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我和汉武帝种田 >

第63章

我和汉武帝种田-第63章

小说: 我和汉武帝种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彻又觉得他的耳朵出现了幻觉,“替老百姓种地是指……?”

    “租车钱和种子都由朝廷出,不需要老百姓掏钱。百姓甚至不知道什么时候种下去的;

    又是哪个官员盯着种的。他们都是大半夜出来活动。”

    刘彻张了张口,不知该如何形容,“你们那儿当官的,可真行。上面不追究?”

    “上面每年都会给地方一些用在土地上的专款。我以前跟你说过,朝廷每年都给百姓钱,虽然不多,足够买种子。你又当我逗你呢?”

    刘彻压根没放在心上,“朕怎么跟听天书似的?”

    “别说你,我们那儿的老人也不敢信。每年都有医者去乡里给老年人检查身体。像太皇太后那种情况,很多医者都能提早发现,然后提醒百姓改变饮食,注意身体等等。”卫莱道:“我没遇到过,听老家人说的。我来之前那边发生了大瘟疫,村长不让人出去——”

    刘彻道:“他做得对!”

    “别急啊。我老家没那种瘟疫,不让出去是防止出去被传染。时间长了家里的油和盐没了怎么办呢。他们就联系卖这些东西的人送到村里,好让百姓购买。百姓要出去,必须戴上防传染的东西。”卫莱拿出两个棉口罩,“最初的时候是医者用的,比这个好一些。由于用的人多,那种布料不够就改成这样的。每人每天可以领一个。”

    刘彻忙问:“也是免费?”

    “我不清楚。我怕死,刚开始听人说瘟疫厉害,就买了很多口罩。这几个其实是冬天戴的防护口罩。洗了还可以用。我以前买的。”卫莱打开玉佩空间翻出两个医用口罩,“防瘟疫的是这种。”

    刘彻接过去摸摸看看,布很薄,不是丝也不是棉麻,“不是棉布做的?”

    “不是,是一种油的提取物。我玉佩里的加工系统都没法做。”卫莱拿起黑色棉布口罩,“这边若是有瘟疫,这个就行了。你们这儿的瘟疫厉害,也没我们那儿的厉害。”

    刘彻顺嘴问:“多厉害?”

    “据说会变异。”

    刘彻听这话有点奇怪,“你不知道?”

    “咱们中华大地控制住了。可是也只有咱们控制住了。”卫莱指着南边又指一下西边,“这片天空下可不止咱们。要想彻底控制住,除非在边界线筑长城,还得筑几十丈高。”

    这个工程是浩大的,短时间之内不可能完成。

    刘彻道:“那些地方的首领呢?”

    “人口众多,仗着死不绝,该干啥干啥。”卫莱忽然想起一件事,“有个国家传染人数已超过大汉总人口,死了几十万,他们的首领还跟没事人一样。看到咱们这边没事,见天给咱们添堵,不让咱们好过。”

    刘彻:“是西域?”

    “不是。海的那一端。”卫莱指着东边。

    刘彻忙问:“那边不是汪洋大海?”

    “当然不是。你上辈子不会以为海的尽头就是神仙的住所吧?”

    刘彻的表情有些许不自然。

    卫莱懂了,没敢拆穿他,“那边只有茹毛饮血的原始人。现如今要跟外面的人贸易来往,只能重走丝绸之路。”

    听到“西域”二字,刘彻想到张骞,“也不知张骞到哪儿了。”

    “总会回来的。咱们富裕起来,指不定他还能提前回来。”卫莱道。

    刘彻也觉得可以,“用饭吧。”

    饭毕,刘彻没像去年这个时候,一抹嘴就走人。扶着卫莱走一圈,她实在不想动了,刘彻才去温室。

    中午,照旧去东宫瞄一眼。

    王太后刚服侍好窦太后用些汤汤水水,见他来了就走,叫住他,“这几日怎么这么忙?”

    “不忙啊。”刘彻道。

    王太后奇怪,“不忙这么急着走?”

    “还没用午饭。”

    王太后顺嘴说:“正好,为娘也没用。随为娘一块用吧。”

    “我答应卫氏中午陪她用。”

    王太后张口欲说些什么,想到她肚子里的金疙瘩又把话咽回去,“御医查出是男是女了?”

    “我没让御医查。他们也查不准。”刘彻道。

    王太后:“若是生个女儿——”

    “是个女儿。”刘彻不想听他母亲接下去的话,“朕早几日歇在温室做了个梦,梦到一个像朕的小女娃。”

    王太后惊得瞪大眼,“像你?那得成什么样?”

    左右奴婢慌忙低下头去。

    刘彻心中很是不快,他母后几个意思,“像朕怎么了?朕长得很丑?丑也是您儿子。”

    王太后噎了一下,“哀家不是这个意思。哀家是说像你未免过于阳刚之气。”

    “母后,您不会用词就多看看书。要么少说话。用在女儿家身上是英气,不是硬气。”刘彻不待他母亲开口,“您慢慢用,儿子先走一步。”

    王太后的嘴巴动了动,一个字没说出来,刘彻出了长信宫。王太后闭上嘴又不甘心,问左右侍女,“皇帝如今怎这个样?”

