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现代战争 >

第8章

现代战争-第8章

小说: 现代战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15年8月,德国生产出了一种改进型单翼机——福克式飞机。福克式飞机既能很快瞄准目标,又能对目标进行俯冲攻击。“福克的鞭笞”无情地抽在毫无准备的协约国身上,福克式飞机把英法军队的飞机纷纷击落,德国人几乎完全控制了天空。

    后来居上的创新

    原创固然可贵,后来居上的创新就更加可贵了。英国人在一战中有不少原创,例如:坦克、无畏舰、战斗机、水上飞机母舰、航空母舰和富勒的机械化作战理论,但德国人往往后来居上。加洛斯在牵引式飞机上架设固定机枪,德国人就发明断续器,进而让福克式飞机完全控制了天空。“坦克之王”古德里安在富勒的基础上更进一步,闪电战创造的奇迹让全世界感到震惊。

    创新能力只有两种:原创的能力和后来居上的能力。既不是原创,又不能后来居上,总是跟踪研究,那来的创新呢?跟踪研究就像小学生考试一样,答案别人已经做出来了,过程别人也知道了,你只是把别人已经完成的事再独立地做一次而已。小学生解出了一道难题会兴奋一下,跟踪研究出了成果也会庆祝一下,但都是解题不是创新。

    军队的战斗力取决于三种人:指挥官、士兵和研制武器的人。军队的创新是指战略战术的创新和武器的创新。军队的创新在和平时期比质量,在战争时期比速度。军队的创新在和平时期原创第一,在战争时期后来居上第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 空战战术:德国人的创新

    空中战术

    飞行员们很快就认识到精确的机枪射击功能只是战机综合性能的一部分,空中战术也非常重要。空战史上的真正作战是从“空战之父”伯尔克和马克斯·殷麦曼开始的。伯尔克提出双机编队的空战战术。殷麦曼提出“殷麦曼翻转”战术。殷麦曼翻转就是飞行中向上跃升到垂直90度,然后倒飞,半横滚,最后平飞。殷麦曼翻转既能摆脱敌机,又能获得高度优势,对敌实施再次攻击。殷麦曼用这种方法多次击落英法飞机。飞行员在空中格斗中都试图争取有利位置,把战机开到敌机之上。大凡能把驾机瞬间急转,占领制高点的飞行员都是最终的胜者。

    1916年,德国空军异常强悍。英军被迫规定每次飞机执行侦察任务,都需要战斗机护航。飞行编队从而得以发展。但是德国又一次走在了前面,一批性能远远高于协约国飞机的战机被生产出来,德军还采纳了伯尔克的建议,开始用14架战机组成的阵列执行战斗任务,成立专业化歼击机部队——狩猎中队。这样一来,德国空军再一次占有绝对优势。

    1916年6月18日,殷麦曼已经累计击落15架敌机。这天,殷麦曼又一次躲在云中等待猎物。一架英国双翼战斗机出现了,他闪电般地俯冲下去。然而,另一架藏在云中的英国战斗机尾随而下将他击落了。

    1916年10月,“空战之父”伯尔克已经创造出击落敌机40架的空战记录。一天,伯尔克在与一架英国飞机搏斗时,与本队飞行员伯梅的飞机相撞而命丧黄泉。

    飞行编队

    继德国的狩猎中队之后,英、法也组建了飞行中队。大规模的机群对机群的攻击便开始了。随着航空部队的兵力不断扩大,德国组建了几支狩猎联队,以取代狩猎中队。编队空战的战术也在战争中发展着,从伯尔克与殷麦曼的双机发展到了3机、6机甚至12机的大编队。

    1917年4月,西线的天空完全成了德国空军的天下。虽然如此,为了配合法军总司令尼维尔的地面进攻计划,英国皇家飞行队仍然与德国飞机在法国北部上空进行殊死搏杀。在前5天的作战中,英国飞机发生了56起飞行事故,在战斗中被击落75架飞机,飞行员伤亡105人。一个月内,约有150架飞机被毁,有316名飞行员阵亡或被俘。英国人因此称这个月为“血色4月”。

    在血色4月中,德里希特霍芬男爵率领的飞行编队成为了协约国空军的噩梦。一个月间,这个中队击落协约国战机89架,其中21架由德里希特霍芬男爵驾驶的红色战机击落。因此,英国人把德里希特霍芬男爵叫做“红色男爵”。

    1918年4月21日,累计击落协约国飞机80架的26岁的德里希特霍芬男爵战死蓝天。

    空中骑士

    空战的主要目的是保证空中侦察能够顺利进行。在整个战争中,空中侦察都非常重要,其中最要紧的一环就是航空摄影,根据拍摄的照片可以绘制出精确的敌方堑壕地图。因此,部队每天都派出飞机到敌区侦察敌军部署。这种任务极其危险,因为普通步枪和高射机枪都能对飞机构成威胁。飞行员侦察回来后必须把他们见到的情况立即向有关方面汇报。然后,他们获取的信息就会被转达到总部,由总部进行分析。有时候,轰炸机中队会很快收到总部的指令去进攻临时军火供应站、敌军总部以及紧靠敌营的通信中心等指定目标。

