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金刚经讲录 >

第10章

金刚经讲录-第10章

小说: 金刚经讲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我重提一下,为什么释迦如来对这个发心的人赞叹为菩萨摩诃萨呢?因为这个发心不容易发起来。我们讲经、学佛法,要能讲到那里,学到那里,你学大乘佛法,第一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要怎样发呢?就这样发:‘所有一切众生之类’,中间把那一段胎、卵、湿、化别名略去,接著「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就叫发菩提心。再简单就说:‘我要度一切众生皆成佛道’,你就这样发心,或许这个心不大容易发起来,但是我在这里还是苦口婆心劝诸位同学一定要发菩提心,为什么呢?因为发这个心,就是成佛的正因。要成佛也得讲因果呀!你没有成佛的因,又怎能得到成佛的果呢?成佛的因打从那一天起呢?打从我发菩提心这一天起,这就是成佛的正因。要是这个因不对,‘楞严经’上说:‘因地不真,果招纡曲’。若因地不对,绝对得不到佛果的。这样你转了多少大圈子,还是在六道轮回流转生死。所以你一定要发心,发心不要害怕。啊!这么多众生我怎样度呢?发心要发得大,度众生要一个一个去度,度众生得先度有缘的众生才能度。释迦牟尼佛也没有把众生度完呀!地藏王菩萨也没有把众生度尽呢!我们又怎能把众生度尽呢!那么释迦牟尼佛又怎样成佛呢!他把那些有缘的众生先度尽。我们也跟我们有缘的众生去度他,度一个算一个。但是你不能不发心,发起心来也不要害怕众生多。‘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四宏誓愿第一条大愿,你一定要发这个心愿,不发则没有成佛的因,永远不能成佛。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证明这一科,到这里才是说明降心之方法,也就是如来答覆降心之方法就在这一句。‘如是灭度’,这个‘如是’是指前文,就是指所有众生之类,我全部把他度到‘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样灭度了多少众生呢?有无量无数无边众生。无量、无数、无边要是分开来解释,都是一些大数目。印度的数目也有叫无量数,也有叫无数、也有叫无边数,实际上就是加重的口气,即是解释所有一切众生之类。你把无量无数无边都度好了,这下面就告诉我们降心之方法,‘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你可不要存有度众生度了这么多众生的心,你要是存有这个心,这也是妄想心,那也就是妄心没有降伏住,这句话才是告诉我们降伏妄心的方法。我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又怎么说:‘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呢?这文很不好解释。这就必须按‘般若经’里大乘‘空’中的道理来解。‘心印疏’上举出四种理由,‘新眼疏’举出五种理由,今天讲两种最简单,最明了的理由。第一种众生性空故,所以‘实无众生得灭度者’。第二种生佛同体故,所以‘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先讲第一种理由,众生性空,众生是从那里来的呢?众生是从缘起的。凡是缘起之法皆没有自性,当体就是空的,众生性也是空,根本没有一个众生,你度个什么众生呢?所以在缘起众生,本来是空的,本来就没有个众生,这样故说:‘实无众生得灭度者’。第二种理由,生佛同体故,众生本来具有真如,具有实相。诸佛成了佛,亲证真如实相;证得的就是人人本来具有的真如实相理体,即是‘在佛不增,在生不减’。在佛来说他证得的真如实相,并没有增加一点。在众生份上来说,在生不减,众生虽然流转生死,一时天上,一时人间,一时地狱,一时饿鬼,在六道轮回受生,但是真如实相,它并没有减少一点。要是减少一点,那就是虚妄之法,可以坏的。但是它是真实之法,它虽然自无始劫来,流转生死,本体没有动,一点儿也没有减少,也正是因为它没有减少,我们才可以成佛。我们成了佛就是证得本具真如实相的理体,诸佛是已经证得,我们是本具有的。这样我们就明白,众生的本体与诸佛的本体是一个体,没有两个体。到了我们成了佛,证得真如实相,并不是跟诸佛有两个样子。真如实相,也是遍一切法、一切处,没有另外还有一个真如,另外有一个实相,你证得的就是诸佛证得的,生佛之同体。这个同体的真如实相上没有两个真如,没有两个实相。所以你度的众生无量无数无边,但是他证得了真如实相成了佛,这证得的真如实相是他本来具有的,并不是我们度众生时给他的,我们只是告诉他一个降心之法、住心之法,教他断烦恼,教他证菩提,教他了生脱死,教他入涅槃。他断了烦恼,了生脱死,证得菩提、涅槃,是他本具有的菩提和涅槃,所以并没有新成佛的众生,本来就成佛,不是我们度他成佛,所以众生与诸佛之本体是一个体,这样故说:‘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文内已解释了,文外的意思还是要讲,因降伏妄心的方法就在这里,你要知道这不是我们普通凡夫的妄想心,普通凡夫的妄想心是贪图五欲,执著六尘。贪图五欲之乐,打妄想,这根本没有乐,乐即是苦,但是众生不了解,他的妄心像火烧一样;执著六尘,六尘本来是空的,他不知道,他把六尘的境界都当成真实的境界,要去执著不舍,这妄心自然像火烧一样,这是普通凡夫的妄想心。说到‘金刚经’在六百卷‘大般若’,它属于五百七十七卷。释迦佛说‘般若经’说了二十二年,至少说了二十年以后才说‘金刚经’的,说了二十年再加‘阿含十二方等八’再加上二十年,佛说了四十年的法,再说这个妄心,而且在这个般若法会上有两种众生是可以听的,一种是回小向大的声闻、缘觉,声闻是指阿罗汉,缘觉是指辟支佛,一种就是大心的凡夫,最上根利智的凡夫,他能听懂‘金刚经’,他五欲六尘的心,老早去除了,用不著在‘金刚般若’法会上再告诉他去降伏五欲,去降伏六尘。二乘人对著大乘讲,他是小乘,他们证得了阿罗汉,把五欲、六尘的妄想心降伏了,他怎么能证得阿罗汉、辟支佛呢?他断了烦恼障,烦恼障都是从五欲、六尘的妄想心上生起的,他既然断了烦恼障,他那里还会有贪图五欲,执著六尘的妄想心呢?那么他还有什么妄想心呢?最高的妄想心,最细的妄想心。大心凡夫他发了菩提心要想去度众生,这里面就起了个妄想心,什么妄想心呢?度众生的妄想心。这个二乘人,回小向大,他以为他已经‘所作皆办,具足佛法’,他不晓得这只是具足一部份佛法,并未完全具足,就是他认为把我执断了,可是他断的我执只是粗分,细分的我执还没有断掉。你要是不相信,就发发菩提心来广度众生看,一发菩提心,一度众生,你就著众生相,这就还有我,这个我是细分的我,最高的一个我。管他怎么高,怎么细,它还是个妄想心。度众生不要生心动念,要晓得这是最高最细的妄想心。你这么一听或是胆子小,就会说:我那够得上呢?我的五欲、六尘的妄想心都还没有降伏。你要晓得我们能够听到‘金刚经’,对‘金刚经’生了信心,我们的善根深厚得很,不要自己看不起自己,到下文会讲到,这不是在一佛、二佛、乃至三、四、五佛面前种的善根,是在无量千万佛面前所种的善根。也许你会问:既然亲近这么多佛,何以到现在还当众生呢?这是你没有把妄想心完全降伏故,若你把妄想心降伏了,你老早成了佛。所以自己不要生自卑感,说我的资格够不上。你要知道在这末法时代,有几个人能发心学佛法,有几个人能听到‘金刚经’的,听到‘金刚经’后,又有几个人能发信心的。下文会详细的解释,所以不要看不起自己。我们虽然是薄地凡夫,虽然是有五欲六尘的妄想心,你学了‘金刚经’,明白了最高一层的道理,而发心去度无量众生,不去著众生相,不生心动念,那你还会贪图五欲六尘吗?自然不会了,所以要发大乘心,不要自暴自弃说我够不上。这就是降伏妄心的道理,也就是‘金刚经’文外之意,也是证明这一科降伏妄心的方法。这是个什么方法呢?佛讲的开示,叫我们‘离相度生’,这四个字要记住。‘离相度生’,即度众生要离众生相,离众生相来度众生,这样一切妄心也就降伏了。

