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开国第一战:抗美援朝战争全景纪实 >

第2章

开国第一战:抗美援朝战争全景纪实-第2章

小说: 开国第一战:抗美援朝战争全景纪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府训练和装备起来的政府军前去镇压; 然而面对人多势众的饥民;
这支本来就没经过什么战阵的军队显得全无章法; 三两个回合就
败下阵来。
东学党人乘势攻占了朝鲜半岛南部的金州、忠清、庆尚三道。
汉城危在旦夕!
没了主意的朝鲜国王慌忙召集阁臣; 拿主意; 想办法; 研讨退
兵之策。在经过一番你来我往的激烈争论后; 邀请满清政府出兵
帮助镇压起义的意见占了上风。
于是乎; 一纸请求中国政府出兵援助的呈文于6 月2 日送到了
满清政府北洋大臣李鸿章案头。
就这一张纸; 牵扯出了一场世纪末的大决战!

面对朝鲜政府的请求; 李鸿章却作了大难。
本来; 中朝两国在历史上有着非常悠久的宗藩关系; 像这类派
点兵马去帮忙弹压一下聚众生事的“ 刁民”; 本来算不得什么不得
了的大事情。长期以来; 朝鲜国王向中国皇帝朝贡称臣; 中国皇帝
给朝鲜国民播威布德; 两国人民互通有无; 和睦相处。虽然各自院
里时不时也窜起几股烟; 燃起几把火; 经历过一些改朝换代的风风
雨雨; 然而彼此间这种源远流长的宗藩关系纽带; 倒也牢牢靠靠地
被两头攥着。
然而自鸦片战争以后; 这根纽带的另一头却有些飘忽不定了。
自从大不列颠的炮舰气势汹汹轰开了满清王朝的大门; 国势
日衰的大清国; 虽然在名义上仍旧保有着与朝鲜的宗藩关系; 却已
今非昔比; 远不能和康熙爷“ 恩威播于海内”的时代相提并论了。
大清皇帝对这块半岛的宗主权; 在实质内容上已经大大地打了折
扣。而费心竭力把这个折扣打下来的主儿; 也是一个与中华民族
和朝鲜民族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东方邻国———日本。
这个时候的日本; 已远不是鉴真和尚遣唐时的那个弹丸岛国;
更不是被戚继光的戚家军在江浙沿海打得落花流水的海盗倭奴。
经过明治维新; 这个岛国的国势日见起色。雄心勃勃的明治天皇;
开始对朝鲜半岛插手染指; 而且已与正走下坡路的大清王国渐成
分庭抗礼之势。
双方利益的对立冲突; 首先在朝鲜半岛的控制权上表现出来。
1882 年; 朝鲜国王之父李罡应发动壬午兵变; 自封国太公。
李罡应以大院公的身份实施统治的第一项举措; 便是和日本
人相互勾结; 胁迫朝鲜国王签订了《利物浦条约》。
为了维系中朝间历史形成的宗藩关系; 那次满清政府的表现
还算强硬; 立刻派遣李鸿章的淮军吴长庆部出兵朝鲜; 镇压了兵
变; 拘捕了李罡应并将其解往北京。
完事后; 还留下3 营兵马常驻朝鲜; 拿枪杆子看住这块藩地。
日本人这次算是碰了个硬钉子。

