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大秦工程兵 >

第180章

大秦工程兵-第180章

小说: 大秦工程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此或可行军五日。”

    沈兵胸有成竹的回答:

    “此事包在我身上?我携带的干粮足可食用七日,且不至太重。”

    往利清一时好奇?哪里还会有这种又不重又能吃那么多天的干粮?

    当晚沈兵就让人牵了几头羊来,将其宰杀之后取油脂熬油。

    接着便往油里加面粉翻炒?一边翻炒一边在其中洒上一些切碎的油渣和食盐……

    原本应该加糖的。

    但一来这时代没糖?二来行军作战需要补充盐份,所以沈兵认为还是加盐更合适。

    沈兵耐心的以小火来回翻炒,不久一锅香味扑鼻的炒面就制作完成了。

    王贲奇道:

    “大将军,我只道这面粉可制面条可做水饺?不想它还有这等吃法?”

    往利清闻着香味馋得直流口水?问沈兵:

    “大将军,我等可否试试味道如何……”

    沈兵提醒道:

    “当然,只是此物……”

    还没说完就见王贲和几名兵士动起筷子抢了起来,然而刚放到嘴里就被烫得“哇哇”大叫,眼泪瞬间就滚了出来。

    王贲一边抽鼻子抹着泪水一边问:

    “大将军?只是此物什么……”

    沈兵摇着头:

    “只是此物由滚油炒熟,看似无烟无气实则温度奇高。”

    “需放凉才可食用!”

    周边将士“哄”的一阵暴笑出声?只有王贲等几个抢食被烫着的人摆着一副苦瓜脸。

    好不容易总算放凉了。

    往利清笨拙的用筷子取了一撮放入嘴里,接着就连连点头:

    “好吃?我却从未吃过这物事。”

    沈兵不由笑了起来,往利清及那些往利氏族人吃的不是羊奶就是羊肉?或者就换一种奶换一种肉?没吃过的东西多着呢。

    王贲与兵士纷纷各取一些尝试?吃了后也连连点头称道。

    王贲评价道:

    “此物虽是美味,却略显干涩。”

    沈兵点头道:

    “所以平时不宜多吃,但作为行军用的干粮却十分方便!”

    往利清“哦”了一声就明白了。

    炒面的确不是什么好吃的美味。

    但其优点就是便于携带、食用方便且饱腹感很强。

    当年志愿军行军作战时就是以炒面为主食……一把炒面就一口雪,甚至可以一边行军一边吃。

    此时沈兵将其用作神武军的干粮用于穿过山区却正是时候。

 第三百九十三章 独轮车

    有了炒面,食物的问题就算解决了。

    如果说还有什么问题的话,那就是干粮袋。

    原本沈兵也想像志愿军那样用布制一个长筒形干粮袋然后往背上一绑就可以。

    但这时代的布都是用苎麻纺出的粗布,丝线间空隙较大,炒面很容易从其间渗出。

    于是沈兵只能用羊皮制的皮囊装……往利氏常用这种皮囊装水,要凑齐甚至当场用羊皮制作都不难。

    行军这段时间沈兵就让神武军和往利氏学会制作并以炒面为食。

    这主要是为了让他们的肠胃适应炒面,否则到要作战时再闹肚子或不舒服就不是好事了。

    沈兵又打听过祁连山附近的山区通常不缺水……祁连山山顶的雪水融化会在两侧形成河流。

    北面河西走廊这边就是大通河、石羊河、黑河等,南面就是在山谷之间形成溪流。

    有干粮又有水,生存七、八日穿过山区就不是大问题了。

    然而不久就出现一个新的问题……

    训练几天后,往利清就向沈兵报告:

    “我军行军速度太慢。”

    “初时我只道是神武军不常在山区行军的原因。”

    “如今看来却是盔甲……”

    沈兵疑惑的问:

    “神武军的藤甲并不重,为何会影响行军?”

    往利清解释道:

    “并非因为重量,而是藤甲大而多缝隙,进入山区后常会被树枝、藤蔓牵绊!”

    这么一说沈兵就明白了。

    想想觉得也是,这时期的山区因为人迹罕至没有遭到破坏,大都林深树多,这要是穿着盔甲在其中穿行肯定会影响速度。

    但盔甲却一定要携带。

    于是沈兵就问了声:

    “可否将盔甲脱下背负着前行?”

    往利清摇头道:

    “属下已试过,然藤甲不便折叠,脱下背负依旧大而难行。”

    这是藤甲的缺点之一,秦军使用的青铜背甲是用青铜片穿在一起更易折叠,而藤甲却是以老藤编结成形,若强行折叠则可能变形损坏。

    沈兵没有多说什么,只是下令道:

    “你等继续训练,此事由我来解决。”

    往利清应了声就离开了。

    立于一旁的王贲则好奇的问了声:

    “大将军,我等若是无法带马匹进山,又如何能解决背负盔甲难题?”

