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三国之大太监 >

第184章

三国之大太监-第184章

小说: 三国之大太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葛亮带兵回蓟县,这时张辽骑兵先行来到右北平郡治土垠。(今唐山)西汉时右北平郡治在平刚城(今内蒙古宁城县西)

    刘苟任命的右北平太守田畴。见援军到了,这才开城。这时乌桓其实早退兵回无终县(今河北省玉田)

    田畴道:“你们可算来了,乌桓已经来过好几次了,但见城墙高大便没有攻城。”

    张辽道:“鲜卑众多,我等也是从上谷赶来。”

    田畴道:“是汉王亲自来了,还是大将军领兵?”

    张辽道:“汉王哪有时间来幽州啊,大将军领军,如今就在蓟县。”

    田畴道:“对付乌桓我有良策。我这便去蓟县找大将军。张将军,这土垠城不用守了。你可跟我回蓟县,咱们去乌桓。”

    张辽道:“这是为何?本将这干来怎又回呢?”

    田畴道:“我原以为你们未到,所以期盼援军,如今大将军带主力到蓟县了,乌桓人就不会来土垠了。在蓟县定有乌桓的细作。大将军到了瞒不过乌桓人。所以他们现在想的是怎么守好占领的地盘,而不是再来攻打土垠。”

    张辽道:“嗯,言之有理。但兄弟们幸苦了,怎么也得休息一晚吧,明日再走吧!”

    田畴道:“到是在下心急了,也罢,那明日回蓟县。”

    第二天一早田畴与张辽又急着往蓟县赶。

    诸葛亮与田畴几乎只相隔一天到达蓟县。

    田畴求见。

    诸葛亮也听过田畴之名。道:“子泰兄回蓟县,是否打算随亮去出征乌桓?”

    田畴还是第一次见诸葛亮,谁知诸葛亮这么年轻,这汉王可真敢用人。

    道:“属下的确是有平乌桓之策。另外畴还带来俩人,助大将军击破乌桓。”

    诸葛亮道:“不知是何人?”

    田畴道:“原刘虞部下骑督尉鲜于辅,鲜于银。此二人复姓鲜于,但却是汉人。刘虞死后,一度投奔袁绍助袁绍打败公孙瓒,但袁绍称帝后,又离开了袁绍。如今在我帐下任职。此二人对乌桓非常熟悉。”

    诸葛亮高兴道:“对乌桓熟悉便好。子泰,你刚说平乌桓之策说来听听。”

    田畴道:“若想切底灭掉乌桓,就必须灭其老巢柳城。”

    “但是去柳城,要走滨海道,经碣石山,燕山海道(后世山海关),此路虽是平坦,但是滨海道泥泞不堪,每年只有几个月可以通行。而且有不下千里之遥。”(这条道就是后世辽西走廊)。

    诸葛亮道:“这么远啊!”

    田畴道:“畴是无终人,知道有一条200年人迹罕至的废弃道路——卢龙塞,(后世喜峰口一带)从那里过去后可以翻过徐无山,避开乌桓的防备,直达柳城。对蹋顿发动突然的袭击。”

    诸葛亮高兴道:“当真?有此道?”

    田畴道:“千真万确,只是很少有人知道。只要敢走,一定能走通过去。”

    (历史上曹操也是听田畴之计,轻装翻过徐无山,经卢龙塞,进入滦河上谷,然后越过白檀之险,穿越鲜卑游牧区,在平冈转而东向。取道白檀直扑柳城。

    曹军自西向东行军,在距离柳城百里外被乌丸骑兵发现,随即蹋顿集结袁尚、袁熙,等数万骑迎击曹军。曹军到达白狼山时,与乌桓主力发生遭遇战。

    当时乌桓骑兵强大,而曹操骑兵少。曹操临危不乱,登上白狼山观阵,看到乌桓军阵容不整,果断出击,并赋予张辽全权指挥。张辽令先锋虎豹骑冲击敌阵。乌桓骑兵准备不足,加上虎豹骑冲击力强,乌桓阵容开始混乱,混战中,蹋顿被曹纯统领的虎豹骑斩杀,乌桓群龙无首,全面崩溃,曹军大获全胜。

    ?但曹操没有继续北上,打消了辽东公孙康的顾虑。公孙康将逃到辽东的袁尚袁熙斩杀,首级送给曹操。曹操收编三部乌桓骑兵,发展壮大了自己的骑兵部队,同时解救了二十余万汉族、乌桓人口。

    曹操从柳城回中原,走滨海道,曹操终于看到了曾经想去而没有去的碣石山,于是策马挥鞭,登山观海,留下千古名篇《观沧海》。)

    诸葛亮道:“善!”

