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大秦工程兵 >

第190章

大秦工程兵-第190章

小说: 大秦工程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更需要保持谨慎的是运输药包的那些兵士……他们可是推着一车的药包跟在火炮后方随时补给。

    这一车药包若是不小心被点燃或是发生意外,那造成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因此沈兵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

    首先是药包距离火炮必须足够远,然后一次送去一个药包……宁愿麻烦一些也要保证安全。

    其次,除了负责点火的炮兵外,其余兵士必须隔绝易燃物尤其是火折子。

    不仅自己不能使用还必须在周围设下警戒线阻止闲杂人等进入。

    否则,奸细只需要抛过来一根火把,就可以将其引爆岂不冤枉?

    于是这配上的就不只是炮兵,还有用于警戒的护卫。

 第四百一十五章 炮弹

    每门炮以五十人编制,且还分配了十匹马五辆马车。

    这让沈兵有些头疼,原本他以为一门炮只需要十几、二十人都了不起了,没想到进入编制阶段才发现问题很多。

    比如炮车需要多少人机动和操作?

    少说也要二十人吧,而且还是在有马力的情况下。

    另外还有运输药包的,运输弹丸的,负责导火索和备用火药的等等,这些都要有人有马车。

    七算八算结果发现没有五十人似乎都动不了。

    沈兵这时候就羡慕起现代的自行火炮了……什么东西都装在一辆车里,只需要几个人控制,油门一踩想去哪就去哪。

    五十人分配一门炮,二十门炮就需要一千人。

    这对于秦军来说可是不小的损失。

    其中有些任务似乎可以交给劳役或是从月氏新征来的兵,比如运送弹丸。

    但一来这也省不下多少人,二来在加入月氏兵语言不通又会造成混乱,三来是月氏兵文化水平不高有些笨手笨脚的……

    沈兵担心会出什么乱子,于是干脆全用秦军兵士。

    在火炮没造好之前,训练用的就是模型。

    这模型其实就是一个两轮的炮座,上面加上一段与火炮长度相同大小相近的木头,然后让兵士练机动和操炮。

    其中就只炮弹是真实的。

    这球形炮弹的制作,欠也是下了一番功夫。

    这时其制作铁器大多是用模具浇铸再打制,要将其制成能与炮管内径大小差不多的球形并不容易。

    炮弹小了就存在漏气严重威力过小的问题,炮弹大了又塞不进去。

    欠的方法,就是先用木头制出适合大小的炮弹。

    然后用这个炮弹压出半个球形泥模。

    接着再将两个半球熔合在一起再略作调整。

    用这方法制作速度快且误差小,很快就制出几百枚直接用于训练。

    然而,在训练时还是冒出一个新问题:用火折子点火不方便。

    火折子虽然是随身携带且想用就可以将其吹燃。

    但它毕竟是明火,炮手操炮时免不了沾上火药粉末,于是身上的衣物极易被点燃进而引发事故。

    另一方面,火折子毕竟是用来引火的东西,它没点燃的话还可以用多次,但点燃之后也只一分钟左右就烧完了。

    于是就需要炮手频繁的灭火、吹燃,点引线,再灭火……

    沈兵想到的替代品就是火绳。

    这火绳的制作十分简单,就是将细长的植物晒干然后编成细绳。

    若这细绳不易燃就可以视情况在其中加些火药粉。

    要用时就将其一头点燃然后吹熄,于是它就会始终保持着火星缓慢碳化,就像拜佛用的供香一样。

    然后用这火绳去点燃导火索就要安全得多,不仅能长时间使用还可以隔一段距离点火。

    前后共用了三周,那二十门火炮才接二连三的造了出来。

    而这时炮兵们已经被练得闭着眼睛都知道如何操作了。

    这时沈兵才让他们使用真的炮并换上真的药包。

    接着几天后又开始了第一次试射……

    虽然炮兵早就有心理准备,但在一个个还是被火炮接二连三“轰轰”的一阵爆响吓得呆愣当场,有些甚至一屁股坐在地上半天也起不来。

    这在沈兵的意料之中,而且也正是他想要的效果。

    早就试过火炮厉害的李岩这时就威风了,冲着那些兵士大喊:

    “炮声便能将尔等吓成这样,若是到了战场又如何能操炮对敌?”

    “都起来!”

    李岩那样子让沈兵都觉得有些好笑,之前他第一回试炮时也好不到哪去。

    这其间倒是丘就却来问了一次:

    “大将军,近日冶铁作坊方向为何总是响声雷动?”

    “莫不是大将军以‘霹雳火球’练兵?”

    沈兵“哦”了一声,回答:

    “正是如此。”

    “大王有所不知,‘霹雳火球’乃守城利器。”

    “而匈奴手中也有‘霹雳火球’。”

    “沈兵正苦思对策呢!”

