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开国第一战:抗美援朝战争全景纪实 >

第102章

开国第一战:抗美援朝战争全景纪实-第102章

小说: 开国第一战:抗美援朝战争全景纪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22。8 高地一线。
10 天激战; 第六十七军伤亡12000 余人; 毙伤敌人23000 余
人; 击毁坦克39 辆; 击伤8 辆。
霍奇的美第十军突入中国军队阵地6~9 公里。
这个代价对美国人来说; 实在太高昂了。
“ 现在付出巨大伤亡代价的是美国军队; 如果战争继
续下去的话; 他们在今年冬天将付出更大代价。”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一篇文章如是评论。
民意测验也表明; 有2??3 的美国人把这场战争评述为:
“ 一场全然徒劳的战争。”
在整个秋季攻势中;“联合国军”得到了467 平方公里的土地。
为此支付的代价是79000 余人的伤亡;
算上夏季攻势;“联合国军”夺取土地646 平方公里; 给中朝军
777
第三十二章
保存自己
坑道工事现雏形
消灭敌人
装甲集群褪凶焰
队造成了91000 余人的伤亡。
而付出的是168000 余人的伤亡代价。
得到的土地; 满打满算才是12000 平方公里的一个零头。
而付出的有生力量损失; 却是他们难以承受的。
而且; 由于第二十兵团给予“坦克劈入战”的沉重打击; 直到战
争结束“; 联合国军”方面再也不敢使用集群坦克向中朝军队阵地
实行穿插; 也再未敢使用装甲集群直接配合步兵作战。
杨成武没有辜负毛泽东的希望。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奥马尔?布雷德利不无辛酸地说:
“ 用这种战法; 李奇微至少要20 年光景才能打到鸭绿江边。”
中朝军队在“联合国军”夏秋季攻势下的英勇作战; 不仅把“ 联
合国军”想不战而得到12000 平方公里“海空补偿”的一厢情愿打
得粉碎; 有力地配合了停战谈判; 使中朝方在谈判中地位更加有
利。而且使“联合国军”方面开始认识到; 迷信海空军、技术兵器和
火力方面的优势; 通过发起局部攻势来压迫中朝方面屈从于自己
意愿的做法; 实在是一种愚蠢。
而且这种愚蠢有可能断送美国在远东的战略利益。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奥马尔?布雷德利在给美国总统哈
里?杜鲁门的报告中说: 李奇微“ 所施行的占领个别高地的战术; 不
符合美国在远东的全盘利益”; 乃是一种得不偿失的打法。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也说:“ 美国谈判代表愈来愈明白; 联
军已真的不能再用继续作战的办法来获得进一步的利益了。”
尽管事实证明; 依托一般野战工事的中朝军队在“ 联合国军”
优势航空火力和地面炮火支援下的猛烈进攻中; 还难以进行有效
的坚守防御。尽管在这种空前残酷的阵地防御作战中; 中朝军队
的具体战役部署与指挥上尚有某些可评可议之处。但中朝军队历
时两个多月的英勇顽强的防御作战; 仍然粉碎了“ 联合国军”气势
汹汹的进攻; 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首先是战略上的胜利。
778





