光,要晓得报身是应十地菩萨的机,是应等觉菩萨的机现出来的,水上的光,是由水上现出来的,因此你得透过光的那一层道理才能见到水。‘若见诸相非相’,把水上现的光、影子都透过了,就看到水,也就是说把‘诸相非相’都透过了,这就见到法身如来。要晓得并不是要离开光,离开影子,另外找水。你要找水就是在现光、现影子的时候的水中去找。你懂得这个道理,报身佛也就是法身,应化身佛也是法身,懂了这个道理,一切法皆是佛法。你不懂这个道理,你执著的应化身不是佛法,你执著报身佛也不是佛法,因为你执著的都是虚妄之法。如来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法难学就在这里,若是你明白了这个道理,千经万论一个理,不会有两个理,两个理还叫真理吗?因此你把一部‘金刚经’研究通,一经通则经经通,各部经也通了。‘金刚经’你现在不好好听,将来讲‘大乘起信论’还是听不懂,再讲‘圆觉经’也还是听不懂,这样讲到‘楞严经’时,你听了半天又费力,又冤枉,根本听不懂,其实你懂了‘金刚经’的道理,‘楞严经’的道理你也会内心了然的。‘楞严经’讲的是什么道理呢?‘即一切法离一切相’,不就是‘金刚经’上这一段经文‘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道理吗?即一切法离了一切法的相,你能不执著,你即一切法离一切相,那一切法不都变成法身理体,因法身遍一切处。那一切法不就是法身吗?所以懂得了佛法,一切法都是佛法,应化身是虚妄之法,报身也是虚妄之法,如果你不用功,而去起惑,造业,将来堕落三恶道,那还不算冤枉。但是你用功,不了解佛法,天天在那里拜佛,念‘金刚经’,结果得不到真实的利益,那才真冤枉。你不贪名不贪利,天天拜佛,天天念‘金刚经’结果不了解,你拜的那尊佛是什么佛?他不是木头雕刻的吗?他不是泥巴塑的吗?那尊佛是法身如来吗?你天天拜他干什么呢?‘金刚经’是白纸印上黑字,你天天念他干什么呢?这么一说,你这个心就没有地方搁了。假如你说是泥塑或木雕的佛不拜,那么要我上那儿去拜法身佛呢?这就要你透过那泥塑和木雕的佛像,不要去执著,乃至于释迦佛生于印度对著须菩提说法,当面问须菩提:‘你可以在我这丈六金身,三十二相中见到法身如来吗?’须菩提悟到这个道理,答说不可以。同样的,你是否可以依著白纸黑字念的‘金刚经’而懂‘金刚经’的道理吗?答案是不可以,因为白纸黑字是个生灭法。可是你要懂得这个道理,一切法都是佛法,白纸黑字印的‘金刚经’就是‘文字般若’,这‘金刚经’的‘文字般若’能出生一切诸佛,怎么可以不念它呢?你要懂得这个道理来念‘金刚经’,那利益就更加大了,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啊!你说那泥塑和木雕的佛像不是佛吗?不是佛,但是佛的法身遍一切处,还不遍到那泥塑木雕的佛像吗?你懂得这个道理,那你所拜的泥塑,木雕的佛像,就是法身佛了,这就是‘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你就见到法身如来。这道理不是很容易明白了吗?可是讲起来,可真玄奥,所谓‘真空不空即是妙有,妙有不有即是真空’,就在这个地方讲,‘诸相非相’就是真空,真空不是断灭空,不是没有的,因为见到法身如来,怎可以说是断灭没有了呢!但是我们要了解,法身如来不是报身如来,不是应身如来。报身、应身都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之法,这法身如来就是妙有,妙有不有就是真空,就是在那个‘诸相非相’那里见到法身如来,不是离开一切相,另外去见到法身如来,所以说:‘即一切法离一切相,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这样子你就见到法身如来。懂得这个道理,那你在用功跟你不懂得用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金刚经’第三分,第四分,第五分离开‘心印疏’‘新眼疏’,我道源另外有一个研究心得,第三分离相度生,是教导我们发大愿,即发弥勒菩萨偈颂的四种心。发了大愿后,还得立大行,第四分无住行施即立大行,对一切众生行财施、法施、无畏施,但不住相,这种无住行施叫立大行。第五分‘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叫证大果。我发了大愿,不是空愿,依愿引行,引出那第四分的无住行施,依行填愿,即填满第三分的大愿,结果功德圆满,那你不就成佛了吗?我度众生要离相,我行布施要不住相,这就是‘若见诸相非相’了。