要是按弥勒菩萨的偈子,这一段经文是大乘菩萨发的四种心,弥勒菩萨做的偈颂来解释‘金刚经’:‘广大第一常,其心不颠倒,利益深心住,此乘功德满’这一段文里有四种大乘心,第一是广大心,你发了大乘心,你要度众生,你要度几个众生呢?度‘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这是广大心。第二是第一心,你把所有一切众生之类度到那里呢?‘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都度他成佛,这是第一心。第三是长远心‘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这一句要配合到长远心,虽然众生不好惹,会惹你生气、生烦恼,但不要怕,一定要发长远心去度众生成佛,一定要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这是第三个心。第四个心叫不颠倒心,‘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你发了广大心要度一切众生,发第一心,一切众生都度了,‘皆令入无余涅槃’,而且发了长远心度了‘无量、无数、无边众生’,你有没有著了众生相?著了众生相,其心已颠倒,因众生根本没有相,你怎么著相,这不是颠倒吗?所以这第四个心叫做不颠倒心。这一段经文是降伏妄心的方法,这里面有四种心,第一是广大心,第二是第一心,第三是长远心,第四是不颠倒心,尤其最重要的是第四不颠倒心。你度众生不能离众生相,这个心就颠倒了。假如度众生的时候,不著众生相,那个时候才是真的降伏妄心的功夫,所以说这四种心最重要的是‘不颠倒心’,不颠倒心就是度众生要离相,‘离相度生’,这样才能把妄想心降伏。讲到这已讲了弥勒菩萨偈子的两句,即‘广大第一常,其心不颠倒’。再讲‘利益深心住’,你懂得了前面的最高道理,但要脚踏实地去做,这叫‘依解起行’,依著你了解的最高大乘道理来起这个行门,来做功夫,这样你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就是安住在深心。深心是直达真心的本源,就是真如实相的心。你了达了这真如实相,里面根本就没有颠倒相,这样你的心就安住,降伏妄心就是安住真心,这叫做‘利益深心住’。‘此乘功德满’,‘此乘’是指实教大乘,‘金刚经’就是最上乘,他怎么不说权乘呢?因权乘还著众生相,实教大乘才不著众生相,所以这个功德才能做得圆满。要发菩提心,包括有这四种心,要是弥勒菩萨不解释,我们只能解释那一种的道理,度众生要‘离相度生’。‘金刚经’上说的很明显,‘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你能把这道理讲清楚,那就很高明了,没有讲错了。但是里面的四种心,我们看不出来,因此讲到弥勒菩萨有四种心,我们就要小心谨慎,把这四种心配到经文上。第一、广大心是‘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全部都要度他,这是广大心。‘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是第一心。‘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这是长远心,你度那么多众生,时间短这怎行呢!一定要发长远心,才不会退堕你的菩提心。‘实无众生得灭度者’,配到不颠倒心,要把它配的清清楚楚。

