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开国第一战:抗美援朝战争全景纪实 >

第90章

开国第一战:抗美援朝战争全景纪实-第90章

小说: 开国第一战:抗美援朝战争全景纪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阶段。在这个阶段中; 中国军队与朝鲜人民军一起; 在既无空军掩
护; 又无坦克支援; 仅有少量炮兵的情况下; 连续进行了5 次战役;
将战线从鸭绿江边推回到400 公里以南的三八线附近; 并以23 万
人的战斗减员为代价; 歼灭“联合国军”22 万余人; 其中美军8 万余
人( 美方公布数字为5 万余人) ; 从而在根本上扭转了朝鲜战局。
基本达成了出国时的战略目标。
对于饱受百年欺凌宰割的中国来说; 是一个历史性的胜利。
然而毋庸讳言; 第五次战役结束后; 中国军队士气也受到很大
负面影响。
5 月26 日; 当中国军队正在北撤时; 彭德怀就以志愿军党委名
义致电中央并高岗:
根据各军反映; 目前部队有些干部情绪消沉; 对战争
的长期性、艰苦性感到厌倦; 认为没有相当飞机、大炮、坦
克配合; 很难甚至不可能大量歼灭敌人; 埋怨飞机不出
动; 技术兵种未配合; 对于四、五次战役未取得很大胜利
685
第二十九章
投石问路
杜鲁门摇橄榄枝
顶天立地
洪学智当粮草官
表示不满; 相当普遍顾虑供应的困难得不到解决; 因而对
战争的前途表示怀疑; 所谓战争无头苦无边; 官兵关系不
正常; 破坏纪律的现象时有发生。?? 产生上述右倾现
象的原因; 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于战争很残酷; 困难多且严
重; 以及一、二、三次战役打得比较顺利; 对美帝是纸老虎
片面了解; 产生和存在着轻敌和速胜思想。但自四、五次
战役以来愈来愈残酷; 看到战争不可能短期结束; 同时志
愿军党委对战争长期性未进行系统的深入教育。
这是实话实说。
思想波动最大的是第三兵团和第十九兵团部队。
在战役结束后的休整地域;“刚刚经历了浴血鏖战和长途行军
的指战员们; 衣着褴褛; 精疲力竭; 有的在裹伤; 有的不顾野地上满
是露水; 倒下就呼呼大睡; 有的从大路上割来被敌机打死的骡马的
肉; 挖无烟式防空炉灶煮熟充饥??”
“ 没有歌声; 没有笑声; 甚至听不到说话声。”
这是一位亲历者留下的文字。
自解放战争以来; 这支军队还很少出现这样的窘境。
第九兵团因为经历过第二次战役和第四次战役的严峻局面;
情绪波动相对要小些; 但也很低沉。
第九兵团政治部宣传部长张景华为了解部队的思想状况; 曾
找到一个在战役中打得很不错的尖刀营; 与副营长和政治教导员
进行了如下对话。
张景华先开口:
“你们营作为师的尖刀部队; 打得非常出色嘛! 当然也很苦也
很残酷; 所以我们才需要调查各种情况; 很好地总结经验教训。”
浑身上下到处都裹着绷带的副营长突然呜呜大哭起来:
“我们6 个营级干部; 牺牲了4 个; 就剩我和教导员?? 全营;
有一大半人没回来。这仗打得真窝囊!”
686





