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大秦工程兵 >

第172章

大秦工程兵-第172章

小说: 大秦工程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先用牛羊毛皮换取原料。”

    “再命人探矿,能探到多少便是多少!”

    这探矿是用什么人就不用说了,自然是被俘虏的秦人。

    甚至冒顿还决定派人偷偷南下进入中原,然后花重金请采矿工匠北上到草原探矿。

 第三百七十五章 服务业

    王贲不由奇道:

    “若不以农业为主,难道还以放牧为主?”

    帐篷内的一众将领也觉得有些意外,这其中尤其是许应。

    正如之前所言,秦国是农耕国家,农耕国家就是以土地以农耕为主,否则中原七国这么多年打来打去为的是什么?

    沈兵摇头回答:

    “自然也非放牧。”

    扶苏问了声:

    “莫非大将军欲在西套发展工业?”

    沈兵依旧摇了摇头。

    这更是让一众将士摸不着头脑。

    既不是农业也不是工业,还能发展什么?

    沈兵看了一眼杨端和,然后解释道:

    “之前杨将军所言有理。”

    “民以食为天,如果没有粮食,那么百姓无法裹腹兵士无法作战。”

    “于是西套就便不可守。”

    “因此若要守西套便要发展农业!”

    杨端和奇道:

    “那大将军为何又说”

    沈兵只反问了一声:

    “问题在于,我军为何要守西套?”

    杨端和不由哑口无言。

    然后他盯着地图看了看,发现沈兵说的的确是。

    西套的威胁主要来自两个方向,一个是北面匈奴,另一个是西面的西域。

    北面匈奴只要有五原在就没有危险。

    而西域

    不说此时西域是匈奴的敌人,就算西域有威胁,首当其冲的也是西面的河西走廊。

    于是杨端和就心服口服的朝沈兵拱手道:

    “大将军一语惊醒梦中人。”

    “若我等在西套大力发展农业而我大军却远在河西,到时又会有远送粮草之困!”

    “是以大力发展农业之处应是河西走廊,且在河西走廊西段与西域接壤之处!”

    杨端和说的也就是沈兵想表达的。

    历史上蒙恬之所以经营西套并在西套筑长城,那是因为当时的秦朝还不知西套之外是什么地方,以为外面就是匈奴的地界,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用长城围了起来。

    推荐一个app,媲美旧版追书神器,可换源书籍全的  !

    同时如果用长城围起来就要有驻兵,驻兵就要吃饭,吃饭就要发展农业,于是西套水利灌溉就发展起来了。

    这不是说不好,而是因为对外界地形和形势的无知而发展得太慢了。

    现在沈兵等人已经知道外界的地形,同时河西走廊也都在秦军的控制下李岩带着五万河内兵跟着剺的商队一同前进,然后一路占领一路堪察,能占多少地就是多少地,直到碰到敌国为止。

    当然,这五万河内兵带着大批的粮草,另外还有丝绸、布匹等,这些东西质量轻、体积小、携带方便,在西域又价比黄金,可以用它们来换粮食充作军粮。

    这就是垄断了丝绸制造的好处要知道此时这玩意可是全球都只有中原会生产,以至它都成了“硬通货”,全球范围内都可以当作货币用而且极受追捧。

    这也是中原一度被称作“丝国”的原因。

    沈兵之所以要派出五万人进入河西走廊,一方面是为了开疆拓土,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边境屯田。

    如果大军都不在西套驻守,敌人可预见的会被挡在河西走廊之外,那么还有必要在西套建长城并大规模屯田吗?

    沈兵又接着说道:

    “当然,屯田还是有必要的。”

    “就像沈兵之前所说,以牧养耕在西套屯田。”

    “不过屯田是为西套自身的发展需求而非侧重。”

    扶苏问:

    “如此? 大将军以为西套该以何为重?”

    沈兵想也不想就回答:

    “以商为重!”

    “以服务为重!”

    众人又是一脸懵。

    以商为重他们明白是什么? 以服务为重这就超出他们的认知范畴了。

    不等他们问? 沈兵就解释道:

    “可以预见,西套将会是各路商人前往西域经商的起点。”

    “那么商人到此之后便会需要住宿、饮食、补充食物”

    “还有马匹不足、马车损坏、水袋衣物不足等问题。”

    “甚至还需要护商镖局等。”

    “我等为何不以此为重点?”

