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西方确指 >

第2章

西方确指-第2章

小说: 西方确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志往否?”
咸曰:“愿往。”
菩萨曰:“汝不识路径,当云何?”
咸曰:“有人指示,从之而行。”
菩萨曰:“不可。倘是人指以向南、向东,若不明辨,竟从其言,则燕都远之又远矣。”
众曰:“然则如何?”
菩萨曰:“毕竟得一走过燕都之人,教是人曰:‘汝须向北而往,便可直达帝所。’诸弟子,此人所指,有错谬否?”
咸稽首曰:“无谬。”
菩萨曰:“又譬如有人,欲登万仞之巅、九层之顶,当如何教之?”
咸曰:“从卑至高。”
菩萨曰:“然。古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须是从第一级,至第二级,乃至最上一级,方为正说。若云一步便跨到最高处,为浪语矣。又譬如有人,天子将命以官,诏是人曰:‘汝愿为宰相耶?小吏耶?’是人云何上答?”

咸曰:“必愿为宰相。”
菩萨曰:“然。又譬如有人,在于歧路,不知所从。有悯之者,指曰:‘是边极艰险,极曲折,不得便出头。是边极正大,极平坦,走去便得出头。’其人受指,于此两边,当走何路?”
咸曰:“走正大,走平坦。”
菩萨曰:“善哉善哉!尔等酬我所问,俱合正理。然尔等能明解我所喻否?”
咸再拜曰:“唯垂开示。”
菩萨曰:“善听。尔等向来虽有求道之心,而不识修行之要,趋向无据,如人欲往燕都而不知路径者是。若遇邪师,教以邪法,如帝都在北而反指以往东、向南者是。则其人虽终日行,而茫无归宿,何由觐至尊,何由成大道?今我所示弥陀净土,帝都也。信愿行三,勤加精进,终至往生,是从第一级至最上一级也。期登上品,是愿为宰相,不愿为小吏也。依此而修,是走正大,而不行邪曲也。我即走过燕都之人也,若尔等不能深信,是舍帝都而趋边地也,弃宰相之尊而就小吏之贱也,背正大而求艰僻也。万仞之山巅,九层之塔顶,非尔所及矣。可胜悲痛哉!”


众欲积田为修行计。
菩萨曰:“汝等欲矢志同学,久聚不散,谢绝世故。于衣食所从,不复为求人计,故发此议。以我观之,念头虽好,然毕竟是贪恋尘劳,非清净法。何以故?街头一饭,冢间一宿,先佛道范。若必藉田而修,倘一不就,则汝诸人终无修行之日矣。又若言自无其赀,将出自募化,更为不可。佛一代教,无此二字。盖自末世不识礼义、不惧因果、不知廉耻之徒所为。真修道人,生死念切,断断不作是想。然更有一言,汝诸人但执持正念,各各努力,是即不聚而聚。若身心散逸,事无常恒,是虽聚而实散。苟明此意,止应随分随时,莫去闲思预计。”

菩萨又告众曰:“汝等虑身缠世网,念头不得干净耶?我有一法:汝但发个远离求度之愿,将牢牢归向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之心,换却奔走利名之心,便能即尘劳而觉路矣。”
有问:“念佛不能一心,当作何方便?”
菩萨曰:“汝但息想定虑,徐徐念去。要使声合乎心,心随乎声。念久自得诸念澄清,心境绝照,证入念佛三昧。然平日必须多念,从千至万,心无间断,则根器最易成熟。若强之使一,终不一也。”
时达本于座下,忽戄然念数声。
菩萨曰:“如是如是。”
诸弟子欲造像供养,请示法相。
菩萨曰:“诸弟子欲造相供养,积诚已久,合当显示。但汝尘劳中,我妙明内,即今显现,汝等不能见也。又我随机感化,身相不一。今但从本起修,可画作大比丘相,面如满月,形体丰伟,着袈裟坐莲花上。左手置膝,右手作说法相。眉间放白毫光,光中有阿弥陀佛结跏趺坐。要须庄严相好,不得潦草。”