    这么一说丘就却就明白了。

    匈奴有“霹雳火球”他也是知道的,当初匈奴还送了月氏几颗。

    所以这秦军和匈奴都惹不起啊,双方都有“霹雳火球”炸来炸去,月氏只能在中间瑟瑟发抖。

    不过丘就却当然想不到,对于秦军而言这“霹雳火球”早就落后了。

    在兵士训练的时候,沈兵脑袋里又在思考着另一个想法了:

    既然这火炮已经整出来了,那么不能只是让它攻个城就完事了。

    秦军主要的敌人始终是匈奴,且最大的威胁一直都是草原地区的骑兵。

    火炮能对付草原骑兵么?

    沈兵对此持怀疑的态度。

    应该说,火炮肯定可以用来对付骑兵,但沈兵手里发射实心铁球的火炮却不行。

    它不仅对付不了骑兵,甚至对步兵都没有很大的优势。

    这在历史上是有过战例的。

    在现在的法国有个叫勃艮第的地方……它当时还不属于法国,称为勃艮第公国。

    这勃艮第就装备了大量的火炮,然后就不可一世以为自己可以扩张领土了。

    结果与只装备长枪、长戟这些落后装备的瑞士方阵一打,却几次惨败甚至因此而灭亡。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当时火炮射速太慢有诸多局限,面对步兵的冲锋也仅仅只能打出十次齐射。

    另一方面,则是火炮打的是实心弹,这实心弹其实没有多大的杀伤力。

    这一仗的直接结果,就是瑞士雇佣兵在欧州名声大噪,各国都以能雇到瑞士兵为荣。

    可想而知,如果这种发射实心弹的火炮对付步兵都没有优势,对来去如风的骑兵又能起多大的作用?

    且上了战场开到草原,这一千名士兵才只能操控二十门火炮……还不如给他们每人发上一张弩呢!

    想着,沈兵就觉得有必要再扩展一下火炮的威力。

    比如将实心弹改为散发弹。

    又或者将实心弹改为装药的高爆弹……

    这其中尤其是装药的高爆弹,这种炮弹如果出来,那就不是弓弩能比的了。

    因为它不仅打得远,还会在敌人中间炸开射出弹片……

 第四百一十六章 引信

    炮弹的研发可以用“刻不容缓”这个词来形容。

    这主要是由火炮部队的编制决定的。

    如果火炮部队像沈兵之前想的那样小编制,也就是一门火炮只需要十几人再配上几匹马就行,那是否要开发威力更大的炮弹还无所谓。

    一门炮十几人,二十门炮也不过两百多人。

    如果出现紧急情况这两百多人就由主力来掩护就可以了。

    但现在一门炮的编制却要五十人,二十门炮变成了一千人的大编制……这在行军队伍里可就排成长长的一队。

    而且这些炮兵因为是运输主力的原因必定要轻装简行:

    他们要么负责火炮机动和操控,要么就负责药包和炮弹的运输,总不能一手握着长枪一手推吧,又或者背上还背着几个箭壶!

    能携带的充其量就是一把防身的青铜剑。

    如果他们在途中遭到匈奴突袭呢?

    那是不是一点防御能力都没有?

    此去虽说是去攻城,但却有一千余里的路程且匈奴还有六万骑军在旁虎视耽耽。

    指不准什么时候就要与匈奴骑兵在沙漠地区怼上了。

    想到这,沈兵就不再迟疑了,当下就画了草图交给欠去制作。

    装药的高爆弹其实并不复杂。

    这其中的难点其实是引信。

    最初的高爆弹,那是直接将炮弹装上导火索,点燃之后塞进火炮然后再点燃药包将其发射出去。

    这种发射方式的缺点就不用多说了。

    首先是太危险。

    点燃导火索的炮弹在炮膛里待发,万一出什么状况没发射出去呢?

    比如发射药包受潮,导火索受潮,又或者导火索燃烧速度较慢……那就“轰”的一声把自己炸了。

    另一个缺点,就是哑火率高。

    点燃的导火索很可能在炮弹掉落地面时被砸灭了……若导火索那一面恰好正对着地面,重重的来一下就成了一颗哑弹。

    于是,这几乎就是在用炮兵的性命为代价发射炮弹,而且这炮弹还至少有三分之一炸不响。

    这方案不用想,马上就被沈兵舍弃。

    另一个更安全、更科学的方案就是制作木质引信。

    这木质引信就是一个小指粗的长锥形小木棍,中间镂空装上燃烧很稳定的硬质火药。

    要使用时将其往炮弹预留的引信孔一插,不用点火直接塞进炮膛。

    开炮时燃烧的药包就会将引信点燃,然后炮弹就会飞到敌人阵地爆炸。

    如果说有什么麻烦的地方,那就是它必须保证引信一端背向药包。

    否则,药包被点燃时巨大的冲击力会将木质引信整个“塞”进炮弹里连带将炮弹引燃于是炸膛。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将炮弹固定在一个带有凹槽的圆柱形木托上。

