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大明征服者 >

第137章

大明征服者-第137章

小说: 大明征服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也可以为了银子,不惜触动勋贵的利益征收矿税,不惜得罪满天下的士绅来征收商税。

    为了银子,他开钱庄,做各种各样的生意,甚至还在御书房这样的地方两次召见浑身铜臭的商贾。

    为了杜绝贪腐,他设立天眼,号称天子之眼无处不在的天眼,直接盯住了满天下的官员。

    面对官员的抗争,嘉靖帝和你摆事实讲道理,怼的本就理亏的官员根本无从反驳。

    面对言官的口水,他高坐龙庭,不训斥,不廷杖,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完全没有打压言官的意思,却我行我素,把言官的谏言当成了放屁,让言官的拳头好似打在了棉花上面,难受的要命。

    皇帝有钱了,对于朝廷而言不算是坏事,要知道大明的财政从来都没有宽裕过,皇室也从来没有富裕过。

    皇室不富裕,皇帝就会伸手跟户部要银子,比如永王就藩的时候,正德帝就朝户部伸手要了五十万,也就是说永王就藩的五十万两全都是户部给的,正德皇帝一钱银子都没出,大臣抗议就耍无赖,说来说去就是没钱。

    永王前脚刚走,正德皇帝又要户部给五十万两银子修殿,最后吵了小半年,户部才抠抠搜搜的拿出了二十五万两,这才有了豹房。

    现在嘉靖帝不差钱,不但将盐政得来的银子每年拨五百万两给户部,还自己承担了每年高达两百多万两的军费支出,还有商税……

    商税这玩意触及到了士绅的利益,士绅的利益说白了就是官员自身的利益,那么官员肯定是不同意的,但是不同意的官员当中没什么有份量的……

    有份量的大佬诸如内阁首辅杨廷和,户部尚书杨一清等等,混到他们这个位置,要考虑的问题层次比寻常官员要深的多了。

    如果在自己执政的时期,大明财政空前良好,民间富裕,国家强盛,那么毫无疑问,他们这些嘉靖朝的重臣就是史书上的大明中兴之臣,也必然会名垂青史!

    和这些比起来,些许的利益损失又没动到儒家的根本,满朝重臣自然不会太和嘉靖帝玩命的对着干,更何况还不一定能干的过。

    可以说嘉靖帝以一己之力彻底扭转了财政危机,让贫明成了富明。

    这样的君王自然值得朝中重臣倾力辅佐。

    当然这也是时代的原因,要是明末朱厚炜没准都能非正常死亡。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朱厚炜难道不知道他一登基就急吼吼的要改革,必然会触及很多人的利益?