“开头穿插很顺利。”教导员接过话头;“一夜功夫我们就突进
敌人纵深110 里; 经历大小战斗9 次; 打死打伤敌人140 名; 俘虏
270 多名??”
“ 哦! 打得不错嘛!”张景华情不自禁地惊叹一声。
“我们提前半小时占领预定高地; 卡住了敌人一个团的退路。”
教导员脸色陡然为之一变;“说好4 小时后主力部队上来; 结果14
个小时也不见踪影。我们死守高地; 两面受敌; 打得好惨!”
“ 天天讲美帝纸老虎; 这回我们们孤军被围; 敌人可就是铁老
虎了。”副营长发起了牢骚;“战前我们把敌人宣传得太差劲; 大伙
思想上也就麻痹了。抢占高地后; 累是一回事; 关键是多数同志对
敌人优势火力估计不足; 不愿拼死命构筑坚固工事; 以为咬咬牙挺
几个小时就顶过去了。结果一个小山头上; 至少落下了上千颗炮
弹和炸弹; 要不是命令我们撤回; 全营的人都非给轰光不可。”
“ 你们抓的俘虏是怎么处理的?”张景华问。
一说俘虏; 副营长的眼珠子都要瞪出来了:
“ 咱们的俘虏政策; 实在叫人想不通??”
“ 冷静些; 冷静些; 好好说!”教导员赶紧按住他。
“ 没关系; 随便说!”
张景华不在乎这个; 军事指挥员要没点脾气反而不正常了。
副营长气得扭歪了脸; 反而喘着粗气说不出话来。
最后还是教导员替他说了:
“我们营是头一批渡过昭阳江的。一过江就按照预定路线向
南猛插; 一路上势如破竹。敌人毫无思想准备; 一顿狠打他们就溃
不成军。团里给我们配了一名英语翻译; 两名朝鲜语翻译。只要
用英语或朝鲜语喊一通话; 告诉他们已经被包围; 缴枪不杀; 晕头
转向的美国兵和李伪军就会丢下武器跟着咱们走??”
“跟着走怎么行? !”副营长插上话;“穿插任务紧迫; 一分一秒
都耽误不得; 带着俘虏就会被捆住手脚。当时好些人就说处决他
们; 因为这些敌人是暂时给打懵了; 并不是真心想投降; 要是一看
687
第二十九章
投石问路
杜鲁门摇橄榄枝
顶天立地
洪学智当粮草官
到咱后续部队没上来; 不逃跑也会抄起家伙跟咱们干。”
“结果正是这样!”教导员一脸悲愤;“我们本想就这样办; 可俘
虏政策和战场纪律; 咱们一点也不敢含糊。我们把他们集中起来;
点过数让他们自动往北走; 枪炮没法带; 就卸下枪机炮栓扔沟里;
想等到打完歼灭战再来拾掇。哪里会想到咱们的主力会被挡在半
路上; 不能完成合围啊! 结果这些俘虏一个也没带出来。那天拂
晓; 在穿插路上最后一次战斗中; 有20 多个美国兵放下武器向后
转; 一会功夫; 就不知道他们从哪里又搞来一批枪支; 掉过头来撵
着我们屁股打。也怪我们大意; 没想到战场上是很容易搞到武器
的。我们营长就是给他们打死的。把大伙气得嗷嗷叫; 悔不该对
这帮混蛋手下留情。”
“ 能抽几个战士押送一下就好了!”张景华道。
“我们营强渡昭阳江时伤亡就不小; 一路上又不断减员。加上
尖刀营的战士一突入敌后; 个个都是过河卒子变成了车马炮; 这样
的精兵一个顶十个敌人; 谁还舍得抽他们去押俘虏? !”
副营长还是很忿忿然。
“唉; 总而言之; 我们对俘虏太讲仁慈; 从制订政策到执行政
策; 整个一个右倾。”教导员说着说着也走了火。
刚从战场上下来; 大家嘴上都没把门儿的。
张景华能理解; 但不能姑息:
“ 这话不够全面; 制订政策是从大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的;
执行政策必须有坚定性。碰了钉子出了纰漏可以分析找原因; 但
不能怀疑政策。你们吃了亏; 但你们的行动也产生了好影响; 至少
敌人说我们抓了俘虏就杀的谣言就不攻自破。”
两位指挥员沉默了; 看得出来他们心里还憋着气。
“ 还没想通?”张景华追问一句。
副营长梗着脖子不说话; 教导员勉强说了一句:
“首长放心; 不管想不想得通; 反正往后再碰上这样的事情; 照
样执行命令就是了。”
688





还是不通。
也难怪; 仗打得不顺手; 谁心里都憋着一肚子火没地儿撒。
第五次战役后来成为一个热门讨论话题。
现在看来; 这次战役在组织策划上确有可评可议之处。
从这次战役投入的力量来看; 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军队历史上
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 然而战役结果却又如此地不如人意; 究其根
本的内在原因; 还在于传统的基于国内战争经验的作战指导方式
在许多方面已不适应于现代战争发展的要求所致。
特别是敌方已经了解了自己的特点以后更是如此。
毛泽东归纳为:打得“急了一些”“; 大了一些”“; 远了一些”。
这确实是战役主观指导上的原因。
首先; 是打得“急了一些。”
战役发起前; 中朝军队统帅部根据美国增兵日本、美国海军舰
队在朝鲜东西海岸活动频繁和各种情报。判断敌人有在中朝军队
侧后登陆的可能; 为此; 采取某种相应措施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但
对于敌人实施登陆作战所需要的各种条件、特别是时间条件则缺
乏具体深入和科学的分析; 从而对敌人登陆的现实可能性估计过
高。为急于破坏敌人的登陆行动; 提前发起战役; 以图尽早摆脱当
时的被动局面; 夺回主动权。这样一来; 就使战役准备十分仓促;
战略预备队从国内赶来刚刚集结; 只作了必要的临战准备就投入
了作战; 地形不熟; 战术准备不足; 粮弹贮备不多; 致使作战行动受
到了很大不利影响。
由此也可以看出;“威慑”在战争中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其次是打得“ 大了一些”。
由于对敌我双方力量缺乏全面的分析; 特别是对“ 联合国军”
方面技术装备的优势给中朝军队作战带来的影响和敌人战术上的
改变缺乏深刻的认识; 过分看重了改装了苏式装备后的中朝军队
的力量; 自身又拘泥于第一、二、三次战役在特定条件下以奇袭方
式获取的带有很大局限性的胜利经验; 从而对战役的作用估计过
689
第二十九章
投石问路
杜鲁门摇橄榄枝
顶天立地
洪学智当粮草官
高; 看成是“朝鲜战争的时间缩短或拖长的关键”。虽然有了“准备
长期; 争取短期”的正确战争指导方针; 在具体掌握上却偏重于“ 争
取短期”。战役第一阶段预定歼敌5 个师另两个旅; 其中美军3 个
师; 第二阶段又预定歼灭韩军6 个师; 这在当时双方技术装备悬
殊、中朝方面又无空军配合的情况下; 在客观上即使不能说是不可
能; 至少也是可能性极小。
事实证明这个目标的确是一厢情愿。
最后; 也是最重要的; 是打得“ 远了一点”。
其实说远也不远; 中朝军队前进最远也只有80~90 公里。可
就这个距离对他们来说也已经勉为其难了; 战役稍稍一向纵深发
展; 运输线延长; 供应和转运伤员就显得十分困难。第二阶段中朝
军队停止进攻后; 曾原地停留两天等待补给; 转运伤员; 结果仍补
充不上; 造成了转移行动初期的被动。由此也可以想见; 在未解决
空中掩护和后勤保障困难的情况下; 想一气呵成; 实施大迂回包
围; 向敌深远纵深发展突击; 歼灭敌重兵集团; 将“ 联合国军”赶下
海; 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事实证明; 中国军队发起进攻后; 倘不能在第一个夜晚基本上
完成战役迂回任务; 打乱敌人战役布势; 而在战术上又未能完成分
割包围并打乱敌人; 则尔后战役发展就非常困难。敌人可以利用
其优越的技术装备条件迅速改变其不利态势; 或迅速增援其被围
部队; 凭借其优势的炮火在大量坦克和飞机掩护下突围; 或将已被
打开的缺口迅速堵塞; 或收缩兵力形成新的防御体系??。
总而言之; 办法显得要比中朝军队多。
而中朝军队呢; 又没有什么特别有效的办法来制约敌人。战
役第一阶段; 正面突击的各军; 由于在第一个夜晚未能实现战术分
割包围; 就被范佛里特抓住破绽; 先将主力转移; 而以快速部队与
中朝军队保持接触; 当中朝军队黄昏一发起进攻即迅速撤退; 每次
只退20~30 公里; 恰为中朝军队一夜徒步追击的行程; 当翌日中
朝军队迫近时;“联合国军”主力已占领阵地; 以逸待劳; 中朝军队
690





