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恐怖悬疑电子书 > 大秦工程兵 >

第130章

大秦工程兵-第130章

小说: 大秦工程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沈兵宣传攻势一出,这绝对的制度优势马上就体现出来并激化了其内部矛盾。

    结果就楚国若要阻止人口流失,就必须采用秦国一样的制度,这样一来秦国的制度对楚民就不再有吸引力双方都一样了,当然没人愿意背景离乡。

    然而

    项燕却迟疑的说道:

    “大王,我等若是变法,亦即要收回各族的封地。”

    “各族岂会甘心?”

    这一点楚王启也考虑过。

    确切的说不是收回各族的封地。

    各族的封地明面上还是各族的就像秦国一样,只不过各族不再拥有百姓的管理权,管理权全部收归、集中到楚王启手里。

    那各族又会服气?

    想了想,楚王启就回道:

    “若是不变法,楚国便要亡了,又何来封地?”

    “召集各族来朝,共同商议改革一事。”

    项燕应了声,就派人将楚王启的命令发布了下去。

    可尽管项燕这么做了,心里却一点都不抱希望,因为他知道这些楚国贵族都是些什么样的人。

    几天后各族都派出使者赶到了洞庭。

    昭氏来的是老臣昭恤,屈氏是屈惟,景氏是景柽,都是各大族能说得上话的人。

    见此项燕心下稍定。

    因为这就说明各族对此事颇为重视,毕竟此时面临更大困难的是他们而非楚王启,所以也在急于寻求解决之道。

    另外还有斗氏、班氏等小族,来的人倒是比之前楚王负刍召集朝会时更齐了。

    也不知是楚王启的威信还是因为形势所迫。

    众人济济一堂朝楚王启施礼,倒也颇有些样子。

    楚王启满意的点了点头,示意众人起身后就说道:

    “诸卿应知此次为何朝会。”

    “秦国大军压境又以告示蛊惑我大楚子民,如今百姓纷纷北上,不知诸卿有何对策?”

    这是楚王启的手腕。

    其实楚王启打从一开始就知道,甚至决定怎么做了,但他不会直截了当的就说你们要怎么怎么滴这就显得楚王启刚愎自用不尊重各贵族的意见。

    话题一抛出,各贵族那是感同深受。

    一通议论之后,昭恤就拱手回答道:

    “大王,臣建议在北向构筑一道防线并以骑军巡视。”

    “以此拦截北上降秦的百姓,若抓获便严惩之。”

    “时日一久,百姓便不敢再逃了。”

    众人闻言便纷纷附和。

    这似乎也是一个办法,百姓以为北上有活路,那么就断了他们这条活路,于是无奈之下就只得继续呆在楚地任由贵族剥削。

    但楚王启却摇头道:

    “自淮河防线为秦军所占之后,我军北向便没有一条完整的防线。”

    “此时又是我军物资紧缺之时,如何还能在北向建一道长达数百里的防线?”

    “若是匆匆建起只为防百姓,秦军又岂会坐视?”

    “何况秦军还有神武军我等又如何能以骑军阻止百姓北上?”

    楚王启这么一说众贵族就都没声音了。

    昭恤这说法的确过于理想化。

    构筑防线需要人力、物力还有财力去哪找?

    另外更严重的还有驻军的问题。

    这说的并非楚军兵力不足,事实上楚军这时若把各族兵力团结在一起再加征一些,依旧可以凑足四十万之数这也是秦军兵力的两倍。

    问题在于有过之前项燕数次战败的经历,谁还敢出城与秦军作战?

    尤其昭恤还提到用骑军那不就是神武军的鱼肉么?

    沉默了一会儿,屈惟就建议道:

    “臣以为,我等可派兵出城监督百姓耕作”

    话还没说完就遭到其它人的反对。

    斗氏说:

    “我等一直都有派兵出城监督。”

    “然兵士终归及不上百姓。”

    “往往是出城还在,回城就有许多不知所踪。”

    班氏更着急:

    “一个不小心,那兵士还会让百姓尽数杀了,能逃回城的寥寥无几”

    “刁民要是作起乱来,却是胆比天高!”

    众人纷纷附言。

    楚王启见时机差不多了,就朝项燕使了个眼色。

    项燕会意,就出列拜道:

    “大王,臣有话说。”

    楚王启“哦”了一声,明知故问道:

    “大将军有何高见?”