    他知道,而且他也知道大明朝文官的强悍,比如为什么正德皇帝、天启皇帝落个水就嗝屁,比如宫女为什么要勒死嘉靖?比如红丸案中的泰昌帝为什么死的那么蹊跷。

    朱厚炜绝对不是阴谋论者,也不是一定要往儒家的头上死命的去泼脏水,而是他本着质疑的态度去揣测事情的真相,免得自己重蹈覆辙。

    所以朱厚炜一直都在提防儒家狗急跳墙,你要说宫里面没人被外朝收买,这种事就算说给鬼听,鬼都未必会相信。

    现在还没真正触及到利益的核心,外朝还不至于孤注一掷,可小心才能使得万年船,防备是必须要防备的。

    比如宫中宿卫的中高级将领都是永王卫里的对他忠心不二的老人,比如内廷,他信任的人和极力培养值得信任的人。

    这世道就没有千日防贼的道理,但是没办法,至少在把外朝收拾服服帖帖之前,防患于未然是必须要做的事。

    外朝的官员要是知道皇帝防范他们到了这等地步,估计得要伤心欲绝,然后一个个在大殿上把帽子摘了……

    不过外朝腹诽的事也不少,皇帝拼了命的捞银子,怎么看都不像是个仁君,可事实证明他们是错的,因为皇帝虽然铆足了劲赚钱,和花起钱来简直骇人听闻。

    天下兴学、大炼钢铁、修建船厂、今年开始给官员涨两到三倍的俸禄,每年拨给通州工业园用于什么研究的经费,还有用内库的银子来养军。

    一笔笔银子花的跟流水似的,外朝光是想想都觉得肝胆皆颤。

    可你要说当今皇帝是个败家子,那也是胡扯,皇帝生活很是节俭,日常膳食每顿也就五六个菜,颇有太祖遗风。

    至于宫里面也有不少的宫殿年久失修,但是皇帝从来没考虑过要修殿。

    皇帝年轻,血气旺盛,正是对女人最感兴趣的时候,然后他的后宫只有寥寥几个女人。

 第315章 帝王心术

    正月初八。

    这本身是一个极其寻常的日子,按照明制,除了元旦、冬至等节日官员可以休假,也有病假、赐假等等,可每年的十二月二十到正月二十,这一个月的时间属于半休假。

    什么叫半休假,说白了就是官员可以不去衙门坐班,但是该处理的政务还是要处理,差不多相当于在家办公,也是为新一年的到来做好准备。

    但是到了嘉靖二年这条制度改了,取消了这种半休假制度,改成腊月二十八到正月初七,这十天时间正常休假,其余时间正常上班。

    这种改变没有引起不满,对于大臣来说,他们掌控天下政就是掌控权力,休不休假对于他们来说无所谓,这就跟后世公务员或者领导们到了岁数也不愿意退休是一个道理。

    至于基层官员,他们的衙门就是自己的临时住所,什么休假不休假,都一个样,充其量不坐堂问案罢了。

    嘉靖二年的正月初八,天下官员结束休假正常上班,可是很显然,对于京城百姓来说,官员上不上班不关他们鸟事,他们喜欢看的想要听到的都是一些喜闻乐见的事。

    比如今天最大的事什么?

    只要前段时间看过告示或者稍微关心一点点时事的百姓都知道,今天是燕京大学开学的日子。

    今天将会在燕京大学举办规模宏大的开学典礼。

    届时当今天子嘉靖皇帝、内阁诸老还有朝堂重臣都会前往燕京大学观礼!

    百姓们就是看个热闹,但是政治嗅觉稍微灵敏一点的都知道,这是朝堂或者说整个儒家对皇帝的一次妥协。

    因为燕京大学是儒学和杂学并修,当然这个杂学不是春秋时期的那个杂学,而是真正的杂,驳杂的一塌糊涂的杂。

    汉武帝独尊儒术,是因为儒家为了迎合皇帝,将其纲领契合了皇家的统治思想,这也是儒家自春秋之后看得见的一次改变。

    可后世说起儒家,其核心观点就是认定儒家的多变性和包容性实在太强,在不同的时期遇到不同性格的皇帝儒家都会不经意的调整自身,就好像是一块橡皮泥,而捏橡皮泥的手就是皇家。

    春秋时期的儒家属于纯粹的学术流派,进入各国也是为了践行儒家的理念,完善学术体系,可到了大一统时代,要是还整天谈仁义道德,满嘴的微言大义,那很显然只会清淡的官员是治理不好国家。

    那么就需要改变,如何改变?

    儒家为皮,法家为骨!

    等到了朱熹时候,将理学发扬光大,虽然还是儒家,可真要说起来朱熹之后的儒和前朝的儒已经完全是两个概念。

    再等朱洪武驱逐蒙元一统天下,曾经打算给自己弄一个光鲜亮丽的出身,所以想认朱熹当祖宗,这是真的还是假的不重要。

    重要的是自明始,科举考试就以朱熹的理学为标杆,四书五经也必考朱熹做过注的,你四书五经学的再好,再如何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也没用,至少在你科举的时候不按照朱熹的意思去写,那么名落孙山是毫无商量的。

    有明一朝,对朱熹理论提出质疑,而且还不是摆明车马去质疑的只有王守仁。

    现在到了嘉靖朝,嘉靖皇帝不务正业,喜欢鼓捣匠作,喜欢发展各行各业,诸如医学、商学等等。

    嘉靖帝没有表露出要罢黜儒家的意思,发展杂学用他的话来说是为了促进各行各业的兴盛发展,是为了推动社会的进步,为了大明的富庶不输前宋,为的是让万万的百姓能够丰衣足食,为的是国泰民安……

    看看说的多么的冠冕堂皇,你让满朝的大臣拿什么来反对,皇帝撬你儒家的墙角了,还是让杂学的读书人走上仕途了?

    什么都没有!

    更何况燕京大学的祭酒是谁?

    是状元郎是首辅家的公子,是大明儒家有名的大才子。

    杨慎接受了这个职位,杨廷和也没提出异议,那么满朝站在杨廷和身后的官员自然也不会反对,那些和杨廷和不怎么对付的官员头上也有自己的大佬,而自己大佬都没冒头,他们这些卒子自然不会冲锋陷阵。

    可以说嘉靖朝的官员空前的团结,没有大的党派之争,也没有无时不刻充斥着硝烟味道的朝堂,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一位极其强势,而且满脑子都是稀奇古怪物事的君主。

    面对这样的君子只能拧成一股绳,才能对抗君威!

    政治的核心之一便是妥协,燕京大学的开启就是朝臣对皇帝的一次妥协,这个时候儒家需要做的事情不是拼命反对,甚至玩死谏那一出。

    他们需要做的是适应,适应皇位上的这位爷的性情,配合实现君王的政治理想,进而让儒家把持住嘉靖朝的话语权,屹立于朝堂不倒。

    这实际上也是儒家千百年以来一直在做的事情,只不过时代不同策略不同罢了。

    燕京大学挂牌有一段日子了,挂牌那一日牌匾被砸算是一个小插曲,尽管朱厚炜的皇威受到了挑衅,但是也正好给他借题发挥,给了国子监一个警告。

    当然自己的御笔牌匾被砸,那马慎如果真的仅仅只是被剥夺功名便了事,那外界没准就会说他这个皇帝太过于仁慈。

    当然仁慈的君主,官员喜欢百姓同样喜欢,但是喜欢不代表自己也能做到。

    扪心自问,如果你是皇帝你能做到?

