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大秦工程兵 >

第45章

大秦工程兵-第45章

小说: 大秦工程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着沈兵疑惑的表情,苍就解释道:

    “若代田法仅在三郡试行,那么”

    沈兵“哦”了一声然后就明白了。

    他们这是急着把代田法寄回家让家人依法耕种。

    那些捶胸顿足的,只怕是距家过远无法赶在农期前寄到吧。

    只是这全军上下同时送家书,那送件的邮人可就

 第九十三章 姬丹

    第二天沈兵就被许应拉去制沤肥。

    说实话沈兵不怎么愿意去折腾这东西,因为那味道实在不敢恭维。

    只不过许应这家伙却事先在王翦那打过招呼,这一来就是不想去也不行了。

    沤肥又称简易堆肥,原因是它简单易制。

    沈兵教的是半坑式沤肥。

    先在平地挖个坑,大概三尺深、六尺长、宽。

    接着在沟上架两根交叉的木棍,然后就使劲往坑里堆垃圾和粪便。

    主要是麦杆、野草、树叶等,最好先切碎。

    再加入各种粪便。

    适量洒一些水粪尿再加些水使其潮湿不潮湿不易腐烂。

    堆得高高的就像隆起一个小山包后就在外面糊上一层两寸厚度的粘土这么做是为了保持堆内温度加速腐烂及杀死蛆虫。

    插一句,我最近在用的追书app, !

    最后再抽出之前架上的木棍作为通气孔就完了。

    其简单程度以至于许应看着都有些难以置信。

    “如此便可?”

    沈兵回答:

    “不若还能怎样?沤肥而已!”

    许应带着些怀疑问:

    “可如此这般,这肥又从何而生?”

    这真要说还要从微生物开始说起

    还是算了。

    沈兵回答:

    “属下也不是很明白。”

    “不过这么做似乎能将为数不多的粪便制出更多肥料,且肥力更强。”

    “总之试试便知是否有效。”

    许应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他已经准备好了几块实验田,事实上不是几块而是很多块。

    这方面许应还是相当专业的,毕竟是农家。

    许应的安排就是将肥力相同的一片田分成面积相同的几块。

    一块不使用任何肥料做为参照。

    然后又分为两类六块田。

    一类是使用普通农家肥,分别施以小量、中量、大量肥。

    另一类是使用沤肥,同样也是施以小量、中量、大量肥。

    这样明年收成时参照就可以对比出沤肥的肥性。

    另外,为了避免出现偶发性状况比如涝灾、风灾、蝗灾等使实验失败。

    许应又在其它地方以同样的方式开辟了几块实验田,甚至在三郡乃至秦国各郡都有。

    这倒不是纯粹为应对偶发状况,而是许应想知道这沤肥在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是否有区别。

    沈兵暗道这农家的影响的确非同一般,一做起实验来就不同凡响。

    不过这似乎也正常。

    这实验一个周期就是一年,如果有什么数据想知道难道还要再等一年?

    所以第一年就应将各方面考虑清楚一次做完。

    屯田就这样按部就班进行,随着水车和翻车大量投入,各方面都进行得十分顺利。

    然而,在农期将近时粮种却出了困难。

    这并非是嬴政调配不周。

    事实上嬴政调配很合理,他采用了分段调配法节省时间。

    所谓的分段调配,就是将调配距离分成两段甚至几段进行调配。

    比如咸阳至邯郸有1500里,这距离如果将粮种直接调过来少说也要一个月,怎么都来不及。

    但若是将其分为两段调配咸阳至平阳,再从平阳至邯郸。

    这两段派粮队同时出发。

    也就是将粮种从咸阳运至平阳,同时平阳也将粮种运至邯郸。

    如此一来,平阳的粮种一点没少,便相当于咸阳粮食运到邯郸。

    而运送时间上却减半。

    这种调配法在交通不便的古时十分常用,尤其在作战前线急需粮草时。

    问题却是出在调配的路上

    赵国新灭人心不稳,且受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影响,许多百姓都选择落草为寇。

    他们在野外与被打散的赵军联合,竟在三郡之地形成战力不低的大小流匪。

    这些流匪想要生存自然要劫粮。

    而此时粮队却又一队队在路上

    于是今天一小队,明天一小队,时不时就有粮队被流匪在半路拦截。

    甚至还出现桥梁被恶意破坏的情况。

    这通常是小规模流匪干的,他们无法与护粮队硬捍,只能破坏桥梁将运粮队阻在河前过夜,于是就可以混水摸鱼前去偷粮。

    若只是偷粮也就罢了。

    或许是出于对秦军的恨意,他们偷完粮后往往还会放上一把火将带不走的粮食烧了。

    于是运往三郡的粮食一时十分紧张。

    这些倒不关沈兵一行人的事,他们是不戴甲的砲师,剿匪护粮都轮不到他们。

    只不过

    大批的兵士被调出城外要么护粮要么剿匪,而邯郸又有屯要田有城要守,王翦制下十余万军队居然出现兵员紧缺的情况。

    然后终于有一天,沈兵就收到命令:

    “砲师自今日起负责城防。”

    “同时修葺城墙。”

    这没毛病。

    此时基本不会有人来攻城。

    让工匠负责城防,守城的同时还可以修城,那是一点劳力都不浪费。

    沈兵一行人负责的是北门。

    这有些讽刺,当时沈兵等人攻的就是北门,现在那些被他们用投石机砸出的缺口又要由他们负责补上。

    但沈兵也无法抱怨什么,因为这相比起屯田来说已经好多了,至少不需受蚊虫、水蛭之苦。

    在沈兵等人在三郡忙碌时,燕国那边却有人敏锐的察觉到了危险。

    “报”一名探子将一份情报送到燕国太子姬丹手中。

    姬丹将情报展开一看,当即就倒抽了一口凉气:

    “王翦当真将赵国所有耕地都屯了?”

    “他们如何能屯这许多田?”

    探子拱手回答:

    “千真万确。”

    “他们制出了水车、翻车治旱,据说是个叫沈兵的工师所制。”

    “这些水车、翻车可将大量河水引入沟渠用于灌溉。”

    “是以赵国三郡的旱情已不足为虑。”

    姬丹再吃一惊,心下就开始思量:

    大事不妙啊!

    秦灭赵后就与燕接壤。

    他原本还道赵国大旱秦军无法进攻。

    如今赵国大旱得治而王翦又将耕地尽数屯了

    这分明就是为了明年北征。

    其实姬丹这么想有所误解。

    秦军再怎么也会先灭魏国。

    这一方面是魏国被包围更容易灭。

    另一方面则是魏国在秦的后方,若是不灭就有如芒刺在背。

    但姬丹当局者迷,想当然的以为下一个就是燕国。

    那么为今之计

 第九十四章 荆轲刺秦

    姬丹第一时间就找到了他的父亲燕王喜报告情况。

    这其中有炫耀和争功的意思,因为只有他派探子潜伏在邯郸观察秦军。

    见到燕王喜后,姬丹便有些得意的说道:

    “父王,儿臣事先在赵国各地设下探子。”

    “近日这些探子回报,秦军在赵地设下三郡大肆屯田。”

    “儿臣以为这并非好事。”

    燕王喜当然知道这不是好事。

    事实上这不用探,想也知道秦人会在赵国屯田,于是就反问了声:

    “是又能如何?”

    “他们或许是为进军魏国做准备,不必过份担忧。”

    燕王喜也只能这样自己骗自己了。

    姬丹却反驳道:

    “父王,秦军若为进军魏国做准备,又何须将耕地尽数屯完?”

    燕王喜一听觉得有道理。

    魏国就在赵国下方,又在韩国上方同时又在秦国右侧。

    如果只是进攻魏国只需正常屯田也就是耕一半休一半就可以做到。

    那现在把耕地全都屯了那除了北上攻燕就没有其它解释了。

    有句话叫“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这燕国就是这“燕雀”,他们哪会想到嬴政的目标是统一中原而不只是燕国。

    同时燕国这只“燕雀”还是惊弓之鸟,被一吓就失魂落魄不知所措了。

    想了想,燕王喜又问了句:

    “便是如此,又能如何?”

    也难怪燕王喜会如此没自信,燕国是屡次三番被赵国打败,甚至都到亡国的地步:

    第一回是长平之战后,燕王喜以为有机可乘便出兵赵国。

    燕王喜想的很简单,以为赵国年轻力壮的兵士都在长平被坑杀而孤儿还未成年,此时不攻更待何时?

    于是以五倍兵力大举攻赵。

    不想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赵国派出廉颇乐乘轻松一击便打得燕军大败。

    甚至还反过来包围了燕国都城,最后逼得燕王喜不得不派人求和。

    第二回是赵国以庞煖为将。

    燕王喜哈哈大笑,赵国无人已到了要用庞煖的地步,此时不攻更待何时?

    于是再次兴兵攻赵。

    结果还是一样,庞煖大破燕军并俘虏两万。

    这燕王喜不会打仗不会用人也就罢了,战略眼光还不行

    秦国和燕国之间隔着个赵国,有这个屏障那是百利而无一害。

    只要有点脑子的都知道不应该进攻赵国。

    且不仅不该进攻,秦国攻赵时还应给粮给装备让赵国撑久一点才对。

    这就是花点小钱让赵国为自己对抗秦国。

    而燕国便可乘着这时间广招贤才富国强兵

    唇亡齿寒的道理懂不懂啊?