    “既如此那咱们就走卢龙塞,直奔乌桓柳城,另外为迷或乌桓,派一支兵马大大方方的的走滨海道。让乌桓人以为咱们是从辽东方向杀来。”

    就在诸葛亮准备出兵时,李恢到了。

    “见过大将军。”

    诸葛亮对李恢还是很熟的了。

    道:“德昂先生客气了。大王派您来蓟县,是不是有什么要交待亮?”

    李恢笑道:“还是大将军了解啊,大王有六条平定鲜卑方略。对乌也适应。主要是…………”

    随后李恢把刘苟交待的事情一说。

    诸葛亮道:“汉王是想一劳永逸的解决边患。”

    “也罢,亮马上要去乌桓了,德昂先生不妨先去一躺怀县。然后再让韩暹派人带先生去找轲比能,看能不能让轲比能投降。”

    李恢道:“也行,恢就去一躺草原,劝说轲比能投降。但愿能成功。”

    诸葛亮道:“有这些女人在这,轲比能应该会投降了。”

    ………………

    长安,各地读书人汇聚,科考取士的通告早已帖了出去,刘苟的地盘宽广。益州、西凉、关中、河北、并州、中原等地都粘贴了开科取士的消息。很多人对科举不太懂。有些读书人只是好奇而已。

    但既便是这样了,长安还是来了有近千读书人。很多以前还是太学院的士子。

    刘苟的书房中,荀彧道:“主公,各地读书人,来的也差不多了,荆州、扬州没什么人来,其余各地都有。是否可以开始考试了?”

 第523章 科举(一)

    刘苟道:“哎,本来这科举要分开进行。先在各州郡进行初考。成绩优胜者成为举人,才有资格到长安来会试。如今这情况各州郡初试也不实际。也只好统一考试了。”

    荀彧道:“主公放心,天下读书人多矣,只要今年科举成功,有这些人做榜样,明年参加考试的人会多得多。等到科举取士以常态化。到那时各州郡初试才能进行。”

    刘苟道:“嗯,说的也事,万事开头难。慢慢来吧!等造纸业,印刷业推广开了。书籍便宜了,天下读书人必定会增多,科举也就能更好的推广下去。”

    刘苟寻思,隋朝推行科举。由于隋朝时间不长,真正把科举发扬光大是唐代开始,到了宋代更是推向高潮,考上进士如得到免死金牌。士大夫共治天下。

    刘苟道:“好,荀彧,你通知下去,三日后。开始考试,为公平起见,考场就设在汉王宫广场。你准备好桌椅、笔墨纸砚等等。”

    “为保证考试的安全进行,让伯达调一千士兵去维护安全。保证考试期间不会有人捣乱。”

    荀彧道:“主公,为了公平起见这考卷要不要糊名(遮住名字)?”

    刘苟笑道:“文苟啊,公平没有绝对,世界上从来没有所谓的绝对公平。科举考试糊名,这是必然。但不是现在。糊名的目的是防止阅卷时考官作弊。但是这是第一届,根本没这个必要。”

    “我相信,你们几人阅卷不会作弊。二来,如今的纸张,质量还有待提高。糊名时容易搞坏试卷。也多了些工作量,完全没必要。”

    “等过了两三年,考试的人多了,才采用糊名的办法,并且要对科举的制度,考试流程进行规范。”

    荀彧道:“诺,我彧明白了。”

    刘苟道:“先考第一场,寡人亲自查看考生的质量才决定录取多少进士。总之考完第一场后。寡人才能知道这些读书人是个什么货色。”

    “主考官为孔融,你与田丰为副考官。”

    “另外,考试之前,先让士子们拜一下孔圣人。这是我答应孔融的。”

    “诺!”

    三日后长安,迎来了历史上重要的一天,近千名全国名地的读书人齐聚在汉王宫广场前。

    广场四周全是披甲执戟的王宫卫士。

    这些人看着巍峨的宫殿台阶。从来没有这么多普通读书人齐聚一堂过。原洛阳太学院是有很多士子。但是能进太学院的都是非富即贵,普通士子哪有机会啊!

    这些人当中大多是世家大户的庶出子弟。家中条件不错才读得起书,但是庶生子又没有地位。举孝廉那是八辈子也轮不到他。听说汉王搞什么科举考试,考上了便可授官。

    这些士子也是半信半疑抱着试试的态度。其实考试取才刘苟当年在太原搞过一次,只是当时没什么影响力。搞个招贤令也没招到几个人。

    刘时孔融、荀彧、田丰等人到了。

    众士子对孔圣后人,那是相当尊重。孔融既是孔圣后人,又是当代大儒。

 第524章 科举(二)

    众士子拱手弯腰拜道:“拜见文举公拜见荀尚书!”

    孔融还礼拜道:“诸位免礼,融受汉王嘱托,特为各位士子主考。希望各位士子都能高中进士。”

    随后孔融让人把他的老祖宗给请了出来。一尊大木雕刻,刻着孔子的样子。

    礼仪官高喊:“拜圣人!”

