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现代战争 >

第26章

现代战争-第26章

小说: 现代战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42年8月9日,德国人认为列宁格勒即将唾手可得,但是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列宁格勒交响曲》在列宁格勒阿斯托里亚大酒店进行了首演。

    虽然德军空中火力经常袭扰拉多加湖一带,但苏联从这里通往列宁格勒的运输线却未完全中断。苏军在拉多加湖冰面上奇迹般地开辟了一条冰上公路,通过这条与外界联系的唯一“生命之路”,运进粮食和军火,运出伤员,从而战胜了严寒与饥饿,挫败了德军困死列宁格勒的企图。

    1943年1月12日,苏军开始反攻。苏军集中2000门大炮和迫击炮,向德军集结地域进行了2个小时的猛烈炮火打击,经过7天激战,突破德军阵地,向纵深推进了14公里。列宁格勒和沃伦涅日两个方面军会师,初步突破了德军对列宁格勒长达17个月的围困。

    1943年8月23日,库尔斯克战役结束。苏联决定对列宁格勒的德军实施一次歼灭性打击,彻底将这一地区的德军驱逐出去。

    1944年1月,苏联的3个方面军发起大规模进攻,迅速向西以及西南方向挺进了150至200公里,歼灭德军2个师,击溃23个师,收复了普希金等城市,打通了列宁格勒通往莫斯科的十月铁路线,使列宁格勒从德军的长期围困中彻底解放出来。

    从1941年9到1944年1月,列宁格勒被围时间长达900天,是二战中时间最长的围困与反围困作战。列宁格勒战役的胜利,使德国北方集团军群遭到了重创。

    兵闻拙速,未睹巧久

    在多次进攻未能成功的情况下,希特勒决定对列宁格勒实行围而不攻的政策,企图用饥饿战领列宁格勒。1941年9月14日到1942年8月9日,德军对列宁格勒11个月的围而不攻没有饿死列宁格勒,反而牵制了德军大量的兵力。最后,库尔斯克战役一结束,德军的围而不攻就彻底破产了。

    显然,希特勒对“兵闻拙速,未睹巧久”是置若罔闻的,强攻虽然笨拙但比用饥饿战领列宁格勒的巧久更好。如果敌军被彻底包围,那么围而不攻1个月就能让敌军崩溃。如果被围困的敌人没有在1个月内崩溃,那么敌人很可能再坚持6个月。因此,围到羊羔软弱无力时就可以强攻了,不必围到羊羔饥饿而死。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斯大林格勒战役:扭转乾坤

    1942年4月,进攻莫斯科的德军被击毙击伤16万8千人,被苏军赶到了距离莫斯科100乃至350公里以外的地带。苏联付出了伤亡和被俘70多万人的惨重代价,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最后胜利。

    苏联的战时生产,全部迁移到东部的乌拉尔山区,离莫斯科有1600多公里。德军没有远程战略轰炸机,无法破坏苏联快速发展的军工产业。

    1942年5月,苏联外长莫罗托夫飞抵英国、美国寻求帮助。

    英美盟军提供的物资由从英国出发的商船,经过巴伦支海,运输到苏联的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港口。商船在经过德国占领的挪威时,经常被德国飞机、潜艇和战舰夹攻,损失十分惨重。盟军支援苏联的武器弹药也可以先运到伊拉克港口巴士拉,再用卡车运往波斯(伊朗),最后跨越苏波边界将运到哈萨克斯坦。

    1942年夏末,希特勒作出了对德军命运最具决定意义的一项决策:同时攻下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德军总参谋长约德尔认为高加索的命运将直接取决于斯大林格勒会战的结果。

    1942年6月底,希特勒重新启用了曾被他撤职的原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冯·鲍克,担任B集团军群总司令,目的是扫清顿涅茨河到顿河的障碍,并在顿河沿岸组成防卫侧翼,一直向南延伸到斯大林格勒。菲尔南德·里斯特指挥的A集团军群则直接突进到高加索地区。为了扩充冯·鲍克的突击实力,希特勒将装甲部队从A集团军群调到了B集团军群,希望能够围歼更多苏军。苏军通过巧妙撤退,避开了德军的包围圈。由于未能达到这个战役的目的,希特勒再次将冯·鲍克撤职,同时命令A集团军群向濒临高加索地区的里海北岸展开攻击。A集团军群继续向高加索纵深突进。

    1942年7月17日,德军再次投入150万兵力进攻斯大林格勒。

    1942年7月28日,斯大林下达第227号命令:“不准后退一步!”,命令苏军必须死守这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并很快将城里的平民大部分撤离。

    1942年8月19日,曾经起草了巴巴罗萨计划的德国上将费尔特里希·保卢斯率领第六军向斯大林格勒展开了猛烈攻势。德军集中了40个师的精锐部队,每天出动上千架次飞机,把100多万颗炸弹投向了斯大林格勒,这座城市的建筑几乎全被炸毁。

