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我要做明世祖 >

第96章

我要做明世祖-第96章

小说: 我要做明世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永宁喜欢热闹。

    年少时候就巴不得学书里的游侠走遍天下,然后又把帮朱见济下乡打击罪恶势力,精力是很充沛的。

    现在大了,人也稳定了点,没再漂浮不定什么都爱弄,专心扑到了战事上,也算是继承祖业。

    按理来说,只要西南那里还有残余势力不肯服从朝廷指令,徐永宁是很乐意待在那儿的。

    柳承庆则是枪斗术水平越修行越高,发现南方草木众多有些不适合他发挥后,已经提前一年转去了甘肃那边对付南下的鄂尔多斯部。

    这个蒙古部落也因为小冰河期的到来而不断南下,靠近了河套地区,并且试探性的对其发起了进攻。

    而河套之地的重要性,历朝历代都毋庸置疑。

    新帝以后还想着收复西域的,能让蒙古把这地方抢了去?!

    于是朱见济去年便将宋诚这位西宁侯调去了宁夏,命其镇守。

    如果不是因为朱见济登基的事,柳承庆应该会跟着宋诚在那边学习几年,积累战斗经验。

    “别说了!”

    提到这事徐永宁就满腔悲愤,指天画地的控诉起来,“你们还记得那个当代理贵州布政使的王越吗?”

    “这家伙当初巡按四川,明明是个外派的御史,结果却很能打仗!”

    “现在他从都察院转去了布政使司,还在打仗!”

    而且还是一边剿匪一边组织生产的那种!

    在王越剿抚并用的政策下,本就反抗吃力的地方村寨也低了头,做出了违背祖宗的决定,乖乖走出来学着汉人的法子种田商贸,民族传统的纹身也不要了。

    除此之外,王越还限制下面的将官不能为了战功而私自挑衅,以防让已经弱下去的矛盾重新变得激烈。

    这让徐永宁想打仗,也腾不开手。

    “王越这人我听过,陛下夸过他。”张懋插了一嘴。

    他跟在朱见济身边的时间最长,也了解的更多,“这人能文能武,西南战事频繁时,他也显有功劳,以后指不定能跟王骥一样,凭借军功封爵的。”

    “胡扯!”

    “王骥能跟这人比?”

    徐永宁这时候反倒维护起了王越,“王越做事我旁观过,我认他!”

    “可王骥呢?”

    “他妈的!老子当初离开曲阜就带了两个,那个老东西可是带了两车!”

    七十多岁还能这么风光,徐永宁想想都酸的牙疼。

    定国公诅咒他最好得马上风暴毙!

    ……

    柳承庆和张懋也想起了当年北孔之事快结束的时候,王竑王骥他们返回的场景。

    当时报纸上的口水仗还在打,作为风口浪尖的人物都该低调一点,可王老爷子却是带了一串的新小妾回来。

    那场面据说让人文思如泉涌,京城的市井黑书坊连夜印刷了不少王骥老爵爷为主角的经典文化,使其在民间名声大噪,足以比肩后世的秦大爷。

    先帝在世之时,貌似也赏阅过相关书籍,

    难怪徐永宁到现在都嫉恨王骥!

    我要做明世祖

 第163章 伴读们对皇帝的忠诚

    “不过陛下清田之令,是不是做的太急了?”

    柳承庆跟小伙伴们说完了闲话,又出口问道。

    “咱们是学过那天书小册的,不是说王朝立世越久,这土地兼并就越难解决吗?”

    “我朝开国已近百年,太祖时候的田赋不统一,地方上面还有各种卫所……若是要想彻底理清,必然要花费大力气,为何不多等几年,准备更充分再动手呢?”

    借着清田赋的名义,朱见济却是在清理地方上的部分士绅。

    他是故意把事情搞大的!

    毕竟在家天下的封建王朝,你侵占官田,多少也能算成“蔑视朝廷,欺君罔上”。

    但这种是跟士大夫们作对的行动,一般都很难搞定的。

    他们过去在东宫畅想未来之时,也没想过这事儿会发生的如此迅速。

    “可能是先帝给陛下带来的影响吧。”张懋悠悠一叹。

    景泰帝得病驾崩,也给了他们这群在皇宫里长了好几年的小伙子一个好大惊讶。

    张懋看着哀伤的太子,当场就想起了他老爸爸张辅的死亡。

    这种命运无常导致的意外,从正统朝开始,已经有很多例子了。

    张懋都忍不住为之感叹,何况从小就机灵的新帝?