诸人闻已,皆拱立思维如是法相。
菩萨乃言:“诸弟子,人人有个觉明妙行,不即不离,在汝诸人摸索不着处,时时出现。即今明白,更不须设像供养,愿见于他日也。”
查定宏因丧子,欲弃家为僧。
菩萨曰:“汝且莫妄想是事,是事汝做不得。汝但正心以治心,正身以治身,断无益之事,绝无益之友,皈心大觉,愿出迷途。挹彼洪波,滋我燥土,精求加被,驱诸障缘。汝向畏祈寿保身,当注力于此,勿多言也。”

定宏乃问:“奉教持《金刚经》,但诸字句有不同者,当从何本,得无差谬?”
菩萨曰:“‘金刚般若波罗密’七字,并无差谬。”
沈天宇有疾,设供求示。
菩萨曰:“汝今有疾,尚未即死。当息诸牵累,安心端坐。念身无常,念世无常。所有妄缘,一切放下,徐徐念一句阿弥陀佛,自然六尘不生,一心清净。不唯愈汝今生之疾,即生死病根,亦从此拔出矣。汝今设供求示,不过望我有甚好方与汝,口诀传汝,可愈汝疾。岂知菩萨无是等虚伪之法,但此实实数言教汝而已。汝若信而行之,真一服上品还丹妙药也。付汝一偈:
“病从己作,还由己除。
摄心清净,得常安乐。
坚久不变,同无量寿。”
菩萨示达本曰:“汝欲究明心地,极为有志。但你一肚皮砂铅水火、本来面目、真空真净等话,实实塞却,如何做得?你若要做,必须将此一络索,抛向东洋大海始得。不然,枉却□心,误却工夫矣。不如的的确确念一句阿弥陀佛,明心在是,生极乐在是,一举而两得,极是便宜也。”


无朽问:“云何仰酬祖父?”
菩萨曰:“世间所谓孝者,以何为上?”
曰:“能敬养,能为善,以无忘先德。”
菩萨曰:“此虽孝而有限。唯能发大愿,修出世法,若道成果满,岂但福及九祖,即历劫冤亲,俱蒙解脱。汝能专修净土,是为大孝。”
定茂问:“持咒云何明心?云何究竟?”
菩萨曰:“心不离咒,咒不离心,是持之义。汝当于一切时,观此咒体,与我心体,是一是二?若云二者,云何心能持咒,咒能显心?若云一者,云何忘则咒无,忆则咒有?则知此咒与心,离诸名相,毕竟空寂,是名究竟。若但持而不究竟,即无妙解。平等大慧云何显发?平等大慧不现,何由照生死之昏迷,达三界之实际乎?”

达本问:“出声念佛,每易发火,得默念否?”
菩萨曰:“汝一念佛,便云火发。何故汝终日向人说话,便没一毫火起耶?当知此火,乃汝无量劫来无明烦恼之所积聚,由汝今日信之不真,故念随火起,火逐妄生,以烧汝法身慧命耳。昔牟尼世尊,为大法故,于无量劫,舍身求道,所以得成无上宝王。今汝年力已衰,日夕勤行,犹嫌迟暮。尚乃恋着尘劳,希图丹药,以求延年益寿。汝不闻非非想天,尚有报尽。劫火洞烧,坏至三禅。况区区水火铅汞,假缘和合之法,而求其永无变灭耶?汝今闻我所言,当如梦初觉,如醉初醒,精修净土,正念往生。彼世界之寿命无穷无尽,成就法身,到一切智。非浅浅长生久视之术可同日而论也。”