    1942年9月13日,17万德军在500辆坦克的配合下,猛攻保卫斯大林格勒的苏联第62集团军。德军在几个地段突破苏军防线,进入市区展开了巷战。此时,越来越多的苏联援军迅速向斯大林格勒集结。

    1942年9月14日,德军展开了24小时不间断冲锋。一场最残酷、最激烈的市区争夺战开始了。在玛玛耶夫岗高地,苏联近卫军第十三师与德军展开了白刃搏斗。

    阻击战

    1942年10月初,德军炮火在一个炮兵观察哨的指引下,对苏军防御工事和火力点构成了巨大威胁。扎伊采夫以娴熟干练的狙击手法将3名执行观察任务的德军侦察兵接连射杀。此后,扎伊采夫在10天内又接连击毙了40名德军。苏军最高统帅部随后在全军开展阻击战。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第62集团军编练出100多个由两到三名狙击手组成的猎杀小组。1942年,狙击手们歼灭了6250名德军,其中1126名是由扎伊采夫训练的狙击手击毙的,扎伊采夫也取得了射杀149名德军的战绩。至二战结束,扎伊采夫总共消灭了400名德军。

    严寒

    斯大林格勒的战斗仍然在残酷地继续着。从1942年9月13日到26日,德军每天的伤亡几乎都在3000人以上,却仍然没能占领整个斯大林格勒。战斗一直持续到11月初冬季来临,双方才有了片刻的休整。随后,严寒很快降临。毫无过冬准备的德国士兵,又像攻打莫斯科一样,陷入了饥寒交迫中,大量士兵被冻死冻伤,战斗力日渐衰弱。

    反攻

    鏖战之中,德军上将保卢斯无意间发现自己指挥的第六军正处于一个突出位置,侧翼是两个罗马尼亚军,但是距离已经很远,这样的格局对德军非常不利。稳步增加兵力的苏军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于是准备趁机突然进攻,将德军迅速分割包围在斯大林格勒。

    这时,苏联红军少校参谋的刘亚楼提出了一个构思新颖的作战样式。刘亚楼向苏军统帅部建议,为了能够在冬季大规模聚歼德国装甲机械化部队,苏军的运输方式应该有别于德国。因为如果像德国那样采取卡车一类的运兵工具,汽车发动机势必会抵挡不住严寒。所以必须发挥适应严寒作战,具有快速机动作战能力的各兵种优势。首先出动战斗机掌握制空权,打击德军空中力量,掩护轰炸机,扫平地面进攻的障碍,而后以强大的装甲部队为先导,以西伯利亚骑兵和高加索滑雪部队快速跟进,实施陆空协同作战。

    接下来的几次冬季战斗证明,这种构思新颖的作战样式,是非常切实可行的。因此,苏联最高统帅部对刘亚楼提出的建议非常关注,多次动员他加入苏联国籍,并打算用苏联的两个集团军与中国交换刘亚楼。

    1942年11月19日,斯大林发出了大反攻的命令。这一次,新到达的苏联援军负责主攻。德军侧翼的罗马尼亚部队猝不及防,很快就在苏军的凌厉攻势下瓦解。

    1942年11月23日,保卢斯猛然发现,他的33万部队已经被分割包围在斯大林格勒,与邻近的德国部队相隔足足80公里的距离。纳粹空军曾经成功地进行了空中运输补给解了1942年1月初的德米扬斯之围。于是戈林提醒希特勒,他可以通过空军向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的德军运送给养。然而,很多德国空军指挥官担心,没有足够的空中运力完成这一计划。尽管如此,德军运输机还是开始了行动。保卢斯得到这一消息后,便下令坚守阵地,不得突围。

    苏军的防守出人意料地顽强,任何试图援救保卢斯的行动都被很快挫败。保卢斯却受命抵抗到最后一人。苏军迅速发起进攻,将前来为保卢斯解围的德国援军主力,驱赶到距离斯大林格勒200公里的地方。随着斯大林格勒包围圈内一个又一个机场被苏军快速占领,被围德军的空运补给越来越困难。

    1943年1月初,被围德军的处境更加狼狈。被围德军每人每天只能分配到一片面包,15人才仅仅分食1公斤土豆,只有雪水可供饮用。骑兵的马匹早已被宰食殆尽。每人每天只能领取30发子弹,坦克因缺少燃料开动不了,大炮因缺乏炮弹几乎不能开火。

    1943年1月23日,德国空军最后一个架次的运输机离开几近绝望的被围德军。苏军的包围圈几乎已经缩小到了保卢斯所在地下室的门口。

    1943年1月30日,已经走投无路的保卢斯向希特勒发出了突围撤退的请求。希特勒立即回复:不许投降,第六军必须死守阵地,直至一兵一卒一枪一弹。保卢斯陷入了极度绝望,向希特勒发出了最后一份急电:“部队将于24小时内彻底崩溃。”希特勒急忙发出电令,将保卢斯由上将升为陆军元帅,其余117名军官也各升一级,希望以封官加爵来强化德军将士所谓“光荣殉职”的决心。希特勒这道电令的潜台词是:如果保卢斯被苏军俘虏,他就必须自杀殉国,因为在德国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一个陆军元帅被敌方俘虏或者投降。保卢斯彻底绝望了!