    古人常说“慧极必伤”,想来新帝也是担忧自己出问题,所以做事着急了一些。

    当然,他们只猜中了一半。

    朱见济的确害怕哪天来个意外,让他还没成就千古一帝的伟业就嘎嘣脆了。

    不过以他受到穿越之神的关爱来看,“陛下创业未半而中道暴毙”之事,估计不会发生。

    让朱见济做出清田决定的,一方面是他的确做了好几年准备,已经有足够的动力去执行。

    一个,则是因为高谷胡滢等老臣的退休,于谦更频繁的请假生病,让他觉得需要加快进度了。

    这些老臣子在朝日久,他们是经历过大明先前豪迈样子的。

    在这群还保留了底线的臣子身上,还带着旧时代的开拓性,并且随着年龄增长而愈发稳妥。

    但朱见济不能保证后面的臣子也是这样。

    即便后起之秀也有意为了大明奉献自己,可他们的威望、资历和处事手段还有些比不上老臣。

    所以他想趁着老臣还没有退完,将国内该做的做好。

    为此,陈循的请辞报告朱见济都没给他批复,让他继续当着内阁首辅,等后面较为年轻的商辂熬出头了,再接他的位子。

    毕竟自打江渊被扔去地方后,陈循敏锐的察觉到了皇太子的地位不可动摇,于是只能忍痛割肉,为了自己的仕途权力,按照朱见济定下的规矩走。

    这几年来,他倒是没弄出什么幺蛾子,上班打卡从不迟到,加上端正心态后,本身也有能力,倒是真有了几分正经首辅的架子。

    不过因为他在内阁过分附和朱见济的话,从来不敢提出质疑,也被人在私底下暗讽“应声首辅”。

    可陈循不在乎。

    现在的内阁权势可不是以前能比的——

    六部大臣要常来开会,其奏疏也通常由内阁递交皇帝,威势渐盛。

    新帝虽然年幼,可主意比谁都大,他此时当个应声虫,不但能迎合圣心,还能蹭上功劳,体面的做到退休……

    如此,有何不可?

    反正高谷这个老对手一去,陈循的斗争心也弱了,何必多事。

    唯一不妙的是,因为这次清田损害了不少士绅的利益,不论是地方还是中央都有奏疏如箭飞来,就攻击他这种内阁辅政学士。

    孔公诚自然是要为皇帝摇旗呐喊的,结果有的人疯起来,连他都咬了,在《文政杂谈》上说孔老头跟北孔一样,畏惧皇权而没有风骨。

    可见道德理教这东西,也就嘴上喊喊,等人的自身利益被触及,什么孔圣之后,南孔宗师,他们也懒得理会。

    孔公诚被气的胡子都掉了。

    他的确是识时务,但怎么能把他跟北孔的比?

    北孔配吗?!

    后面还是朱见济下旨,禁止《文政杂谈》匿名刊登文章,这才减少了不少人对孔老头的口诛笔伐。

    陈循转而就成了攻击的主要对象。

    没办法,一旦实名进行批斗辩论,那代价还是挺大的。

    辱骂孔家代言人,也就匿名能给别人如此的勇气。

    小皇帝也是很难骂的。

    有德云社作为皇家口舌,朱见济在民间的名声一直保持得很好。

    曾经有官员大胆的上疏“劝谏”,说皇帝逼官至于绝境,是借小事而行大杀伐,结果就被气愤的老百姓给围攻了官邸。

    然后有民间舆论作为靠板,朱见济也能反手一击,把那个上疏的给罢免了,顺便给对方贴了一个“庸吏无知”的标签,让人说不出话。

    玩道德舆论?

    你这是在看不起谁呢!

    于是陈循这个有污点、威望不充足,偏偏又最靠近皇帝的内阁首辅就倒了霉,成了发泄口。

    陈循这么大的年纪,没想到还能被人网暴成这样。

    在企图登报自辩却失败后,陈老头含泪忍受了这无尽的鞭挞,躲在黑暗的角落里抽泣着给自己洗被污水染脏的身子。

    他知道,

    这是担任首辅的代价。

    “反正咱们尽量帮陛下把事情办好,不能让他失望!”

    有军队在手,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使用绝对的暴力来快刀斩乱麻。

    徐永宁和柳承庆他们过来东南之前,虽然觉得朱见济下手太快,但还是决定服从命令。

    他们已经想好,如果遇到硬茬子,那大开杀戒把它搞定也是可以的。

    骂名他们可以背。

    只要为了大明美好的明天!

    反正他们都是出身勋贵的,弯弯绕绕的不用多管,一刀过去,世界就会清净了!

