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我要做明世祖 >

第171章

我要做明世祖-第171章

小说: 我要做明世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在之前搞了很多理由出来,说“亦力把里一向朝贡频繁,无大罪过,朝廷是起无义之师,以征臣属之国,有失风度。”

    也说浪费国力,不能因为这十几年来国家越发繁荣,就能当个败家子了。

    可当真的吞并亦力把里,整回来了西域后,这群人顿时闭上了嘴,再有反驳的,刚张嘴就能被激动的国人给他重新合上,顺便缝了针。

    臭傻逼,

    盛世都要来了,竟然还有停留在旧时代的!

    从消息传回到朱见济返京,这种热闹欢喜的气氛一直持续着,完美印证了皇帝此前的评语:

    “攻灭亦力把里,收复西域故土,是大明时代转折的标志。”

    骨气和强大的自信,那是打出来的!

    对外战争的胜利,是缔造盛世的关键因素。

    可朱见济摇了摇头,捏住了王氏抚上来摸他胡渣的嫩手,“不行,还有事要忙活呢,现在可不是休息的时候。”

    “还能有什么事?”发现皇帝脸上的神情格外严肃,王氏不解了。

    朱见济笑了,“当然是关乎天下的。”

    “你过段日子就知道了。”

    于是,就在巨大胜利带来的爆炸式喜悦好不容易有些消退后,皇帝突然又颁布了一项政令——

    “官绅一体纳粮”。

 第282章 舆情汹涌

    官僚,从春秋战国时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并且成为掌控权力者的代名词后,就在历朝历代,一直享受着持久的方便。

    因为在最初,他们是被统治者拉拢过来,对抗“生而高贵”,依靠血统就可以拥有无数特权的贵族们。

    为了让官僚能够安心替自己做事,还要让驱使他们和贵族角力,君主自然要再拿出额外的好处给他们。

    毕竟击垮贵族们,将后者所有特权收归己有,让君主成为名义上唯一的“生而高贵”者,还能选拔出一批更加高效,更方便自己统治的新团体,这明显是一件收益极大的买卖。

    于君主而言,给官僚一些免税、给他们滥用权力的机会,那是做生意必然需要的成本。

    在中华的帝国史开篇之初,重用官僚,放弃一些东西,整体上算是对国家有利的。

    但发展到现在,该老化的也都老化了。

    特别是当国政稳定,老百姓在满足了基础的生存生活条件后,自然有更大的诉求,也会弄出来更多的矛盾。

    浮在水面的泡沫终归因为平静而消退,露出水下藏着的东西。

    朱见济想要携大胜之威去解决这些东西,不仅是成全自己的生前身后名,还要给子孙后代和天下百姓留下一份遗产,更要给历史一个交待!

    原历史上的明末乱景,那可真是太让人难受了。

    不过“官绅一体纳粮”的旨意一下,民间舆论疯狂涌动。

    士绅们在朱见济开办报纸,培植德云社以掌控部分舆论后,手里仍旧握着笔杆子,还是有不少喊话渠道的。

    而他们本就是被这条新政令限制住的食利阶级,反应更加剧烈。

    短短时间内,有奏疏如雪花一样的飞过来,加重了朱见济的批阅量。

    不过作为一名勤政的皇帝,朱见济也不嫌弃,让秘书处和内阁一块帮忙看奏疏,然后再安排几个脑子灵活的在旁边统计这些收集来的奏疏、报纸的内容和来源——

    在颁布命令后,朱见济还很注意后续影响,想听听底下人对朝政有个意见。

    最后统计出来,除了意料之中的传统官僚在各种反对外,因为朱见济而发展起来的棉毛纺织业主也通过很多方法,把自己的想法弄上了皇帝的御案。

    一半人是支持的。

    因为棉毛纺织在朱见济利用后发优势和政策扶持的情况下,迎来了长达十年的繁盛发展,虽说需要缴纳额外的税,还得给工厂留出部分指标保证农会成员就业,但这比起收益,远远不及。

    他们赚了,自然感激朱见济。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利益牵扯。

    随着老百姓手里慢慢有了积蓄,棉布市场变得越来越大,使得纺织业主对于原材料棉花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可地方上的情况并不能让他们轻易的搞个大事。