    1943年1月31日,保卢斯率领德国第六集团军向苏军投降。9万1千多名德国官兵,其中包括保卢斯在内的24名高级将领,穿着单薄的衣衫,抓紧裹在身上满是血污的毛毯,在零下24度的严寒中,走向寒冷的西伯利亚战俘营。

    后来,保卢斯转而为苏联服务,加入了“自由德国国家委员会”的“德国军官同盟”,并通过电台动员德国人自觉地组织起来,反对希特勒暴政。

    1943年2月2日,另一个包围圈里的德军也缴械投降。持续6个多月的斯大林格勒大会战终于结束。德国被击毙、击伤、俘虏和失踪的官兵高达150万人,占苏德战场德军总兵力的四分之一。苏联以牺牲56万官兵的惨重代价赢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了东线战场的重要转折点。从此以后,德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守。高加索地区的德军损失惨重,并且丧失了空中支持。苏军在1943年1月初的一次攻势,就将他们赶出了高加索的大部分地区。

    消耗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以机枪和堑壕为核心的堑壕战是最典型的消耗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坦克和飞机为核心的闪电战也无法避免消耗战。动用大量的军队和武器装备与敌人的大量军队和武器装备进行旷日持久的消耗战是交战双方都不愿意却又无法避免的。马恩河、凡尔登、索姆河、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都上演了上百万的军队进行消耗战的情景。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都不是消耗战。因为,这些战争都是以十击一的不对称战争。如果现在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消耗战也是无法避免的。

    如果交战双方的人员、飞机、坦克和舰艇之间的距离小于100公里,则消耗战难以避免。消耗战就是以消耗数量为特征的战争,数量不断减少又不断地补充,当一方的数量无以为继时,另一方就成功地拖垮了敌人,取得了胜利。陆军发生接触最容易导致消耗战。避免消耗战的最佳方法就是在第一时间实现以十击一,一次性摧毁敌人。

    战后的统计结果往往令人惊讶,累计发射1万枚导弹、100万枚炮弹和1亿发子弹等等。把整个战争中1年内将要使用的力量在第一时间爆发出来,就能实现一次性摧毁敌人。这就要求在战前有雄厚的武器储备。如果在和平时期随时有10万枚导弹可以发射,那么在战争的第一时间就可以发射5万枚导弹出去。这些导弹不一定要有多先进,只要敌人不用拦截导弹,它们就能按部就班地命中目标就行。

    在战争中,武器的创新、战术的创新和集中优势兵力等的目的都是至少要在局部取得10:1的军事优势。每时每刻都应该追求以十击一军事优势,无论进攻,还是防守。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库尔斯克战役:生产力之战

    1943年初,苏军在战线最北部地带的另一场进攻,大大改善了仍被围困的列宁格勒的交通。德军在莫斯科西部的突出部分也被歼灭了。德军被迫从顿涅茨河向西撤退,并丢掉了哈尔科夫。在苏联屡屡受挫的德军并没有完全士气低落,他们继续负隅顽抗。此时,希特勒也不得不接受并且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在东线已经再也不是德军发动大规模攻势的时候了。

    然而,希特勒和他的很多将领不同,还是相信有限的进攻,不仅能限制苏军实力的增长,而且还能维持德国人的士气。于是1943年春季,希特勒下决心再发动一场有限的进攻。希特勒将注意力转向了库尔斯克和哈尔科夫北部新出现的苏军防线的突出部,计划从南北两个方向同时进攻,将这里的苏军一举歼灭。苏军很快就获取了这一情报,决定以逸待劳而不是主动出击。苏军在这个突出地区修建了三层同心圆的防线。苏联的大量军队源源不断地被从其他地区集结到库尔斯克一带,这里将是苏德双方的下一个战略重点。苏军集中了足够多的坦克,准备打击来犯德军的侧翼。为了部署新式武器,希特勒推迟了发动进攻的日期。这恰好使苏军赢得了更多的准备时间。

    新式武器

    虎式坦克是希特勒等待的新式武器之一。虎式坦克重55吨,配备了88毫米火炮,厚重的装甲使它几乎坚不可摧。虎式坦克最早于1942年12月在北非的突尼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