即被置于其炮火控制之下难以继续发展进攻。所以; 在战役的第
一、二阶段; 中朝军队曾分别包围了敌营、团兵力十七八处之多; 但
都未能达成歼灭。
从事后“ 臭皮匠”的角度来看; 倘按邓华洪学智等在战前的建
议; 将敌人放至铁原一线再打; 粮弹补充也相对容易; 准备也可以
更充分。虽然也有一定风险; 且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朝军队的力
量态势; 但效果肯定要好得多。
另外; 在战役部署上; 也存在着拘泥于旧有作战模式的缺点;
战役第一阶段; 东线第二十军、第四十军突破后向敌纵深发展时;
却无后续力量投入战斗; 结果付出鲜血代价打开的突破口没有起
到应有的作用。倘将第三兵团及第二十六军东靠; 将第二十七军
作为第九兵团的第二梯队; 第二十七军跟在第二十军后边; 从韩军
第六师缺口打出去; 那很可能形成破竹之势。而战役实际发展却
是第九兵团方向兵力不足; 第三兵团方向兵力又过于密集; 在15
公里正面上一个梯队展开突击; 造成部队拥挤; 也影响了进攻速
度。
当然; 从客观上来说;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双方物质力量悬殊的
对比并没有在战争过程中得到实质性的改变。
武器的批判不能代替批判的武器; 物质力量只有用物质力量
才能摧毁。仗打到这个份上; 只能说中朝方面的物质力量远没有
强大到足以摧毁对方的程度。中国军队的装备主要靠从苏联购
买; 而当时苏联迅速为中国军队提供战场上的所有装备也确有困
难; 空军也只能掩护从鸭绿江到清川江一段。中国国内支持战争
的财力和物力当然更不用说; 新中国建国伊始; 经济基础极为薄
弱; 1950 年的工农业生产总值不过542 亿人民币; 财政收入仅62。5
亿人民币; 也就是说; 全年的财政收入也不及美国在朝鲜战争第一
年直接战费1??2。而就这样微薄的财政收入; 还有41。5%用于直接
战费开支; 经济建设则仅占财政预算的25。5%。
1951 年战费开支在比例上和数量上还比1950 年有所增加。
691
第二十九章
投石问路
杜鲁门摇橄榄枝
顶天立地
洪学智当粮草官
显然; 长期打下去; 中国国内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建设必将受
到极大的牵制与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中国军队入朝后连续5 次战役打成的这
样一个结局; 其中也蕴含着一种事物发展的客观必然。
不过; 金日成可不这样看。
复国心切的他还是一门心思孜孜于“ 再次发动大规模攻势”;
以实现统一朝鲜的战略目标。就在彭德怀为中朝军队如何摆脱北
撤的被动局面而殚精竭虑的5 月30 日; 还收到金日成一封电报:
朴一禹、邓华二同志带来你对目前军事政治形势的
分析与今后作战方针; 我都同意。朝鲜战争更加困难、残
酷。正如你所提到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