而对于中朝军队来说; 这次带有坚守性质的机动防御作战; 证
明了只要战术得当; 工事坚固; 并抓住时机辅以有力的反冲击; 中
朝军队完全有把握耗费较少的人力、物力就可以在阵地防御作战
中挫败敌人; 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中朝军队在战斗中创造
的坑道工事; 也在经过总结提炼后成为一种能够有效的“ 保存自
己; 消灭敌人”的依托。
在这种形式下打阵地战; 完全可以更小的代价实现中朝方的
战略目标。
正是由于夏秋防御作战的胜利; 使毛泽东、彭德怀、陈赓、邓华
等人在调整战略方针上的思想火花互为闪现印证; 不断清楚明晰;
逐渐提炼升华成为更为成熟、明确和科学的战略目标:
节约兵力、物力和财力; 采取持久的积极防御的作战
方针; 坚守现在战线; 大量消耗敌人; 以争取战争的胜利
结束。
这也是中国军队入朝作战战略目标函数的重大调整和修正。
“ 持久作战、积极防御”正式成为中朝军队的战略指导方针。
在战役和战术指导上; 中朝军队也得益非浅。
从战术上来说; 夏秋季防御作战也使中朝军队取得了阵地防
御和阵地进攻作战的初步经验; 特别是贯通两个防炮洞的马蹄形
隐蔽部初步在战斗中显示了它的重要作用; 成为以后坑道工事的
雏形。为中朝军队形成以坑道为骨干的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提供
了重要基础。
尤其是第二十兵团抗击“ 联合国军”装甲集群的成功经验; 奠
定了中国军队在装备劣势炮火不足的情况; 将反坦克工事与障碍
相结合; 步兵反坦克小组与反坦克炮火相结合进行反坦克作战的
理论和实践基础。
中朝军队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提出了许多对于火力强
779
第三十二章
保存自己
坑道工事现雏形
消灭敌人
装甲集群褪凶焰
大、后备兵员不足和攻击精神差的敌军如何保持弹性防御的具有
指导性新经验。
在这种方针指导下的中朝军队; 很快将机动防御转化成为坚
守防御; 重新夺得了战场的主动权。在此后近两年的防御作战中;
不仅牢固地守住了战线使之不再北移; 而且还通过不断地反击; 将
其逐渐南推; 从而陷“ 联合国军”于“ 大打不敢; 小打不赢; 欲和不
甘; 欲战不能”的尴尬处境。
根据中朝方的统计数字; 运动战期间; 中朝军队在人员在战斗
伤亡上与“ 联合国军”方面基本持平; 而在夏秋季阵地防御作战期
间; 敌我伤亡比例却达到了2。7??1 ; 而且物资消耗更小。事实证
明; 在这样一种形势与环境中与对手打阵地战; 完全可以以更小的
代价; 实现中朝方的战略目标。
10 月29 日; 志愿军总部通知各部; 除非出现特别有利的情况;
年底前; 中朝军队不再进行全线的大规模反攻战役。
第六次战役计划正式取消。
夏秋季防御作战的胜利和中国军队战略指导方针的确定; 还
对中国国内的经济建设产生了非常重要的积极影响。鉴于战争扩
大的可能性进一步减小; 中共中央决定在10 月起; 在全国开展增
产节约运动; 并恢复1950 年底已停止的精简复员工作。
一仗打下来; 那边在添油; 这边却在减灶。
胜负分矣!
11 月; 中央军委和总参谋部商定了一个将中国军队在朝兵力
减少26 万的方案; 同时准备将全军员额在一年半之内从611 万精
简到400 万人左右。
1951 年底; 通过撤回董其武将军的第二十三兵团; 裁并一些部
门和调回一些训练单位; 志愿军最后精简了20 万人; 国内也精简
复员和集体转业了大批部队。1952 年度; 虽因订购苏联武器装备
的费用增加; 军费开支总额未能减小; 但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已从
原来的50%下降到33% ; 而用于国家经济建设的费用则增加到76
780





亿元。
国家财政支出用于经济建设的开支超过军费开支; 这在近代
中国历史上; 还是第一次。
如日东升的新中国; 在头号强国的重压之下; 反而越战越强。
充满优越感的美国军政首脑面对这个事实; 不知作何感想。
10 月25 日; 也就是中国军队秋季防御作战结束后第三天; 朝
鲜战争交战双方的停战谈判在开城以南的板门店复会。
能打才能谈; 能打才能和。
781
第三十二章
保存自己
坑道工事现雏形
消灭敌人
装甲集群褪凶焰
第三十三章
粉碎绞杀 诸兵种齐心协力
剿灭细菌 各单位紧急动员
吾之所短;
吾抗而暴之;
使之疑而却;
吾之所长;
吾阴而养之;
使之狎而堕其中;
此用长短之术也。
———苏洵《心术》
朝鲜战争各方在板门店恢复谈判后; 进展仍不顺利。
这是因为李奇微认为他手中还多握着一张牌。
这就是所谓“ 绞杀战”。
绞杀战的计划是和夏季攻势的计划同时制定的。
“绞杀战”亦称“空中封锁战役”; 这个词源于1944 年3 月开始
的盟军空军在意大利境内发起的空中封锁战役; 当时盟军空军以
德军使用的铁路线为主要攻击目标; 进行了猛烈的战略轰炸; 致使
德军后方铁路线瘫痪。
由于封锁行动极为成功; 就像掐断了德军的脖子一样; 所以盟
军空军极得意地将这次行动称为“ 绞杀战”。
远东空军司令官奥托?威兰中将这次想在朝鲜半岛故伎重演。
因为朝鲜半岛的地形、交通线的构成以及空中封锁计划都同
盟军空军在意大利亚平宁半岛进行过的“ 绞杀战”极为相似。所
以; 威兰们将这次对中朝军队后方的空中封锁战役也称之为“绞杀
782





