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大秦工程兵 >

第146章

大秦工程兵-第146章

小说: 大秦工程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蒙良听着也就明白了。

    这其实就是现代薄利多销的策略。

    于是这定价既满足了扶苏的愿望,同时又照顾到了蒙良的想法。

    更重要的还是这定价还不致瞬间就打乱全国市场。

 第三百一十七章 工业化

    其实定价四十五钱对扶苏来说还是太高。

    扶苏那悲天悯人的心肠是恨不得将这些布匹白送到百姓家里甚至将这水力织布之法迅速普及全国以解天下百姓穿衣之忧。

    不过客观的说四十五钱的确贵了些。

    因为如果将夏装这五十钱进行分配的话,大概是苎麻原料十钱,纺纱线二十钱,织布二十钱。

    沈兵以水力织布几乎不需要成本,若要算成本顶多一钱一个工人可以同时维护许多水力织布机,分摊之后就不需多少成本,再加上水车、用地等费用,平均一套衣一钱成本足够了。

    这么一计算,云中郡生产的布料一匹卖出三十一钱都有赚头,此时卖四十五钱那就是妥妥的暴利。

    扶苏当然会算这笔帐,是以还有些不满意。

    但沈兵却对扶苏解释道:

    “公子有所不知,属下此价正是为民所想。”

    扶苏奇道:

    “定价四十五钱如何会是为民所想?”

    沈兵回答:

    “公子当知我大秦有许多百姓专事纺织。”

    “便非专事纺织也有许多百姓兼营,寻常百姓往往需要多织几匹布出售以贴补家用。”

    “是以穷困百姓往往是售卖者,而有钱的达官贵人才是购买者。”

    “若我等以极低的价格出售布匹且质量上乘”

    扶苏马上就明白了:

    “将军所言甚是。”

    “我等若如此做,那寻常百姓便无以养家了!”

    沈兵回答:

    “何止无以养家。”

    “原本每匹布可售五十钱,现我等售四十五钱,谁还会买五十钱的粗布?”

    “他们只能将价格压至四十钱。”

    “如此一来每匹布损失十钱,只怕连本钱都无法收回。”

    “于是乎”

    扶苏点了点头,道:

    “入不敷出,他们只能另谋生路。”

    “寻常百姓辛苦织出的布原本指望能贴补家用,不想却只能收回原料钱。”

    沈兵回答:

    “此言有理。”

    “我等若定价四十五钱,其实是给百姓另谋生路的时间及机会。”

    “若此时定价三十一钱,非但无法让百姓受益还会扰乱大秦布市乃至社稷动荡。”

    “是以属下以为这布价应当逐年下调,切不可轻率求速。”

    “如此百姓才能真正得到实惠。”

    扶苏闻言不由大为叹服,连连点头道:

    “将军所言甚是,扶苏受教了。”

    所以很多事不是纯粹讲仁义、说好心就可以的,很多时候会是好心办坏事。

    之前纸张的事沈兵可以随意定价,主要是因为纸张这东西与寻常百姓关系不大,需要纸张的大多是读书人或达官贵人。

    布这玩意就不一样了,织布的大多都是寻常百姓,一旦价格直降对他们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比如近代发明水力织布机时,就直接导致大批手工业者失业,于是爆发了剧烈的冲突和社会动荡,甚至还有人冲到工厂里将那些机器砸烂。

    现在沈兵将价格一步步往下调,就可以给百姓一些准备以将这冲突和动荡降到最低。

    但这才只是第一步。

    水力织布机出来了,水力纺纱机当然也不能少。

    于是又可以节省一大笔成本,如果真一下就把这些东西全推出来,那一匹布卖二十钱都是大赚

    沈兵此时当然要一步步来,他把纺织作坊分为三大块:

