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大明征服者 >

第198章

大明征服者-第198章

小说: 大明征服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朕要朕的子孙能够接触更多的知识,包括但不局限于儒学。”朱厚炜显然知道王鏊真正想要问的问题,径直寒声道:“而且王少傅也说了,定王朽木难雕,孺子不可教,那朕何苦继续为难王少傅,徒惹少傅心中不快。”

    王鏊差点没被这句话给噎死……

    这话确实是他说的没错,可他说这些话的真正用意,聪明绝顶的嘉靖皇帝会不知道,现在却拿这句话来堵他的嘴,当真让王鏊如同吃了苍蝇一般难受无比。

    “老朽真的老迈不堪了。”王鏊长叹一声道:“既然陛下无心让定王学儒,那老朽这就打点行装,返乡便罢。”

    朱厚炜没有半点挽留的意思,就那么无比冷漠的看着王鏊施礼离开。

    想当初自己派人去请你出仕,你端着架子,打着做学问的名头不肯来,如今外朝以保留儒家火种的名义请你,你屁颠屁颠的来了,教了自家儿子还没十天,就差点把朱载坖给教废了,别说是皇帝,就算只是父亲,又岂能没有火气。

    杨一清轻叹苦笑道:“臣刚才看王少傅的背影,似乎觉得他瞬间苍老了十岁。”

    苍老十岁,那王鏊差不多也得八十了,朱厚炜只记得明朝的大臣当中严嵩活了八十多,其他的还真不清楚。

    “杨爱卿觉得定王如何?”

    杨一清不加思索道:“聪慧过人,机敏非常,若是分藩,必为一代贤王。”

    朱厚炜很满意,毕竟是夸奖自己儿子,身为老子感到高兴纯属正常。

    “朕也这么觉得,你们说动王鏊入京亲自教导载坖,朕知道你们抱的是什么心思,朕也不反对载坖学儒,但是是有前提的!”

    “敢问陛下,什么前提?”

    朱厚炜哼了一声道:“民间学子读圣贤书是为了走科举之路,也是寒门学子出头的希望,所以不管愿不愿意,喜不喜欢,也不管能不能学的进去,他们都会强迫自己拼命去学去背,但是皇家不需要!

    因为皇家子弟不需要科举,既然不需要科举,那么为什么一定要学儒,让他们随着自己的兴趣去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难道不好?”

    杨一清很想回答不好,但无论如何也说不出口。

    “朕当初还是皇子的时候,先帝也让翰林来教授朕学业,但是朕喜欢格物,教导朕的众翰林也都知道朕以后只会是藩王,所以对于朕不喜欢读圣贤经典也并不太在意。

    杨爱卿可以想想看,如果那个时候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甚至放弃自己的格物爱好,那么可会有今日大明之气象?

    没有朕钻研格物,别的不说,至少大明的军工不会突飞猛进,没有强悍的军工,草原的现状就不会改变,大明的军队就依旧还是那个没落腐朽的军队。

    没有强大的军队,不要说开疆拓土,扫清蛮夷,就连沿海都要受到倭寇不时袭扰,百姓身家性命都无法保证,那是大臣的无能还是朕的无能!”

    “老臣惭愧。”杨一清轻叹。

    “所以说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那么不管做什么学什么都事倍功半,而有兴趣,自己不需要别人去催促就能去钻研,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你们请来王鏊这样的大儒教导载坖,无非是想要在他身上埋下儒家的种子,你们怕的其实是朕会在嘉靖朝断了儒家的传承!”

    杨一清浑身一震,看向天子的目光中充满了不解和疑惑。

    “朕不喜儒学,又在天下大兴杂学,并且用杂学的知识改变了大明,这些你们都看在眼里,也都知道,如果凭借儒家根本不可能做到这一切,于是朕让你们有了危机感。

    甚至觉得朕之所以兴杂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有一天彻底取代儒家!”

    朱厚炜的话就如同刀子一样,一刀一刀的戳在杨一清的胸口,让他感到窒息。

    “你们不相信朕说的那些话,只是认定朕之所以没有对儒家动手的根本就是因为时机不够成熟,一旦时机成熟,朕必下手!

    但是你们忘了,朕确实不喜儒家,但是不喜的是披着理学外衣,以禁锢思想为手段的理学,而真正的儒家其实早在大宋衣冠南渡之后就已经亡了!”