    侍女很想提醒她,您先担心卫夫人生个小公主,后又嫌小公主丑,陛下没发火已经很好了。

    “陛下第一个孩子,紧张人之常情。”侍女道。

    王太后:“他也不该让哀家多看书。哀家以前是没看过几本书,能怪哀家吗?谁不想一出生就是锦衣玉食。再说了,哀家再不懂也比那个卫氏。”

    她还真没卫莱懂。

    不提卫莱前世,只说今生,这些年她也一直在学习。那手被刘彻嫌弃的不行的字,如今已似模似样。

    月份大了,规规矩矩的坐着不舒服,卫莱通常需要靠一下,不便写字,就改看书,看的还是竹简。

    刘彻回来看到卫莱手边两卷竹简,人靠着软枕昏昏欲睡,从东宫带来的满腔戾气消散,轻轻扶着她躺好。

    不是睡觉的时候,刘彻一碰她就醒了。

    刘彻道:“饭菜还得一炷香,你眯一会儿吧。”

    “吃过再睡。”卫莱撑着他的手臂站起来。

    刘彻把竹简收起来,“看完了?”

    卫莱点头,“字数太少,一会儿就没了。”

    “改日朕令司马相如给你抄几本。”

    卫莱险些摔着,“让他帮我抄书?亏你想的出。”

    “朕养他可不是让他吃闲饭。再说了,朕要扩建上林苑,你——”

    卫莱:“我没意见,只要你不修建章宫。你扩到甘泉宫,我也不会说半个不字。”

    不修建章宫,他也没必要大兴土木的扩建。以后需要盖厂房,在上林苑外建好,拉一堵墙就能同上林苑连上。

    “你看你这样说,司马相如没法写《上林赋》,可不就闲了下来。”

    卫莱:“他不可以写别的?”

    “给卓文君写信?”

    卫莱诧异,“卓文君还在老家?”

    “兴许。朕不清楚。你二姐那类整日走街串巷的大概知道。说起你二姐,竟然跟陈掌断了,实乃出乎朕的意料。”

    卫莱也没想到这么容易就断了,“不说她,说回正事。让他抄书当真有些大材小用。再说了,抄写也没有印的快。”

    “印?”

    卫莱点头,“先把内容刻在不容易开裂的木板上,纸附上去印刷,然后用线穿起来,便是线装书。如今天寒地冻,水面结冰,工匠不好再做纸,你不如让他们印书。每年三伏天休息,冬天印书,春秋二季做纸,刚刚好。

    “不识字的工匠也可以印,等到明年,军校的那些孩子人手一本孙子兵法,百姓也能买得起《论语》之类的书籍。如此这般,不出五年就可以把封国的百姓远远甩在身后。封国要缩短和朝廷的差距,只能鱼肉百姓。百姓苦,离亡国也不远了。国除,土地将归朝廷。一举数得啊。”

    刘彻以前不喜欢听卫莱说这些,而今看到她挺直那么大一肚子,畅谈民生大事,反倒觉得有趣。

    “朕又要建房?”

    卫莱:“不用。在造纸厂就够了。人口少,有一部分还属于封国,陛下直辖的这部分识字的不多,一年印三个月足够了。指不定印一次两三年才能卖完。”

    “你有没有考虑过,人人都识字懂礼,朝廷就不好管教了?”

    2(我和汉武帝种田);

 65、第 65 章

    (我和汉武帝种田);

    卫莱不曾考虑过这些;

    “人人识字懂礼那是不可能的。我们那儿已全面脱贫,还有很多不识字的文盲,更别说懂礼。

    “即使人认识字懂礼;

    你也无需担心他们闹事。我们那儿的伟人说过一句话,枪杆子里出政权。朝廷控制兵器;

    就不可能出现无法收拾的局面。”

    刘彻想到了盐铁专卖,“看来要实施盐铁专卖了。”

    “有点早。”卫莱提醒。

    刘彻示意她继续说。

    “咱们吃的是不是井盐?”

    刘彻微微点头。

    卫莱问:“你有没有想过在海边晒盐?”

    刘彻怀疑她说错了;

    “不是煮盐?”

    “煮能煮多少,还浪费木柴。”

    卫莱玉佩空间里只有两袋水泥;

    一直没拿出来;

    是刘彻不想修路。而今倒是个机会;

    拿出一袋,“这个就是我以前跟你提过修路用的东西;

    咱们自己便可以烧制。”

    刘彻拆开,灰色的跟面粉似的,“这不是石灰吧?”

    “不是。我也没法解释;

    昭阳殿有没有青砖?再找个会砌墙的,垒一个水槽出来;

    你一看便知。”不找出做水泥的资料,卫莱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

    刘彻:“多大的水槽?若是小的,朕就可以给你做。”

    “水盆那么大的就成了。”卫莱道。

    刘彻点头表示他可以:“需要什么样的工具?”

