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大明征服者 >

第157章

大明征服者-第157章

小说: 大明征服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朝每月逢一逢五举行,一般而言如无意外,一个月六次,除了大朝外,每天都有常朝,能上常朝的官员起步都得四品,所谓文武百官指的也就是这拨人。

    不过朱厚炜对待早朝的态度和对待经筳的态度几乎一个样,一开始的时候他对于早朝还有新鲜感和期待感,可很快他就发现自己错了,而且错的离谱。

    早朝说白了就是众臣废话口水表演的时间,也是属于喷子的绝对战场,什么狗屁倒灶的小事都喜欢拿到朝会上来讨论,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能被无限放大到危及社稷江山的高度,然后喷屎……

    听够了,新鲜感没了,剩下的就只有厌烦,既然真正能决定国之大政的地方是御书房,那么还需要什么朝会?

    朱厚炜算是真正明白为什么朱厚照、朱厚熜还有朱翊钧三位皇帝一个比一个怠政,动不动就几十年不上朝的真正原因了。

    而且早朝的时间非常不人性化,按明制,卯时早朝,也就是早上五点举行朝会,这要是夏天也就算了,可要是冬天……

    五点的朝会,离的远一些的官员,甚至三点就要出门往皇宫赶,披星戴月都不足以形容其中的艰苦。

    当然官员苦不苦和朱厚炜毛线关系,朱厚炜不爽是因为他自己也得在四点钟起床,等更衣、洗漱,再用完早膳,时间也就差不多了。

    想想看,大冬天的躲在被子里面睡的多舒坦,却要被太监叫魂似的叫醒,这谁他么能忍受!

    于是朱厚炜一怒之下,全然无视满朝上下的反对声浪,直接将大朝会定在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常朝不定例。

    什么是不定例,就是皇帝觉得明天可以开常朝那就开,没必要就不开。

    至于时间则改成了辰时,也就是早上七点。

    官员们肯定反对皇帝又一次篡改祖制,但是反对有用?

    你要上朝你爱上不上,反正朱厚炜自己缩被子里面呼呼大睡,爱咋咋地!

    嘉靖三年四月初一,大朝!

    宫门开锁,熙熙攘攘的大明官员进入承天门,按照官位排序,有条不紊的走进太和殿。

 第360章 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有本启奏!”当值太监扯开公鸭嗓子,拖起长长的尾音。

    “臣有本启奏!”翟銮出列,手里拿着象牙笏板道:“工部承建白云鄂、察哈尔、苏尼特、巴林、科尔沁五地城池,粮食物资转运极其不便,臣请旨,是否能先修建铁路至这五地,以便建城诸事……”

    “诸位爱卿觉得翟爱卿此议如何?”御座上的朱厚炜面无表情的问道。

    蒸汽机以其巨大的便捷性和强悍的运输能力早就已经震撼了天下,当百姓接受了火车,不再愚昧的认为自己坐火车会被铁怪兽吃了的时候,认可便只剩下时间问题。

    几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如今北直隶全境内的百姓已经不会再畏惧火车,大胆尝试之后,更是惊为神迹!

    见识远在寻常百姓之上的读书人乃至京官们早就从其中觉察到了巨大的商业价值,试想一下,如果火车能奔行于大明全境,那会是什么效果?

    意味着东南西北的货运将会达到一个让人惊叹的快捷程度,货物的快速运输直接意味着成本的降低,而且是大幅度降低!

    这其中粮食运输更是获益巨大!

    要知道在如今的大明,北方的粮食还是要依赖南方输送,从南直隶将一百万石粮食运输到北境,那这一路上民夫消耗掉的粮食不会少于三成,如果走水路的话,损耗会少一些,但这只限于官船,因为私船必受盘剥!

    可有了火车呢?从南京到北京也就两千多里,按照火车的速度,两日夜便可抵达!

    而且火车不需要什么人力输送就能装载数十万石粮食,几乎不存在什么损耗,如此便捷,朝野上下岂能不心动?

    富贵不归乡里,如穿锦衣夜行,满京城的官员也都是有家乡的,有这么便捷的运输神车,谁不想把火车站开到自己家门口去?

    如果火车都已经四通八达了,自己家乡却还没有,难道当官的自己不怕被家乡的父老乡亲戳着脊梁骨子骂无能?

    满朝官员都认定皇帝花费十几年时间,好不容易研制出来的火车以后一定会在华夏神州的大地上四处奔驰,事实上群臣也没有猜错。

    当通州与北京之间通车之后,如何铺设铁轨,制造火车以及车厢的事就被提上了日程,可以说大明的官员就从来没有那么热心的想要快速的做成过一件事!

    然而让朝野上下瞠目结舌的是,早已经规划好,而且通过一致认可的两京铁路,三个月时间内竟然连一根铁轨都没有铺到地面上,仅仅是在山东沿线府州建了几座站点。

    满朝官员心急如焚,皇帝却是极度反常的开始磨磨蹭蹭!