    “陛下,儒……”

    朱厚炜伸手打断杨一清后面的话继续说道:“爱卿无需辩驳,朕不喜理学,但是从来没有想过废除儒学,因为在华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当中,儒家的存在以及做出的贡献,朕不会视如不见,朕更不会全盘否定儒家,甚至一定要灭儒之道统传承,因为没有必要,不是时候未到……”

 第454章 找死都不带这么玩的

    朱厚炜目光落在杨一清身上,陡然间觉得眼前的老头有些可怜,这是一位儒家纯臣,在历史长河当中也算得上是一位名臣,尽管没有张居正、于谦、海瑞甚至严嵩他们那么有名气……

    然而后世评价杨一清五十年宦海生涯,用了‘出将入相、文德武功’八个字,死后被谥‘文襄’,已然是对他一生政绩的最大肯定。

    后世人不喜欢明朝的文官,主要原因是因为东林党这个葬送大明的刽子手就是儒家官员,另外就是因为明代的儒已然不是纯粹的儒。

    但是矫枉过正没意思,一棍子打死更是不可取,至少在朱厚炜看来,在大明的中前期还是出过不少忠臣、正臣、直臣的。

    “朕眼里儒家就该是包容并蓄、求同存异,善于发现和弥补自身的不足,会根据时代的发展来调整自身,而不该是排除异学,死板顽固及至禁锢思想,不知变通的儒家。

    大明在变,整个天下也在变,儒家如果还只是会读圣贤书,只会写一手漂亮的道德文章,然后夸夸其谈,风花雪月,那么根本不需要朕来断儒家的传承,儒家就会因为自己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时代而被淘汰!”

    “陛下之言如醍醐灌顶,让老臣茅塞顿开。”杨一清恭敬起身,深深一拜后说道:“臣以为,定王就无需送去通州了,毕竟燕大才是学习杂学的圣地,送去通州,难免有舍本逐末之嫌。”

    “可。”朱厚炜笑了笑,看来杨一清的思想已经开始转变,作为嘉靖朝的内阁首辅,他的思想和态度的转变,对于朱厚炜以后推行大政将会产生弥足深远的影响。

    “杨爱卿既然来了,朕正好有两件事要和杨爱卿商议商议。”

    杨一清摆出一副洗耳恭听的架势,嘉靖帝事太多,习惯了,也免疫了。

    “通政司昨天递交上来一份奏报,是说漕运的……”

    杨一清一怔,然后第一反应就是皇帝打算对漕运下手!

    事实上朝臣对于皇帝要对漕运下手早有预料,因为嘉靖元年恩科,张璁就是因为在殿试的时候写了一篇关于漕运之弊的文章而获得嘉靖帝的赏识,最终高中二甲第七,如今已是平步青云,成了国子监祭酒。

    嘉靖帝赏识张璁是因为漕运之弊,那么改革漕运岂不是顺理成章?

    然而六年了,会试都过了两届,六年间嘉靖帝更是不知道干了多少革除弊政的大事,财政、军事、官制都他么改了,可偏偏漕运没动……

    群臣也只当是皇帝日理万机,然后忘了……

    现在看来没忘,可为什么现在才动手,杨一清有些不解,这就不是皇帝的风格。

    “自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之后,运河运输一直就是南北物资输送最快捷也是最方便的方式,这千年间,无数的官员、胥吏靠着运河大发其财,一条运河俨然成了滋生腐败的乐土。

    朕一直没动漕运是因为铁路,在朕看来只要铁路能够铺设南北,那么运河的输送力就会降到最低,那么就算不惩治漕弊,漕弊也会自然而然消亡。

    但是朕没想到,铁路还没贯通,倒激起了靠着运河上下其手的官吏开启了最后的疯狂,朕终究是小看了胥吏的贪婪啊。”

    “不知运河发生了何事?”杨一清现在是一头雾水。

    “也不是什么大事。”朱厚炜笑道:“爱卿也知道,这运河上的胥吏蛀虫喜欢拦截船只,征收各种巧立名目的杂税,这征收上去的杂税除了胥吏自己落了一小部分外,大头基本上都落入了官员的口袋。

    而且对于运河沿线的官员而言,这甚至都不算贪腐,而是正大光明,真是笑话,打着征税的名头,就是征了也是国家的财政收入,也该是税司之权。

    官制改革之后,政税分离,地方民政官员理所当然征税的底气何来!现在倒好,征税竟然征到了朕的头上!”

    杨一清愕然,征税征到了皇帝头上?不太可能吧,要真如皇帝说的,那征税的胥吏就是活腻歪了,找死都不带这么玩的吧……

    见杨一清不信,朱厚炜冷哼道:“爱卿也知道,通州工业园区生产制造了太多新兴产物,而这些新兴之物,朕交给民间十余位商贾去办,其中崔康泰、彭泽和常正阳三人更是朕亲口御封的皇商!”

    杨一清点头,想当初皇帝要御赐皇商,在朝野还引起极大非议,六科给事中疯了似的上折子劝阻,但是皇帝不为所动。

    “皇商有皇商之牌匾,立于船头,自然无吏敢拦,非皇商但是替皇家售物之商,朕允许悬挂日月青龙旗,此举也是为了区分皇室所属商船和寻常商船。

    杨爱卿想来也知道,皇商、官船、悬旗之船,运河沿线是不敢拦截的,但是朕也没有想到,竟然会有商贾为了躲避苛捐杂税,也挂起了日月旗,然后便是纷纷效仿。

    运河上的胥吏被断了财路,自然不会甘心,于是但凡挂旗子的也一律征税,于是朕也被征了!”

