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大秦工程兵 >

第178章

大秦工程兵-第178章

小说: 大秦工程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拓跋氏未臣服,其它氏族就担心遭到拓跋氏报复,于是就想加入秦军也不敢做出头鸟。

    此时拓跋氏既然都成为大秦的属国了,那他们加入大秦那还不是理所当然的?

    甚至还一跃成为秦军也就是比拓跋氏还高一级的宗主国兵士,何乐而不为?

    乌氏倮知道这告示是怎么回事,却又不得不发。

    拓跋溧也知道会有什么后果,但事已至此也只能打掉牙往肚里吞。

    于是无数党项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加入秦军,这其中甚至还有不少拓跋氏的人……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事实上这也是党项人的特点。

    别看拓跋氏所建的西夏国如此强悍,最终灭国还是因数次挡住蒙古围攻以至成吉思汗都大怒下令将西夏屠城,于是西夏文明才就此消失。

    但在西夏建国之前,党项人的生存法则就是依附强者……这其实是种原始的兽性,也是自然生存法则,比如狼群总是以最强的为首同时敬畏强者。

    此时秦军展现了其强大,且还能解决其部落的生存问题,于是自然就纷纷来降。

    沈兵把他们全归由往利氏管理和训练,于是往利氏才短短几天时间人口就增长了几倍且还在不断增加中。

    沈兵偶尔还会考虑一个问题。

    那就是为什么之前月氏统治河西或者匈奴统治河西时都不会出现这种状况……按说他们也足够强大也同样能击败党项。

    若是以党项依附强者的法则,早就该被月氏吞并才对。

    问过往利清后沈兵就明白了。

    月氏和匈奴与党项都是奴隶制国家,他们对党项这些生活在山区的党项人更多的单方面的“索取”……

    简单的说,他们只要党项强壮的青壮做奴隶。

    而依靠放牧、狩猎为生的党项人若是失去青壮就无法生存。

    于是他们之间便水火不容……党项的确敬畏月氏,也敬畏匈奴,但为了生存只能敬而远之并利用地形与其周旋。

    往利氏若不是因为被拓跋氏追杀也不会逃到这山区边缘。

    这也是沈兵召募兵员的同时还要召募百姓的原因……若只召兵员而不允许带家眷,也就是像秦军一样征兵,就明显无法满足党项族最低生存要求,于是就无法征到兵。

    这归根结底还是生产力低下的原因。

    中原生产力较高?所以家中青壮便是进入士伍也能生存?尤其秦军还有爵位制,一旦晋爵那就是全家富贵。

    而党项生产力较为低下?青壮要是被征了去就必然会饿死几人?根本等不到晋爵或是兵士带回粮饷。

    因此这党项人一来就是拖家带口的。

    不过沈兵并不为这担心,因为这些党项人来了之后并非白吃白喝……山区里有五万多只羊一万多头牛?他们可以放牧,为牛羊接生、挤奶、宰杀、制羊皮、牛皮等。

    所有这些都不是秦军兵士擅长的?而党项人却一点问题都没有。

    假以时日?等北部平原的川区种出粮食收成的时候,那就更不是问题了。

    训练科目沈兵主要是交给往利清负责。

    首先是必须要学会秦军的口令、旗语和信号,以及根据这些口令做出相应的反应甚至布阵。

    这些“野人”在翻山越岭或许不是问题,但从来不知规矩的他们学习这些却像是要了他们的命。

    其中尤其是看旗号布阵?那是乱作一团到处跑。

    但这些不学又不行?指不准哪天这些“野人”就要与秦军协同作战,到时听不懂秦军的号令又如何能指挥!

    沈兵的办法是先让一什的秦军去领着,就像教官一样,每人带几十人,在往利清的翻译下训练?练多了自然就会。

    装备当然要更新。

    用箭还是用弩沈兵与往利清讨论过。

    最后还是决定以箭为主,原因是山区作战还是箭更适用?而且这也是党项人的长项。

    另外就是标枪……这个将秦军所用的长枪裁短背在身上即可。

    至于弩,那就是少量身手娇健、身强力壮的人装备。

    之所以一定要装备弩?是因为它除了可以当作武器之外,还有助于攀爬?尤其是以弩发射的索箭……

    往利清看到索箭的第一眼就爱不释手?她试了几回就感叹道:

    “有了此物?高山峻岭全都不在话下了!”

    沈兵也是这么想的,以他们的攀岩本领再加上索箭、绳梯等装备,那还不是如虎添翼?