    “依属下之见,我等或可将藤甲简化,亦即只带头盔和胸甲,如此便可减少体积和重量。”

    王贲说的或许有理,但沈兵却并不认为这方法可行。

    藤甲的优势就是被甲面积全面使敌方弓箭手几乎寻不到破绽,于是在应对游牧民族时才能发挥出强大的战斗力。

    如果只带头盔和胸甲,那与秦军的青铜甲又有什么区别?

    这两千人的队伍原本就兵力不足需要强化战斗力,若再删减盔甲防护……很可能会因为这点不足而功亏一篑。

    沈兵不敢冒这个险。

    因为河西走廊数万秦军的性命甚至包括沈兵在内都寄托在这两千神武军之上。

    所以沈兵没有采纳王贲的建议只能另想它法。

    有什么办法提高运输能力呢?

    沈兵眉头一皱,就取出羊皮画了副草图。

    然后就递给了王贲:

    “能将此物制出么?”

    王贲看了看,就回答道:

    “应是不难,属下唤几个人来试试!”

    沈兵此行没带上苍……他们那干人都在河套忙着,要么冶铁要么忙着木艺或带徒弟。

    不过似乎也没什么关系。

    因为神武军的兵士都有习过木艺……当初在大梁训练的时候,就一边训练一边制船,所以想制出点东西来并不困难。

    果然,不过一个时辰就完工了。

    这个时间让沈兵有些意外,主要是那木轮需要时间较长,他原本还以为至少需要几天。

    后来沈兵才知道,王贲为了速度快,直接将一辆马车的木轮给拆了下来使用。

    王贲向沈兵报告道:

    “大将军,我等已完工,请大将军检视。”

    “只是……”

    沈兵问:

    “只是什么?”

    王贲回答:

    “我等都在奇怪,此物为何只用一轮?”

    “若是只有一轮,又如何行驶?”

    “大将军是否画错了?”

    沈兵没说什么,带着王贲走出帐外,却见正有几名兵士扶着一辆独轮车一脸惶恐的望向沈兵,似乎是担心做错了遭沈兵责罚。

    直到沈兵点了点头他们才松了一口气。

    沈兵对王贲解释道:

    “此物名曰独轮车。”

    “既是独轮车当然只有一轮。”

    王贲一脸懵:

    “可若是只有一轮……”

    沈兵从兵士手中接过独轮车,然后就在王贲和兵士吃惊的眼神下推着转了一圈。

    独轮车当然能行驶。

    它之所以一个轮子也能行驶是因为从受力角度来说是轮子与人的两条腿构成了较为稳定的三个点。

    推的时候再用一点巧劲使其保持平衡就可以了。

    王贲看着就“哦”了一声:

    “却是用人力推的。”

    沈兵朝王贲扬了扬头,道:

    “你来试试如何?”

    王贲兴奋的上前接过手柄,初时还走得歪歪扭扭的,但不久之后就十分顺畅了。

    “大将军!”童心未眠的王贲一边推一边叫道:“这独轮车甚是有趣,它可是用来载物的?”

    沈兵回答:

    “我等何不试试?”

    说着就让兵士去抬几袋粮食来。

    独轮车两侧各伸出一个小木架,载重的要点是两侧平均。

    沈兵让兵士各在两侧放了两袋粮,王贲有些步履蹒跚的推着说道:

    “却是好物事,推着四袋粮也不觉得累。”

    沈兵接着又让人找来了一根麻绳,往独轮车左右两手柄上一绑,再将中间往王贲肩脖处一挂……

    王贲欢呼:

    “大将军,却是更省力了。”

    “可我等有马车运输,为何还要此物?”

    沈兵不答反问:

    “此物若是用作神武军于山间运输如何?”

    王贲恍然大悟,想了想就点头回答道:

    “此物虽需人力,但重在轻便灵活且车身低矮不至被树枝牵绊。”

    “即便悬崖峭壁不能行,亦能以绳索及滑轮将其吊上。”

    “如此一来我等便无需担心盔甲无法携行。”

    “大将军此法上佳,属下佩服!”