    有这样的昏君,也难怪燕国虽与赵国同是北临匈奴却没能出一个像样的将军来。

    结果是两次大规模对赵用兵不仅死伤无数还浪费了二十几年的光阴。

    二十几年足够改变一个国家了。

    再不济燕国也不至于落到如今这步田地。

    燕王喜清楚此时的燕是什么状况:

    赵国能以新败之兵两次大败燕军。

    而赵国又被秦国所灭。

    那燕国又哪会是秦国的对手?

    所以还能怎么样呢?就等着秦国来收拾吧。

    姬丹回答道:

    “父王,为今之计儿臣认为只有从两方面做准备防范秦军。”

    燕王喜意外的望向姬丹。

    可以啊,他可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姬丹却还“两手准备”!

    于是便好奇的问:

    “却是哪两方面?”

    姬丹回答:

    “其一,赵国残兵逃往北地聚在赵嘉帐下立代国。”

    “儿臣以为我等应放下恩怨暗中与代国联军。”

    燕王喜有些犹豫,问:

    “这是否会激怒秦人引火烧身?”

    姬丹回答:

    “父王,此时如何还能顾忌激怒秦人?”

    “便是我等不联合代国,那秦军又岂会放过燕国?”

    燕王喜想了想,就点头同意了这个建议。

    不过这时才想到与赵联军只怕已太迟了。

    此时的赵国因李牧之死人心已散,剩下的一点残兵不过苟延残喘而已。

    且这代国还建在北地也就是李牧曾经的势力范围之内

    其实影响更大的还是嬴政在三郡实施的一系列措施:

    饶赵国贵族不死只关不杀。

    安抚民心鼓励生产。

    运粮赈灾成功治旱。

    尤其最后一条“成功治旱”,这让百姓看到了活下去或是活得更好的希望。

    百姓的要求其实很简单,就是希望活下去活得好。

    如果秦国能给他们带来更好的生活,往日的仇恨用不了多久就能放下。

    所以代国并没有得到赵国百姓的拥戴,尽管赵嘉是赵王迁的哥哥。

    接着燕王喜又问了声:“那么,另一方面”

    姬丹看了看周围,然后凑了上来小声说道:

    “父王,当年有曹沫以剑劫齐恒公,今日我等何不效而仿之?”

    燕王喜惊得差点跳了起来:

    “你,你是说劫嬴政”

    话还没说完便又吃了一惊,姬丹做了个手起刀落的手势,显然不只是劫而已。

    果然,姬丹便说道:

    “若此计能成,那秦军便是群龙无首必定大乱。”

    “我等再乘机联合各国攻秦”

    燕王喜怕归怕,但想想也觉得姬丹说的有理,于是便点了点头道:

    “这事便交由你处理!”

    “定要严守口风,不能让任何人知道。”

    姬丹应了声是便退了出去。

    其实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燕王父子都缺乏战略意识和远见。

    他们天真的以为杀了嬴政就能力挽狂澜救燕国于危难之中。

    他们不知道燕国对抗的其实是秦国的制度和军队而不是嬴政。

    先不说刺杀嬴政能否成功,就算成功了又能如何?

    秦国会因为嬴政之死而亡国吗?

    制度会因此崩溃、军队会因此解体吗?

    国力会受损吗?

    几乎不可能。

    最可能的,就是嬴政死后换上太子继位。

    且不管是谁成功继位,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必定会为巩固地位以替先王复仇之名大举伐燕。

    到时燕国就会被连根拔起连一点渣都不剩。

    然而燕王父子并不明白这道理,同时此事于暗中策划明事理的人又不知情。

    于是就有史上著名的事件:荆轲刺秦。

 第九十五章 宣传攻势

    沈兵这边碰到了些麻烦事。

    不是因为粮食。

    事实上粮食已经因为王翦派出大批军队护粮情况已明显好转。

    麻烦是他们这些负责守城的部队又多了个艰巨的任务看守粮仓。

    这依旧是因为兵力不足。

    另一方面也是因粮仓分散布设而不是集中。

    粮仓之所以分散布设,是因为几天后粮食就要运出城播种,粮种更适合就近堆放在城门附近而不是运至城内兵营集中。

    同样,各个城门都有大大小小十数幢民舍用于临时堆放粮种。

    砲师负责看守其中一幢,其中堆着数百袋粮种,而且还在不断增加。

    原本砲师上下还不觉得有什么,不过就是增加点人手在夜间轮番巡逻。

    但沈兵从一开始就感到了压力。

    仞见沈兵愁眉不展,便主动请缨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