    轰炸机专用的炸药和投弹装置已经出现,但轰炸瞄准器十分原始。炸弹体积比较小,且

    出于安全考虑,炸弹只有装到飞机上以后才把引信安上。飞行员主要靠的目测去决定投弹的时机。进行低空轰炸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离敌人步枪、机枪的距离实在是太近了。

    直到离战争结束前的几个月,才出现了为保护飞行员而设计的装置。索普维斯火蜥蜴飞机在驾驶员座舱的四周和下部装有装甲钢板。

    到战争后期,协约国终于逐渐赢得了西线空战的主动权。截至战争结束,战争双方共动用飞机17。7万架,5万名飞行员被打死。但是交战双方都认为地面的堑壕战比空战血腥得多,空战对决就像中世纪骑士之间的决斗,空中战斗体现了骑士精神。

    战术创新

    在战争中战术创新的重要性甚至高于武器创新的重要性。因为,在人类战争史上研制新武器所需的时间往往比提出新战术所需的时间短得多。1915年8月,世界上第一辆坦克在英国诞生。直到1939年9月,人们才把坦克的用法搞清楚。研制一种新武器可能只需要1年的时间,但把它的用法搞清楚却可能需要10年的时间。人们总是热衷于新武器的研发,而忽视新战术的研发。人们动用大量的资金,集中大量的科学家和专业人才去研发一种新武器,之后还要继续改进。当这种武器服役后,就把如何使用它和它的战术应用问题丢给学历不高的士兵们和军务繁忙的军官们了。往往在士兵大量流血和战争遇到困难时,军务繁忙的军官们才会突发奇想地提出一个新战术。用于研究武器用法和战术的人力和物力不应该少于用于研制武器的人力和物力。如果研制一种新武器花了1亿元,那么研究这种新武器的用法和战术也应该再花1亿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齐柏林飞艇大显神威

    热气球

    热气球是飞艇的前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热气球仍然被用于侦察,观测者可以在气球上观察敌情,帮助控制炮火。这要比在战斗机上容易操作。

    气球员通过电话与地面保持联络,如果发现敌机,他会对地面部队发出警告。要是敌机冲他开火,他可以跳伞求生。地面上的人会立即回收气球,争取不让气球起火,与此同时,地面部队会用高射炮去驱逐敌机。

    在一战期间,海军也使用观测气球。因为雷达的发明比较晚,船只想要探明海平面远处发生了什么事是很困难的,所以,热气球在这里帮上了大忙。但是,热气球充气和升空过程费时太多,且有许多使用的限制条件。因此,飞艇和飞机加入到了侦察的行列中来。飞艇特别合适远程海上侦察。战争初期,德国齐柏林飞艇的主要任务就是远程海上侦察。英国方面则选择使用软式飞艇。

    飞艇

    1852年,法国发明家亨利·吉法尔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艘飞艇。

    1900年,德国的齐伯林伯爵制造了第一艘硬式飞艇。这种飞艇使用结构完整的龙骨保持气囊的外形,采用活塞式发动机作动力,飞行性能好,装载量大。“齐伯林飞艇公司”制造的飞艇不仅用于商业,而且用于军事。在十年中这个公司就制造了113艘军用飞艇,它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显神威。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主要有两种飞艇,软式飞艇和硬式飞艇。软式飞艇的艇体是用胶棉或亚麻布制作的气囊,艇体的外形靠气囊充气产生的压力保持,有动力、可操纵,一般外形采用流线型,它的飞行性能比气球有相当大的提高。

    开战时,德国拥有一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航空部队。这支空中力量由帝国陆军航空勤务队和帝国海军航空勤务队两部分组成,分别从属于陆军和海军,进行陆上侦察、情报收集以及海上搜索、救援任务。不过,德国扩大航空部队的重点并没有放在飞机上,而是放在了齐柏林飞艇上。他们指望用这些庞大的飞艇来进行战术、战略侦察。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齐柏林飞艇没有让他们失望,并且还在对地面目标进行空袭时发挥了惊人的效果。

    由于当时飞机刚出现不久,空中载量较小,对地面轰炸威胁不大。因此,尽管飞艇庞大的身躯易遭攻击,但1917年之前,德国一直使用飞艇对英国进行轰炸。因为飞艇可以装载几百公斤炸弹。德国军方认为,齐柏林飞艇是他们手中的一门终极武器,飞艇一出,无往不胜,无坚不摧。这些飞艇通常在傍晚从德国本土的库克斯港、科隆和杜塞尔多夫等处基地起飞,华灯初上的时候到达英国上空。英国城市的路灯和房屋里面透出来的灯火是它们最好的路标。(当时还未出现“灯火管制”一词。)扔下搭载的危险货物之后,它们掉头东飞,于第二天黎明之前返回德国。