    分给农会的地盘,属于朝廷所有,又有扶农国策在头上挂着,没人敢去动它的主意。

    可被整合入农会的,大多是小门小户的自由农,他们所占田土,本就不多,以前自力更生的艰难也促使他们对加入农会非常积极。

    真正的大土地,被捏在士绅、宗族手里。

    士绅自然不用多说,免税特权让他们天然能够去占有大面积的田地。

    而宗族,则是聚众而居,慢慢的以一族的名义,将土地占有量提升了上去。

    宗族在这个时代是很有凝聚力的。

    “人多力量大”是个很通俗的真理,古人不可能不懂。

    依靠血缘凝聚,同族人在各方面能够取得很大便利。

    不过同族里也有问题。

    根据朱见济所知,在农会推广的过程中,一些人曾经想过脱离宗族,加入生产队,但愣是被阻止了。

    所以大明眼下,农会虽然在朱见济的一力推广下分布广泛,但密度很不够。

    而且宗族大了,总能出几个人才,当几个有权有势的官员。

    于是士绅又跟宗族勾搭在了一块。

    受限于这两大地方势力,想要扩大生产的棉布商受挫严重,有时候还会碰上对方想反过来从自己身上咬口肉的情况。

    因此,他们对按照田亩收税,取消士绅特权一事,态度积极,想要借此倒逼大地主吐出一些田地,让自己接手。

    但另一半的棉商反应平平。

    这些人脑子里“安田置家”的观念还很重,做生意有钱了,也要回去买地,于市场厮杀上,进取不够。

    在这种明显是皇帝跟官僚们对抗的大乱斗下,左右摇摆,不敢明确表态,只能含糊其辞。

    第一批太学毕业,已经下放去地方任官的太学生也有发声。

    出乎意料,他们的支持比例,竟然是最大的。

    一来是他们在太学受过朱见济的私货教育,能够明白“土地兼并”,对王朝的祸害。

    作为层层选拔出来的精英,又下过乡,其中不免会出现一些怀抱着“欲为圣明除弊事”想法的勇敢者。

    二来,则是因为这群人大多年轻,对特权的腐化还具有一定抵抗力。

    不像一些老油条,即便清楚知道这是有利于国家的政策,也选择站在了自己的小家这一边。

    “吵得很厉害嘛,”朱见济揉了下自己酸胀的眼睛,竟然还笑了,“挺好挺好。”

    “吵得越凶,就说明朕的确是打到了某些人七寸上了。”

    伟人不也说过,天下大乱,形势大好?

    “舆情汹涌,可见此政要推行,着实艰难……陛下不如缓缓?”内阁众臣企图劝谏。

    官绅一体纳粮,对他们的伤害也很大。

    但在朱见济手下办事久了,也管了多年中央政务,哪里会傻乎乎的直接表示反对?

    而且也不是全然抗拒的。

    总有几个愿意舍身为国的臣子,支持朱见济新政。

    被拉过来参会的都御史王竑就道,“如此大事,如何能缓?”

    “今日能缓,来日就能中断、废止!”

    “提出政令的君王都这样,后继之君又会如何!”

    “可我朝已然太平,又何须用此等猛药?”户部尚书沈固叹气。

    朝廷现在虽然因为打了仗,空了国库,可赚钱的路子很多,东瀛那里还在着手拿下一个银矿,没必要走这条路。

    “拔草耕田,总得趁着年轻力壮干嘛。”

    朱见济用热毛巾敷完了眼睛,说着,“今天看了这些东西,明天早朝,朕也底气了。”

    他起身,预备下班休息,“诸位爱卿,明日朝堂再见吧,朕现在得回去补补觉。”

    昨晚做了个乱七八糟的梦,搞的朱见济精神可不太好。

 第283章 皇帝披甲上殿

    第二天早朝。

    朝堂之上,金台高升,皇帝还没有正式到来。

    大臣们便聚在下面,以眼神或者扯袖摆手的方式,进行小声的交流。

    而他们讨论的事情,基本都是皇帝的新政。

    勋贵班那边也想说话,毕竟老牌勋贵家里基本都有大面积的田土,“官绅一体纳粮”制一来,他们也是无法逃过的。

    结果徐永宁带着张懋、柳承庆直接拿着笏板对着那碎嘴子的勋贵一抽,禁了他的言。

    定国公虎目一瞪,“朝堂之上,要讲仪态!”

    “你们要是扯什么闲话,老子下了朝就去各位家里坐坐!”

