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天国漫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概论 >

第7章

天国漫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概论-第7章

小说: 天国漫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概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力的软弱无力作幻想中的补充。从其反映过程看, 它不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对外部事物的直接感受而产生的感性认 识,也不是对来自实践的感性材料进行概括而产生的理性认识。一句话,它 不是对人们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而是以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对现实中异 己力量的幻想的折射。从其反映对象看,它不是对认识客体的本来面貌的真 实的复写,现实的对象在这种反映中变成了一种虚无的对象。因此,它实际 上是一种无对象的反映,就是说,它没有可以直接感知的反映对象,人们无 法在现实中直接感受和观察其反映对象的客观实在性,而只能在对实践的理 解中曲折地找到这种幻影的原形,并对这种荒谬的反映作出合理的说明。从 其反映结果看,它不是在实践中对直接感知的对象的科学的概括和抽象,而 只是借助于人类认识活动的成果,用感性的材料构成彼岸的神圣形象。因此, 它不能成为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而且它赋予了自己的观念体系 以先验的、永恒的性质,来自实践的正确认识不能给它增添新的内容。只要 它存在,它的结论就是不变的。它断然否认自己的实践来源及其对实践的依 
               

赖,而实践检验则更被视为极大的污辱。在它看来,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 类及其实践活动,都是神灵存在及其智慧的证明。它只在信仰超人间力量的 存在中 “认识”自身。因此,就这个意义上说,宗教反映是非实践的。      第二,非理性。这是宗教反映区别于科学认识的又一个显著特征。宗教 观念在本质上是同理性对立的,是压抑理性和反理性的。首先,它排除理性 的认识形式,宣扬意志、本能、直觉和无意识的盲目力量,鼓吹对神秘力量 的盲目信仰。宗教是感到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们的一种自我意识和自我感 觉,它不是靠理性分析来认识自己的对象,而是以幻想、内省的方式来体验 和领悟自己崇拜的神圣形象。其次,它否定理性思维能力,否定客观规律的 存在和科学认识的价值。它断言支配世界的是神的意志,宣称世界是神的创 造物,人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其科学的力量是无能为力的。再次,它压抑理性 追求精神,鼓吹虚无主义和不可知论,它把现实的要求化为幻想世界的希望, 教导人们以虚无的态度安于现实的存在,以盲目的信仰代替对真理的追求, 它不顾一切事实和常识提出的质疑,主张在虔诚的信仰中求得人生的解脱。 由于宗教排除理性认识方式,否定理性思维能力,压抑理性追求精神,因而 它具有非理性特征。      第三,非批判性。这也是宗教区别于科学的一个显著特征。首先,宗教 的信仰对象是神圣的,具有不可反驳性。它只要求对它绝对服从、虔诚崇拜, 而不许对之提出异议。对它的任何批判性思考,都被看作是对神的亵渎,都 是与神圣的宗教感情不相容的。它对人们的最高要求,就是虔诚地信仰和不 加思考地崇拜。其次,宗教命题和教义被赋予了 “绝对真理”的性质,并在 现实中成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如果对它们提出反思以判定其正确或谬 误,对虔诚的教徒来说,那简直意味着发疯。最后,由宗教观念和行为现范 综合成的宗教体系,也被赋予了万古不变的永恒性。这种封闭的体系顽强地 抵御着外界变化对它的影响,禁止人们用批判的眼光反思自身。因此,对宗 教徒来说,这一代传下去的东西和从他们上一代继承的东西是一样的。宗教 意识的这种非批判性,决定了它不仅排除对自身的反思批判,而且对客观世 界的事物及其发展,也不可能作出批判性的解释。它永远重复着一个老调子: 世界是神创造的。      综上所述,可见宗教在认识论上的基本特征是非科学性,而非实践性、 非理性和非批判性则是其非科学性的具体表现。                             (2)宗教的价值特征      宗教是人创造的,这既是历史的事实,也是科学的共识。那么,人为什 么要创造宗教呢?这是一个一言难尽的问题。简而言之,这是人类生活的需 要。人作为主体创造了宗教这个客体,这样就在主体和客体之间,即在人与 宗教之间,不仅形成一种认识关系,而且形成一种价值关系。所谓价值关系, 就是指客体的功能对主体的需要的满足关系,是否满足以及满足的程度,决 定了其价值的正负和大小。      具体到宗教价值问题上,宗教功能与人类需要之间的价值关系要进行具 体分析。就宗教产生于人类生活需要这一点来说,它无疑是作为一种价值物 出现的。这是被支配的、不自由的主体 (人)对支配自己的客体(异己的外 部力量)的幻想的反映。这一方面表现了人征服和支配外部力量,把无价值 
               