    没人知道皇帝的葫芦里面卖的是什么药,但是对皇帝给出的理由,就只有四给字能形容。

    嗤之以鼻!

    嘉靖帝停滞修筑铁路的两条理由是内库银不足以铺设两京铁路,另外通州铁厂的产能也无法满足庞大的铁轨需求!

    这算理由?众朝臣算是又一次清晰深刻体会到了当今天子无耻之下限!

    什么是承包制?

    承包制的核心概念在当前来说很简单,就是每年的年头承包商将今年承包各种矿藏的银子缴纳清楚,不是运送到京城,而是交给各地的钱庄。

    所以说钱庄就是皇帝的内库,内库的银子也可以说是钱庄的储备金。

    大明的官员就算再不懂经济学,可死账还是会算的,钱庄的吸储能力算不清楚没关系,但是承包银还是很清楚的。

    盐政的两千五百万两,划给户部五百万还有两千万,至于矿政,尽管还没有遍行天下,但是皇帝从当前矿政当中获取的银子绝对不少于一千万!

    还有王室欠的银子,别以为能赖账,王室名下是有土地还有每年的俸禄,哪个藩王敢赖账,嘉靖帝就能收了土地,停了俸禄抵债,没准这个不要脸的还能干出收回王府这等丧尽天良的勾当!

    各种皇帝名下产业的收入也绝对不会是一笔小数字,去年斩杀十一晋商,抄其家,光是这一笔,至少都是千万两以上!

    嘉靖帝竟然能恬不知耻的说他没银子,满朝的大臣都不知道皇帝怎么有脸说出这样的借口。

    更何况铺铁路很费银子吗?

    铺设铁路靠的是人力、铁轨最多加个枕木,木材值几个钱,铁轨是铁厂自产的,人力成本能有多少?

    就算没了徭役,需要雇佣一万民夫,一个月的工钱加吃饭银子也不会超过五万两,一年也才六十万两!

    这钱皇帝竟然都不想掏?简直毫无天理!

    翟銮此刻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皇帝在草原新筑十城,目的就是通过贸易的手段来彻底控制住草原,让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对华夏王朝彻底产生依赖,从而杜绝外患,那么为了保证贸易就必须要修铁路。

    皇帝如果有能力修建铁路,那么为什么两京之间的铁路修不了,这之间存在矛盾,所以意思很明白了,要么就赶紧修两京铁路,修了两京铁路再赶紧着手贯通天下行省之间的铁路,至于府州之间,那倒是不急。

    总之这些铁路不修好,皇帝想修草原铁路,那是门都没有。

    很简单的一招以退为进,就将难题甩给了皇帝。

    皇帝发问,群臣不好装聋作哑,杨一清出列道:“修建草原铁路,乃是陛下彻解草原之患的根本,乃是大政,臣附议翟尚书之提议。”

    “臣等附议。”首辅都附议了,群臣自然不甘落后。

    “杨爱卿、翟爱卿言之有理,倒是朕有些舍本逐末了……”朱厚炜叹道:“内地运输还有运河,方式也传承了几千年,一时半会不作大的改变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然而草原之事一日不结,朕这心头就是一日难安呐。”

    翟銮后背凉嗖嗖的,感觉自己很可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或者说他很有可能被皇帝给坑了。

    “如今工部正在着力修筑草原五城,让工部继续负责通往五座草原城池的铁路也确实有些强翟爱卿之所难了,但铁路不可不修,那就按照老办法,钱庄牵头招标天下!”

 第361章 出尔反尔

    “臣以为事有轻重缓急,不可一概论之!”大理寺卿冯书出列拱手道:“战王这一年来奔波于草原,几乎将草原血洗了个遍,不出意外的话,未来几十年,大明边境将再无外患,因此臣觉得草原筑城也好,修路也罢,都不急于一时,反倒是中原铁路修建迫在眉睫……”

    “臣等附议!”群臣再次附议,翟銮只差掩面而逃。

    满朝的大臣都觉得皇帝不要脸,朱厚炜也是一样,见过不要脸的,还真没见过如大明这帮文臣这般不要脸的。

    先前要修草原铁路附议的是他们,现在否决的也是他们,每一位官员的脸上都不见丝毫惭愧之色,仿佛出尔反尔理所当然一样。

    “永乐皇帝五征漠北,打断了蒙古人的脊梁骨,可过了也就二十几年,汹涌崛起的瓦剌就给了大明当头一棒,若非于忠肃力挽狂澜,大明或许早就跟前宋一样,失了半壁江山。

    宪宗在位之时,成化犁廷,女真部被杀的大败,草原为之巨震,然而鞑靼兴起,依旧是屡寇边疆,可以说草原之患一日不彻解,朕便寝食难安,冯爱卿说事有轻重缓急,可朕偏偏觉得,草原为重,中原当缓!”