    第一块是原料作坊。

    最原始的原料是种出来的,不过种植方面几乎不用担心,云中郡以北以西圈的农业用地足够种植。

    实在不行就在云中城周边再圈一块地,反正现在匈奴已基本不敢惹北地兵秦军了。

    但原料种植出来后并不是直接就可以用的。

    它还需要浸麻、剥麻、漂洗日晒夜露等处理。

    这些需要人工完成。

    第二块就是纺织作坊。

    这里主要进行的绩麻、成线、绞团三个操作。

    这些步骤可以用水力纺机取代。

    但依旧有梳麻、上浆等操作需要人工。

    第三块才是织布作坊。

    这就不用说了,就是水力织布机。

    另外沈兵还打算在上游农业区及下游工业区建设一个港口,港口再各自规划几条路四通八达连接工农业各处。

    这是用来做什么就不用说了

    上游农业区收割了苎麻后,可以通过港口运至下游的工业区,方便快捷还省下运输费用。

    于是这云中郡实际上是被沈兵打造成了一个大型纺织工厂从种植到出成品布匹一个都不落。

    往后发展起来还可以考虑制衣工厂。

    这其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很多人手。

    比如种植需要农民、运输需要船夫、作坊需要工人。

    另外沈兵还需要人手修路

    云中郡可以预计不久后就会成为大秦的纺织中心,这里会有大批的布匹运出去又会有大批的矿石、粮食等运进来,所以当然需要有更好、更宽敞的路。

    之所以会需要大批的矿石和粮食这些东西,是因为目前云中郡急需之物。

    而运输这东西是讲究双向。

    所谓的双向运输,就是云中郡有支车队,这支车队的主要任务就是将云中郡生产出的布匹运到中原各地售卖。

    运至中原将布匹售完后返程呢?

    难道空车回云中郡么?

    当然不可能,这样就是对运力极大的浪费,所以必须带一些云中郡急需而中原又相对廉价的东西。

    矿石和粮食就是,至少目前急需。

    其中尤其是粮食

    云中郡地处北地冬季较寒冷,作物特点是像燕地一样只能种一年一熟的春小麦。

    而此时刚刚错过屯田的季节,要屯田只能等到明年。

    五菜还好,现在种还来得急。粮食就只能靠买,加上明年屯田直至作物成熟的时间,至少有两年需要从中原购买粮食。

    若要养活越来越多的返乡人口,这粮食缺口就是一个极为庞大的数字。

    怎么养活这些人就不用说了,就是工业化的那一套:

    将返乡人员转化为工人,工人生产出布匹创造利润,然后用这些利润从中原购买粮食运回来养活工人

    如此循环并滚雪球,云中郡很快就会成为一个工业、农业相结合的大城市。

 第三百一十八章 工人

    沈兵是在用现代知识体系去发展云中郡。

    工业发展需要什么?

    高中地理老师敲黑板画重点:“市、政、交、劳、技”。

    沈兵高中时虽然很不喜欢地理却依旧把这几个要素背得滚瓜烂熟。

    没办法谁让当时他喜欢的女生选了地理呢?

    结果这就成了沈兵的高考软肋最后只上了个二本,情场自然也就此泡汤。

    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些地理知识在这时空的云中郡竟然用上了。

    市场有吗?

    当然有啊,此时的中原各国都在温饱线上挣扎,除了在打仗抢地之外就是耕地织布,且几乎是人人都在织布,市场需求极为庞大。

    另外从后套往西就进入了河西走廊,那就是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同时也是丝绸之路的一部份

    为什么不开辟丝绸之路把生意做到西域去呢?

    织布机可以织布当然也可以织丝绸!

    政策支持有吗?

    必须有。

    沈兵这个将军亲自抓同时还有嬴政的支持,可以说是一路绿灯各种优先。

    交通马上弄。

    劳动力,很快就来了事实上已经来了一部份还有许多在来的路上。

    自从传单散发到代国之后,许多百姓已陆陆续续返回云中郡,只不过人数还不多。

    至于技术

    嗯,在这点上只要有沈兵在,那妥妥的就是占有技术制高点,而且可以预见的是在将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拥有技术优势。

    广个告, !

    所以这云中郡想不发展起来都难。

    有发展才会有人,有人就有了一切,这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人站在不同角度看问题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若问寻常百姓什么重要?

    当然是钱重要、财富重要,有了钱之后就可以买到想要的东西,虽然不是所有,但却是绝大多数。

    但站在沈兵的角度看这个世界

    钱和财富真的重要吗?

    钱和财富对他来说几乎是唾手可得,早在他造出纸的时候便是如此了,他在这世界能把纸当作钱用。

    然而,就算家里堆着金山、银山堆满了食物和宝物还不是只要嬴政一个命令所有一切都没了?

    又或是匈奴集结大兵一个劫掠就人财两空了?

    所以沈兵早就看清了,这个世界最大的财富并不是金钱,而是权势。

    有了权势才拥有一切,甚至包括别人的生命。

    沈兵现在所做的,就是用工业化赚钱,然后再把这些钱创造出大量的就业机会,以就业机会、环境和利益将其它地方的“人”吸引到云中郡来并聚集到沈兵帐下。

    接下来的情况就像沈兵预想的那样稳步发展。

    最先是数十、几百的代国百姓偷跑回云中郡。

    这些百姓原本是打算回来种田的,但沈兵却告诉他们田地有限且错过农期,此时便算是种田也无法养活家小。

    倒不如为云中郡务工?