    在这些的基础上再为其配上一把从匈奴人那缴获的弯刀……游牧民族习惯用弯刀,主要是因为弯刀利于砍劈且占用空间相对较小。

    当然还有一个优点是它是单刃的,且刀背较厚。

    单刃就意味着制作省时省力。

    刀背厚就意味着制作要求低……青铜易折,没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很难制成剑的长度而不折,刀就简单多了。

    最后再为往利清等人配上马匹,一支优秀的山地部队就成形了。

 第三百八十九章 月氏王

    今晚有事只有一章。

    ————————

    就在北地按部就班的发展时,有关秦军的消息就不断的传到冒顿单于那。

    匈奴虽说已被秦军逐出中原,但冒顿单于却对河套之耻念念不忘。

    这日他收到一张羊皮卷,展开一看便大感不妙。

    正坐在火堆旁啃着羊腿的稽粥见状好奇的问了声:

    “单于,可是秦军来攻了?”

    冒顿随手将羊皮卷递给了稽粥。

    稽粥展开一看,上面歪歪扭扭的书写着几行中原字体,稽粥辩了好一会儿才明白了其大意……

    古时匈奴没有文字,其贵族及情报传输大多使用中原赵国文字,这也是冒顿单于能读懂中原兵书的原因之一。

    稽粥看完后就说道:

    “秦军不过是连通河西经商而已,单于何故如此担忧?”

    冒顿单于“哼”了一声说道:

    “秦军此举何止是连通河西经商。”

    “我等与月氏为敌,秦军却经营河西并设点贯通了前往月氏之路……”

    “此外还有西戎各国,若他们与秦军结盟,便可由西、南两面夹攻我军!且还是西戎骑兵……”

    稽粥闻言不由大惊,说道:

    “若是如此,漠南岂不是没有我等立足之地?”

    冒顿单于说:

    “所以,我等绝不能让秦军得逞。”

    接着冒顿单于就下令道:

    “传令右贤王,着他即刻陈兵西戎并往月氏派出使者!”

    部下应声便去下达命令。

    右贤王自从撤出五原之后便一直带领十万大军坐镇西部。

    这一方面是为了给月氏压力使其不至乘火打劫反攻河西,另一方面则是匈奴兵马不能太过集中……集中的结果就是大批的牛羊马无处放牧,同时也不利于劫掠。

    收到冒顿单于的命令后,熏狁马上命令部队往月氏方向推进五十里,再派出使者与月氏议和。

    这其实就是萝卜加大棒,给予压力同时示好,若不答应议和那么大军随即就展开进攻。

    冒顿这一手已是玩得炉火纯青了,他对付西域三十六国就是用这战术……这其实就是中原的“合纵连横”。

    冒顿知道如果让西域三十六国联合起来跟匈奴作战,匈奴只怕也讨不了好。

    所以同一时期内总是与其中几国议和集中兵力猛攻一国。

    这战术很有效,以至于到老上单于时匈奴已基本控制了西域。

    当然,此时匈奴在西域的势力还没有如此强大。

    但匈奴之前在河西以万余兵力大败月氏,此时右贤王又携十万大军兵临城下,这威势便不言而喻。

    所以匈奴使者去见月氏王也是牛逼哄哄的,他那样子根本就不是议和,而是去兴师问罪的。

    “单于听说大王最近正与秦国使者商议如何进攻匈奴,不知是否确有其事?”

    月氏王赶忙否认:

    “使者说笑了,我月氏与秦国交战多年,又哪会与其结盟?”

    这话是半真半假。

    前半部是真的,月氏之前与秦国交界,两者不可避免的会有磨擦,于是秦军与月氏也可以说是宿敌。

    后半部则是假的,李岩一到肃州稳定下来就依令派出使者与月氏议和,并共商灭匈大计。

    (注:此时月氏还未西迁至蓝氏城,所处位置在沙州亦即敦煌一带)

    只不过月氏王还在犹豫是否要答应。

    月氏王犹豫的原因,是他知道秦国与匈奴都是其惹不起的大国,答应了这国就必定得罪那国,答应了那国又会惹恼了这国。

    因此月氏王才对秦使含糊其词打算敷衍过去。

    使者只“哼”了一声,说道:

    “大王可要想清楚。”

    “虽说秦力强盛,但毕竟此地距中原路途遥远且补给困难。”

    “该如何选择……我想大王心里明白!”

    月氏王一听觉得这话没错。

    月氏可是一路从河西撤过来的,知道这段路有多远,也知道这一路都没有补给……之前月氏有补给是因为他们是游牧民族,一路只需要赶着牛羊出来就可以了。

    但如果换成种田吃粮食的秦军,大军要长途跋涉到这沙州来,要带多少粮草才行?

