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井冈风云录 >

第8章

井冈风云录-第8章

小说: 井冈风云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是最会打穿插的。这不是,我已经穿插进来嘛。”毛泽东风趣的话把大家逗笑了,气氛也显得轻松多了。大家谁也没有动手。因为没有碗筷。
  毛泽东立在饭筐前,卷卷袖口伸出右手,在空中一扬,大声道:“同志们,没有碗,我们人人有两双半的筷子。”他说着弯腰抓了一把,香甜地吃起来。
  曾士峨触景生情,随口来了一个顺口溜:“同志们,别为难,两双半,随身带,既当碗,又当筷,吃过饭,赶路快。”
  战士们笑着,也学着毛泽东的样子用手去抓饭。一个个吃的有滋有味。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
  毛泽东往草地中间一站。“现在整队,我站第一名。”
  罗荣桓跑到毛泽东左边,向毛泽东看齐。张宗逊也快速地站到罗荣桓左边。战士们都快速跑过来,一下子就排了长长的两队。
  曾士峨下达口令:“同志们注意了。立正,向右看齐!”
  战士移动着脚步,向排头的毛泽东看齐。
  “向前看。”曾石峨扫视一下整齐的队伍,又下达了口令:“向右转,开步走!”
  队伍迈着整齐的步伐,在茫茫黑夜中出发了。
  在大井的王佐听说毛泽东要上山召见他,心中一阵打鼓。
  不由暗自寻思,来得好快啊!在哪里迎接他们上山?来了多少人马?经过他的盘算,决定第一次相见的地点,就放在双马石。
  双马石在茨坪的西南面,距茨坪9公里,因山口小路的右边,有两大块石头相互叠在一起而得名。小路的两边生长着无数挺拔的翠竹,大的就有碗口那么粗。山口很窄,设置了障碍。平时仅能容一人通过。山口两边是两座高耸的山峰,山峰的制高点上专门设置了工事和了望哨。也称得起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毛泽东和王佐取得联系后,就带领曾士峨、罗荣桓、张宗逊一起来到双马石的山口下。毛泽东仰望一下险要的双马石哨口,决定带少数人上山。他们三人都坚持多带一些人上去,以防万一。毛泽东坚持道:“你们看,这里地势险要,不要说我们一个连的兵力,就是一个营强攻也费劲。况且,他们在山上,居高临下。我们来不是要动武,是要以理服人。”
  山上的王佐早早就来到了这里,山口两边的山上都作了必要的布置,为的是自身的安全。毛泽东在山下的一举一动,全在他的视野之中。
  王佐在高处看见毛泽东让大队人马停在山下,自己仅带几个随从,一步一步走上山来。他心中不由暗暗佩服毛泽东的胆识和诚挚的心。直到毛泽东到了双马石下,他才放心地从山头上下来。
  下面的曾士峨等人等了好一阵时间,不见山上有动静,为防意外,他命人作好战斗准备。两只眼睛始终没有离开山口。
  毛泽东老远看见从山上下来的王佐,早早地伸出了手。
  王佐第一次握住毛泽东的手时,立时有一种异样的感觉。
  只觉得毛泽东的手很有力量,而且还带一种说不出的温暖。他低矮的身材和高大的毛泽东形成鲜明的对比,说话时他不得不扬起头。
  毛泽东握住他的手,感觉到他的手有些微微颤抖。毛泽东显得轻松、和蔼、大方。为了便于说话,他不得不微微弯下腰,亲切地说:“王佐同志,你好啊。”
  王佐第一次见到毛泽东,就称他为“同志”,心里热乎乎的。他知道在共产党内部称同志的含义,一下子缩短了他同毛泽东的距离,开始时的戒心也随之消散。
  他们简单问候后,派人把山下的队伍召唤上来,一起来到了大井。
  大井是王佐农民自卫军的驻地。这里山山相连,山山环抱,山山绿树翠竹,白云缭绕,清水流转。毛泽东被安排在一座黄泥屋中。毛泽东打量着这个新住处,前有一块大青石,后有两棵生机勃勃的大树,十分满意。
  当天,王佐用山里最隆重的礼仪欢迎毛泽东和他的队伍。
  王佐特地在他的住处为毛泽东、曾士峨、罗荣桓、张宗逊等摆上了酒宴。八仙桌子上摆放着当地菜肴,醒目的是一只红烧猪头。王佐亲自为各位领导斟满酒,而后端起盛满酒的碗,面带笑容地说:“来,为毛委员光临舍下,干杯!”
