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现代战争 >

第24章

现代战争-第24章

小说: 现代战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41年6、7月间,隆美尔占领了离马耳他岛很近的托卜鲁克和班加西,重新控制了利比亚。隆美尔又一次大获全胜。隆美尔依靠这次战绩荣升为纳粹德国的陆军元帅,并得到了希特勒的热情接见。

    英军不得不撤回埃及,隆美尔抓住了这一有利战机,德军乘胜追击,把英军堵在了阿拉曼以南地区。

    阿拉曼是保卫苏伊士运河的最后一道有利防线,它的地形像个瓶颈,南侧靠着不可逾越的盖塔拉洼地。英国军队必须阻止德国军队的攻击,否则英国和亚洲、大洋洲的联系就会被切断。幸运的是,由于隆美尔推进速度过快,士兵连续作战,身心疲乏,而且燃料等补给物资也开始出现短缺,英军和德意军队暂时进入到了相持阶段。

    蹩脚盟友

    两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都是一个累赘。一战中,意大利背叛了德国。二战中,意大利是德国的蹩脚盟友。德军不得不两线作战,帮助在北非的意军。二战中,意大利如果保持中立,一动不动,德军的日子可能会好过一些。

    进攻为上,防守为下

    揣测进攻方的意图就像赌博一样冒险,等待进攻方的进攻就像等待死神一样恐惧。只要进攻方打算进攻,防守方就可以发动反攻。在进攻方还没有准备好之前,就发动反攻。海湾战争中,萨达姆的揣测和等待得到的是被美军打瞎打残和打瘫的结果。如果在美军发动进攻之前,萨达姆的200万军队主动寻歼尚未集结完毕的美军。就算最后会战败,也能歼灭部分美军。总比“伊军全歼,美军全存”好。伊拉克战争,萨达姆再次揣测和等待,结果丢掉了性命。如果进攻方集结完成后具有压倒性的军事优势,那么就必须在进攻方集结完成前发动反攻,打进攻方一个措手不及。

    现在,伊朗也在揣测和等待。如果美军集结完毕,美军将具有压倒性的军事优势。第一轮打击后,伊朗还能否还手都将是个未知数。伊朗必须在美军集结完毕前主动寻歼美军,否则伊朗在劫难逃。防守方在进攻方发动进攻前主动寻歼进攻方才是真正的积极防御。但是,如果进攻方的战场实力是防守方的10倍以上,则主动寻歼进攻方将是自寻死路的行为。如果伊朗获得准确的情报,知道美军将在9月21日发动进攻,那么伊朗可以在9月10日主动寻歼美军。伊拉克境内的美国陆军是躲不过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北非战役2:沙漠之鼠

    蒙哥马利

    1941年8月4日,丘吉尔飞抵开罗,亲自主持军事会议,重新制定作战方案。丘吉尔决定由伯纳德·蒙哥马利将军接管疲惫不堪的第八集团军。

    丘吉尔启用蒙哥马利是一个历史性的决策,正是这位看上去骨瘦如柴、长着鹰钩鼻子的英国将军,结束了隆美尔“沙漠之狐”的不败神话。此外,丘吉尔还给部队补充了大量的坦克、飞机和枪炮。

    对于丘吉尔的这个任命,蒙哥马利也很兴奋。蒙哥马利认为和大名鼎鼎的隆美尔进行较量极富挑战性,那将是一次实力的角逐。于是日夜兼程赶赴前沿阵地,但当蒙哥马利到来时,迎接他的是一片混乱。官兵士气低沉,到处都弥漫着准备撤退的气氛。

    蒙哥马利立即召集了几十名军官训话。当他瘦小的身材穿着肥大的沙漠军服出现时,军官们都用怀疑的目光注视着他。蒙哥马利目光犀利,充满自信地高声说道:“我命令烧毁所有的撤退计划,我们不能在此生存,那我们就在此献身……”。士兵们很快被这个外号叫“蒙迪”的将军所感染,他的自信和坚定给士兵们增加了勇气和力量。他果断撤掉不称职的军官,调进一批有头脑而又敢于冒险的将校,充实了部队的人员和装备,使第八集团军再次成为一头雄狮。

    当时的英国已经具有破译德军密码的超级情报体系,所以蒙哥马利预先获悉:1941年8月末,隆美尔将从阿拉曼防线南翼向英军发起进攻。蒙哥马利轻松化解掉德意军队的攻势,轴心国官兵伤亡4500人,未能向前跨出一步,蒙哥马利初战告捷。胜利让压抑了很久的英国官兵备受鼓舞。

    英军不断袭击德意军队的海上运输,致使他们的舰船和补给物资大量损失。隆美尔不断向希特勒致电,请求元首赶快往非洲增兵。但是,隆美尔的请求遭到了拒绝。

    隆美尔嘴上的严重溃疡和鼻子的疼痛也让他整日坐卧不安,他无心再留在非洲,把指挥权交给了副手施登姆因将军,自己请病假到维也纳去休养,与妻儿享受天伦之乐去了。对蒙哥马里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