    而就在伴读天团和李继业都抱着这样的态度为大明奉献自己的时候,景泰十一年的年尾终于到来。

    这是朱见济第一个没有好爸爸陪着的新年,即便他已经成了皇帝,也过的索然无味。

    因为新帝表明要为先皇带孝三年,虽然没有限制衣食住行的需求,但什么歌舞等大型活动,是被禁止了的。

    地方宗室也没有要求他们进京拜年。

    朱见济只是陪着母亲杭皇后跟奶奶吴贤妃一块跨了年,然后又给他的两个妹妹发了红包。

    那是汪皇后生的两个女儿,一个封号叫做固安,一个叫做固怀。

    两个小女孩很小就跟着母亲幽禁深宫,性子有些内敛。

    虽然景泰帝后面因为送走了太上皇,心中对亲情渴望了起来,又把她俩接了出来,但这关系还是很难像正常家庭一样亲密。

    好在朱见济登基之后,遵循遗诏废了人殉,同时也将汪皇后迎了出来,供养在宫中。

    这让两位公主对他这个当哥哥的多了几分笑脸。

    “谢谢陛下……”

    接过红包的小公主高兴的跑到旁边去玩雪,还把朱见济以前的小车子搬出来,又牵了头羊出来拉车。

    她们的笑声算是这个冷清的跨年中难得的亮色了。

    只是朱见济一想到他跟两个妹妹是景泰帝留下来的所有血脉,心里又是一叹。

    我要做明世祖

 第164章 在凤阳

    在全国各地都步入新年氛围的时候,凤阳也不例外。

    作为“均田赋”行动覆盖的地区,大明中都的凤阳城也迎来了一段热闹的日子。

    朱见济以皇家陵园和太上皇在此的理由,在这片地方严打豪强地主,并且迅速的建立起来了一个个农会。

    凤阳老百姓还没见识过这样的场面——

    虽说他们这片地儿出了个朱皇帝,可要说享受“鸡犬升天”的恩泽,那也没太多可讲的。

    土地该荒的还是荒,该被地主兼并的还是被兼并。

    什么少收税?

    也没见凤阳发展起来啊!

    不过新任的小皇帝看起来还有点良心,知道照顾一下老家的人。

    那个农会,农夫们不懂,但照市场价收了他们家的田,把人迁到固定地方集体生产,分发农具和修缮道路,他们还是看得出来其中意思的。

    起码钱不亏,还能白吃白住公家的,让百姓们觉得自己赚了。

    特别是还有北边来的人,自称也是从直隶农会过来的,给他们描绘了好一副蓝图,说什么天天吃两鸡蛋,打谷机哗啦啦就能打出米来……

    大饼听得当地人流口水。

    特别是当他们住进装修好的宿舍,手里分发下来的农具时,那个大饼的味儿好像就进了鼻子。

    那小皇帝的确照顾老乡。

    他是个好人!

    凤阳的百姓因为住进了新房,又有官府前期的投入,从而在这个冬天里过的舒坦了一些。

    他们对新帝歌功颂德起来。

    其实只要老百姓吃好住好,他们是很少抱怨国家的。

    但给老祖宗守陵的朱祁镇没被外面的快乐感染。

    他只是草草吃了顿饭,就坐在院中的常青树下怀念自己逝去的青春。

    “嗨!”

    “兄弟!”

    “串门吃饭吗!”

    隔壁有个人爬着梯子,在墙头处伸了个脑袋,一双纯朴的大眼睛看着太上皇。

    他们是建文帝的后裔。

    当年太宗皇帝靖难,建文帝跟他的太子朱文奎没找到身影,但却抓到了他两岁的儿子朱文圭。

    其后,朱文圭被废为庶人,送到凤阳圈禁起来。

    这样的待遇,朱祁镇觉得跟自己差不多。

    他除了一个太上皇的称号,又有哪里比他们好的?

    所以在刚刚到凤阳之时,朱祁镇对建庶人一脉是很同情的。

    他甚至幻想过如果自己重掌皇权,就要把这群人释放出去,重新做人。

    这样的想法要是被建庶人们知道了,估计也不会搭理,任由朱祁镇自我感动。

    因为他们完全不知道“释放”代表着什么。

    建庶人中的最长者朱文圭坐大牢的时候,是无法记事的两岁。

    所以在他和他的子孙印象里,他们生来就只有这么一小片天地,旁边拿着可怕凶器的人还会经常吓唬他们,然后将家里所剩不多的东西给抢走。

    在凤阳皇陵里,朱文圭生活了五十年,跟守皇陵的宫女生了两个儿子,然后儿子又给他生了六个孙子。

    一家男女老少十来口,就是窝在院子里活过来的。

    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到那个叫“太上皇”的人到来。

    看起来是个大人物。

    正因为他来了这里,所以他们家的生活就变好了。

    有人专门给他们建了新的大院子,还允许他们出去走一走,带来了牛马让他们长见识。

    老头朱文圭起初还会被牛马吓到,后面习惯了,还敢骑着它转一圈了。

    建庶人住的院子就在太上皇住的“行宫”隔壁,所以有时候,为了促进老朱家后辈的情谊,庶人们会过来串串门。

    像过年这种时候,住在凤阳的庶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