  毛泽东很少喝酒,今天他兴致很高,从容地端起酒碗,同王佐相碰。
  毛泽东送给王佐的礼物,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了黄泥小屋前。
  王佐随手拈起一支枪,高兴地欣赏着,口里赞叹道:“好枪。”他端起枪对准前方瞄向一个目标。这时刚好飞来一只山雀,落到了前面的树枝上。
  毛泽东知道他的用意,向曾士峨递过去一个眼神。曾士峨会意,送给他一发子弹。
  王佐也不推让,动作利索地装上,然后瞄向树上的山雀。
  枪响鸟落。
  众人齐声喝彩。
  毛泽东夸奖了他一句:“王团长不愧为是神枪手。”
  王佐倒谦虚地说:“那里,那里。我这是班门弄斧,让毛委员见笑了。”
  王佐把枪交给他手下的人。“恭敬不如从命。这批枪我收下了。”
  他手下的人把枪搬走。
  王佐对毛泽东等人说:“‘有来无往非礼也’。我们也为毛委员备下了一份礼物。请!”
  王佐说着领毛泽东等人来到别处一所大房子前,命人打开了房门。
  王佐往里一指说:“这就是我为毛委员备下的礼物,五百担谷子。不成敬意,请毛委员笑纳。”
  毛泽东往里一看,里面堆了满满一屋黄灿灿的谷子。
  毛泽东在这里住下后,除了忙于军事工作和发动群众工作外,时常找王佐谈心,启发诱导他从一个绿林好汉向革命军人的转变。
  有一次,毛泽东了解到他在当地占了很多土地,当地的群众有些意见。毛泽东专门找到他,给他讲道理,循循善诱地启发他。毛泽东告诉他,土地是农民祖祖辈辈开垦起来的,尤其是在大山中开垦一亩土地很不容易。农民本来占有的土地就不多,应该归还给当地农民。如果占地多了,农民没得饭吃,会引起农民的不满。得不到群众的拥护,就会站不住脚。王佐这个人是十分虚心的,他听了毛泽东的话,很快就把多余的土地退还给了当地农民。
  有一次,毛泽东还了解到王佐留恋向往绿林生活。又专门找到他,诚挚地告诉他,当土匪、干绿林,其结果下场都不好,古往今来,都是如此。他列举了宋朝的梁山好汉,被朝廷招安后,一个个落得可悲的下场。当今社会军阀混战,相互鱼肉、吞并,不是被吃掉,就是投降国民党,要不相互残杀。这些都没有出路。跟共产党干革命,是为穷人打天下,有广大的人民群众做坚强后盾,不仅不会被吞并,反而会逐步地发展壮大起来。
  王佐在以后的日子里,多次接触毛泽东,思想进步很快。
  不久,袁文才在步云山开办了军政训练班,专门上山来请毛泽东为部队讲课。毛泽东这才离开大井的王佐,再一次回到茅坪,同时还应袁文才的要求,派徐彦刚、陈伯钧、游雪程等人到袁文才的部队中,帮助他训练部队。
  袁文才的思想进步较快。有一次,特务连的几名战士,偷吃了老百姓的几只鸭子,这事被袁文才知道后,立即召开全体大会。
  “你们偷吃老百姓的鸭子,会造成什么影响?你们这是在坏我袁文才的名声!”
  袁文才对着列队的农民自卫军,大发脾气。
  列队的农民自卫军战士个个低着头,大气也不敢出。
  袁文才从排头到排尾逐个审视,最后站到原来的位子上,怒气冲冲地说:“是谁偷吃了鸭子,站出来!”
  有四个战士,像做错了事的孩子低着头走出队列。
  “偷吃了几只?”袁文才声音不高地问。
  “5只。”其中一个人小声回答。
  “5只?一人一只还多。”袁文才面对大家,提高了声音:“同志们,我们现在不是土匪了,是工农革命军战士!以前我们自己干时,就有‘打富济贫’的口号。如今我们跟着毛委员革命了,怎么还能干那些偷鸡摸狗的事情呢?毛委员不是告诉过大家,群众是水,我们是水中的鱼。我们危害老百姓,不就等于放池塘里的水吗?水干了,我们这鱼还怎么活?”
  这时队伍中有人小声讲话。
  袁文才听到了,他中断自己的讲话,怒视着队伍。
  队伍中很静,静得出奇。
  “刚才有人说,胡亚春打着我的旗号拦路抢劫,危害百姓。
  这事我已经知道,可他跑了。跑了和尚,跑不了庙。总有一天会抓住他的!到那时我非亲手崩了他不可!“
  袁文才愈说愈激动。“毛委员给大家规定了三条纪律。一是行动听指挥;二是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苕;三是缴获归公。希望大家记在心上。
  你们连长带着,偷了谁家的鸭,就到谁家赔礼道歉,按价赔偿。“
  第一部 燎原星火(三)
  7。艰难时刻
  毛泽东独自一人,坐在一块裸露的石头上,望着烟雾缭绕的茫茫群山,一边抽着烟,一边欣赏着井冈山独特的风景。
  此时,他的胸怀就像这翻腾的云海。
  此时,他想到的是如何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如何使它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如何实现用枪杆子夺取政权。他清楚地知道,武装割据的道路是漫长的,也是曲折的,同时也是激烈的,只有通过生死搏斗,才能用鲜血换来。他还想到两件事情,一是何长工到湖南省委汇报工作后,路途安全否?他时时担心牵挂着何长工。二是何长工找到湖南省委汇报工作后,又要去寻找南昌起义的部队,不知有无结果?在他看来,何长工就是他派出的特使,而且是肩负重大使命的特使。
  何长工的顺利与否,对他来说,关系重大,确切地说是对这支刚在井冈山站住脚的队伍关系重大。毛泽东在风云突变的中国大地上,时时处处洞察变化着的中国时局,抓住为我所用的有利时机,发展、巩固、壮大这支新兴的军队。这支新兴的军队就是中国革命的本钱,就是中国胜利夺取政权的星星之火。此时此刻,他多么希望队伍迅速扩大……他多么希望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的部队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他汹涌澎湃的胸怀、激荡的心间无时无刻不在呼唤朱德、陈毅,你们在哪里?
