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我要做明世祖 >

第64章

我要做明世祖-第64章

小说: 我要做明世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子千万莫被兀良哈等人措辞蒙骗……此等关外磨牙允血之徒,不受教化,不尊大国,礼义廉耻皆无,需警惕之!”

    也许是因为年纪大了,高谷也知道自己在朝堂待不了几年,说话也越来越直接。

    他非常希望能用自己的理念,去感染一下未来的皇帝。

    “可关外大漠本就难以管理,当年太祖太宗于那里划分都司卫所,还是让那些人做大了?”

    陈循习惯性的反驳高谷,随后提议,“以臣之见,兀良哈三卫既然有了臣服之态,不若遵循旧制,让他们为我大明前驱,东镇女真,西抗瓦剌、鞑靼。”

    瓦剌虽然乱起来了,可底子还在,他们也担心管理失控之下,会有草原部落南下攻击大明其他地方的关镇。

    就像最近几年,河套那边的守将便有上疏,说草原上的鄂尔多斯部也有南下动向,企图扣关入套。

    而且鞑靼势力亦是强大,必须要防备他们趁虚而入。

    大明的钱还没重新攒回来呢,能支持起关外建设已经够好了,何谈大规模的向草原出动军队?

    朱见济听了沉默,

    景泰帝听了打瞌睡——他昨天才跟唐妃和好,今天就有点劳累了。

    “两位卿家所言,都有道理。”

    “以孤的想法,兀良哈收服过来的确有效,如果放任他出去乱咬人,也不利于大明边关的稳定……”

    “这样吧!”

    “既然沙不丹他们提了要求,大明也跟他们提几点——”

    朱见济再次提上腰带,将早就打好的腹稿说出。

    我要做明世祖

 第113章 对于兀良哈友好的协定

    “首先,得让兀良哈那边拿出诚意来!”

    “不然大明一而再,再而三的容忍他们,他们又死活听不懂人话,不但让朝廷丢了脸面,还让其他蛮夷小觑了我大明。”

    “告诉沙不丹,让他们部族里面的人都给自己取一个汉人名字,此后要给孤学汉话,写汉字!”

    “别告诉孤,说什么兀良哈三卫他一个人做不了主,别以为孤不知道他的底细!他此前不还杀了女婿脱脱不花吗?怎么可能没有一锤定音的本事?”

    “他们在草原上该做什么做什么,可到了我大明直辖之地,便要学会懂规矩!”

    景泰帝摸着小胡子,倒是明白了儿子的话中深意,“青哥儿是想对蒙古玩一手当年北魏孝文帝做过的,移风易俗?”

    “可当年蒙元立足中原尽百年之久,也没有学会我华夏传统,元帝之中还有不会说汉话的……此时这般行事,能成吗?”

    别说蒙元了,即便是孝文帝改革后,鲜卑一族的守旧势力仍然庞大,新旧两派的权利争夺没过多少年就把北魏搞崩溃了。

    而鲜卑族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还得等到隋唐之后。

    由此可见,移风易俗对于一个有自我认知的民族来说有多么困难。

    景泰帝有些担心儿子这个计策行不通,白费了功夫。

    朱见济安抚好爸爸,“此一时彼一时了。”

    “当初蒙元蹂躏中原,那是他强我弱,形势那样,蒙古人怎么肯学我华夏文明?”

    更何况在元朝的四等人制下,蒙古人和汉人之间还差了两个阶级,是很难跨过如此巨大的差距去搞什么文化交融的。

    以蒙元统治者的本意,他们恨不得治下的所有人都守着自己的传统,永远都不混在一块。

    因为只有搞大了双方差距,才有利于作为少数群体的蒙古在其中浑水摸鱼。

    “如今我强他弱,对方还有求于我大明,让他们改个名字又能如何?而且儿子说了,让他们在外面用汉名,草原上任其自由,算是大度了!”

    “可这么一看,不还是没什么用吗?”景泰帝持续疑惑。

    朱见济笑了,“眼下是这样,可等以后就不一定了!过个几年,说不定蒙古还要求着咱们教他读书识字呢!”

    “到时候朝堂上的诸位臣公,也能落个教化蛮夷的好名声。”

    他给李秉发过去的小册子上面说了一些关于“经济支援”的问题,相信以后者实干派大明朝精英的身份,能够明白其中深意。

    而且等纺织厂建立起来后,经济往来频繁,为了方便过好日子,人数较少的蒙古人必然会被汉民吸引进而同化。

    这是煌煌大势!

    谁也改变不了!