战”。
“ 绞杀战”的企图是在横贯朝鲜半岛的蜂腰部划定一个阻滞地
区; 以远东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进行长时间毁灭性的轰炸; 切断中朝
军队的后方交通线; 阻滞中朝军队的后方联系; 窒息中朝军队的作
战力量; 从而迫使中朝军队在谈判桌上就范。
较之于中国军队入朝作战的初期;“ 联合国军”空军已增至19
个联队零5 个大队又5 个中队; 拥有各类飞机近2000 余架; 其战斗
轰炸机和战略轰炸机几乎全部投入朝鲜战场。
因为多数美国空军军官都是“空军制胜”论者; 认为自己底牌
很硬。再加上老天爷很帮忙; 朝鲜北部洪水泛滥; 起到了半个远东
空军的作用; 所以远东空军上上下下都非常乐观; 普遍对“绞杀战”
的成功抱有极大的信心。
远东空军第五航空队司令官弗兰克?埃佛勒斯特少将声称:
“ 对铁路实施全面的阻滞突击; 将能削弱敌人到如此程度; 以
致第八集团军发起一次地面攻势即可将其击退; 或者将能使敌人
主动把部队撤至满洲境内附近; 以缩短其补给线。”
不光是他; 远东空军大多数飞行员们都持这种看法。
对于正被洪水困扰的中朝军队来说;“绞杀战”是雪上加霜。
彭德怀认认真真地对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员洪学智说:
“ 洪副司令员; 李奇微要把战争转到我们后方了。这是一场破
坏与反破坏; 绞杀与反绞杀的残酷斗争; 你一定要千方百计打赢这
场战役。咱们说好; 前方是我的; 打不好你骂我; 后方是你的; 东西
运不上来我骂你。”
“ 老总; 我们有信心!”
洪学智把后方勤务司令部的作战预案一摊。
“ 好; 后方就看你的了!”
彭德怀看完后很赞许。
洪学智口气那么硬; 是因为他相信自己的队伍。
他放响的第一炮是“ 倒三江”。
783
第三十三章
粉碎绞杀
诸兵种齐心协力
剿灭细菌
各单位紧急动员
7 月间; 朝鲜北部汛期提前到来; 一下子就把西清川江、东大同
江和东沸流江桥冲毁; 而远东空军的狂轰滥炸又使桥梁难以在短
期内修复。
而这时前方有些部队已开始用野菜充饥。
洪学智集中了4 个大站1000 多辆汽车进行分段倒运。在清川
江桥头倒运了600 多车皮的物资; 在东大同江桥头倒运了1100 多
车皮的物资; 在东沸流江桥头倒运了270 多车皮的物资。
“三江”的物资是倒运出来了; 可冲断和炸断的铁路和公路仍
然很让人伤脑筋; 洪学智手中只有几个工兵团; 要按常规; 修半年
也修不好。
洪学智找到志愿军第二副司令员陈赓:
“ 陈司令; 修路工程量太大; 只靠后勤力量不够啊!”
“ 你有什么办法?”陈赓知道洪学智心中肯定有主意。
“全军动手; 除了一线部队; 机关也好; 勤杂人员也好; 部队也
好; 都上。朝鲜老百姓也上! 大家都要补充嘛。”
“ 你们有没有具体方案?”陈赓很欣赏这个点子。
“统一布置; 合理分工; 每个单位承包一段; 限期完成。一个月
之内无论如何也得通车!”洪学智胸有成竹。
有人叫苦; 说工程量这么大; 时间又这么紧; 不好完成。
陈赓把眼一瞪:
“这和打仗一样; 是战斗任务; 白天干不完; 晚上接着干; 非完
成不可; 哪个单位完不成; 拿他们的单位主官是问!”
陈赓是老资格; 哪路诸侯都不能不服他。
就这样; 志愿军第二线部队11 个军、9 个工兵团和后方勤务司
令部的3 个工程大队数十万人; 在朝鲜军民的支援下; 冒着敌机的
狂轰滥炸; 全力投入抢修公路的战斗。
只用25 天; 就实现了公路全线通车。
为了保证通车后运输正常; 后勤战士们还创造了防空哨制度。
防空哨是志愿军后勤战士们发明的一种预告敌机空袭的方
784





法。
1951 年1~3 月间; 在三登至新溪、平壤以南沿线的志愿军后
方勤务司令部第一、第三分部的主要交通线两侧; 战士们在沿途一
些交叉口的制高点上放哨; 监视敌机。一旦听见敌机声音; 马上鸣
枪报警。正在开灯行驶的汽车司机们听到报警的枪声; 立即就熄
灯; 摸黑行驶或待避。敌机飞临上空看不见灯光; 只好飞走。敌机
飞走后; 防空哨又敲钟解除警报; 汽车继续开灯行驶。
这个办法引起了刚从国内赶来就任志愿军第二副司令员的陈
赓的高度重视; 觉得这个土办法很好; 反正我们有兵员优势; 多放
几个防空哨的不成问题; 于是向彭德怀作了建议。
彭德怀觉得这个办法可把美国飞机给整治住了。
于是公安第十八师和志愿军二线部队的部分警卫分队就有组
织地在全线设立防空哨; 主要运输线上每隔1~1。5 公里设立一个
防空哨; 次要运输线上每隔2~2。5 公里设立一个哨位。
这些不起眼的防空哨位起了很大的作用; 后来不光是担任对
空警戒; 还指挥车辆、维修道路、充当向导、收容掉队人员、盘查可
疑人员、清剿匪特; 以及抢救沿途遇险车辆、伤员、物资等任务。
为反“绞杀战”; 志愿军总部又增调了第五十军第一四九师配
属志愿军后勤司令部; 担任防空哨。这样; 担任防空哨的兵力达到
了7 个团又两个营; 每天都有约8200 余人在长达2100 多公里的运
输线上日夜监视敌机的活动。
工程兵和汽车兵们也很富有创造性; 创造了许多通过被炸路
面的好办法; 如“ 单轨桥”。所谓“单轨桥”; 是将在路面上的弹坑一
侧稍加修理; 作为一半路面; 另在弹坑中架起一条可供汽车一只轮
子通过的钢轨。
这样既省工又省时、省料; 就是有点考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