    初时有许多人不愿意接受。

    原因则让沈兵有些啼笑皆非,只因务工不稳定且社会地位不高。

    这倒是实情。

    社会地位不高是因为这时代有“士农工商”的排位在,农民比工人要高一级,谁也不愿自降身份进入工籍。

    务工不稳定则是因为这时代的务工普遍是散工,这家有需要盖房就请个工人做几天,那家有需要又做几天,四处游走且不确定。

    相对而言农民就稳定得多,只要在田里干活,没有什么灾害之类的意外都会有收成。

    所以工人在这时代几乎就是“不务正业”的代名词。

    他们完全没意识到沈兵工业化之后的“务工”根本不存在“不稳定”这问题,甚至这时的务工还要比务农稳定得多不管春夏秋冬都可以在纺织厂务工领到薪酬,更不需要看天收成。

    然而,战国时期是半奴隶半封建国家,他们对工人的认识和观念也是工业化之前的,沈兵很难将其转变。

    但这对沈兵而言算不上什么问题。

    这事是由胖子屯一手负责的就像之前所言,胖子屯有经商头脑擅长精打细算,纺织作坊上下全交由他来打理。

    沈兵只让胖子屯给出三个条件:

    “试用期每天给十钱工钱。”

    “正式录用后每天二十钱。”

    “圈下新地或收复河套有地后,务工、务农可自选!”

    百姓:

    要知道这时代做一天的苦役才只有八钱,这试用期一天就给十钱,往后一天还会给二十钱?

    这工钱可比别地工钱高两倍有余。

    若是再计算成口粮乖乖不得了,两钱可以养活一人,正式员工二十钱就可以养活十个人。

    往常务农时在田地里起早贪黑风吹雨打的才勉强养活五张嘴,要是收成不好还免不了饿肚子,可现在随便就能养活十个人。

    于是这还用问吗?

    当然务工!

    在巨大的利益面前,那点社会地位又能算得了什么?

    而这时沈兵却又娇情上了:

    “若试用期不通过,便安排其它工作或是务农!”

    沈兵这其实是抓住百姓一种心理:越是稀罕的东西就越是有人抢。

    比如现在沈兵拿着这些优厚的条件去求那些百姓务工,那些百姓反而会犹豫此事有如此丰厚的报酬却无人理会,其中必有难处。

    但现在若是许多人争着抢着,而且还要经过努力及比试才能拿到,那情况就不一样了,大家都会一哄而上。

    果然,没过多久百姓的态度就出现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务工由原本无人问津变成个个趋之若鹜。

    而培训和安排工人方面就由苍那边负责。

    各方面的工人都有,有制作和维修水车的,有操作纺纱机、织布机的,还有修路运输的

    总之就是各取所长,有力气的出力气,会操船驾车的就运输,会纺织的妇人则大批录用进纺织厂操作。

    至于那工钱,对沈兵而言也不是难事,从造纸厂运一批纸到中原售卖就得到了周转资金。

    其实工钱都不是钱币结算而是用粮食。

    这也是百姓所希望的,因为他们更需要的是粮食养活自己和家人而不是钱。

 第三百一十九章 售卖

    苎麻这东西生命力还算比较顽强,且对于战国时期确切的说应是古代绝大多数时期是家家户户都有种植。

    古时讲究“男耕女织”不是?

    如果没种苎麻就意味着没有织布的原料,没有原料就无法织布或只能花钱去买。

    寻常穷人家不舍得花钱买原料,通常是种上一小块苎麻定时收割以供家用,实在不行就去收割野生苎麻。

    苎麻一年可收割三次,第一次头麻约80到90天,二麻约50到60天,三麻70到80天,因此只需要一小块地且不需怎么看护就能满足一家人的穿衣需求。

    织布作坊初期是收割原驻民遗留在云中郡的苎麻地。

    原驻民是随赵王嘉迁走了,但家家户户种植的苎麻却留在原地,且长期未收割还长得十分粗壮,只不过有许多在冬季低温下被冻死。

    不过这并不影响它做为原料纺线要的是苎麻的纤维,冻死的植株依旧可以作为原料。

    同时,匈奴不纺线也不织布,所以对这些苎麻是完全没兴趣,于是就大片大片的留在田地里与荒草生长在一起。

    纺织作坊暂时就是收割这些苎麻为原料。

    另一边云中郡这里圈下的土地又因为错过了农期于是改种五菜及苎麻。

    以苎麻第一次收割在第80到90天计算,纺织作坊只需要使用这些“野生”苎麻三个月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