    朱见济现在提出这个要求,只是为了日后蒙古人民主动学习中原文化时做准备,给他们减少点负担和压力——

    毕竟只要有了一个汉名,再接受起其他方面的东西,心里的阻碍就会小很多了。

    “此外还有其他要求的,”

    “兀良哈三卫需要安排部族中不满六岁的孩童入城居住……大宁城以后会建立起来一个专门的学校,就让他们在那里学习!”

    “双方开市通商后,也不能随意欺辱我大明商人,必须要心平气和的跟咱们做生意!”

    过去就发生过不少类似的事件,

    大明商队过去收购草原土特产,结果被人当肥羊和宰了。

    只是由于中原王朝“重农抑商”的传统,而且不能“轻启边械”,并没有把这种小事放在眼里,对蒙古人提出交涉,于是严重打击了大明商人前往草原做生意的热情。

    而官方之间的贸易往来,也常常停留在“你出马子我给盐”的阶段,收益并不是很显着。

    不能通过这种事获得利益,也无法把双方正常的关系维持下去,那么双方间分分合合也是常事。

    朱见济是不能容忍这种事情发生的!

    “这个为父不懂,”景泰帝没能理解儿子的话,但秉持着“我儿最好”的态度,还是认可了朱见济的主意。

    “青哥儿比为父能干,那就听青哥儿的!”

    “你们给沙不丹回旨吧,就按照太子的意思讲……只要他答应了,他们的要求朕就准一半!”

    大宁城是绝对不可能给兀良哈的。

    朝廷剩下的钱基本都投资进去了,如果转手给了这群人,那就跟傻子拿钱打水漂玩似的。

    景泰帝不觉得自己有这么好哄。

    “他们可以在各关附近放牧,但一定不能欺凌我大明子民!”

    瓦剌压着兀良哈打的时候,后者敢和前者动怒,跑过去砍人家部落的人?

    现在大明都把瓦剌给干了,自然也不能让兀良哈继续在自个儿当白嫖党。

    史书上不是有句话说的好吗,叫什么“夷狄畏威而不怀德”。

    只对人好而不给他们大嘴巴子,草原上的饿狼是听不懂人话的。

    “臣等……”陈循还想说话。

    “就这么定了!”

    景泰帝挥挥手,结束了这个话题。

    “朝鲜有使者到来,恭贺天朝击溃瓦剌之大胜。”

    “女真那边也有人请求入京,自述土木堡之后,受制于也先,与朝廷隔绝……如今大明收服边城,重新打通了辽东通道,所以想要把往年未能及时送给朝廷的贡品补上,以表忠于我大明之意。”

    “此外,还有另外藩国送过来的贺表……”

    之后,阁臣萧滋将这些事情一一告知。

    景泰帝和朱见济对此都不怎么关心。

    前者是已经习惯了世界各地的孝子们时不时朝贡,后者则是由于还没到需要关心这些地方的时间。

    朝鲜这等“大明头号狗腿子”无需担忧,女真方面,等大宁、开平诸卫重建完毕,迎接他们的必然是浩荡天威。

    所以在朱见济眼里,他不需要跟一个死人过多的接触。

    和通古斯野人有什么好交涉的?

    难道自己会因为他给朝廷送来了一些野山参和兽皮子,就放弃对这群家伙的降维打击了?

    有这个功夫,还不如抓紧时间去培训各地农庄的管理人员呢!

    像农庄这种集体化的组织,是需要不少人手进行事务调度的,不然一处乱便容易引起处处乱。

    想要建立起朱见济规划中的农会,就必须把基层管理给做好!

    特别是小太子还要求农会做好日常记录,不准落下分配下去的一点一滴,这种过分的“员工守则”,放在封建时代粗放式的管理体系中,是非常少见的。

    如果不是有昌平皇庄的例子在,底下人难免抱怨太子爷是给自己没事找事。

    区区几个种田的,就要高贵的读书人去给他们做事?

    没有多少清高的知识分子想去下地,被铺满了肥料的庄稼气息熏陶。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直隶建设新农庄的时候,朱见济还要求每个地方派两三个人来参加“入职培训”,安排专门的人手教导他们。

    能读书认字的诱惑,终究是让那些人咬牙撑了下来。

    虽然都是些简单的字,还要学小太子口里的“字母拼音”,可这意义很重大——

    要是读的好了,脸皮再厚一点,他家就能自称“耕读之家”了!

    再把下一代养好,指不定就能出个举人老爷呢?

    他们非常积极的学习着后世小学生的知识,并且将之视为瑰宝。

    我要做明世祖

 第114章 制盐方法需要改进

    其实在培训基层人才方面,东宫也不是临时抱佛脚。

    朱见济早就安排人手去学习了。

    可对比起直隶这边,关外不是更需要这种人才吗?