    项燕回答:

    “臣以为,百姓之所以争先降秦,皆因秦制较楚制更优。”

    “之前所议诸多方略,不过是治标不治本。”

    “若想让百姓绝了北上降秦之心,臣以为只有变法。”

    楚王启假作刚知道这个,倒抽一口凉气道:

    “变法?此事滋事体大”

    项燕打断楚王启的话,道:

    “大王,若不变法,楚地用不了多久便会无民可用。”

    “甚至兵士都会逃往秦地,至时便悔之晚矣!”

 第二百八十二章 税率

    楚王启费尽心机与项燕一唱一喝,其实是有借机将各贵族权力收为己有的之意。

    虽说将百姓管理权收为中央并非将军队收回。

    但可以想像,劳力、税制、兵源等全都是来自百姓,若失去了底层百姓那些贵族及军队其实都是空中楼阁,各种权力收回至中央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楚国贵族又是何许人也!

    楚王启会想到这些,老奸巨滑的贵族们又怎会想不到?

    项燕话音一落,大殿中便鸦雀无声,各贵族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虽是心照不宣但都明白了楚王启的用心。

    楚王启见贵族不搭话,就进逼了一句:

    “诸卿以为上将军提议如何?”

    “我等可以如秦国一般收取税粮,虽是少了些却可解百姓流失之忧。”

    “正所谓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当下秦军大军压境,我等若不变法合力抗秦,只怕”

    后面的话就不需要楚王启多说了,以楚国如此分散的力量当然难以抵挡秦军的进攻。

    从客观角度来说,楚王启这话的确有道理。

    秦军只二十余万兵,而楚军却有四十万。

    虽说楚军素质不如秦军,但以两倍的兵力也不至于到要亡国的程度。

    所以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团结。

    但自古以来“不团结”都无法像楚王启所希望的这样,轻轻松松几句话再加上外来的一点压力就可以解决。

    几乎所有的“不团结”都是需要战争、鲜血和镇压才能化解。

    原因很简单,贵族有贵族自身的利益,而且他们代表的是一族而不是自身。

    比如昭恤要考虑的昭氏,必须昭氏所有人同意。

    同理屈惟、景柽等也是如此。

    也就是说与会的这些人甚至没有话语权,他们得回去与族人商议。

    于是,楚王启这一句“变法”说起来简单,却需要成千上万的人认同。

    正所谓“众口难调”,这本身就不可能达成一致。

    更何况各贵族还有其它的担心:

    今天若是把百姓的管理权交上去,明天是不是就要把兵权交上去?

    兵权若是交了上去,楚王启为免后顾之忧,是不是就会把各贵族架空甚至寻了个借口满门抄斩了?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一个不好就要“灭族”,怎么可能轻易把刀柄递到别人手里?

    就算是楚王启也不行!

    沉默了一会儿,昭恤就拱手回答道:

    “回大王,微臣以为”

    “以变法解百姓流失之忧或是可行。”

    “然各地贫富不均、占地不一,是以属下认为应以各族不同形势各自变法。”

    “如此方可轻重得宜。”

    各贵族纷纷称是。

    这一下就把楚王启给噎着了变法就应该是自上而下全国统一的变,各地贵族自己变,依旧是各行其法那还变什么法?最终不还是各族割据无法统一调配?!

    但楚王启也毫无办法。

    因为昭恤说的也有道理,若只是为了解决秦楚制度平衡问题拉回百姓的话,的确只需各族自己变法就可以,何需你楚王启参与?

    另一方面,此时楚王启手中可用之兵不过十万,与三大族的兵力相差不多,于是说话的份量也小得多。

    因此楚王启心下虽怒却也不敢发作,这朝会也就这样郁郁而散了。

    这也是沈兵用宣传战而不是派兵直接进攻的原因之一。

    若是派兵直接进攻一下将贵族们打疼了甚至到灭族的境地,那反正都要灭族,何不拼一下与其它族乃至楚王启联合?

    到时就是楚王启要求贵族将管理权和兵权上交,他们也只能答应。

    否则就是前方贵族被秦军灭族,而楚王启却可以躲在后方的洞庭观战,实在不行楚王启还可以继续南退进入百越密林中

    可现在,这种抽丝剥茧、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却是一点点削弱各贵族的力量,贵族还有缓和的余地,于是反而无法统一。

    不过贵族们回去后还真变法了。

    虽然有些肉痛:原本那些百姓是贵族的私有财产,是农奴的身份,现在却变成了农民,拥有土地只需要缴税。

    且税率与秦国一样,都是十二税一。

    有些贵族比如昭氏还下调到十五税一。

    贵族们这么做显然是对的。

    因为很明显,或是不变法不给百姓同等的利益,百姓都跑光了留下土地又有何用?最终还不是要被秦军所占?