  朱德、陈毅他们在哪里?他们就在闽赣边界的大山中艰难地跋涉。此时,他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山高沟深,道路崎岖。军需匮乏,粮秣羞涩。士气不振,狼狈不堪。
  幽深崎岖的山谷中,行进着这支衣衫褴褛、疲惫不堪的队伍,就是朱德、陈毅保存下来的南昌起义的队伍。
  他们头上高山,脚下碎石,行走的十分艰难。队已不成队,伍已不成伍,稀稀拉拉,松松垮垮,毫无兵家之生气。
  几百人的队伍,前后拉了几里地远,三五成群,七八个人一伙。这时,有几个人走的很慢,他们边走边在一起商量,看来是要脚底下抹油,开小差。果不其然,他们毫无顾忌地突然离开山路,钻进了山林。像这种情况,早已是屡见不鲜。
  队伍沿着狭窄的山道开始上山。走在前面的朱德停住,回身看看溃不成军的队伍。本来黝黑的面孔,此时更加显得难看。他紧锁眉头,心事沉重地立在一边。
  朱德今年刚好40岁。他是1886年12月1日,出生在嘉陵江东位于大巴山南麓的仪陇县。他们家是客家人,在明清之交时期,由广东的韶关迁移到四川。他姐妹13人,成活了姐妹8人。祖祖辈辈当佃农,耕租20亩薄田,维持不了一家人的生计。在这种生活清苦的年代里,家里还是想办法让他上学读书。到了他9岁那一年,四川出现了旱灾,因无力偿还地租,薄田被收回。全家只好分两处迁移,朱德随爷爷、奶奶和叔叔迁移到大湾居住。在这样艰辛的生活情况下,家里还是省吃俭用供他上学。
  1905年,19岁的朱德第一次来到仪陇县,参加清朝的最后一次乡试。时间不长,他又到顺庆府(今南充市)参加府试,考取了前二十名。翌年,清朝发布诏令,取消科举考试,朱德说服家里,只好念新学。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受了张澜和刘寿川的建议,拿上伯伯历尽千难万险借来的二百多块钱,到成都考上了武备学堂,可家里不同意上这样的学堂,朱德只好改学体育学堂。毕业后回到仪陇,应聘于县高等小学任体育教师,由于当时广大民众对体育认识上的不同,说这是“有伤风化”。
  这时的朱德在人生观的认识上发生了变化,决心弃文从武,投身军界。
  1909年,23岁的朱德,离家长途跋涉了三个多月,辗转几千里来到了云南的昆明。经过一番曲折,终于考上了云南讲武堂。在此期间,他结识了一大批同盟会的进步人士。学堂也特别重视对学生的爱国、救国教育,每天的早操时间,若大的操场上空回荡着讲武堂堂歌:风云滚滚,感觉它黄狮一梦醒。
  同胞四万万,互相奋起作长城。
  神州大陆奇男子,携手从军去。
  但凭那团结力,旋转新乾坤。
  哪怕它欧风美雨,来势颇凶狠。
  练成铁臂担重任,壮哉中国民!壮哉中国民!勘叹那世人,不上高山安知陆地平。
  二十世纪风潮紧,欧美人要瓜分。
  枕戈待旦,奔赴疆场。
  保家卫国,壮烈牺牲。
  要知从军事,是男儿本分。
  鼓起勇气向前进,壮哉中国民!壮哉中国民!
  朱德就是在这样军营激荡的氛围中、热血男儿的大志中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在这里还结识了同学朱培德、范石生、杨如轩、杨池生等。
  朱德在讲武堂毕业后,分配到蔡锷统领的新军担任二营左队的司务长,授于少尉军衔。在此期间他接受同盟会的任务,秘密在下级军官中宣传进步思想。处在大革命时期的前夜,云南乃至于全中国,都处在风雨飘摇之中。10月间,武昌起义成功。于是,蔡锷也在10月30日,在云南举行起义成功,成立了云南军政府。为了援助四川革命,蔡锷派出了两个梯队团,朱德在梯队团先锋连。
  1912年春,朱德和援川军回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