物变为价值物的企图和愿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主体的不自由状态和主体 性微弱的历史局限。在这种状况下,宗教作为原始人类的价值客体,其功能 主要在于表面上暂时满足主体对未知对象和异己力量的认识需要,对主体在 实践活动中的软弱无力作幻想中的补充,从而得到精神上的安慰。这种表面 上的幻想的满足,与其说是一种满足,不如说是一种自欺。因此,这种价值 实际上是一种 “虚幻的价值”。因为它只能在幻想中而不能在实际上满足主 体的需要,它既没有因此在实践中征服和支配外部力量,变无价值物为价值 物,也没有因此在实际上提高主体能力,改善主体的不自由状况。当然,也 不能排除这种 “虚幻的价值”作为一种价值目标,经过复杂的环节而转变为 真实的价值,从而推动了人类的进步。但是人类的进步并不依赖于宗教,而 是实践的结果。随着人类在实践中不断进步和主体能力的提高,宗教的这种  “虚幻的价值”也越来越晕露出其虚假的本质。它越来越不能满足主体的真 正需要,越来越失去其价值,从而对人民这个主体来说,成为一种负价值, 用马克思的形象化比喻来说,它是 “人民的鸦片”。      不难看出,社会中的主体存在着差异性。不仅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发展 阶段的主体具有差异性,即使处于同一历史发展阶段的主体也有差异性。在 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这种差异性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 宗教在不同的阶级那里,其价值也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一般说来,在 剥削压迫阶级那里,它以本阶级的利益为价值选择的尺度,从而把宗教作为 一种满足其维持统治秩序需要的有价值的工具。反之,对被剥削、被压迫阶 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它则是负价值的奴役和束缚自己的枷锁。两个根本 对立的阶级的价值评价通常是完全相反的,在宗教的价值问题上,总的说来 也大致如此。      如果我们超出各阶级的自己的视野和它们特殊的利益需要,扬弃个人的 和阶级的价值标准的特殊性和多样性,而以社会标准即生产力标准为衡量尺 度,那么可以简要地把宗教的基本价值特征概括为负价值性。实际上只有生 产力标准才是评价宗教及其他一切社会现象的最高价值标准。一个事物是否 对社会有价值,以及其价值的大小或正负,主要看它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 何种作用。如果它起促进作用,则是有价值的;如果它起阻碍作用,则是负 价值的。基于这种认识,我们从总体上把宗教的基本价值特征确定为负价值 性。      这种负价值性首先表现在它对人的价值的否定。宗教按其本质来说,是 剥夺人的内容,把它转给彼岸之神,然后在人的祈求下,神才大发慈悲,把 一部分恩典还给人。因此,在神面前,人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和本质力量, 把自己命运的支配权拱手献给了神,甘受神的安排。可见,宗教否定人的能 动性和创造性,束缚人的思想自由,阻碍人自身价值及其对社会价值的实现。      其次,宗教的负价值性还表现在它否定社会的价值。对宗教来说,社会 和人一样,都是神的创造物。因此,它同样地剥夺了社会的价值,把它转给 了彼岸的神,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都被看作神的安排,因而从根本上否 定了社会的现实性及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否定了人类活动的意义。于是,一 切都颠倒了:劳动成了赎罪,科学成了亵渎,人成了神的奴仆,社会成了天 国的附庸。      应当指出,客体的功能是多方面、多层次和变化的,主体的需要也是多 方面、多层次和发展的,这二者结合而形成的价值关系必然是错综复杂的。 
               