    杨一清差点没笑出声,很显然真正的皇室商人被征了税,这心里面不服更不爽,于是告状告到了皇帝这里,而皇帝显然也没想到竟然会出这样的事……

    “天要使其亡,必让其疯狂,沿河官员胥吏插手税政,徇私舞弊,是可忍,孰不可忍。”朱厚炜冷哼道:“让张璁出任运河巡案,彻查运河舞弊事,一经查实,绝不姑息!朕这次要用几百颗人头来警告一下运河沿线官场,手不要伸的太长!”

    “臣遵旨!”天子意志凌驾于律法之上,一言既出,无需检察院和法院判决,数百人头便会落地!

    “昭告天下,既然大明征收商税,那运河税卡已无存在之必要,废除运河所有税卡,以后但凡还有在运河上设卡拦截,私自征税者,斩!”

    “臣遵旨!”杨一清浑身一凛。

    “运河只是小事,不过运河运输倒是让朕想到了一件大事!”朱厚炜话音一顿,肃声道:“这件大事便是海禁!”

 第455章 大臣该有的决断

    “陆运、河运还有海运,乃是最正常的三种运输途径,也各有各的优点和劣势,但这并非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还是民生!”

    朱厚炜的脸色此时显得无比严肃道:“大明施行海禁政策是因为倭寇肆虐沿海,为了防止百姓与倭寇勾结,故而太祖皇帝下旨海禁,禁止百姓片板不得下海!

    朕不评判海禁政策是对还是错,但是在朕看来,即便是对的,也免不了舍本逐末之嫌。

    华夏有句古话说的好,叫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海洋对于沿海百姓而言就是赖以生存的根本,失去了海洋,又没有足够养活全家的土地,朕倒要问问杨爱卿,百姓该拿什么生存!”

    杨一清笑了笑,却没开口,因为他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这脸上变显得很是尴尬。

    “百姓为了生存,就只能偷偷摸摸下海,可一旦被抓住就是杀头的罪过,你让沿海百姓怎么办?

    于是只能走私,然后跟倭寇裹挟在一起,反过头来劫掠沿海,百姓被劫掠的多了,生存更加艰难,于是越来越多的百姓从了贼,成为海盗和倭寇!

    这就是典型的恶性循环,甚至于一支千人的倭寇队伍,真正的倭寇只有几十,其余的都是大明的百姓!

    朕不怪这些从贼的百姓,因为朕知道他们是被逼的,但凡还有活路,谁愿意过刀头舔血的日子!”

    “陛下说的是……”杨一清沉叹。

    “倭寇岛国如今正处于战国时代,那些倭寇匪首只要战败就没了立足之地,于是只能出海,找一处小岛苟延残喘,他们也要生存,于是就会劫掠,这种情况持续了一百多年,但还没有达到顶峰。

    在朕看来,最多还有几十年……”

    后面的话朱厚炜没说,杨一清也是一头雾水,不知道皇帝说的几十年是个什么意思。

    “海洋是大自然赠予人类最大的财富,海洋也蕴藏着无比巨大的财富,如何利用海洋,让沿海居民可以活的更好,才是执政官员该去考虑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推诿避责,那朕这天下还要官员何用!”

    “臣惶恐……”

    朱厚炜冷声道:“大航海时代已然被大明率先开启,满朝上下谁知道大航海对于文明进程意味着什么?没有!

    满朝官员只会因循守旧,只知道死守教条,不知变通,海禁,禁的不是倭寇!禁的是我大明百姓的活路!

    满朝诸公可曾想过?想过,只是懒得搭理罢了,而卫所兵身为大明不拿军饷却吃着皇粮的正规军,他们连区区倭寇都剿灭不了,反倒让倭寇之势越演越烈,简直就是百无一用,浪费粮食!

    现如今沿海军区驻有重兵,新军将士数次围剿倭寇,成效斐然,如今沿海倭寇不敢说销声匿迹,至少也不会如正德年间那般猖獗!

    但以军队剿之,终究是治标不治本,海禁一日不开,沿海一日难定,杨爱卿身为内阁首辅,觉得该如何处置?”

    杨一清正色道:“其一,开放海禁,让沿海渔民生计有着落。

    其二,沿海沿线驻军当时常出动清剿匪贼。

    其三,当派遣水师巡弋外海,但遇倭寇立即剿灭之。

    其四,明发旨意告知沿海,以前从贼从寇之百姓当立即返乡,定下期限,期限内返乡既往不咎,过了期限一律视为谋反!”

    朱厚炜很满意的点了点头,这才是一位大臣该有的决断。

    儒家的大臣并非都是无能之辈,尤其是对于朝堂上这些从政几十年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