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大秦工程兵 >

第93章

大秦工程兵-第93章

小说: 大秦工程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沈兵胸有成竹的回答:

    “若秦军攻下寿春俘了楚王负刍,而昌平君又逃回楚国,如何不能成为楚国大王?”

    “到时就看昌平君是否愿意降秦了。”

    昌平君闻言不由呆愣当场。

 第一百九十七章 求降

    思考了一会儿,昌平君便摇头说道:

    “副将有所不知。”

    “若本君便如此在秦地偷生,又何苦降秦?”

    这话说的是。

    其实昌平君如果想苟且偷生就什么事都不需要做。

    沈兵说的那一套多麻烦:先逃到楚国做了大王,再劝项燕降秦结果他昌平君还是像现在的处境一样,依旧成天提心吊胆担心嬴政会杀他。

    不说结果与现在没有改善,与其过这样的日子还不如干脆死了算了,或者干脆做楚王与秦国拼个鱼死网破。

    沈兵的想法当然也不会这么简单,他只回了句:

    “昌平君可知安陵君?”

    昌平君点了点头,然后若有所思的望向沈兵:

    “副将的意思是本君与大王谈条件保有自己的封地?”

    沈兵回答:

    “正是。”

    昌平君有些担忧的回道:

    “可本君并非安陵君。”

    “到时大王只怕”

    沈兵道:

    “安陵君之所以能保有安陵城,一是因其愿降,二是因为安陵城城坚城墙厚,三是因为安陵周围都为秦地无所有作为。”

    “因此大王才放心得下,于是安陵君得以保留封地。”

    昌平君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这取与不取其实是一种十分微妙的平衡。

    若嬴政只需一念之间或是一句话就能取了安陵城,那么安陵城当然保不住。

    问题就在于取安陵城有一定的难度,且安陵愿降又注定不会有所作为,于是权衡再三,嬴政才会让安陵君保留封地。

    沈兵继续说道:

    “江东何尝又不是另一个安陵?”

    昌平君恍然大悟,暗道一声:

    着啊!

    江东有项氏一族还有百越各部,且山多林密水网密布。

    若是能以江东封地为条件求降,那岂不就是另一个安陵城?

    现代江东也就是上海、江苏、浙江一带那是富庶之地,但在古时这片地区却因为生产条件落后且到处是森林荆棘、野兽出没,于是被称为蛮荒之地。

    楚国也因此总被其它国家称为蛮夷之国。

    在这片区域行军作战十分困难。

    这是项氏当年能长期在江东生存最后被楚国收编的原因,也是楚国到现在还保持着贵族封地的主要原因

    自进入战国以来,随着军事的发展和要求,七雄或多或少都进行军政改革不改革就落后,落后就只有挨打,于是不改不行。

    但七国中唯独只有楚国改革最浅,甚至可以说毫无寸进。

    究其原因,其中虽有贵族因利益受损横加阻挠,更重要的是国家地势、地形情况特殊。

    楚国是七国中唯一一个大片土地在长江以南地区的国家。

    长江以北地区地势较为平坦适合大面积播种和收成,这对古时生产力不发达、交通不便时十分重要。

    长江以南就开始多山多河道路蜿蜒曲折,这对生活、生产及灌溉都极为不利。

    现代人之所以对此感觉不明显是因为公路、高速公路、铁路、隧道等已经将这劣势大部消除了。

    若只能走山路,从这一小片地走到另一片地就要翻过一座山其困难程度便可想而知。

    同样,在这片区域行军作战也极为困难。

    若楚国像秦国一样实施郡县制将所有控制权都收为都城,那么一旦有盗贼流匪是否就该由都城派兵剿灭?

    而都城派来的兵士无法适应地形不知该如何作战,又要派多少来剿灭才合适?

    楚国数十年前就有过一次被称作“庄蹻暴郢”的叛乱。

    那庄蹻不过只带着数千人兵士和族人起事,便是在这水网和山林间穿梭,以至使整个楚国对其无可奈何。

    最后历时十余年,才由项燕带着江东八千子弟兵私兵一路尾随追杀,才将这次叛乱平息。

    项燕及江东八千子弟兵也因此成名。

    这说到底其实就是控制力的问题即便是楚国数十万大军也无法有效控制岭南这片多山多水区域,于是只能依靠贵族私兵自行解决。

    因此楚国就无法像其它各国一样大刀阔斧的改革体制。

    昌平君身为楚国公子当然知道这些情况,他轻抚着胡须点了点头说道:

    “副将所言在理,若本君只求江东蛮荒之地自愿坐镇百越,大王或能答允。”

    这样一来就跟安陵没多大区别了。

    同样愿降,同样易守难攻,且因为蛮荒之地还没有多少发展情景,那么嬴政又何乐而不为呢?