    孔融带着众人,立马弯腰拜向木雕。

    三拜之后。

    礼仪官高喊:“诸位士子入座。”

    由于没有专用的考场,所以刘苟干脆让士子在广场上考,初秋季节天气到不错,不冷不热。又没什么风,适合考试!

    工作人员不够,刘苟便在宫中调一些宫女太监。

    广场上临时做的简陋桌子就是考生的书桌,一人一块软垫跪坐着考试。

    这时分发试卷,每人两张二尺长宽的白纸。纸上并没有题目。完全是白纸,当然这白纸跟后世没法比,但在这个年代那也是绝品,其极珍贵。

    这些士子拿着白纸惊讶不己,原以为是竹简,没想是这么好的的纸,这可比蔡候纸好多了。

    只见田丰,喊道:“诸位士子,请在纸上最右边写上自己的姓名,惯籍。如果不写,那么就不知道是谁考的,这试卷也就作废了。每人两张纸,若写错了可以再写另一张,如里考完,剩下一张,士子们也可以带回去。”

    随后又道:“请看题目”。

    这时,俩名太监,抬着一块二米长,一米多高的木板。木板上写着三道题。

    第一题:“默写《礼记》三礼,之其中一礼。”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成书于西汉,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古代中国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是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这一题是孔融出的。题目不难,一般读书人学过都会。

    第二题:“论天下长治久安!”

    这个题目可就大了去。这是刘苟亲自出的题,就是看看这人到底有何见解。是不是酒囊饭袋。这个题一试便知。

    第三题:“以阿房宫为题,赋诗一首。可诗,亦可赋。”

    刘苟出这个题目是有深意的,阿房宫代表秦朝,这里面学问大了去。秦为何会灭亡?项羽火烧阿房宫结果为什么又会失败?这是个几千年的大问题。

    当刘苟出这个题时,荀彧就反对,言太难了。

    刘苟笑道:“诗词歌赋嘛,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作的好不好都没关系。就算不理解真正含义,夸奖一下宫殿漂亮总会吧?”

    第四题:“默写九章算术之算法。”

    这个题不难,是做官的基本知识,如果九章算术都不会,那也就别做官了。钱粮赋税都不会算,做官也就是开玩笑了。

    题目一出来,有些士子拿笔就答题,可有些士子只能摇头。

    刘苟站在宫城楼上,也远远看着广场。他是真希望这些士子都有本事。他没有限制名额。也没有说录取多少人。就是想看看这些士子到底有没有真才实学。他恨不得这一千人全是大才。这样全部录取也无妨,如今他缺的就是各郡县治理人才。

 第525章 科举(三)

    培养心腹文官集团,才能真正掌控天下。这种打下来一个地方又留用降官,不是长久之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不是空话。只有大大重视文官集团才能做到长治久安。文人讲究知遇之恩。从一介庶岀书生一跃成为地方父母官,是谁都会感激。

    历朝历代都用文人治国,不是没有道理的。没有那个帝王会傻到去用武将治国,除非嫌命长了。刘苟现在的首要任务就是加速培养忠于自己的文官集团。只有这个文官集团强大了,自会有人劝进称帝。

    四道题目,整整考了两个时晨才开始收卷。

    收上来的卷子放到几个大箱子封存。这些卷子让荀彧他们看过打分后,刘苟还要抽查的。

    礼仪官高喊:“众士子去驿馆休息。三日后放榜。”

    随后众人回驿馆,长安驿馆为了接待这次考试。临时花钱征用了几栋房子。士子一切吃喝都是免费。刘苟可是下了血本。

    考卷一抬到汉王宫军机处,刘苟便马上就去亲自阅卷。他是等得有些心急了。

    孔融、荀彧、田丰、杨松、周洪等人都是悉数来到军机外,就在军机处议事房间现场阅卷。

    只听孔融骂道:“狗屁,狗屁,胡说八道,庸才尔!”

    刘苟笑道:“文举公啊,您也暴粗口啊?”

    孔融道:“哎,这个叫王源的士子,这写的什么啊?“三礼”都不会,这读的什么书嘛。老夫这题又不难,他却答非所问。”

    刘苟笑道:“您消消气,这是第一次科举,没有事先在各郡县举行过乡试初考,有些士子可能也就识几个字。读过几本《论语》,《孝经》就不错了。您不能期望太高。过几年这情况就会好转的,您老就放心吧!”

    周洪惊道:“主公,您请来看,此子好文笔。”

    刘苟走近,一看字,我靠,这字写得比自己都好。

    “三礼,刘苟看都不看,这个没有意义。主要看看他答的,论长治久安。”

    “若国欲久安,重在法度明,官吏廉,礼乐兴,重教化,民保国,四海宾服,四荒乡风,百姓素朴,狱讼衰息,大数既得,则天下顺治,海内之气清和。故长治久安也。”

    “嗯,不错,有见地,刘苟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