百年羞怯
病夫萎靡落劫灰
一朝崛起
雄师奋勇破强梁
然而; 两年后; 日本人又策动一批由亲日的朝鲜贵族青年组成
的开化党; 发动“ 甲申事变”; 劫持国王; 再次组成亲日政府; 扬言要
对满清政府“ 废止朝贡虚礼”; 结束彼此的宗主关系。
中国人当然也没有示弱; 朝鲜的中国驻军在记名总督吴兆和
与总理营务处的袁世凯的率领下; 攻入王宫; 逐走日军; 很快平息
了事变; 并将朝鲜国王迎至清军营中。
但日本人这回却不肯相让了。
日本政府迅即派出铁甲舰“ 扶桑”和巡洋舰“ 比睿”; 携带陆军
从仁川登陆; 摆出了一付不肯善罢甘休的模样。
满清政府北洋大臣李鸿章也不敢怠慢; 一面急令丁汝昌等率
“超勇”、“扬威”、“威远”三艘巡洋舰赶赴朝鲜马山浦; 一面通过外
交途径进行斡旋。
中日两国军队在朝鲜仁川附近相互对峙; 剑拔弩张。
大规模军事冲突; 眼见将是一触即发。
然而这次的争斗与两年前相比; 形势却更加微妙。
这当口; 正是中法战争形势极为错综复杂的关头。法国军队
在陆上战争吃了败仗; 而海上交锋却大大得了手。满清王朝的南
洋水师在福建马尾惨遭覆灭; 法国舰队正挟马尾海战胜利之势; 封
锁台湾海峡、进占澎湖列岛; 断绝中国南粮北运的通道。
日本政府选准此时发难; 无疑是要置满清政府于两面受敌之
艰难处境。满清政府两面俱要到; 结果是两面俱不到: 既不敢对日
本人下手; 也不敢与法国人较真儿; 只好两面妥协; 一面在老将冯
子材于镇南关、谅山大败法军的胜利形势下; 与法国签订了《中法
停战条约》; 一面在天津与日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中日天津条约》。
这是两个很让国人失意的条约。
尤其是后者; 为九年后的中日甲午大战埋下了祸根。
《中日天津条约》最重要的内容; 就是中日两国同时拥有在朝
鲜的派兵权。今后朝鲜国内若有重大变乱事件; 中日两国彼此出
兵前要先行文知照; 事毕即撤回; 不许留防。

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朝鲜已沦为中日两国的共同保护国; 中国在朝鲜的
宗主权实际上已被日本分享。
朝鲜政府也就从此夹在两个大国的夹缝中。
所以到了1894 年这个多事之秋; 在东学党人的步步进逼之
下; 朝鲜国王结结实实地尝到了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苦头; 他悲哀地
看到: 除非寻求外力援助挽狂澜于既倒; 否则仅靠朝鲜政府自己;
那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扶大厦之将倾的。
惟一的办法是在两个保护国择一而求助。
朝鲜政府权衡再三; 觉得中国人与自己毕竟同宗儒家文化; 比
起东瀛诸岛上的那些小个子们来; 还是要显得可靠一些。而且历
来向中国求兵; 人家都是打完仗就痛痛快快地走人; 再无牵绊拉
扯。虽说少不了要打点些银子; 可总比拿了银子还赖着不走的要
好得多吧?
这才正式呈文; 请求中国政府出兵助剿东学党人的起义。
可这么一个本该不太大的题目; 却着实让满清政府大伤脑筋。
今非昔比啊!
不出兵吧; 堂堂大清且又是宗主国的面子往哪里搁?
出兵吧; 一旦和虎视眈眈重兵压境的日本鬼子撞上打起来; 那
可不是闹着玩的! 根据双方在《中日天津条约》中达成的协议; 如
果中国派兵; 日本也可以派兵。
而现如今的日本; 已远非九年前可比了。
早在1868 年4 月6 日; 明治天皇就发布了施政纲领《五笔誓
文》和《宸翰》(御笔信) ; 明确提出了日本对外扩张的总方针:
经营天下; 安抚汝等亿兆; 欲开拓万里波涛; 布国威
于四方。
日本明治维新各项政策中;“富国强兵”被置于轴心位置。