    嬴政若是要强行攻下这片地区又能得到什么利益呢?

    但昌平君话锋一转,就说道:

    “然副将以为楚国就一点希望都没有了吗?”

    昌平君这话问得甚是大胆。

    不过既然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沈兵也知道昌平君的企图,那横竖都是一刀还有什么不能说的?

    推荐下, app  真心不错,值得书友都装个,安卓苹果手机都支持!

    沈兵听着这话就明白了。

    其实昌平君对楚国还抱着一丝希望。

    就像刚才说的岭南地区,实在不行打败了再退到岭南过苦日子呗。

    但沈兵却摇了摇头,说道:

    “昌平君此言差矣。”

    “大王的目的是一统中原。”

    “之所以留安陵城是因其已降秦,若安陵未降”

    “昌平君以为大王会因安陵城坚而损其千古威名吗?”

    昌平君一愣,想了想就长叹一口气。

    沈兵虽是没有明说但昌平君也听明白了。

    这楚国的岭南也是同样情况。

    虽说对岭南用兵十分困难也没有多少利益,但若岭南不降的话

    到时秦国就差这一块就能一统中原还能停下脚步?

    那时的秦国又不缺粮又不缺兵,那大军就会源源不断的涌向岭南,便是千年老树只怕也会被连根拔起,消灭他们那还不是小事一桩?

    所以,昌平君这想法是很危险也是不现实的。

    到时只怕想偏安一隅都没这机会了。

    昌平君思考良久,终于才下定了决心重重点了点头,朝沈兵拱手道:

    “多谢副将指点。”

    “本君永生难忘,将来本君若是能侥幸求得一命,必报副将救命之恩。”

    沈兵赶忙回答:

    “昌平君言重了,属下不过是动动口舌而已,昌平君不必放在心上。”

 第一百九十八章 蒙武

    昌平君希望沈兵能为其作证。

    这是很明智的做法。

    因为此时昌平君的处境十分尴尬,沈兵与昌平君定下的这策略对嬴政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

    对嬴政直说了吧,比如昌平君打算逃回楚国成为楚王之后再怎么怎么滴

    生性多疑的嬴政能信吗?

    嬴政一听这计策肯定就会想:

    你小子这是把寡人当三岁小儿吧?

    你逃回楚国成了楚王到时还能来降?

    到时岂不是放虎归山?

    于是不仅不会同意反而还会将昌平君软禁甚至关押起来。

    这要是不说吧

    有一天昌平君劝说了项燕等人来降,说这是早就计划好云云。

    到时嬴政又怎会轻易相信?

    嬴政只道昌平君这是墙头草,被秦军所攻见复国无望这才带人来降的。

    所以只有沈兵作证才可以证明这一切,到时才能更好取信嬴政也可以有更多资本讨价还价。

    沈兵很干脆的应了下来。

    毕竟这是好事,这可是劝降了昌平君并带着楚国残部来降给秦国少了许多麻烦,自然又是大功一件。

    当沈兵回军营时,就见蒙良已在门外焦急的等着他了。

    一见沈兵回来,蒙良赶忙迎了上来行礼道:

    “沈副将救我。”

    沈兵不由奇道:

    “何事如此惊慌?”

    也难怪沈兵疑惑,要知道这蒙良可是庞臣蒙嘉之子,在这军营里又有什么能害得了他!

    那蒙良却回答:

    “副将有所不知,那从邯郸赶来的十万秦军就要到了。”

    沈兵笑了下,一边走进副将府一边反问:

    “那十万秦军到了又与你何干?难道他们是来捉你的不成?”

    蒙良回答:

    “这倒不是,只不过那领兵的却是蒙武将军。”

    沈兵“哦”了一声,心下更是奇怪。

    蒙武是蒙骜的儿子,蒙嘉又是蒙骜的弟弟,那这蒙良岂不就是蒙武的堂弟?

    这有个当将军的堂兄领兵前来蒙良应该高兴才对,怎么会是一副大祸临头的样子。

    蒙良显然知道沈兵在想什么,于是叹了口气道:

    “副将有所不知,家父与堂兄一家素来不和。”

    “今趟若是让堂兄寻个由头把我派上战场”

    听到这沈兵就明白了,原来蒙良还是担心蒙武借此机会公报私仇。

    这似乎不奇怪,蒙骜是秦国名将,而蒙嘉却是庞臣。

    自古名将和庞臣就是对立的,所以他两人关系自是好不到哪去,于是蒙武自然也不耻蒙嘉一系的作事风格。

    也难怪这蒙良有个当将军的堂兄却要到砲师去承功。

    蒙良拱手对沈兵说道:

    “副将,若是那蒙武要将我等调到他置下,还请副将”

    沈兵装作一副为难的样子:

    “这个我不过是一名副将,而蒙武却是将军。”

    “若是将军有令,我这个副将哪还有不从之理?”