    所以秦军到了这才只有三万余人。

    所以秦军才要到处以丝绸换粮、换羊、换牛。

    据说秦军还在肃州修筑水利准备屯田……

    一想到秦军屯田,月氏王就皱起了眉头。

    月氏之前与秦军之所以交恶便是因为屯田。

    确切的说不是因为屯田,而是因为月氏是奴隶制而秦军是半奴隶半封建制,尤其在商鞅变法之后更是进一步提高了奴隶、农民的地位并给予其立功获赏成为人上人的希望。

    于是月氏的奴隶甚至百姓不可避免的会偷跑至秦国过种田的生活。

    月氏王曾一度为如何阻止这一状况而烦恼,是以早就有西迁避免与秦交界的想法。

    但之前这想法并不现实。

    因为月氏退一步秦国就进一步,两国始终还是交界。

    是以当匈奴南侵时,月氏还道这是福不是祸,因为从此秦国与月氏中间就隔着个匈奴了。

    谁想匈奴这么快就被秦军击退,秦军又这么快再次成为月氏的邻国……月氏王心里那个苦啊!

    想来想去,月氏王认为只有听从匈奴的意见。

    尽管他知道匈奴也不过是迫于眼前形势才肯议和,但现在形势却是明摆着的:

    秦军三万余,且大多是步兵。

    而匈奴却有十万骑兵……

    于是月氏王就不再迟疑了,对匈奴使者说道:

    “使者所言甚是。”

    “请使者转告单于,本王自是愿与单于结盟。”

    不想匈奴使者并不愿就此罢休,他说:

    “只是如此?”

    “空口无凭,单于又如何能相信大王所言非虚?”

    月氏王脸色霎时就变得十分难看:

    “使者之意,可是要以王子为质?”

    也难怪月氏王会这么说,这是结盟的正常程序。

    不过这却有些强人所难,因为月氏王只有一个王子此时正指望着继承王位,如果派到匈奴为质那就跟灭国没多大区别。

    匈奴使者似乎也知道这点,于是就摇头否认。

    接着上前压低声音,如此这般的说了一番。

    月氏王听着连连点头表示赞同。

 第三百九十章 沙州

    坏消息一个接一个从肃州传来。

    第一个消息是月氏以议和为名将秦军使节骗往月氏之后截杀。

    这时沈兵就感到事情不妙了。

    这并不是说月氏或匈奴稀罕杀这五十七人的使节团。

    而是月氏表明态度站在匈奴一边并给匈奴下的投名状……口说无凭,将秦军使节团杀了也就是向全天下表明月氏与秦国翻脸,于是可以让匈奴放心。

    第二个坏消息,就是月氏大封锁河西走廊并全国范围内搜捕秦国商人及要来投秦的西域少民。

    这才是真正让沈兵头疼的。

    此时月氏的位置在沙州也就是现代的敦煌一带。

    这地方不仅是河西走廊的出口同时也是前往西域的重要基地。

    说是出口,是因为所谓的河西走廊就是北为合黎山南为祁连山,中间夹着的一条带状平原地带。

    这条带状平原地带不仅地势平坦且中部还有许多由祁连山雪水融化而形成的河流绿洲,这些绿洲可以成为天然的补给点。

    说是前往西域的重要基地,则是敦煌此地四周要么是山地戈壁要么就是沙漠,方圆数百里就那一块绿洲,前往西域若不在补充食物淡水便很难到达西域。

    于是此地一旦与秦军交恶,中原通往西域的路就可以说被切断了。

    中原的路一断,自然就不会有什么丝绸之路。

    一想到这沈兵就紧皱眉头,他没想到原本一路向好的局势突然就这样急转直下。

    原本大家都以为月氏是匈奴的敌人,所以秦国与月氏结盟那是理所当然的事,哪想月氏不仅没跟秦国结盟反而与匈奴结盟。

    看来沈兵还是低估了匈奴在西域的影响力。

    为此沈兵专程赶回五原召开了一次会议。

    此时的五原在云畋的和杨端和的共同的治理下已有些样子:从昌平君那的吞丝已一批批运达,绸缎一匹匹从纺织工厂制出,甚至就连商队都已经组建完毕……

    这商队是由大小数十个组织组成的,仅仅只是运绸缎的马车就有千余驾。

    之所以要数十个组织结成一个商队,是因为许多小的组织甚至还有百姓个人加入的组织的没有经商经验。

    这些个人组织在途中很容易因为地形不熟迷路或是食物、水源不足等问题出状况,尤其还会被流匪劫掠。

    因此将其全部结为一队,统一请几个熟悉地形的向导,沈兵再专为这支商队派一支两百人的骑军护商……就会将风险降到最低。

    可现在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因为月氏的倒戈而使整个计划陷于停滞。

    一众将士自是对愤恨不平对月氏一片骂声:

    “这月氏王好生无礼,便是两国交战也不斩来使,这厮却诱我议和再杀使节!”

    “月氏原本便是蛮夷,又如何懂得这些礼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