查定宏问:“持咒时,多生恐怖,求示方便。”
菩萨曰:“谁来怖汝?谁是受怖者?由汝夙生习气不净,故从微想中,忽现此相耳。汝但精诚诵持,自当除灭,得如意意顺,善能护伏烦恼,而造入玄微。何恐怖之有?”
陈定育为母疾致祷,问作何功德,可获全愈?
菩萨示偈曰:
“孝首万德,孝贯三才,
大哉孝行,人伦之师。
汝以好心,求愈母疾。
汝当安适,念母痛楚。
汝食美味,念母减食。
汝衣轻软,念母脓血,
污其衣襟,露其胸胁。
如是思维,夙夜靡处。
归命大圣,精诚不二,
力行众善,仰答四恩。
愿母福益,愿母寿增,
愿母病愈,愿母体康。
觉明菩萨,为汝依怙,
苟如其言,无愿不果。”
定茂欲舍持咒而念佛,请问。
菩萨曰:“汝欲舍持咒而念佛,一志专修,最妙。但汝未知法要,只可名为持斋好善之人,不得名念佛之人。何以故?欲泛大海,必具大舟。欲驰千里,必择良马。故念佛人先须具大手段,割绝牵缠,打开尘网,直下即念是佛,即佛是心,乃至离即离非,顿入如来大光明藏。如是乃名正念念佛,得名为念佛人也。汝应善解此义。”


有年少僧四人进谒。
菩萨曰:“诸年少!众生无始时来,因于恩爱,故成眷属。而眷属中,父母于子,又为恩之至重,爱之至切,难割难舍。今尔等出家离俗,得为比丘。当知父母于尔,又有恩上之恩,非言所喻。故应趁此壮年盛力,勤办道业,答父母最初割恩断爱一片苦心,方不愧出家两字。若复放逸懈怠,以致终身废坠,是不孝中之不孝,为天地间极重罪人矣!当因吾语,猛生痛念。”


菩萨又示众曰:“诸善男子!人之一身,父母所生,父母所育。现前尔等种种营谋,种种受用,即使父母不曾与得一钱,也还是父母生却你身,故有今日。万事身为大,身为本。从本而推,岂不是父母之恩难言难尽。所以佛言,于父母边出一高声重语,尚获罪无量。况今有甚于此者耶?若言父母或以不堪相加,不得不诤,则是视父母如路人矣。只可欢然顺受,父母自有感悟之日。决不得争个你非我是,做逆天背伦之人。”


菩萨曰:“诸弟子当知,十方诸佛是众生心,十方众生是诸佛心。是故忆佛念佛,则十方诸佛现汝心内。然亦非诸佛之入于尔心,亦非汝心出于诸佛。皆是觉妙本明,不可思议。”
菩萨曰:“心行处灭,是诸佛常住真心。心行处有,是众生生死业心。其间不容丝发。若汝等能绵密加工,使此心无些子空隙,方得几分相应。莫略做半年十月,便谓我能苦心修道。不知此正障道处,切宜慎之。又工夫虽加,若未到铜山铁壁,推不倒、移不动处,犹未是打成一片。切莫见些影响,便即歇手,是为半途之废,必至弃其前功,毫无所益。此又学道人大病,不可不知。要知佛法如大海,转入转深,断非小小知见之所能尽。应尽形修习,造极为则,切莫作容易想。”


菩萨曰:“念佛三昧,是汝心大势力之所成,非由他致。今尔等念佛,昼夜不能如一,乱想犹复间真,皆是用心不得力处。”
顾定成求教。
菩萨曰:“汝来此庵,欲依净业。可知道云何得生极乐?”
答曰:“念佛往生。”
菩萨曰:“汝知云何念佛,即得往生?”
曰:“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菩萨曰:“如何是一心不乱?”
定成不能对。
菩萨曰:“吾知汝第能言之,未必能如法行之也。汝谛听我语。善男子,心本无念,念逐想生。此想虚妄,流转生死。汝今当知此一句阿弥陀佛,不从想生,不从念有,不住内外,无有相貌,即是尽诸妄想。诸佛如来清净微妙真实之身,非一非二,不可分别。如是念者,烦恼尘劳,无断无缚,止是一心。必得一心,方得名为执持名号,方得名为一心不乱,净业功成,直趋上品。”