我们上述关于宗教价值特征的分析,只是从宗教的本质上进行考察的。这并 不否定宗教在某些方面或在某个层次上,对某个发展阶段上的某种需要构成 特定的价值关系,从而表现出它的价值。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宗教本质的改 变,也决不能改变其对社会和历史主体的负价值特征。我们分析宗教的认知 特征和价值特征,也只是想进一步说明宗教的本质。                      四、统治者的神剑和人民的鸦片                             ——宗教作用概说      宗教的多重本质和基本特征,必然决定着并且表现为多方面的复杂的社 会作用。因此,对宗教的社会作用必须进行具体的分析。上面,我们只是从 总体上、本质上,就宗教的认知特征和价值特征,分析了它对社会历史进程 的消极和阻碍作用,即它的非科学性和负价值性,这是其社会作用的主流和 本质。但是,这并不排斥和否定它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由这些基本特征派生出种种复杂的社会作用。这些派生作用本身有积极的, 也有消极的。现在我们概述如下。                      。原始人类征服自然的天真手段      原始宗教是氏族社会最重要和最活跃的意识形态。如前所述,它作为原 始人类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认识和猜测,是一种幻想的、颠倒的反映,它既 是人类在实践基础上思维能力重大进步的结果,又是这种思维能力历史局限 的表现。因此,从本质上说,其社会作用是消极的。但是,这一过程是人类 历史发展不可避免的阶段,历史地分析宗教在那个历史阶段的作用,依然有 其积极意义。      原始宗教的产生,不仅标志着人类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它也包含着人 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对外部世界及自身认识的探索和经验的积累。在原 始宗教观念和神话中,都或多或少地触及到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人体生 理现象的理解。这是那个历史时代的认识,因而也是那个历史时代的“科学”。 当然,这种“科学”只是作为原始人类认识的合理成分或颗粒,被掩盖在神 秘的色彩和幻想的形式下。但是,这种前科学的认识形式,毕竟是科学得以 产生的重要策源地之一。对已有的生产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对未知的支配自 己的自然力量的幻想猜测,便是原始宗教的基本内容。而对那些得不到解释 的支配自己的自然力量作幻想的反映,是企图用人格化的方法,使这些自然 力顺从人的意愿,为自己的生产生活服务。所以,宗教在原始人那里,是他 们征服自然的一种天真手段。      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原始社会,原始人对一些危险性大、没有把握的生 产活动,常常进行巫术和祭祀仪式等宗教活动,这对于无能为力的原始人来 说,起一定的鼓舞信心、聚集力量的作用。史前洞穴壁画所反映的大都是狩 猎巫术,民族学的资料也证明了这一点。例如非洲布须曼人、澳大利亚土著 人,在狩猎前要举行隆重的仪式,以保证狩猎的成功。在巫师的主持下,他 们把要猎取的动物画在沙土上或用赭石画在岩壁上,然后聚集在周围,用予 来刺这些动物图形。他们坚信,如果不进行这种仪式,次日的实际狩猎将不 能成功。生存的需要迫使他们产生成功的强烈侥幸心,因而一旦举行过仪式, 
               

自然也就增强了信心,鼓舞了斗志,凝聚了力量,因而也就增加了实际狩猎 成功的机会。在现代某些处于原始状态的氏族部落中,还可以看到这种习俗 的痕迹,他们围成圆圈,跳着象征季节循环的舞蹈,或者模仿某种动物的姿 态,以求得丰收。      原始宗教不只是采取祈求手段请神灵恩赐,而且采取控制手段企图迫使 神灵降福、恶魔免祸、魔力听令效劳。祈求手段和控制手段二者并用,软硬 兼施,这是原始宗教的最大特点之一。例如,西伯利亚埃尔克人对他们所创 造的狩猎 “物神”,在“失职”时常常责骂、鞭打,甚至“撤职”更换。爱 斯基摩人当他们一再祭风神、海神而不见风平浪静时,就以针刺风,用鞭子 抽打海面。我国广东连南南岗瑶族,在向祖先神求雨时,用茅草捆扎一个祖 公偶像,如果下雨,就松绑还愿,否则就浸入污水中,直至下雨为止。贵州 彝族在祭土地神时,扎一个草把象征土地神,既献牲以祈求,又捆绑以控制。 每年用鸡祭三次,同时要捆三次:播种时,从根向上捆扎三分之一,上部蓬 松,象征出苗齐壮;秀穗时向上捆三分之二,象征茎粗叶茂;收获时全部捆 扎,象征颗粒不丢。这些捆绑、鞭笞法,表明处于原始状态的人们企图控制 和支配自然力的愿望。      不管祭献祈求手段,还是捆绑控制手段,实际上都是原始人类企图征服 自然的天真手段,这种天真手段在那个历史发展阶段上,虽然能起到一定的 增强信心、鼓舞斗志、凝聚力量的积极作用,从而增强了成功的机会,但是 与此同时,这种侥幸和依赖心理,也必然会影响原始人类对实际生产技术的 探索,一旦不能如愿,也会产生恐怖和绝望情绪。原始社会晚期,频繁的宗 教活动给生产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和破坏作用。例如,解放前我国佤族人民 在农业祭祀上在杀牛、猪、鸡,停止生产劳动,浪费大量人力和财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