    扶苏“哦”了一声:

    “为商队服务,是为以服务为重。”

    “大将军所言有理,如此一来? 西套很快便会有大批客栈涌现。”

    “到时粮草甚至都勿需我等操心。”

    沈兵当然听得明白? 但杨端和等人却是稀里糊涂的。

    王贲问:

    “公子,西套缺粮且粮源遥远? 为何我等却不需担心?”

    扶苏笑着解释道:

    “这却是大将军教与我的市场之道。”

    “我等若是在西套侧重屯田,自然就要全面考虑水利、劳力、粮草等问题。”

    “然而,我等若是侧重商业及服务”

    “比若有人要在西套开家设客栈? 那么酒肉食物便要由掌柜解决。”

    “或买或种或运都由掌柜打理完全不需我等操心。”

    杨端和问:

    “若是客栈少而商人多? 食物不够商人所需呢?”

    扶苏回答:

    “若客栈少商人多,供不应求,则食物价格必然上涨。”

    “于是客栈获利极多。”

    “客栈获利一多,便会引来无数百姓在此开设客栈? 于是食物也跟着增多!”

    “用不了多久? 便会供需相若。”

    “如此同样不需我等操心。”

    杨端和与众人还是有些不明白,但这么思来想去发现还真是那么回事。

    这在现代其实就是很简单的一个供需关系的问题。

    但现代人很容易理解,在重农抑商的秦时却很难理解这种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 尤其是这些战场上作战的武将。

    沈兵都有些后悔没让云畋来参与这次讨论了,他在这方面应该有些见解。

    不过回去再慢慢商量也不迟。

    此时的云畋正在北地和雁门郡开设钱庄。

    开设钱庄也不是小事,甚至还可以说是西套能发展起来的必要条件

    寻常百姓连开设客栈的本钱都没有,所以即便知道在西套开设客栈能赚钱却也无能为力。

    但有了钱庄就不一样了。

    他们可以凭爵位获封的土地和宅地贷款,然后用这资金在西套开设客栈发展服务业。

    沈兵要做的只是开一个头提供一些必要的物资和条件:

    比如兴建一些水利设施。

    再比如进驻一支军队保护安全。

    还有制定开设客栈的规则及收税制度对其规范化管理并合理引导

    沈兵发现自己总算是站在战略高度上看问题了。

 第三百七十六章 野人

    有句话叫“万事开头难”。

    虽说西套的侧重点已经定下,但依旧要一步步经营不可能一夜之间就繁华起来。

    沈兵首先要做的就是以牧养耕修筑水利,争取在明年开春时就能在西套屯田解决西套粮食自给问题。

    其实沈兵不只是在西套如此经营,而是经河西走廊一路往西域都是以西套的模式发展服务业。

    试想,自西套穿过河西走廊到敦煌约有两千里。

    若商队以每日五十里计算虽然商队使用马车运货,且运的货也是质轻的丝绸布匹,但河西走廊道路不平是以速度不快,至少需一个多月才能横穿而过。

    道路不平是之前长期生活在这里的月氏的锅,月氏此时还是游牧民族之所以说“此时”,是因其西迁之后就转变为农耕为主。

    游牧民族自然不会修路,而是骑马骑得多了自然就有路。

    这些路或许适合骑马,却不适合运输的马车行走。

    且这还只是穿过河西走廊没有到达西域,其间还要穿过干旱带甚至沙漠。

    一支商队若携带两个月甚至三个月的粮食横穿河西走廊前往西域经商,那么他们还能带多少丝绸?

    这其间还要冒着被劫掠、粮食不足、水源不足、马匹不足、车辆损坏等风险。

    是以商队一考虑这些,便是有极高的利润也同样会让许多人望而却步。

    若商队望而却步,那么这条丝绸之路便永远也无法繁华当然也无法得到发展。

    为了保护商队的安全同时也为减少商队成本增加其利润,沈兵打算往西域方向每五百里就设一个点。

    事实上李岩的部队已经这么做了。

    其所领的五万兵士自五原起就每五百里留下千人设一城寨。

    当然,并不是严格的五百里。

    而是大概五百里距离寻找一有水源有适合屯田且利于防守的位置建寨。

    之后留守部队就有两个任务:

    一是的负责清剿流匪及来不急撤走的匈奴。

    二是修筑水利准备屯田。

    完成这两个任务之后城寨周围就是安全地域,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追逐利益的商人自然而然的就会在城寨附近开设客栈。