    于是权衡一下,小太子便把才培训好的大部分人打包送去了那边,为了让人们安心过去,朱见济还给他们安排了额外的“边远地区工作补贴”。

    虽然非常倾佩老祖宗,但朱见济的用人方法和太祖高皇帝还是有所不同的——

    起码小太子给钱啊!

    只要工资到位,碧落黄泉大可去得!

    唯一的不妙之处,就是朱见济如此大手大脚的花钱,对于东宫财政来说是一个负担。

    如果不是因为车马行和织布厂已经啃下了直隶大半的相关市场,马冲还得担忧会不会造成财政赤字。

    “织布厂要去其他地方开起来……”

    东宫之内,朱见济召集了秘书处的人,给他们制定下了景泰六年的工作目标。

    就目前而言,随着飞梭的投入使用,直隶一带的布业受到了很大冲击,特别在“布匹商会”建立后,东宫布业跟一些商人“同流合污”,逐步划分起了剩下的市场。

    即便在商业扩张的过程中,通过招收女工的方式,给无数底层老百姓带了稳定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但还是有无数布业商人恨得朱见济牙痒痒。

    因为自己的利益受损了!

    他们当然不敢说皇太子如何如何,北方的布商也没有南方的水平跟胆子,没能耐联合起来对抗碾压过来的皇权。

    于是他们中有大部分人,选择了打不过就加入,让商会的规模越来越大,膨胀到必须要分离出去,到其他地区去散播东宫的荣光。

    比如说……生产桑棉这种经济作物的江南。

    除此之外,飞梭被广泛使用,也让商会不得不转向他处——

    在一些死活不肯低头的布商进行了各种坑蒙拐骗后,他们终于从某位女工口中套出了话,知道了织布效率提高的幕后原因。

    而飞梭本身也不难制作,于是他们也弄了起来,间接造成了直隶布业的恶性竞争。

    朱见济可不想大明纺织业还没腾飞起来就内卷把自己卷死了。

    “殿下可是对江侍郎不满意?”

    马冲不知道朱见济的高瞻远瞩,只是怀疑小太子是否记恨上了江渊。

    毕竟根据东厂调查,飞梭最早就是从江家流传出去的。

    朱见济冷哼一声,“江渊哪里值得让孤如此行事?”

    就对方那小嘴啪啪的模样,给他个键盘就能成陆地神仙了。

    江渊做事的水平就摆在内阁桌子上,要不是因为是好爸爸把人拉进伙儿的,朱见济早就找机会把人给炒了。

    陈循也是,一丘之貉。

    “不管他们了,去给孤找户部和工部两位尚书过来,孤有事情跟他们说。”

    马冲乖乖的退出去。

    没多久,张凤和石璞应召而来。

    作为六部长官,他们已经很习惯被小太子使唤来使唤去了,光明正大的顺着宫廷道路走入咸阳宫,满脸坦然。

    反正皇帝自己都不在乎,满朝上下,尽数为太子党。

    “臣等拜见太子殿下!”

    张石二人行礼,朱见济给他们赐座。

    “不知太子传唤臣等,是有何事务要办?”

    给领导办事久了,底下人也习惯了朱见济的做事风格,一般来说,小太子找人过去说话,通常是有事情吩咐的。

    难道像景泰帝那样,心思好的时候会跟大臣拉家常?

    “是关于制盐一事的。”

    朱见济腆着大肚子盘腿坐在榻上,手扶玉带。

    “孤之前在内阁中曾经提到要改良开中法,回去之后便觉得仍有不足——朝廷盐引兑换钱粮,归根究底还是要看制盐多少的。”

    而贩卖食盐一本万利的情况也会因为太府寺的建立而有所抑制,毕竟朱见济一直都不相信商人的良心。

    为了鼓励大部分商人仍然对盐引趋之若鹜,那还要想办法提高食盐的发放量。

    想当初,开中法之所以施行,问题就在于朝廷缺钱,必须要和掌握了民间大部分资源的商人进行交换,不然“盐铁官营”,会成为古代王朝永不更改的铁律。

    而“盐引兑钱”的法子并扩大相应规模推行以后,除了容易让以前的商屯之法被破坏,也会打破盐商的垄断,让一些中下级别的商人加入到贩卖食盐的行列里面。

    可一旦人类生活必需品被商业化,不被控制引导的话,就会出现问题。

    好在朱见济一直喜欢防患于未然。

    在他的目标下,此时开放盐引,不代表之后会继续开放——

    以后大明的市场会被大体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公有,一个是私有,其他所有制就目前而言,还没有见到。

    公有层面,朝廷仍旧需要调控全国基本物价,像盐铁等物,官方仍旧要卖,不能因为有了开中法,就全开放给商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