为什么我度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因为‘诸相非相’。我为什么行布施要不住一切法,不住六尘?‘菩萨应如是布施不著于相’,因为‘诸相非相’。这样发愿离相度生,这样立行无住行施,那结果‘即见如来’,证了大果。讲到这里,全部‘金刚经’的道理都有了,即发愿、修行、证果全部都有了,那么下面的经文还要讲不讲呢?这就要看你是不是上根利智,你是上根利智的话,不要讲也可以了,可是中下之根呢?不讲还是不行。这三分所讲的发大愿你是发了,立大行还没有做,证果还没有讲。这三分合起来就是下面就要讲到的第六分,这分重点在于要我们生清净的信仰心,这个信仰心还没有建立起来,信、解、行、证第一部功夫还没有得到,所以要讲第六分(总结开示降住竟)。正信希有分第六
丁二、成就信心(分四)
戊一、显信具德(分二)
己一、深生实信德(分三)
庚一、当机问信

‘正信’者不偏于空,不偏于有,这正信之心甚为‘希有’,不容易发出来,而要发生出来,故说‘正信希有’。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这‘颇有’两个字是含有轻疑之词,不敢说没有又恐怕没有,疑惑是疑惑了,但很轻微,并不严重,故用‘颇有’两个字。因为须菩提听‘金刚经’听到第五分‘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赞叹道:啊!太好了!太好了。但是也正是因为它的道理太玄,太妙了,其他的众生够资格理解吗?他在为众生担忧。‘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如来在世的时候说的法叫‘言说’,结集经藏,结集出来的叫‘章句’,就是指前面第三分‘离相度生’,第四分‘无住行施’,第五分‘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些‘言说’,这些‘章句’,详细的说是包括前面三分的经文。标其纲要就是‘离相度生’、‘无住行施’、‘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几句,能不能因此生起真实信心呢?他在为众生担忧。

庚二、如来答有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下面经文就是佛呵斥他,‘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佛向须菩提指出,你可不要这样讲,你若是这样讲,是讲得不当,是在轻视众生,看不起众生。先截断他的疑惑说话,为什么?因‘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佛明确地向须菩提指出他讲得不当,要知道不但如来在世,有众生对此‘章句’能生信心,在那个正法时代、像法时代的众生能生信心,乃至‘如来灭后’到了最后‘后五百岁’的众生,对此‘章句’还是能生信心的。由此可见,受持‘金刚经’而得到利益的众生实在太多了,这段经文大致上已讲好。再讲‘如来灭后,后五百岁’的‘后’字,先按普通的解释,如来的法运一共有一万二千年,如来灭度以后,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正法就像如来在世时一样的兴盛,这叫正法。过了一千年就是像法时代的开始,这时佛法还是在世上很兴盛,‘像’者相似正法,但不是正法,故名像法。过了两千年以后,入了末法时代,末法一万年,末法就是佛法垂末了,于是把如来的法运,再分五个五百岁。如来灭后第一个五百岁,是‘解脱坚固时期’,在这正法时代凡是释迦佛的弟子都能了生脱死,得到解脱。所谓‘解脱坚固’,‘坚固’就是不动摇和决定的意思,即是决定得到解脱。第二个五百岁是‘禅定坚固时期’,凡是佛弟子都能修到如来的大定,像‘楞严经’的楞严大定,‘法华经’的法华三昧,这些大乘的禅定都决定,不动摇而能得到。再过一个五百岁,正法时代一千年过去了,进入到像法时代,也就是第三个五百岁,这是‘多闻坚固时期’,如来的弟子们出了很多大法师,三藏十二部都研究得很透彻!这些法师都能讲经说法,做了很多注解,这就是像法时代第三个五百岁,多闻坚固时期。这个时期要是按历史上讲,佛法已稳固地进入中国,你看当时中国出了多少大法师,建立了八大宗派。到了第四个五百岁是‘塔寺坚固时期’,这个时期佛弟子求智慧的善根没有了,要求福报,修塔修寺,越修越多,越修越大,越修越高,大陆上的那些大丛林,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