    英军向阿拉曼的德、意部队再次发起了猛攻,准备突破轴心国的防线,把德、意军队赶出利比亚。于是,英军在阿拉曼防线上的1000多门大炮同时向德军开火,随后步兵在北面沿海地带进行强攻,在南面则实施佯攻,吸引敌人兵力。当时德意军队的“非洲军团”只有8万人,540辆坦克,350架飞机;而经过补充的英军达23万人,1440辆坦克,1500架飞机。由于军事实力对比悬殊,德军的情况不妙。

    英国的第10装甲师突破了德军在阿拉曼以西设下的地雷阵。希特勒见势不妙,再次电令隆美尔返回北非战场。但大势已去,即便是“纳粹战神”隆美尔此时也无法挽回残局了。美国已向英军提供了1800架飞机,1700辆坦克和25000辆军车。

    当隆美尔回到北非战场时,他惊异地发现到处都是英军卡车和坦克的身影,英军的军事力量一下子变得十分强大,几乎无法与之抗衡。于是,隆美尔不顾希特勒的命令,丢下意军,独自撤退。意军4个步兵师被迫投降。其实,隆美尔没有想到这只是蒙哥马利的疑兵之计。

    在以后的几天里,英军相继突破了德军的北部防线和意军守卫的南部防线。蒙哥马利挥师乘胜追击,夺回了托布鲁克。蒙哥马利再次使用疑兵之计。望着烟尘滚滚的战场,隆美尔深感四面楚歌,孤立无援。隆美尔只好带着残余部队连续溃退。隆美尔认为:“英国人的空中优势,已经使我们过去战无不胜的战术规律,都随风飘去了。”

    当德军从昔兰尼加撤到普雷加港时,希特勒命令隆美尔守住普雷加港,阻止英军进入的黎波里。和那个只有下士军衔的元首相比,隆美尔毕竟是一名受过专业训练的职业军人。隆美尔认为,单靠他的5000官兵据守普雷家港是无畏的抵抗,必定会全军覆没,于是乘飞机回德国请示希特勒,请求撤出非洲,希特勒仍然不允许。隆美尔再次违背了希特勒的命令,下令部队只要发现英军进攻就立即撤退。此后,隆美尔率部撤到突尼斯边境,与那里的德意军队会合。

    虽然英军打赢了这次战役,但由于蒙哥马利没有及时察觉隆美尔的撤退行动,察觉后用兵又过于谨慎,失去了活捉隆美尔,全歼德意“非洲军团”的良机。蒙哥马利一直把隆美尔的画像挂在床头,想生擒这个“沙漠之狐”,但这次又让这只狡猾的狐狸跑掉了。

    英军在阿拉曼战役中成功打击了德意法西斯在北非战场的军事力量,德、意军队伤亡和被俘人数达5万9千人。这次战役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北非战场的转折点,它的胜利使总体局势出现有利于盟国的明显的变化。德军和英军都意识到,在北非,一场决定着双方未来命运的决战正蓄势待发。

    不援不退不降

    希特勒是一个奇怪的人,他既不派援军也不允许撤退更不允许投降。在二战中,希特勒多次表现出“不援不退不降”的性格。在战事不利的情况下,不增援就不可能有改观,不增援又不撤退,除了投降就是阵亡。希特勒对战争的理解可能只有两个词“前进”和“阵亡”。胜败乃兵家常事,进退乃自然之事。阴晴圆缺,潮起潮落,胜进败退,人生起伏。坦然、泰然、悠然才是常胜之道。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北非战役3:火炬行动

    先欧后亚

    由于北非战场失利,英国人将曾经答应支援中国军队的400架飞机投入了北非战场。1941年4月,美国又将本来计划交付中国的飞机拨给了美国第十航空队。

    1941年6、7月间,隆美尔在北非突入托卜鲁克,直逼英军的最后防线阿拉曼。实力强大的美国第10航空队紧急增援地中海和北非,致使中国远征军作战彻底失去空中掩护。

    美国向英军提供的1800架飞机,1700辆坦克和25000辆军车中大多数原来是准备用于中缅印战区的。北非战场的制空权是用放弃缅甸战场的制空权换来的。中国军人用悲壮的失败换来了蒙哥马利的第八集团军在北非战场的决定性胜利。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使美国从一个战争的观望者变成了战争的参与者。美国国会通过决议,宣布与日本进入战争状态。丘吉尔立刻飞赴华盛顿,同罗斯福商讨两国作战方针。双方制定的战略规定:德国是主要的敌人,主要战场在欧洲,北非的战略地位也排在了中缅印战区之前。虽然,丘吉尔嘴上同意了罗斯福提出的英、美、苏三国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提议,但丘吉尔对地中海地区更感兴趣。因为北非、中东和巴尔干直接关系着英国的殖民地利益和势力范围。丘吉尔认为攻占北非才是战胜轴心国的关键。这就是英美制定的“先欧后亚”战略。