    徐永宁作为顶级勋贵出身,本来就比这堆二世祖高一头,更何况他既是皇帝亲信,又是身负功勋的大将军。

    来自西域的各种消息在京城疯狂的时候,徐永宁这个“狂野突击”派的代表,在西域大肆镇压反抗者,还把几个部落杀得血流成河,直接断绝传承的事,自然也会传回来。

    配上徐永宁已经养出来的豪迈络腮胡,一瞪眼便透出了几分杀气,立马把心疼田产的二世祖们吓得不敢言语。

    其他几个能跟徐永宁顶一顶的勋贵,都漠然旁观,明显是站队在了定国公这边。

    这些人,都有军功,也都能领兵,还是在朱见济手下提拔重任起来的。

    他们如此,难保没有皇帝的授意。

    勋贵班的动静让文官们注意到了,也察觉到了其中深意,交流顿时少了许多。

    因为他们想起来了,国家最大的暴力机关,就是军队。

    地主们再怎么组织力量抗税,那也抵不过国家的拳头。

    除非皇帝握不住刀了。

    等到捧着刻画了山河图香炉的马冲进来,立于金台旁,朱见济才现身来到了早朝大会上。

    他没有像往常一样,身后跟随着很多侍奉皇帝登金台的宫人,独自一人跨过奉天殿的门槛,在早晨刺目的金光下入了大殿,一步步来到金台前,却没有落座。

    因为他身上披了副甲,腰上佩了柄剑,脸色极为浓重。

    有灭国复土的威望在身,此时的朱见济虽然才二十岁,可在天下人眼里,已经是个让人畏惧的帝王了。

    只是文治出众,朝臣之中还会有跟皇帝犟嘴挑刺的。

    可武功一来,举手抬足之间,便有杀伐之威,足以威慑许多人。

    特别是当一个继位七年,文治武功都足够让青史大书一笔的皇帝披甲执刃上殿之时,会让朝臣产生无数想法。

    “诸卿见朕,为何不拜?”朱见济按剑而立,扫视众臣。

    朝臣们这才从惊讶中回神,高呼“叩见陛下”,对朱见济走了朝会的流程。

    拜完起立,李贤身为内阁首辅,六部大臣,是已然的宰相,便站了出来,对着皇帝谨慎问道,“臣斗胆,陛下为何如此作派临朝?可是殿中有匪徒,意欲刺王杀驾?”

    “非也,只是朕昨晚想了一宿,自觉官绅一体纳粮缴税之事,关系重大,于国而言,能增百年气运,利百姓无数,故而不敢轻忽,以违祖宗之业,便换了身甲胄,以示心意。”

    礼部侍郎忍不住踏步出列,“我大明君臣相得,陛下心意坚决,何须着甲上殿?一言而决,我等自然领命而行!”

    朱见济笑了,“是吗?”

    “可朕昨天统计过了那些反对官绅缴税的奏疏报告,多的是官员写过来的啊!”

    “朕要你们做,你们就肯乖顺听从了?”

    “当然,你们可以随意的许诺,但朕,不信!”

    朱见济忽然来的一句,让臣子惊的不轻。

    勋贵里的皇帝亲信立马跑出来,为朱见济维持秩序,排列两侧,盯着文官们。

    其实要做这事,奉天殿上的禁军侍卫完全可以代替,何须这些有军功的将领亲自动手?

    无非是表态站队而已。

    朱见济继续说道,“卿家们知道,朕喜欢看史书,也很信服唐太宗所说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之话。”

    “这些年来读史,先是想着为何唐宗有如此嘱咐,后人却仍旧天命转移,兴亡数代?”

    “朕想来想去,最后还是觉得,根本是在民心上面。”

    “民心不稳,自然国家社稷不稳!”

    群臣呐呐,只是听着朱见济言语,不敢在一堆染过血的将领面前,打断皇帝发表感言。

    “按稳民心,先是要让老百姓活下去,然后是要他们活得好……其中要处,就是公平!”

    朱见济点了户部侍郎邱浚出来,让他替自己接话。

    因为业务能力出众,做事不怕吃苦,从而入了皇帝眼的邱浚表现的很积极。

    “我朝立国以来,优待士人,故而免其税收之责,意在供养读书人,以为国事服务。”

    “只是此政行来至今,已有弊端突显——”

    “士人有了功名后,名下免税田土面积广阔,亦倚仗权势,侵占地方。同乡地主,将田地投靠于其名下,以此法逃避国家征税,反而用低一等的银钱,交由结交的士绅……”

    “故而不仅士绅不用缴税,靠于其下的地主也不用缴税,本该交由朝廷的钱,落入了二者口袋,实瘦国肥家,以公谋私。”

    “国朝承平日久,考取功名的士人越多,故而免于赋税的田土也就越多,其中还要扣除被侵占隐瞒的部分。”

    “臣奉陛下之命,清点了户部档案,核算各地缴税详情,发现士绅所缴,远远不及农户,乃至于其他方面。”

    “是啊,士绅不交税,税都让老百姓承担上了。”

    朱见济让邱浚退下,继续讲道。

    “肉食者都不肯为国家缴纳赋税,朕又有何脸面,强求百姓交钱?”

    “天下士绅享受了那么好的待遇,住着高门大院,听着阿谀奉承,何其潇洒?怎么朕让他们缴税,就仿佛成了千古罪人?”

    “百姓辛苦耕种一年,尚且难求温饱,却还要拿出部分钱财,供给国家……之后结余,也不知道要多少钱,才能攒出来一套青砖瓦房。”

    “朕去了陕西,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