 第三百九十四章 肃州

    据闻这独轮车是三国时诸葛亮发明的东西。

    也就是三国志中所说的“木牛流马”。

    这“木牛流马”被传说成像神话一般可以不靠人力畜力自行运粮那肯定不对。

    史学家分析很有可能就是独轮车。

    原因是蜀道难行,其不仅狭窄陡峭而且极其危险,用牛、马等畜力运输便不可避免的有个问题:不注意或是牛、马受惊就掉到悬崖下粮草牲畜尽损。

    这时使用人力以灵活、轻便、体积小的独轮车运粮反而效率更高同时也更安全。

    见改装合适,沈兵便没再迟疑,当下就令神武军大批建造独轮车。

    其实也不需要多少独轮车,以每什一辆独轮车计,两千人的神武军就只需两百辆独轮车。

    再增加一百辆用于携带更多的箭矢、霹雳火球及粮食和水袋,于是就只需三百辆。

    神武军在行军路上没时间造车轮……其实造独轮车困难的地方主要也是车轮。

    沈兵就照搬了王贲的方法将马车改为独轮车。

    这些马车原本是用于运送军粮补给的,吃完空出来的马车就可以用于改装。

    另外沈兵再让快马紧急赶往肃州,令李岩干制车轮或是准备马车,于是不足的独轮车赶到肃州再制也来得及。

    前后过了十余天,沈兵一行人总算赶到了肃州。

    李岩一早就带着亲卫在十里外相迎,他远远看见沈兵一行就策马迎了上来,然后如释重负的朝沈兵拱手说道:

    “属下等恭迎大将军!”

    “有大将军来主持大局,属下就放心了。”

    沈兵问:

    “肃州情况如何?”

    李岩回道:

    “禀大将军,一切还算正常。”

    “只是城外不时有匈奴及月氏探子活动。”

    沈兵奇道:

    “月氏及匈奴已兵临肃州?”

    李岩回道:

    “回大将军,只是小股部队。”

    “且多为月氏骑兵。”

    “月氏大军驻扎在三危山一线并构筑工事。”

    沈兵听着这话就更是奇怪了。

    月氏应是对肃州没什么兴趣才对。

    这主要是月氏人口有限占据沙州一带的绿洲就足够其生活了,而肃州距沙州有八百里且一路干旱缺水,直到肃州才有一条北大河,这对以放牧为主的月氏来说就是鸡肋……

    因为若是占了肃州,长年生活在沙州的月氏要想放牧还要将马匹羊群赶到八百里之外?

    若是想将百姓迁移至肃州,又必定需要派兵士驻守。

    这也是之前匈奴退走之后月氏一直不占肃州的原因。

    若是占了肃州,需要派多少兵士驻守才安全呢?

    派得少了,这些兵士根本不足以保障牧民的安全,于是无法经营发展肃州只有被劫掠的份。

    派得多了,沙州的实力就被一分为二了,到时沙州只怕都难挡匈奴的进攻。

    所以月氏王没有多想,就占着沙州将其守稳就行了。

    然而现在,月氏为何又对肃州有兴趣呢?

    想了想沈兵就明白了。

    月氏长年与秦军相邻甚至还与秦军有过战事,所以月氏王很清楚秦军的优劣。

    之前月氏王以为对手是匈奴是骑军,于是不敢轻占肃州。

    但现在,月氏王知道对手是以步兵为主的秦军,同时月氏王又知道河西走廊千余里都没有农田无法补给,再加上又与匈奴结盟……此时不占肃州更待何时?

    沈兵想的没错,月氏正是做这个打算。

    匈奴使节离开后,月氏王还有些心惊胆颤的对大将丘就却说道:

    “据闻秦国已统一了中原,此时国力正盛。”

    “如今我等却杀了秦国使节与之交恶,秦军必定派兵来攻,我等该如何是好?”

    丘就却胸有成竹的回答:

    “大王勿需过于担心。”

    “要知秦人以屯田为生,此处距秦国路途遥远且千里无田。”

    “料想秦人也派不出多少兵更运不了多少粮草到此地。”

    “以属下之见,我等非但勿需担心……反而可借匈奴之力扩张势力重回河西。”

    月氏王被丘就却这么一说,也觉得有理,于是就派出小股部队及探子赶往肃州,只等着秦军一退他们就再次将肃州纳入版图。

    沈兵想明白这其中原因时,悬着的一颗心就放下了一半。

    如果月氏王是做着这打算,也就是估计秦军会因为补给不足而放弃肃州,甚至都已做好接收的准备……那就说明月氏轻敌。

    这轻敌的后果,一方面会造成战略误判,另一方面则是三危山的防御也不强……既然预估敌人会撤退而非进攻,那防御及工事当然就是做做样子应付一下。

    想到这沈兵就一举手示意部队停下。

    李岩不解的望向沈兵:

    “大将军何故停止前行?”

    沈兵想了想,就说道:

    “我等不进肃州了,就地扎营。”

    “同时,命令肃州所有将士,准备撤出肃州退守甘州。”

    甘州就是现代的甘肃省张掖市,“甘肃”就是取自张掖与酒泉的古称甘州和肃州。

    李岩闻言不由一脸震惊的望向沈兵。

    在此之前李岩真是心里发毛。

    这一方面是因为敌人兵力比秦军多太多了,匈奴十万加月氏七万,对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