    有了客栈,前往西域的商队就只需要携带十余天的补给每十天就可以到沿途客栈补给一次,而且还可以得到官兵的保护。

    这就成级数的降低商队经商的成本及风险。

    当然,这其中还需要沈兵开个头。

    因为这很可能会出现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商队经商和沿途客栈是互赢共存的关系。

    没有沿途客栈商队经商成本高风险大,于是商队就少。

    商队少又会反过来使沿途客栈因为无利可图而不敢开设太多

    于是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两者的发展都受限。

    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就是沈兵以北地商人的身份在各城寨先行开设客栈以保证商队的补给。

    商队有利可图于是就会越来越多,商队一多,沿途的客栈也会跟着增多。

    这就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也就是沈兵所说的引导和调控。

    否则,若是任其自然发展,最终或许也能发展成形,只不过在这商业极不发达的古时,完成这发展并最终繁荣起来只怕需要数百年。

    沈兵当然等不了这数百年的。

    沈兵这做法可以说是照搬了汉代发展丝绸之路的模式。

    西套就是现代的宁夏。

    从宁夏的甘塘到武威约五百里。

    从武威到张掖差不多五百里。

    从张掖到酒泉还是五百里。

    从酒泉到敦煌就远了些,有八百里,但在中间还有个瓜州。

    这些城市会有这么整齐划一的距离并非偶然,而是为丝绸之路的商队沿途补给设置方便,而且出于经营和防御需要必须选择水源附近及地理位置较好的地方。

    时间一久,这些补给地的规模就越来越大进而发展成一城市。

    沈兵的第一步就是将牛羊往西套赶

    这其中主要是羊,因为牛这东西作为农耕工具肯定是要尽可能留在需要大规模经营农业的地区。

    羊就主要是为了食用了。

    北地从匈奴那换了一批,再从边境百姓中购买一批,首批就收集了两千多头羊投放到西套南面。

    然后这些羊会吃草,会长肉,羊还会生小羊,小羊长大又会生小羊

    两千头羊不出意外的话够几百人生存了。

    这其实就是匈奴人的生存之道,也是他们可以在草原到处机动而几乎不需要考虑补给的原因他们跑到哪就将羊群赶到哪,再加上还有羊奶、马奶之类的,几乎可以自给自足。

    以至于之后汉军进攻匈奴也采用这种模式。

    也就是每次北上征讨匈奴,汉军就总是赶着成片成片一眼望不到头的牛羊出征。

    这战术很聪明,因为这样他们就可以像匈奴人一样几乎可以不用考虑补给问题,于是就不用像刘邦一样担心补给线被切断被包围。

    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汉军没有匈奴人养牛、养羊的经验,于是总是成片的牛羊赶出去,回来时基本就只有人和马了。

    投放羊群时还有个小插曲。

    秦军进入南部山区圈下一片草场时吓得山区部落里的“野人”四处奔走。

    这或许是因为之前匈奴人进驻西套时对他们不太友好。

    如果不是因为这些“野人”大多已狩为生没有多余的食物,他们只怕早就被匈奴抢光、杀光了。

    沈兵严令部下不得与当地部族冲突,甚至还应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这些部族。

    书友们之前用的小书亭  已经挂了,现在基本上都在用app  。

    这不只是人道的原因。

    更是这么做会减少秦军许多麻烦,再一个就是西套需要劳动力。

    这些原始部族既有在西套生存下来的能力又十分健壮,只要稍加训练或许能成为很好的农民。

    后来沈兵才知道自己想多了。

    这些“野人”自小就在山区狩,他们是很出色的人,对种田一窍不通也毫无兴趣。

    他们也许可以转化为农民,但很可能要经过几辈的同化和教育。

 第三百七十七章 笼络人心

    沈兵跟这些野人接触过几次。

    首次接触是进入山区为牧羊选取草场

    其实根本就不需要选取,西套南部有大片大片的草场,即便是到了现代宁夏地区草原面积还占537,在生态还未破坏的古时那就更是大片大片无人草原。

    沈兵只带了百名亲卫策马前往。

    途经座落于山脚下的一个村落时,老远就见村中“野人”惊叫着四散奔逃,还有数十名年青力壮的“野人”拿着土制弓箭、木矛、木棒这些原始的武器挡在前方不让沈兵等人靠近,似乎是在掩护村民撤离。

    亲卫“呼啦”一下就上前将沈兵护住并取出弓箭做战斗准备亲卫们要是发起进攻,以“野人”手里的那些简陋装备又如何会是对手,只怕一轮箭雨下去就没剩几个了。

    沈兵喝止了亲卫,跳下马来分开亲卫试着上前与“野人”交流。

    王贲赶忙上前阻止:

    “大将军,蛮夷不知礼节,只怕”

    沈兵笑道:

    “就凭他们手中的木头又能奈我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