    朝臣们在嘉靖朝吃的亏已经数不清了,他们说的皇帝可以当放屁,那么皇帝说的,他们自然也可以不在意。

    草原之患解不解决,那是皇帝的事,大臣们现在只关心中原的一亩三分地,只关心铁路什么时候能通到自己家乡,只关心自己家族的生意能在铁路通车之后获得怎样的便利和收益,至于其它?一切都是浮云罢了。

    杨一清眉头深锁,他已经能够深刻的体会到杨廷和当首辅时候的艰难,嘉靖皇帝手腕和心机都深不可测,宛如一个在朝堂上浸研了几十年的老政客一般,无论如何都让人琢磨不透其真正的心思是什么。

    可以肯定,皇帝绝对不可能不想在大明境内修建铁路,要知道皇帝自己名下都有无数的产业,铁路通车对他自己也有巨大的好处,比如说钱庄的现银流通。

    钱庄想要生存,靠的是信用,如今大明皇家钱庄的信用已经毋庸置疑,至少寻常百姓已然彻底接受了纸币。

    但光有信用还不够,还需要强大的实力,钱庄对于现在的商贾而言,最主要的功能不是贷款,而是通存通兑!

    比如说商贾从北京到南京进货,以前需要大量的现银,这些现银的人力运输成本有多大估计只有商人自己知道,最重要的还是路上的安全。

    大明境内的盗匪可没有绝迹,万一碰上了可就是血本无归,为了保证安全还要雇佣镖师,这又是一项消耗。

    现在有了钱庄,只要把银子存在北京的钱庄,凭借票据就能在南京取出来,至于携带票据是否会被劫,钱庄还有暗码机制,这个暗码和票据是分开的,需要两样全部对齐才能取银,也就是说就算票据被劫,劫匪也不可能通过单一的票据取到银子。

    那么就算劫匪取不到银子,最后却把票据毁了,那存户是不是一样血本无归?

    不是,因为钱庄还有挂失机制,存户在钱庄存的银子超过两百两就会备案,这备案便是将存户存入的时间、地点,将会在什么地方取出来,全部记得清清楚楚。

    一旦存户挂失,那么原先的票据和暗码作废,钱庄核实之后,便会补发!

    如此人性化的机制,几乎杜绝了存户九成九以上的风险,再加上存息和取息微薄,钱庄能以风卷残云般的速度迅速在民间扎根,并且得到百姓发自肺腑的信赖,其实并不难理解。

    当然,钱庄实力的真正体现还是在于储备金,哪怕如今纸币,至少是小额纸币已经被百姓所接受,但是毕竟还没有根深蒂固,再加上大明的百姓被宝钞坑的不轻,所以但凡有那么一点风吹草动,或许就会引起恐慌。

    而恐慌的最直接体现就是挤兑!

    后世的金融战争都难免挤兑风潮,更别说如今的封建时代了,挤兑这玩意说白了就是对钱庄信用和实力最艰巨的考验,能顶得住挤兑,那么钱庄的信用就更坚挺,对外展示出来的实力资本就越雄厚。

    挡不住挤兑风潮,那么便是信用破产,钱庄倒闭,朱厚炜的民声估计都得一落千丈。

    所以在各地的钱庄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现银,至少要能满足几倍日常的兑银现状,另外几个州府和州府之间的现银存储也必须在一定的量内,以应付随时可能出现的挤兑。

    别以为大明皇家银行是皇帝开的,就没人敢挤兑,这个时代从来不缺乏利欲熏心,进而想要铤而走险的狂徒,他们当中或许有想取而代之或者分钱庄一杯羹的商贾,也会有那些对皇帝不满,想用尽办法将皇帝名声搞臭,进而将朱厚炜掀下皇位的士绅和豪族!

    钱庄发行纸币并被接受,那些现银自然而然就会流入皇帝的内库,现在谁都不知道皇家到底藏了多少现银,但是知道肯定是一个极其恐怖的数字。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皇家藏银越多,民间钱庄应对挤兑的风险就越高,想要彻底将挤兑的可能性给灭杀在摇篮里面,这就需要现银的快速转运能力。

    比如这个时候南直隶的士绅豪族对南京钱庄发起大规模挤兑,想要用最快的速度来击溃南京钱庄的信用基础引动民众恐慌,进而散布谣言,让这种恐慌情绪如同瘟疫一般快速蔓延。

    如何应对?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调集南京周边府州钱庄的存银前往南京应付,可这个时候如果苏州、扬州、徽州等地也爆发挤兑潮呢?

    那就是有组织有预谋的想要钱庄的信用彻底破产!

    这个时候如果南京和北京之间有铁路……

    那数千万两白银便可以两日南下,瞬间平息挤兑风潮,让民间见识到钱庄雄厚的资本实力!

    当然这种大规模有组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