    这事反馈到沈兵那,就是来降的楚民立时就少了许多。

    沈兵初时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还以为楚军是用了什么方法将楚民看住了。

    直到杨端和拿着一封情报走进他帅帐

    杨端和先是向扶苏施礼,然后就对沈兵说道:

    “楚国开始变法了。”

    “昭氏甚至将税率下调至十五税一。”

    于是沈兵才明白,原来这些家伙玩起这一招。

    想了想,沈兵就问了声:

    “昭氏税率十五税一亦即各族税率不一?”

    杨端和点头道:

    “确是不一,但最高也只十二税一。”

    听到这沈兵就放心了。

    扶苏听着就觉得有些奇怪,问:

    “副将为何关心楚国税率?”

    扶苏认为此时重点应是如何解决秦楚税率相等的问题。

    沈兵解释道:

    “禀公子,各族税率不一,亦即楚国各贵尚未联合,于是依旧是一盘散沙。”

    扶苏“哦”了一声,微微点头同时心下暗自惭愧。

    这其实怪不得扶苏,他从小到大跟随淳于越只知读书练字习圣人之教,何曾像沈兵这般分析问题并由表面探究本质。

    简而言之,扶苏学的那一套虽说也有治国道理甚至相当一部份是对的,但始终停留在理论而没有实践。

    此时扶苏在沈兵身边任监军,却是彻彻底底的实践了。

    沈兵也想考考扶苏,同时也是一种尊重。

    就拱手问着扶苏:

    “公子以为我等该如何解决。”

    扶苏立时便一脸懵。

    他一肚子都是仁义道德,一时半会哪里知道该怎么做。

    皱眉想了好一会儿,才回答道:

    “我等或可继续降低税率以招降楚民。”

 第二百八十三章 不降反升

    沈兵将目光转向杨端和。

    杨端和迟疑了下,回道:

    “公子此计或是可行,除降低税率外,我等还可增加分给楚民的耕地。”

    “我等所占的楚地颇多,多分一些给那楚民也是绰绰有余,而楚军耕地有限,是以老夫以为最终楚民还是会前来降秦。”

    沈兵明白杨端和这话的意思。

    其中关于耕地面积方法的说法的确是对的,淮北是一大片平原,虽然总面积没有淮南大,但耕地却比整个淮南加起来都多淮南尤其长江以南多山地,此时的生产条件很难耕种。

    所以就算与楚军打“价格战”拼耕地也拼得过。

    但沈兵却不认同这点。

    见沈兵不语,扶苏便问了声:

    “副将以为此计不妥?”

    沈兵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了声:

    “敢问公子,若公子是楚民得知淮北再次降低税率并增加耕地,会因此来降吗?”

    扶苏想也不想就回答:

    “能有更多的耕地便是有更多的收成,为何不来?”

    杨端和却是一拍脑袋,恍然大悟的说了声:

    “老夫糊涂,此计却是不可行。”

    见扶苏一脸不解的望向杨端和。

    杨端和拱手解释道:

    “公子,副将之前便有相似策略。”

    “那舂米水车初时不需费用也无人问津,之后慢慢增加费用反倒引得楚民蜂涌而至”

    扶苏不由奇道:

    “这又是为何?”

    杨端和回答:

    “概因楚民会作如此想:若明日费用会更低,我等何不等明日再舂?”

    “明日之后还有明日,于是便一直等待。”

    “反之若是费用一日比一日高,楚民便想:若明日费用更高,等到明日岂非要多出费用?于是便争相来舂。”

    扶苏“哦”了一声,道:

    “还有此等说法却是合情合理。”

    这可以说是心理学上的东西,用换位思考的方式站在百姓的位置上分析他们的心理,然后再抓住这心理制定正确的方案。

    广个告,我最近在用的看书app, app  书源多,书籍全,更新快!

    扶苏以往所读的圣贤书哪里会有这些,一时觉得十分新鲜。

    但想了想,扶苏又说道:

    “可此次秦楚之争却与舂米有所不同。”

    “舂米只是我等与百姓之间的较力争胜,而税率则是秦、楚较力争楚民。”

    “若我方税率高于楚国,楚民又岂会背井离乡冒死来降?”

    沈兵点头暗赞了一声,这扶苏不愧是公子,这么快就进入状态并提出问题了。

    两者的确有些不同,甚至扶苏提出的这个问题连杨端和都回答不了。

    沈兵想了想,就说道:

    “属下以为不可降税,原因有二。”

    “其一,便如上将军所言,降税会使楚民等待而非来降。”

    “因所有人都知道,若我军降税,楚军也会接着降税,那么楚民只需安心在楚地等着降税便可。”

    扶苏与杨端和连连点头,这点他们已经理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