    “砌墙的工具和青砖。”

    这些东西很好办;

    未央宫就有,“我们先去用饭,饭后朕就用这个给你垒个石槽。”他倒要看看未来的东西多好用。

    用饭时;

    刘彻吩咐春陀准备工具。饭毕,刘彻稍稍歇一会儿,就拎着半袋水泥前往湖边;

    拔掉几株牡丹,在岸边铺一块两尺长两尺长的地儿。

    刘彻铺好,水泥也在卫莱的指点下和好。刘彻用抹刀戳一些水泥,“抹在青砖上就行了?”

    “要抹匀抹平。”卫莱提醒道。

    这个活刘彻不熟练。

    春陀道:“陛下,奴婢以前当过几天泥瓦匠,不如让奴婢试试?”

    刘彻退开,春陀累出一身汗还没完,卫莱又让他把四周圈起来,再抹上水泥。

    这又要技巧,还得能工巧匠。春陀不敢继续,刘彻也不行,机灵的春喜找来一个巧匠,手巧的匠人三两下把小水槽收拾的光滑平整,乍一看跟个整体似的。

    刘彻转向卫莱,“这样就行了?”

    “行了。”卫莱道。

    巧匠忍不住说:“这个离水太近,回头下大雨水涨上来,极有可能被冲倒。”

    “不会的。”卫莱说出来又有些不确定,毕竟没打地基,是平地上垒的,这地还是个斜铺,“剩下的这些水泥都围在水槽外,固定一下。”

    巧匠也正有此意,就把没用完的水泥全堆在水槽四周。

    刘彻问卫莱:“是不是等它干了就好了?”

    卫莱点头:“得四五天。”

    大概卫莱惦记此事惦记了好些天,老天爷很给她面子,接下来几天都没下雨。

    第四天下午,刘彻无事,卫莱就要去湖边抓鱼。

    今年冬天格外冷,冷的不正常,无风无雨又无雪,湖面上依然结着厚厚的冰。春喜等人像上次一样,搬个磨盘把冰面砸开。

    上次是胡乱砸,这次特意砸在水泥水槽附近。卫莱令奴婢把桶收起来,舀出鱼来放水泥水槽里。

    刘彻不由地看一眼卫莱。

    卫莱笑着说:“陛下等一下看仔细了。”

    她不讲刘彻也得盯仔细,就见那鱼和水到了水槽里,水没有流出来,也没有变浑浊,跟陶缸似的。刘彻稀奇,“竟然没把抹在青砖上的那层灰泡掉?”

    卫莱:“那层泥也能泡掉,但得泡好些日子,一两个月吧。”

    不说俩月,一个月足矣使水槽里的水晒干风干。

    卫莱看着刘彻,聊聊?

    刘彻对春喜说:“这个水槽满了就别舀。”

    “喏。”春喜看出来了,主子们这次的目的不是抓鱼,而是那个神奇的水槽。

    刘彻扶着卫莱迈过高高的门槛,屏退左右,“你怎么突然想起晒盐?”

    卫莱拿几个靠垫,调整个舒服的姿势:“盐铁专卖这事我能理解你。盐铁控制住,匈奴那边一定会很惨。可是你有没有想过百姓?”

    刘彻想起上辈子的事,“确实有不少百姓怨声载道。”

    “你是怎么解决的?”

    除了不理不问,还能怎么解决,刘彻又不能凭空变出一些盐来。

    卫莱道:“我知道哪里有盐。”

    刘彻:“朕也知道,海边。”

    “不是所有海边都适合晒盐。”卫莱没有关于这方面的书籍,幸好她在美食纪录片里看过晒盐,“晒盐要选在海滩宽广平坦的地方,而且风多雨少,晴天多,晾晒时间快。像南越阴雨连绵的地方就不适合。只能用煮的。”

    刘彻回想一下各地天气,不敢置信地问:“胶东海边?”

    “是的。正是先皇以前给您的那片地。再有便是辽东。”卫莱道,“朝廷派军过去晒一两年,存下足够百姓用一年的盐。届时你颁布盐铁专卖,官盐价格极低,百姓肯定没什么意见。纵然有那也是别有用心的人撺掇的。不过这件事得很隐秘才行。”

    刘彻:“那边人烟稀少,你所担忧的事不会发生。”

    “还得防止贪官污吏把盐卖给商人。”卫莱不由地想起来清宫剧里的盐税,随之一想两淮是淮南王的地方,他不反朝廷想把他的地儿收上来绝无可能,又觉得自己多虑了。

    刘彻道:“你多虑了。大汉律法严苛,没人敢在朕的眼皮子底下捣鼓。有也是跟老鼠一样,赚个买肉钱。”

    “你何时安排人烧制水泥?”卫莱问。

    刘彻安排下去,卫莱必然得要跟去看看,否则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