百年羞怯
病夫萎靡落劫灰
一朝崛起
雄师奋勇破强梁
被誉为“ 日本军国之父”的山县有朋在一份奏文中说得十分坦
白“: 兵强;国民志气始可旺;国民自由始可言;国民权力始可论;交
际平行始可保; 互市始可制; 国民劳力始可积; 然后国民之富贵始
可守。”
1890 年12 月6 日; 已担任日本首相的山县有朋把这种扩张政
策阐述得更为具体———“ 盖国家独立自卫之道; 本有二途: 第一曰
守护主权线; 第二曰保卫利益线。其中所谓主权线; 国家之疆域
也; 所谓利益线; 曰与主权线之安危密切有关之区域也。??欲维
持一国之独立; 惟独守主权线; 决非充分; 亦必然保护其利益线。”
他甚至毫不掩饰对朝鲜的占有欲:
“ 我方利益线之焦点; 在于朝鲜。”
《中日天津条约》签订后; 日本政府很快制订了造舰54 艘; 总
排水量为66300 吨的计划; 并于1885 年发行海军公债700 万日元。
当造舰经费发生困难时; 明治天皇甚至带头解囊; 从皇家内库为造
舰捐助30 万日元。顿时; 日本全国贵族纷纷响应效仿; 竞相出资;
捐资达103。8 万日元。
日本人在厉兵秣马; 不断加快军国主义步伐; 满清海军官员们
却终日为如何从海军经费中挪出银子来给太后修园子找乐而煞费
苦心! 如今; 真到了要动刀动枪的时候; 能不犯傻发急吗?
就在李鸿章抓耳挠腮、心急火燎之时; 有人给他送来了一颗定
心丸。
袁世凯———满清政府在朝鲜的最高负责人———电告李鸿章:
“ 顷倭署使杉村来晤; 该意亦盼华速代戡; 并询华允否。”
那意思就是说; 朝鲜这码事儿; 日本是不管了。
日本虽然不管; 但希望中国管。
袁世凯的依据; 来自于日本驻朝公使馆有中国血统的翻译郑
永邦。因为郑永邦具有中国血统; 袁世凯就想当然地认为他一定
跟自己的祖国是一条心。
这当然是个好消息; 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想想; 出一趟兵; 既可给大清国挣挣面子; 又不会和小鬼子冲
突起来; 何乐而不为?
不过; 这等军国大事; 中堂大人还是不敢过于轻率。
他着即让手下翻译日本报纸; 亲自验阅。
那几天; 日本在野党和执政党正在报上吵得冤冤不解。
于是; 精明了一辈子的李鸿章; 便想当然地以为日本忙于内部
纷争; 无暇顾及朝鲜这码事儿; 从而确信袁世凯的信息无误; 悬着
的心放回了肚子里。
他当即拍板: 出兵朝鲜。
李鸿章遂命直隶总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选精兵1500
人; 搭乘招商轮船、北洋水师巡洋舰“ 济远”和“ 扬威”; 从海上开赴
朝鲜仁川港。同时按《天津条约》条款; 向日本政府通报并声明: 一
旦朝鲜局势安定; 立即撤军返回。
这正是日本人想要的效果。
他们等这个日子已经等了多年!
那装模作样不想出兵的态度; 不过是给满清政府下的套子; 其
目的就是要逗引中国在陆上与海上与其进行决战。至于那个糊弄
袁世凯的郑永邦; 虽然货真价实是中国血统; 但或许正因为如此;
他才更想当一个比谁都更爱日本国的日本人。
不能说李鸿章们不慎重; 不能说李鸿章们不知兵家大计。作
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他们是同时代人中的佼佼者; 是睁开眼睛想
搞改革想搞开放的一批精英人物! 可是; 呆板守旧的传统思维模
式; 不切实际的虚骄侥幸心理; 腐败没落的封建官场背景; 决定了
他们明显的对敌对国战略缺乏洞察力; 而将国家的命运轻掷于想
当然之间。
当然; 处心积虑的对手; 也着实让中堂大人难以应付。
站在国际政治斗争大格局的角度来看; 就算此时侥幸躲过了
刀兵之灾; 日本人总还会找碴打上门来的。没有可充当坚强后盾
的国力和军备; 真命天子又被一个坐在幕后的老女人叶赫那拉氏