己三、征释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释迦佛讲到这里自己征问自己解释,今看经文‘何以故?’这是征问词,没有人发问,是释迦佛自己征问起来,‘须菩提’叫一声当机者,你要注意听啊!‘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以下是解释,‘何以故?’是什么原故?什么理由?我度了那么多众生,为什么‘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我们上面讲的众生是性空,生佛同体,现在由佛自己解释,佛自己解释不是更为亲切吗!你若是个菩萨则不应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若是有这四种相,你就不叫菩萨。这样说得很恳切,这也带著开示。今先解释这四种相,这‘金刚经’上的四种相合起来就是‘我相’。这‘我相’就是‘金刚经’上的‘我相’,不是凡夫那个普通的我执之相。为什么呢?因为这‘金刚经’上的当机者,一种是大心的凡夫,是上根利智的人,一种就是二乘证了阿罗汉果,证到辟支佛果的人。阿罗汉,辟支佛把我执断掉,烦恼障断掉了,他那里还会把五蕴假合的我当成真实的我呢!那么‘金刚经’上解这四种相,是怎么解的呢?你要注意,这是不能解到普通的我执之相。这是最高的一个我执我相,最细微的我执我相,连阿罗汉都没有觉察到,他把那粗分的我执我相断掉了,这个细分的我相没有断掉,他就入无余涅槃去了,他不肯度众生。现在回小向大,要劝你发菩提心,要度众生了,这个‘我相’就起来了。什么‘我相’呢?我是个能度的人,我要发菩提心度众生,度众生者就是我。能度众生的这个相,就是‘我相’。对著「我相’就叫做‘人相’,人是所度者,我今天度了一个人,度了两个人,这个人是被度的相。‘众生相’就是差别相,你能度他,你说法不能只说一种法,因为众生的根机不一,说的有种种法,有种种法的差别相,这叫做‘众生相’,‘众生相’就是能度所度的一个差别相。‘寿者相’是执著不舍的一个相,我们凡夫最执著「寿者相’,就是执著寿命的命根相,到了紧急要命的境界,什么都可以舍掉,这包括动产、不动产、田地房屋、黄金等都可以舍掉,但要保住这命根子。但实教菩萨却要把‘寿者相’弃掉,就是你不要想到我有个什么佛法告诉众生,众生跟我学了佛法,怎么样能得到了生脱死的真实利益,你一执著,就叫做‘寿者相’。这四种相合起来就是‘我相’,刚才讲过了,这‘我相’不是凡夫执著五蕴和合的那个粗分的我相,这是大乘菩萨发了菩提心度众生起的‘我相’,这个‘我相’起的很细微,阿罗汉还不知道,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