    蒙良脸色唰的就白了:

    “副将,这万万不可,若我到了他置下,可是九死一生啊”

    沈兵哈哈大笑起来:

    “你这不过是杞人忧天罢了,蒙武身为一军之将,考虑的多是攻城杀敌,又如何会想成心为难你?”

    “只怕他根本就没把你放在心上。”

    “你便放宽心吧!”

    蒙良这才稍松了口气:

    “他要是没把我放在心上才好。”

    “总之,副将到时千万要护着属下!”

    “蒙良感激不尽!”

    沈兵无奈只能答应了。

    沈兵猜的没错,蒙武的确没把蒙良放在心上。

    秦军这十万大军是三天后才赶到的。

    邯郸距大梁只五百多里,本应十余天就能赶到。

    但因为两城之间道路被淹,这十万大军只能绕了远路,足足二十余天才到大梁。

    这也是沈兵打算明年开春再攻楚的原因之一。

    河水未退菏泽一片,军队补给都很难运送。

    除非将黑甲军摆在河道上巡逻护航,否是都无法用船运。

    但这样一来黑甲军又会被绊住手脚无法脱身。

    杨端和免不了又要为沈兵引荐一番。

    这蒙武已是四十几岁的老将,他只看了沈兵一眼微微点头然后就沉默不语。

    过了好一会儿,蒙武才对杨端和拱手说道:

    “上将军,据闻暂定攻楚方略是沿汴水下陈城再攻淮水。”

    “属下以为不妥。”

    杨端和问:

    “有何不妥?”

    蒙武回答:

    “我军若是攻淮河便是孤军深入楚地。”

    “此方略虽可将淮北楚军退路切断,然我军亦是四面受敌。”

    “若后方陈城有变,则我军便深陷楚军包围,到时只怕攻楚不成反而损兵折将。”

    杨端和问:

    “那么,以将军之见我军该如何攻楚?”

    蒙武想也不想就回答:

    “先取曹州,再取陈城。”

    “如此便可保陈城不失。”

    杨端和与沈兵交换了下眼神。

    蒙武的方略的确更稳妥,但却太稳妥了这就相当于一城一池的攻占稳扎稳打。

    然后打着打着,就会发现敌人一个都没少,只不过就是把战线后移而已。

    而沈兵和杨端和定下的战术虽然危险,却是在楚军中间沿淮河插上一刀,然后再分割包围。

    要知道此战是秦军战斗力强而兵力少,而楚军战斗力弱而兵力多,所以应该充挥发挥秦军的优点大胆穿插而不是稳扎稳打。

    由此也可看出蒙武是个偏传统的人。

    杨端和没有当场拒绝,只是客气的回了声:

    “蒙将军所言在理,我等稍后再做讨论。”

    不想蒙武却依旧坚持:

    “上将军。”

    “我军灭赵之战用时十数年。”

    “如今这楚国不输于赵,其国力甚至强于赵。”

    “是以蒙武以为,我等切不可心急,应做长久作战的打算。”

    这话听起似乎有理但实际上赵国与楚国的情况不一样。

    且灭赵时的秦国与灭楚时的秦国也不一样,所以当然不能用灭赵来推灭楚。

    沈兵皱了皱眉。

    暗道也难怪蒙氏一族爷爷辈的蒙骜是名将,孙子辈的蒙恬、蒙毅也是名将,偏偏就是中间这蒙武名不见经传。

    如果说他有参加过什么战斗的话,那就是分别跟着李信和王翦灭楚。

    却没有像蒙骜、蒙恬一样独领一军。

 第一百九十九章 狼筅

    蒙武的问题就由杨端和去操心,沈兵是没什么兴趣去争论。

    毕竟战略这东西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打一仗就结果往往是争不出个所以然来的。

    更重要的还是沈兵和杨端和定下的那方略还只是“暂定”。

    事实上都不能算是暂定,因为所有一切都是以安陵城为基础,没有安陵城就又得重新规划一番。

    既是如此,彼此又何必一定要争个对错呢?

    至于嬴政为什么会在这时派蒙武来领一军,沈兵以为这是嬴政分功的策略:

    此时的秦军由王翦一家独大,蒙氏至蒙骜死后便一厥不振。

    即便是之后蒙武的儿子蒙恬,与王翦的儿子王贲相比也是相去甚远。

    从嬴政的角度来说,最忌讳的就是“一家独大”。

    所以史上他之所以起用李信加蒙武的组合去灭楚也是有此打算,只可惜李信兵败,嬴政倒头来还是不得不用王翦。

    如今只是把李信换成了杨端和。

    但杨端和毕竟是王翦的旧部,为了分功自然再捧一捧蒙氏。

    这些倒不需要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