百年羞怯
病夫萎靡落劫灰
一朝崛起
雄师奋勇破强梁
随意摆布着; 凭什么和人家对垒?
日本人见满清政府上钩后; 立即成立了由参谋总长、次长、陆
军大臣、海军军令部长等高级将领参加的战时大本营。
6 月5 日; 日本派出800 名海军陆战队员直奔汉城。
紧接着; 陆军少将大岛义昌指挥8000 余人的混成旅团; 于6 月
16 日在朝鲜登陆; 抢占了汉城到仁川一带的战略要地。日本海军
联合舰队的“ 松岛”、“ 千代田”、“ 高雄”、“ 赤城”、“ 紫筑”、“ 大和”、
“ 八重山”、“吉野”等8 艘战舰; 控制了釜山到仁川的海域; 布设水
雷; 进入临战状态。
李中堂这回可是真慌了手脚。
他眼瞅着鬼子抢占了汉城、仁川等战略要地; 却拿不出有效的
应变措施。无奈中; 只好祭起“以夷制夷”的老法宝; 请英俄两国出
面向日本施压; 甚至还莫名其妙地想让英国舰队出兵横滨; 给日本
施加压力。
结果当然可想而知。
精于算计的英国绅士; 怎么可能在这个时候; 为了别人的利益
去干这种费力不讨好的活儿?
不过; 英国人总算还是给了中堂大人一个面子———促成了中
日两国代表坐到一张桌子前来谈判。
但日本人的态度极为强硬; 坚决拒绝了中日两国共同从朝鲜
撤军的建议; 致使谈判破裂。
这也是日本人想要的效果!
7 月14 日; 日本政府宣布与满清政府绝交。
中堂大人不想打也不成了!
说到打; 应该说中堂大人还是有本钱的。
中堂的淮军是中国装备最先进的陆军部队; 一色的“克虏伯”
山、野炮和“温切斯特”连发枪; 并不亚于日军的精锐。海军更不用
说; 拥有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庞大舰队; 共有战舰78 艘; 总排水
量约8。5 万吨。尤其是“定远”、“镇远”都是当时亚洲第一流巨舰;

倘单以吨位计; 它甚至超过此后直到当今中国海军的任何一艘水
面舰艇。
日本海军拥有战舰31 艘; 总排水量约6 万吨; 但铁甲舰只有较
陈旧的“扶桑”一艘。当然; 日本还拥有航速和火炮射速都优于中
国的“ 吉野”装甲巡洋舰。
以满清政府当时的军力; 与日本相比; 最低限度也是各有千
秋; 不相上下。无怪乎举国上下; 一致乐观; 都认为弹丸岛国日本
岂是泱泱中华之对手。
就连气势汹汹的日本人自己; 尽管外表声色俱厉; 内心却未尝
不在犯虚。天皇御前会议制定的具体计划是:
陆军主力钳制和击败在朝清军; 海军击败北洋舰队。
若海战大胜; 取得黄、渤两海制海权; 则直捣北京;
倘胜负未决; 则陆军固守朝鲜; 海军控制朝鲜海峡;
与陆军相互策应;
倘海战失利; 则退守本土; 严防中国进攻日本本土。
可见当时日本对“ 打败中国”的战略目标并没有十分把握。
军力对比; 伯仲之间。
要较量的就是素质了———
军事思想、决策指挥、战役战术素养等。
可惜这些恰恰是腐败没落的满清政府和军队最虚弱、最近不
起之所在; 可以说是未战就已输给对手三分。
尤其令人不解的是: 分明是大战在即; 有着一支号称亚洲第一
舰队的北洋水师; 却听任日军从从容容地控制朝鲜西海岸各海口;
调兵遣将; 运弹馈粮而无动于衷。在朝鲜的陆军部队也听任日军
挟持朝鲜国王; 抢占要地而毫无反应。
这还能不挨打?
7 月16 日; 光绪皇帝下谕李鸿章对日开战。

百年羞怯
病夫萎靡落劫灰
一朝崛起
雄师奋勇破强梁
同日; 李鸿章下令卫汝贵率盛军6000 人; 马玉昆率毅军2000
人; 左宝贵率奉军3500 人; 丰阿升率吉军1500 人; 分四路入朝; 直
趋平壤。20 日; 又令雇用英国商轮“ 爱仁”、“高升”、“飞鲸”; 运送江
自康的仁军增援牙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