    这样制出的炮弹整体与现代的手枪子弹神似。

    它实际上是滑进炮膛的,于是引信一端始终朝向另一侧。

    药炮被点燃后,炮膛里会瞬间充满火焰,在将炮弹推出炮膛前就将引信点燃。

    这种炮弹一直到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还在使用。

    沈兵要的就是这炮弹。

    它只需要简单的几步:

    一,空心球体。

    二,带凹槽的圆柱形木托。

    三,引信。

    前两者都比较容易,引信有些难度。

    困难处在于没有可以稳定燃烧的硬质火药。

    不过沈兵很快就找到了一种替代方法:

    将引信做成两层,外面一层大小等都一样,中间也是镂空的。

    里面一层原本应塞上硬质火药,沈兵就用木管缠上普通导火索取代。

    普通导火索的缺点就是燃烧速度太快且速度不一……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在内层木管刻上一道道螺旋凹槽,导火索沿着凹槽螺旋而上。

    于是这导火索看起来只有引信的长短,但实际上却是绕着其圆周一圈圈的往下延长了引爆时间。

    这炮弹的制作会比普通实心弹复杂一些,而且还需要铁匠、木匠及火药相结合。

    不过对欠等人而言却是小事一桩,不过几天的时间就按沈兵的要求制出了数十枚。

    沈兵试了几次,对情况很满意。

    当然,这所谓的“试”不是拿着炮弹试,而是试引线的燃烧时间……这里的关键就是引线燃烧时间是否足够慢。

    所以沈兵要做的只是随便挑了几个引信出来,然后点燃这一头看看其燃到另一头的时间。

    欠向沈兵报告道:

    “属下等严格按大将军要求制作,不敢有半分懈怠。”

    “为了让引信燃烧速度更慢,已大幅减少引信中的火药。”

    沈兵点了点头。

    引信速度可以说是“宁缺勿滥”,也就是说宁愿引信无法引燃也不能让它过快引燃炸药。

    否则一个不小心就是炮毁人亡。

    好在秦军对工匠及装备的制作要求都极为严格。

    比如这些引信都详细记载了是出自哪些工匠之手何人监制……引信、炮弹之类的与寻常装备不同。

    秦军对寻常装备比如弓、盾、盔之类的,会在装备上就刻下制作人,如果有质量问题就直接追责。

    但炮弹、引信刻了也没用,用上一回就炸粉碎了,想找责任人也找不到。

    于是监制就会将其登记在册并分箱装,比如某某制作的引信装这一箱,若出什么问题……这事故的严重性只怕那工匠都要满门抄斩。

    因此工匠们哪里还敢粗制滥造,每一步都严格按要求制作。

    这也为火炮的使用提供了安全保障。

    接着沈兵又试射了几发炮弹……那炮弹一发过去,就在几百步外“轰”的一声炸开。

    在周围观看的王贲等人初时还不明白沈兵折腾这折腾那的是为了什么,直到这时才明白这炮弹的厉害。

    他们愣了一会儿后随即便兴奋的欢呼出声:

    王贲激动的大叫:

    “大将军,此物……此物居然能如‘霹雳火球’一般炸开?”

    李岩则用不可思议的表情望向远处被炸起的烟雾,说道:

    “岂只是‘霹雳火球’。”

    “它只怕比‘霹雳火球’还要厉害数倍!”

    李岩说的没错,它的确要比“霹雳火球”厉害数倍。

    因为这炮弹的装药量更大且火药配比也不同,再加上还有爆开、飞射的弹片……

 第四百一十七章 方略

    火炮的出现给了秦军确切的说是给秦军几个将领足够的信心……此时火炮还是秘密武器没有对外公布,只有王贲等少数几个人知道。

    于是在接下来制定进攻方略时,他们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更难进攻的姑师而不是楼兰。

    王贲说:

    “我等有了火炮,那城墙便不在话下。”

    “于是我军便可轻松攻进城内与敌巷战!”

    “而我军有四万匈奴在姑师不过三万,且我军擅长近战……匈奴又如何是我军敌手?”

    李岩也赞同道:

    “校尉此言甚是。”

    “且此去姑师路途更近,道路更熟悉……”

    说着李岩就瞄了剺一眼,接着说道:

    “有熟悉地形的蒲类军相助,我军实乃如虎添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