    火炬行动

    1942年11月8日凌晨,英、美联军在远征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指挥下,1700架战机掩护着655艘战列舰和运输船,护送陆军开始从卡萨布兰卡、奥伦、阿尔及尔一带登陆。火炬行动展开。

    1942年11月8日,贝当政府宣布与美国政府断绝外交关系。为了避免流血,盟军号召北非法军停止抵抗,但作用不大。艾森豪威尔只好与在阿尔及尔指挥抵抗的维希法国副总理达尔朗海军上将谈判。

    达尔朗是个臭名昭著的叛国者,在管辖北非殖民地期间,他奉行纳粹的每一条指令,将屠杀自由法国战士作为自己的唯一的工作和荣耀。但是,丘吉尔却对和这个刽子手合作表示了赞同,他说过:“虽然我恨他,但假如他能把舰队带到盟军这边来,即使让我爬着走我也欣然照办。”

    1942年11月11日,达尔朗命令法属北非部队停止抵抗。紧接着,停战双方达成了一个全面协议。达尔朗以准许在北非的法国军民与盟军合作为条件,迫使盟军认可他对这块殖民地的行政管理权,而北非的所有法国军队则归“自由法国”军官指挥。在那之后,盟军又以这种模式争取到了法属西非的合作。但是,盟军与达尔朗达成的协议在英、美国内和自由法兰西的拥护者中引起了强烈不满。罗斯福认为:这仅仅是由于战事紧迫而不得已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罗斯福引用了一句在巴尔干半岛流传甚广的古老格言:“大难临头之际,你们可与魔鬼同行。”为盟国的行为辩护。

    11万英美军队在付出极小的伤亡代价后顺利登陆法属西北非洲。这让希特勒暴怒不止,他命令德军彻底占领了维希法国。

    1942年11月末,盟军在北非法军的配合下迅速突入突尼斯。希特勒对盟军的登陆行动毫无准备,但在盟军登陆的24小时之内,希特勒立即调集了当时运载能力最强的米…23运输机将部队和武器空运到了突尼斯。隆美尔的非洲旧部已经退到突尼斯,在补充了兵员和装备之后,准备向几乎没有什么作战经验的美军发动进攻。在行动之前,隆美尔就有一个详尽的作战计划。然而,在突尼斯指挥作战的德军司令官阿尼姆却不能很好配合他。

    德军与登陆后的盟军在突尼斯山地展开了激战。虽然德军的高层指挥官不断出现分歧,但并没有影响隆美尔发挥他的军事才能。隆美尔的进攻使美军遭受了北非战场上的最严重的失败。正在这时,蒙哥马利的第八集团军杀到突尼斯中部,开辟了一条新战线。隆美尔又不得不再次迎战这个老对手。隆美尔向希特勒提出了撤兵返回欧洲的计划,但为希特勒所拒绝。鼻子的疼痛折磨着隆美尔,他又向希特勒提出了回国治病的请求。然而这次,他再也没有回到北非战场。隆美尔被希特勒看成“悲观主义者”,从而失去了在非洲的指挥权。

    1943年3月,英美联军和在利比亚的英国第八集团军同时发起总攻,夹击突尼斯的德意残余部队。

    1943年5月13日,德意残部25万人全部投降,其中10万人是德军。北非战役胜利结束。这次战役中,轴心国死亡、被俘人数达百万人,损失飞机8000架,船舶240万吨。德意非洲特遣部队的失利,保证了同盟国在地中海运输线和苏伊士运河的安全,同时又使意大利完全暴露在盟军的攻击阵型之前,为盟军进攻意大利创造了有利条件,并缓解了红军在苏德战场上的压力。

    与魔共舞

    大难临头,可与魔鬼同行。盟军与达尔朗合作和苏德互不侵犯都是与魔鬼同行的案例。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援助阿富汗赶走了苏联,后来美国自己又推翻了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两伊战争,美国帮助伊拉克,后来美国两次对伊作战。越南战争,中国帮助越南赶走美国,后来中国和越南又打了一仗。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换句话说,没有正义,也没有邪恶,只有利益。没有天使,也没有魔鬼,只有利益。

    核武器是天使还是魔鬼?有核国家之间都不敢轻举妄动,有核国家间爆发全面战争的可能性在减小。但这并不是什么好事,矛盾永远存在,当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常规战争,例如:一战、二战、中东战争和朝鲜战争等。但是,核武器出现之后,当矛盾积累到足以爆发常规战争时却被遏制住了。核武器遏制了常规战争的爆发,但让矛盾积累得更多。直到有一天,当矛盾积累到足以爆发核战争时,战争终于爆发了。

    有核国家已经打算在必要时使用核武器时,有核国家间才会爆发全面战争。如果有核国家不打算使用核武器,那么战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