定成再拜曰:“浊世凡夫,心智浅劣,未能深达至理,更求详示。”
菩萨曰:“汝今当发大愿,愿生极乐。然后至诚恳恻,称于阿弥陀佛。必使声缘于心,心缘于声,声心相依,如猫捕鼠,久久不失,则入正忆念三昧。更欲上进,当广参知识,博询高明,自悟即心是佛妙谛。汝今当具深信,慎毋学彼庸流,闻而不受。更莫学彼半真半假、半疑半信之徒,名虽受而无诚心奉行也。”


菩萨谓查母曰:“汝何不勤勤念佛?”
答曰:“因添儿孙,时常抱持,恐有不净。”
菩萨曰:“汝谓不净念佛,恐怕有罪,不知不念佛则获罪无量。莫计净与不净,只管念去可也。”
陈永寿问结局。菩萨示偈曰:
“节欲戒瞋,是保身法。
收敛安静,是作家法。
随力婚嫁,是省事法。
行善念佛,是出世法。
守此四法,结局通达。”
顾善记问终身及行善之方。
菩萨曰:“汝若存正心、行正事,得个正终身。你若存邪心、行邪事,还你个邪终身。至于‘善’之一字,随时随地可行,大事小事皆是。又兼戒杀放生,随力舍贫施苦。持念阿弥陀佛,回向极乐,日日不间。如是三年不改,方许你‘好心行善’四字。”


菩萨示无朽曰:“大抵修净业人,行住坐卧,起居饮食,俱宜西向,则机感易成,根境易熟。室中止供一佛一经、一炉一桌、一床一椅,不得放一多余物件。庭中亦扫除洁净,使经行无碍。要使此心一丝不挂,万虑俱忘,空洞洞地,不知有身,不知有世,并不知我今日所作是修行之事。如是则与道日亲,与世日隔,可以趋向净业。盖汝生时撇得干净,抛得干净,念头上不存一些子根节。大限到来,洒洒落落,不作儿女子顾恋身家子孙之态。岂不是大丈夫举动!所以要汝一意修行,别无沾滞,正为此一大关目也。至于修净之法,不出‘专勤’二字。专则不别为一事,勤则不虚弃一时。汝今晨起,即诵《弥陀经》一卷,持阿弥陀佛一千声,向佛前回向,念《一心归命文》,以此文言简而意备也。此为一时之课。若初起或身心未宁,日止四时。稍宁,渐增至六时。又渐增至十二时,合经十二卷,佛名一万二千声。更于回向时礼佛百拜,亦可分作四时。此为每日常课。余工不必计数,或默或声,但摄心谛念而已。又持名之法,必要字字句句声心相依,不杂分毫世念。久久成熟,决定得生极乐,坐宝莲华,登不退地。若余年未尽,犹得以其所证,为四众向导,报佛深恩。汝若于我所说,一一遵依,方不负觉明菩萨示汝正道,令汝出家。方不负三昧和尚为汝剃度,授汝大戒。此非小小因缘,汝莫自生轻慢。慎之慎之!”


菩萨示常摄曰:“汝向持《大悲神咒》,祈观音冥加,速得入道,甚好。但不得一向延缓,使志事不立。要须并日而作,兼程而进。自今当刻定期限,约准数时,杜绝人事,安止一室。每咒百卷作一时。兼礼四明所立《忏法》一卷,忏诸业障,助发胜功,为一时。昼夜分为六时,以五时持咒,一时礼忏。余时安坐修禅,深入不思议慧。何言乎不思议慧?了知心外无法,法法无名,直下纤尘不立,一念圆融,不可以思思,不可以议议,故名不思议慧。依此妙慧,则心摄于微。摄无摄相,所谓摄无所摄而不碍于摄,名善摄心也。由心摄故,无事不办。总而言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6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