    既然不能,为什么要求别人能,太过于仁慈与朱厚炜给自己定位的强势君主的人设并不符合,所以他必须要让天下人知道,他朱厚炜没那么好说话。

    只不过去调查晋商的事还没结束,等到收官的时候,朱厚炜会让满天下的人都知道一个事实。

    别得罪朕,得罪朕的下场就是用正大光明的手段杀你全家!

    既然做错了事就要有付出惨痛代价的觉悟,因果报应,不是不报,只不过是手段未到罢了。

    朱厚炜就是要用这次事件,杀上一批里通外国的商人,来震慑不法,用马慎的人头来给满天下的读书人上一课,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皇权不可侵犯!

    一石二鸟,帝王心术!

 第316章 阴险

    几个月的时间,锦衣卫从北直隶民间搜罗来超过两千孤苦孩童,这些孩子过些年本身应该成为家里面的壮劳力,但是正所谓半大小子,吃穷老子,家境不富裕,子嗣又多,自然在孩童时代就是家里的负担。

    皇帝要招孩童,不但给他们书读还供应吃穿用度,这种好事简直闻所未闻,和天上掉下来一块大馅饼,好死不死的砸中脑袋没什么两样。

    所以锦衣卫到了各地乡村几乎没费吹灰之力就搜罗到了无数孩童,人多了,锦衣卫的眼光自然就挑剔一些,面黄肌瘦无所谓,毕竟大多数都那样。

    可要是憨憨的,不够机灵的一概不要,就这样锦衣卫还是超额完成了任务。

    除了这些没被启蒙过的孩童以外,还有差不多三百多个读书人,年纪最小的十三四岁,家里面供养读书甚是艰难,毕竟哪怕是童生也不享受财政补助,唯有到了秀才才能领取一定量的禄米和一些土地的免税。

    最大的差不多有三十来岁,这一类的几乎都是童生,在科举考场上辗转多年却连一个秀才都没考上,读书的心思差不多也淡的快没了。

    最后就是秀才,数量很少,也就十几个,属于那种家里面负担较重,获取与付出不成正比的类型。

    至于举人……一个没有。

    不过话说回来了,锦衣卫也没指望能招到举人,不管怎么说举人功名都已经可以做官了,就算要深造也是去国子监,他们怎么可能愿意来燕京大学和杂学学子混迹在一起。

    不过跟后世一样,决定一所学校是否足够强悍的根本在于优秀的生源,还有师资力量。

    生源优秀不优秀不好说,但是师资力量还是比较强悍的。

    因为朱厚炜颁布了一道诏令!

    凡翰林院庶吉士皆可入燕京大学担任固定或临时教习,而担任教习之翰林,皆可成为外放之履历,日后升迁可作参考。

    对于翰林院的庶吉士而言,他们最需要做的就是熬资历,这其中还包括外放。

    现在皇帝把话说的够明白了,你去燕京大学任教习,那么皇帝就会看在眼里,以后的青云路上没准就会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

    至于不愿意的也没关系,那你就在翰林院慢慢熬呗,皇帝的小本子上没准还能给你记上一笔黑材料。

    这年头从来都不缺幸进之徒,翰林清贵也不会例外,嘴上面说的大义凛然,可转头就去了燕京大学,登记成了教习……

    翰林院庶吉士成为教习,那些孩童交给入学的秀才启蒙,杂学的教习则是有永王府学堂的学子出来任教,最后是杨慎这位大才子祭酒。

    如果不是担心满朝非议,朱厚炜都想在燕京大学挂一个名誉校长……

    不过想想算了,这种自降位格的事,估计也只有朱厚照才会干的乐此不疲。

    辰时,朱厚炜的御辇在重重护卫之下声势浩大的出了承天门,天子乃是上天之子,一举一动自有天威,乃是万民只能仰望的存在,皇帝仪仗自然就是要彰显出这等天威。

    内阁、六部、九卿以及所有三品以上重臣随驾,满朝朱紫浩浩荡荡的朝着燕京大学而去。

    从皇宫到燕京大学并不远,不一会的功夫,御驾便到了门前,门前有台阶,御辇不可能上去,于是朱厚炜下辇。

    台阶上,朱厚炜抬头看了眼匾额,没来由的想起后世的北京大学,那座和清华大学并列于世,号称全国最高等的两座学府,一直都是无数学子想要跻身而入的殿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