    此时一战刚刚爆发不久,飞机的性能还很脆弱,没有力量去阻止飞艇的光临。当时能够在夜间作战的飞机几乎没有,而且一般的飞机就是发现了飞艇,能做的事情也不过是在它的粗厚外皮上戳两个小洞。唯一能够阻止这些德国空中巨物去英国串门的,就是海上变化无常的天气。

    1915年1月19日,德国林纳茨上尉驾驶齐柏林飞艇首次飞临英国上空,但仅从飞艇上投下一些传单,上面写着:“你们英国人:我们已经来过,而且还会再来,不投降就是死。”传单署名“德国人”。

    1915年5月30日,林纳茨驾驶飞艇再次飞临伦敦上空。他随手操起吊舱里的炸弹,故意向人群密集的地方投去,造成7人死亡、30多人受伤。这一次空袭引起了伦敦的“齐柏林大恐慌”,齐柏林飞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充分显示了它的威力。

    在齐柏林飞艇空袭伦敦之后不久,一架英国皇家海军的战机在比利时上空拦截住德军的一艘飞艇,攀升到飞艇之上,并用炸弹将其击落。这造就了齐柏林飞艇的首败记录。

    在这之后英国战机多次迎击齐柏林飞艇,虽然不是每一次都能够达成目标,但是1916年之后这种成功率的确大大增加,这要归功于几种新型航空机枪子弹的问世。

    1915年,德国潜水艇袭击商船的事件频频发生。英国海军部研制出了反潜飞艇以对付德国潜艇。这种飞艇使用了劳斯莱斯鹰牌发动机,时速可达到每小时74公里。螺旋桨上方升出的管子可以使螺旋桨引发的气流能传入气囊,保持内部的压力。这种飞艇在飞行过程中灵活性极高。

    1918年8月5日,德国飞艇部队的指挥官彼得·施特拉塞亲自率领齐柏林飞艇最后一次空袭伦敦,结果他被英军击中阵亡,而齐柏林空袭也就此结束。

    自1915年1月19日至1918年8月5日,德国出动飞艇208艘次、飞机435架次对英国实施空袭,其中飞机空袭52次,飞艇空袭5l次,投弹约300吨,造成约1300人死亡,3000人负伤。约有80艘飞艇毁于协约国的炮火和恶劣天气。

    战后,飞艇和飞机一样被用于民用航空。

    1937年,德国兴登堡号飞艇发生空难,97名乘客和乘务人员中至少有23人死亡。从此,人们普遍对民用飞艇失去了信心,飞艇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军事敏锐感

    翻阅一下世界发明史,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发明都首先用于军事,当军队把它们玩熟了之后才民用。因为,很多发明在发明之初都不完善,实用价值低、价格昂贵、后续研究投入巨大、安全性低和舒适性差等原因都是它们民用的障碍。莱特兄弟的飞行者一号只能飞行12秒,毫无实用价值。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庞大笨重且操作困难,那个富翁愿意花钱买这个“无用”的东西呢?一战时,航空技术不成熟,飞机经常出现故障导致机毁人亡。只有勇敢的士兵不会嫌弃这些随时可能出现故障的家伙,平民是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坐飞机的。潜艇空间狭小,与豪华游轮相比,无任何舒适性可言,时至今日,潜艇也不是民用交通工具。

    对于军队来说,只要有用就行,或者未来有用都可以。将军们很少考虑费用问题,只要军费能承受就行。1亿美元一架的飞机,军队也不会嫌贵,军队首先要做的是申请更多的军费,以购买更多的飞机,其次才是讨价还价和降低制造成本。对于安全性,只要可以忍受就能上战场。舒适性往往是最后考虑的问题甚至是被忽略的问题。

    军事家们总是保有军事敏锐感,新发明出现后,他们总是试图挖掘出它的军事价值。但这是不够的,应该成立专门的机构试图挖掘出每一件东西的军事价值。把灵感式的军事敏锐感变成长久的制度。

    

第一次世界大战 水上飞机母舰:航空母舰的前身

    1910年11月,美国飞行员尤金·埃利成功地驾驶柯蒂斯双翼机飞离美国伯明翰号巡洋舰平台,这是人类首次驾驶飞机从一艘军舰上起飞。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水上飞机首先被用于海上侦察。各国海军喜欢使用这种飞机,它的降落和起飞能在水面上进行。但是水上飞机的装载和运输问题仍待解决。刚开始,水上飞机只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